有人说皇帝都不怕的大太监安德海,死在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中冤不冤枉?

用户3831549417535


我觉得大众可能有一种不太健康的心态,就是某些风光的人没有注意小节,一下子出了问题,大家都去感叹他们不仔细,不谨慎。

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车进故宫事件,人们都在笑某人娶了个上不得台面的老婆:有这么多特权,非要炫耀出来,结果……

关键是:本身为什么有这个特权?跟炫不炫耀其实是两码事。

所以,安德海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却死在一个巡抚手里,冤不冤?都怪这人不谨慎?

其实这个太监本身就逾矩了,迟早都会出事,出在谁手上并不重要。

所以,小安子死得不冤。


钱多多读文史


连皇帝都不怕的大太监安德海因为死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手中而遗臭名于百年了,否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早成了过眼云烟了。


安德海死的冤不冤?不冤!

1.慈禧没有为他出头,可见他没有被冤枉。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秘密联系人,为灭掉顾命八大臣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如果他的死是被冤枉的,老佛爷肯定会为他出头的,否则,慈禧脸上挂不住,以后在朝廷混不下去!

而安德海被处死以后,飞扬跋扈的慈禧则选择了敛刀收兵、息事宁人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安德海没有被冤枉。


2.安德海明目张胆地干预朝政。

诡计多端的慈禧想收回小叔子奕欣手中的权力,在安德海的推波助澜、鼓噪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欣的机会,如发动辛西政变一样,给奕欣来了个突然袭击;她亲手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欣的议政王及一切职务。一个月后,她又以奕欣"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让奕欣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慈禧翻云覆雨间,轻而易举地解除了奕欣对自己的威胁。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就是安德海,安德海的行为已然了干涉的内政,奕欣心知肚明,早憋了一肚子火,做梦就想收拾他。

安德海日常还喜欢搬弄是非,他公然挑拨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诫;他甚至目无皇帝,经常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都忍无可忍的地步。


3.违反了祖宗家法,自作孽不可活。

对太监的管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顺治帝早颁布了上谕“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这道上谕后来成为清朝的祖宗家法,但凡太监触犯,多会依此家法而被处以极刑。

清朝之《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德海不好好学习自己的职守准则,他只是六品蓝翎太监,只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没有办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活该!


4.安德海不仅出京了,还过于威风张扬,久在宫闱的安德海南行根本不是为办皇差,而是想借出宫之机游山玩水并借机肆意敛财;一路上还胆大妄为,使用“龙凤旗帜”等御用之物,并且作为太临出差还携带女优,不成体统。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了,根据他接到安德海一行来山东的报告后所立拟的上奏密折:他“截拿审办”安德海的理由:

1.清朝二百余年,"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你敢违例就办你!

2.“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这差事是安德海自告奋勇要来办的,你越俎代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3.“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谴责其目无法纪,没有照章办事。

4.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5.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


所以,安德海死有余辜!他没有被冤枉,他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人物!我为丁宝祯的义举拍手称快!


