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皇帝都不怕的大太監安德海,死在山東巡撫丁寶楨手中冤不冤枉?

用戶3831549417535


我覺得大眾可能有一種不太健康的心態,就是某些風光的人沒有注意小節,一下子出了問題,大家都去感嘆他們不仔細,不謹慎。

比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小車進故宮事件,人們都在笑某人娶了個上不得檯面的老婆:有這麼多特權,非要炫耀出來,結果……

關鍵是:本身為什麼有這個特權?跟炫不炫耀其實是兩碼事。

所以,安德海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卻死在一個巡撫手裡,冤不冤?都怪這人不謹慎?

其實這個太監本身就逾矩了,遲早都會出事,出在誰手上並不重要。

所以,小安子死得不冤。


錢多多讀文史


連皇帝都不怕的大太監安德海因為死在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手中而遺臭名於百年了,否則,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傢伙,早成了過眼雲煙了。


安德海死的冤不冤?不冤!

1.慈禧沒有為他出頭,可見他沒有被冤枉。

在辛酉政變中,安德海由於充當了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欣之間的秘密聯繫人,為滅掉顧命八大臣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慈禧身邊的紅人;如果他的死是被冤枉的,老佛爺肯定會為他出頭的,否則,慈禧臉上掛不住,以後在朝廷混不下去!

而安德海被處死以後,飛揚跋扈的慈禧則選擇了斂刀收兵、息事寧人的態度。由此可以看出,安德海沒有被冤枉。


2.安德海明目張膽地干預朝政。

詭計多端的慈禧想收回小叔子奕欣手中的權力,在安德海的推波助瀾、鼓譟密謀下,慈禧借用一個御史彈劾奕欣的機會,如發動辛西政變一樣,給奕欣來了個突然襲擊;她親手詔書,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欣的議政王及一切職務。一個月後,她又以奕欣"深自引咎,頗知愧悔"為由,讓奕欣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慈禧翻雲覆雨間,輕而易舉地解除了奕欣對自己的威脅。這背後出謀劃策的人就是安德海,安德海的行為已然了干涉的內政,奕欣心知肚明,早憋了一肚子火,做夢就想收拾他。

安德海日常還喜歡搬弄是非,他公然挑撥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訓誡;他甚至目無皇帝,經常越權胡為,已經到了令同治皇帝都忍無可忍的地步。


3.違反了祖宗家法,自作孽不可活。

對太監的管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帝王順治帝早頒佈了上諭“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這道上諭後來成為清朝的祖宗家法,但凡太監觸犯,多會依此家法而被處以極刑。

清朝之《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還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

安德海不好好學習自己的職守準則,他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只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沒有辦任何手續的情況下,違反祖制、擅出宮禁,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活該!


4.安德海不僅出京了,還過於威風張揚,久在宮闈的安德海南行根本不是為辦皇差,而是想借出宮之機遊山玩水並藉機肆意斂財;一路上還膽大妄為,使用“龍鳳旗幟”等御用之物,並且作為太臨出差還攜帶女優,不成體統。

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了,根據他接到安德海一行來山東的報告後所立擬的上奏密摺:他“截拿審辦”安德海的理由:

1.清朝二百餘年,"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你敢違例就辦你!

2.“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這差事是安德海自告奮勇要來辦的,你越俎代庖,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3.“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譴責其目無法紀,沒有照章辦事。

4.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5.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


所以,安德海死有餘辜!他沒有被冤枉,他屬於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人物!我為丁寶禎的義舉拍手稱快!


希望星晨58298869


野史傳聞:慈安諭旨丁寶楨就地正法安德海,慈禧為安德海報仇,暗害慈安。所以非說慈禧為了一個安德海而暗害慈安是不屬實的。歷史真實的是:同治八年,皇帝快到大婚的年齡了,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便以採辦婚禮用品為由,在慈禧的縱容下,違反了《太監不得出京》的大清袓制,安德海七月出發,沿運河前往江南。一路上,安德海十分招搖,招搖到怎樣程度?搶奪民女,收受賄賂,甚至他自己私自掛起龍鳳旗幟,可以說是惡行累累!被剛正不阿的巡撫丁寶楨以《私自出京》為名扣押了。為了除掉安德海這個禍國殃民之人,丁寶楨當即請旨將其按律處置。當時恰逢慈禧因病修養,慈安獨自處理政務。當軍機大臣將丁寶楨的奏摺呈上來時,早就非常痛恨安德海的慈安立即召朝臣前來商議,並且得到了一個非常滿意的結果,致同意懲處安德海。很快,諭旨就下達到了:安德海不遵祖制,就地正法。那麼,慈禧是不是為了報復毒死慈安呢??首先,慈安與慈禧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呢?先說在安德海被處死的事情上,如果慈禧有惡意報復,慈禧首選目標應該是告了安德海一狀的丁寶楨。然而,翻開清史大量史實證明,丁寶楨在此事發之後,既沒丟官,也沒被貶。丁寶楨一生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是實因得罪同僚,常常被告到御前。他殺了安德海之後,慈禧對他似乎非常信任,從未因為讒言貶斥過他,慈禧反而委以重任。由此可見,慈禧很有遠見卓識,並沒有為了一個小小的安德海私仇去報復丁寶楨。那麼,結論是:她就更沒有理由暗害慈安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請你細細想一想:因為當時慈禧她應該很清楚,為了小小的安德海而毒殺當朝太后慈安,明顯是一筆虧本的買賣,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嘛:獨攬大權的慈禧他一生最怕留下罵名,況且安德海打著她的旗號為非作歹!對慈禧而言,根本就是百害無一利!以慈禧的才智,慈禧恐怕一心只想將安德海除掉,而更加不是替安德海報仇!所以,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安德海並不是被慈安下旨處死的,而是慈禧派人殺掉安德海的。這是野史傳聞,查無實據。拋開安德海不提,再來說同治帝選後的事情。同治帝駕崩後,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自殺殉夫,那麼慈禧與慈安為同治帝選後意見不一兩宮不滿也該隨之煙消雲散了吧。因此,慈禧根本不可能為了一個已經消失的《障礙》,去向與世無爭的慈安報復。


茹叔敬


導語:

宦官干政的問題,其實一直充斥在封建王朝之中。從秦帝國時期趙高亂政就已經開始,東漢時期宦官專權幾乎達到了巔峰。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後世王朝都儘量避免宦官專權的情況出現。

尤其是朱元璋稱帝以後,他非常討厭宦官。可是皇族又離不開宦官,因為他們需要宦官幫他忙幹活。到了朱棣時期,宦官便成為了大明朝的重要掌權人。

朱瞻基時期更是設立了宦官學堂,方便宦官幫助皇帝處理朝政。所以明朝宦官亂政的情況非常嚴重。清朝吸取教訓,嚴禁宦官干政。所以下令不準任何宦官,在沒有旨意的情況下,離開京城。

01安德海手裡沒有旨意,擅自離開京城,被殺不冤枉。

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多次幫助慈禧度過政治難關,所以甚至在慈禧掌權後參與朝政。這樣的人自然是得罪了不少正直的官員,可是安德海壓根就不用擔心