希望星晨58298869


野史传闻:慈安谕旨丁宝桢就地正法安德海,慈禧为安德海报仇,暗害慈安。所以非说慈禧为了一个安德海而暗害慈安是不属实的。历史真实的是:同治八年,皇帝快到大婚的年龄了,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便以采办婚礼用品为由,在慈禧的纵容下,违反了《太监不得出京》的大清袓制,安德海七月出发,沿运河前往江南。一路上,安德海十分招摇,招摇到怎样程度?抢夺民女,收受贿赂,甚至他自己私自挂起龙凤旗帜,可以说是恶行累累!被刚正不阿的巡抚丁宝桢以《私自出京》为名扣押了。为了除掉安德海这个祸国殃民之人,丁宝桢当即请旨将其按律处置。当时恰逢慈禧因病修养,慈安独自处理政务。当军机大臣将丁宝桢的奏折呈上来时,早就非常痛恨安德海的慈安立即召朝臣前来商议,并且得到了一个非常满意的结果,致同意惩处安德海。很快,谕旨就下达到了:安德海不遵祖制,就地正法。那么,慈禧是不是为了报复毒死慈安呢??首先,慈安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先说在安德海被处死的事情上,如果慈禧有恶意报复,慈禧首选目标应该是告了安德海一状的丁宝桢。然而,翻开清史大量史实证明,丁宝桢在此事发之后,既没丢官,也没被贬。丁宝桢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是实因得罪同僚,常常被告到御前。他杀了安德海之后,慈禧对他似乎非常信任,从未因为谗言贬斥过他,慈禧反而委以重任。由此可见,慈禧很有远见卓识,并没有为了一个小小的安德海私仇去报复丁宝桢。那么,结论是:她就更没有理由暗害慈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细细想一想:因为当时慈禧她应该很清楚,为了小小的安德海而毒杀当朝太后慈安,明显是一笔亏本的买卖,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嘛:独揽大权的慈禧他一生最怕留下骂名,况且安德海打着她的旗号为非作歹!对慈禧而言,根本就是百害无一利!以慈禧的才智,慈禧恐怕一心只想将安德海除掉,而更加不是替安德海报仇!所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安德海并不是被慈安下旨处死的,而是慈禧派人杀掉安德海的。这是野史传闻,查无实据。抛开安德海不提,再来说同治帝选后的事情。同治帝驾崩后,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自杀殉夫,那么慈禧与慈安为同治帝选后意见不一两宫不满也该随之烟消云散了吧。因此,慈禧根本不可能为了一个已经消失的《障碍》,去向与世无争的慈安报复。


茹叔敬


导语:

宦官干政的问题,其实一直充斥在封建王朝之中。从秦帝国时期赵高乱政就已经开始,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几乎达到了巅峰。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后世王朝都尽量避免宦官专权的情况出现。

尤其是朱元璋称帝以后,他非常讨厌宦官。可是皇族又离不开宦官,因为他们需要宦官帮他忙干活。到了朱棣时期,宦官便成为了大明朝的重要掌权人。

朱瞻基时期更是设立了宦官学堂,方便宦官帮助皇帝处理朝政。所以明朝宦官乱政的情况非常严重。清朝吸取教训,严禁宦官干政。所以下令不准任何宦官,在没有旨意的情况下,离开京城。

01安德海手里没有旨意,擅自离开京城,被杀不冤枉。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多次帮助慈禧度过政治难关,所以甚至在慈禧掌权后参与朝政。这样的人自然是得罪了不少正直的官员,可是安德海压根就不用担心,因为他有慈禧太后罩着。

  • 慈禧太后想要采购一点东西,可是又不想动用官方途径。这个时候安德海就成了最好的帮手,在没有任何旨意的情况下,安德海就大摇大摆地走出了京城。
  • 他到了地方上,哪里是帮慈禧采购呢?分明就是来各地搜刮钱财的。好歹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每个当官的都要忌惮几分。所以安德海走到哪儿,都能得到不少好处。
  • 所以他就更加张扬了,扬言自己是钦差大人,奉旨下来督查的。哪有钦差大臣是太监的呢?所以安德海的这一幕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看到了。

丁宝桢是个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人,他察觉到安德海的异样以后,果断将他拿下。这才发现原来安德海是慈禧身边最红的太监。

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清史稿》

如果换成其他人,或许就匆匆放了,甚至要赔礼道歉。毕竟你就算是封疆大吏,人家回去在慈禧面前说你两句坏话,你可能就要下课了。

可是丁宝桢不是其他人,他是个嫉恶如仇的人。丁宝桢将安德海逮捕以后,密奏朝廷安德海在地方上贪赃枉法的事情,得到了旨意以后,丁宝桢随后便将安德海给宰了,压根就没有送到京城去。

02安德海死的冤不冤?他犯了哪些错呢?

安德海被杀了以后,慈禧太后心里当然非常难怪。自己的心腹被人给杀了,却不能够为他伸冤,这以后太后还要怎么混呢?

就算是这样,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慈禧太后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为自己的心腹太监喊冤,因为安德海死的的确不冤枉。

  1. 首先太监不能随便出宫,这是从清朝开国以来就已经规定好的。安德海出来并没有任何旨意,属于私自出宫,自然是不能被原谅。
  2. 其次安德海在地方上搜刮民脂民膏,贪污了不少钱财。这些都是有人证物证可以查到的,属于证据确凿,按照法令安德海也必须要被杀掉。
  3. 再者安德海被抓以后,丁宝桢的处理方式很对,他是请示过朝廷的。他将安德海的所有罪刑告诉了上头,等于说安德海的死刑,其实是慈禧太后自己判的。

由此可见,安德海的死,其实是他咎由自取,跟外人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丁宝桢宰了他一点错都没有,而安德海也是死有余辜。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安德海喊冤呢?其实这帮人,应该就是慈禧的手下人。他们认为慈禧应该要为安德海报仇雪恨,所以不断推波助澜。

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清史稿》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永远搞不清楚慈禧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有时候显得十分荒唐,比如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有时候又比较英明,比如说收复新疆。

在安德海这件事上,慈禧太后充分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她绝对不会因为私人的感情,置大局于不顾的。

03慈禧太后只手遮天还有很多障碍,安德海不能左右大局。

安德海是咸丰时期的太监,因为他比较聪明,深受咸丰皇帝赏识。在慈禧的前期的确是帮了不少忙,在平定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时候,安德海就已经开始立功了。后来慈禧太后想要独掌大权,所以安德海帮助她将恭亲王奕䜣给赶下了台。

这个时候同治皇帝打算结婚,安德海假借帮助皇帝定制龙袍的借口,前往地方上胡作非为一把,趁机捞点好处。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清史稿》

我们要注意,当时同治皇帝还没有大婚,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当时不是一个人执政。同时垂帘听政的还有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地位自然是比慈禧尊贵。

所以慈禧还是有所戒备的,况且,慈禧没到能够只手遮天的时候,此刻需要争取大多数官员的支持才行。

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如果为了安德海,跟丁宝桢闹翻了,甚至因为安德海的死,去追究丁宝桢的罪过,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1. 首先她这么做,会让大家看到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远见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是绝对不适合跟从的,慈禧必须要树立自己的权威。
  2. 其次丁宝桢杀掉安德海以后,是得到了一片赞许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大臣是支持丁宝桢这么做的,民心不可违,慈禧也是知晓的。
  3. 再者安德海已经死了,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一个已经失去价值的人,是没有必要再为他冒任何风险的,因为得不偿失。

有了这么几个原因,慈禧太后当然是明白,安德海的死,她绝对不能去追究。这极有可能是臣子们为她挖了一个坑,只要她跳下去,或许就会失去执政的权力。

总结:皇族信任太监,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从皇族的角度来说,太监和宫女比任何人都要亲密。因为这两类人,一直在宫中,伴随着皇子皇孙们的成长,也帮着后宫妃子们打理后宫,简直就跟一家人一样。

至于朝中大臣,相比较而言,他们反倒是陌生人了。因为后宫的妃子们是不可能跟大臣有任何接触机会的,一旦她们掌权以后,必然是要任用跟自己更加亲密的太监和宫女。

而太监就成为了皇族最为信任的一类人,他们可以帮助皇族们处理很多事情。而且他们不能建立家庭,于是就对皇族死心塌地,这些人不用,又该用什么人呢?所以说这是千古难题,基本没有在哪个朝代是彻底解决的。


江湖小晓生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立下大功成为慈禧心腹。

在京城里,安德海是百官争相巴结的对象,朝中重臣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叫他一声“安大总管”。然而,颇有权势的安大总管最终却死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手中。

决定除掉安德海后,丁宝桢先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上面说:“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见明降谕旨,必诈无疑;善用御制禁物龙凤旗,死罪。”一句话,安德海出京不合法,肯定是假冒钦差。

这封奏折最先送到军机处,领班大臣恭亲王看到丁宝桢给出的罪名,大喜,连夜将奏折送到同治皇帝处。这两人都与安德海有旧怨,眼下有了这个出气的机会,真是求之不得,于是趁着慈禧已经安歇不用请示的时机,一纸圣谕立刻送往山东,上面说:“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有了这道护身符,丁宝桢立刻处死了安德海。这离安德海被捉,仅仅过了5天时间。


Sylar弈


清朝有祖制:“宦官不得擅自离京,擅自离京者杀无赦。”而这,正是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杀安德海的法理依据!很多人要说了,安德海离京不是慈禧太后派遣的吗?按理说,他不算擅自离京啊。可问题是,彼时的安德海仗着自己在慈禧太后面前正得宠、又是慈禧太后派遣的差使,他根本懒得去走程序!手续没办好就带着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出发了……如果安德海把书面手续全都办齐了,恐怕丁宝桢还真拿他没办法。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丁宝桢咬死了这一点:“你安德海说是奉旨出宫,旨呢?书面手续呢?口说无凭,你拿出来看看。”“既然没有书面手续,那你安德海就是违反祖制、擅自离京,杀无赦!”安德海冤吗?一点儿不冤!

慈禧太后的私心

外出采办宫中所需物品是内务府的差使,本来是轮不上宦官的。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前些年港台剧把内务府给彻底玩坏了,一口一个什么“内务府总管太监”……清朝的内务府正式的国家衙门、不是宦官办事机构,其主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自雍正十三年起,总管内务府大臣定级为文职正二品,属于高级官员、与地方无加衔的总督和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加衔的巡抚平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省部级干部”!一句话,内务府的办事机构里没有宦官……当然,敬事房除外,名义上负责管理宦官的敬事房是内务府下属机构。但涉及皇家家奴,内务府有时候也不太方便越过皇帝直接管,所以敬事房只能算内务府名义上的下属机构,内务府充其量也就是在皇帝的授权下管管敬事房的某些具体事务。

按照清朝的制度,出外采办这样的活儿和安德海八竿子打不着!安德海是“祺祥政变”的功臣,如果没有当初安德海从中传递消息,慈禧太后恐怕很难和小叔子恭忠亲王奕訢搭上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安德海八面玲珑,在“祺祥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对安德海也格外宠爱。可清朝对宦官的赏赐以及给宦官的品级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慈禧太后再喜欢安德海,也不能太明目张胆给他太多好处,毕竟彼时的慈禧太后还不是光绪十年“甲申易枢”之后的“无冕女皇”!于是,慈禧太后想到了让安德海出外差,说白了就是给安德海一个搂银子的机会,算是对他“祺祥政变”中功劳的投桃报李。安德海就这样堂而皇之成了“钦差”、抢了内务府的营生,指不定内务府那帮人在背后怎么恨他呢!可恨也没辙,谁让慈禧太后喜欢他呢……

安德海的嚣张跋扈

别看安德海在慈禧太后身边像条哈巴狗似的,可出了紫禁城他就拿自己当“大爷”了,还真拿自己当“钦差”了!一路上招摇过市、奢侈靡费,甚至公然向途径各地的官员索贿。当然,这一切都是打着慈禧太后的旗号,这或许也是后来慈禧太后不铁了心救安德海的原因之一,这个奴才太不给主子长脸了!给主子丢人丢掉全国各地去了……据说安德海甚至在船头树起了“三足乌”旗,“三足乌”是什么?西王母驾下的神鸟!安德海此举等于是明着说他这次出来“打秋风”是慈禧太后的主意了。慈禧太后知道后,估计也被安德海气了个半死。本来是想着让他偷偷捞点好处,这倒好,被这个奴才搞得天下皆知……也只能让他自己背这个黑锅了!

嚣张太监遇上硬茬巡抚

嚣张跋扈的安德海一路上顺风顺水,仗着慈禧太后的势,没人敢得罪他。可过了直隶进入山东之后,麻烦来了。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对安德海的行为非常看不惯,索性派人将他给抓了!之后,上密折称述安德海的种种罪状,要求按祖制将其就地正法。

不久之后,丁宝桢接到了军机处的廷寄密谕:“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随即,丁宝桢下令,将安德海在济南就地正法!

“安德海案”背后的权力较量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何丁宝桢上密折,慈禧太后不干预?这就涉及到这件事背后的权力较量了。首先,安德海公然打出了慈禧太后的名号,慈禧太后对此也非常不满、正在气头上。其次,安德海的确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丁宝桢要杀他合理合法,慈禧太后挑不出毛病!如果这个时候慈禧太后保安德海,是认下自己派他出去“打秋风”的罪名,还是认下自己同意安德海不办手续、不遵祖制?

再就是丁宝桢为何敢上这份密折?上给谁?慈禧太后吗?显然是肉包子打狗!丁宝桢实际上就是吃准了彼时慈禧太后还没有“一家独大”!如果是在光绪十年之后,丁宝桢恐怕也只能认怂了……彼时,慈禧太后上有宗法地位高于自己的慈安太后,下有控制着军机处的恭忠亲王奕訢。在慈禧太后指使御史言官弹劾奕訢、削去其议政王头衔的权力斗争中,安德海是中间联络人,此事之后奕訢已然将安德海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慈禧太后对奕訢的打压、锋芒毕露,慈安太后隐隐感觉到了危机,很快与奕訢合流、结成了“叔嫂同盟”。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安德海把小皇帝清穆宗同治帝也给得罪了……

一时间,朝中四大政治势力,同治帝、慈安太后、奕訢都想安德海死!慈禧太后以一敌三,如果这个时候出面保安德海,既不占礼,还要面对三方势力的合流,其压力可想而知。虽不说慈禧太后就一定保不住安德海,但为了一个宦官、一个奴才去开罪慈安太后、奕訢,还有自己即将亲政的亲生儿子,没有必要、得不偿失!在权衡利弊之后,慈禧太后最终决定牺牲安德海……于是,那份由奕訢主管的军机处发出的廷寄密谕就这样产生了,说白了这份密谕就是慈禧太后与另三方妥协的产物,而妥协的筹码正是安德海的项上人头!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虽然宠爱安德海,但安德海却显然有些自视过高了。再得宠、他对慈禧太后而言也只是一个奴才、一条哈巴狗。在政治利益和哈巴狗之间选择,毫无意义,慈禧太后不可能选哈巴狗!而丁宝桢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公然扣押安德海。虽说丁宝桢未必就一定是“恭党”,但作为疆臣,与军机处之间的来往不会少。丁宝桢扣押安德海背后到底有没有奕訢的影子,真的很难说。如果真如此,这件事就不仅仅是丁宝桢的正义凛然,而是有预谋的政治报复了。但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政治利益、选择了暂时不与慈安太后和奕訢撕破脸,那就只能牺牲安德海了。安德海冤不冤?恐怕死得还真“有点儿冤”……后来的大太监李莲英就聪明多了,陪着醇贤亲王奕譞检阅北洋水师,全程跟个下人似的跟着、从来不敢托大。也难坏李莲英能得以善终、还破天荒捞了个红顶子,安德海却要人头落地了。人不能太嚣张,得有自知之明,宦官对于皇帝、皇太后而言,不过一条狗罢了,喜欢也只是对宠物的喜欢,该扔、该杀,主人不会有丝毫手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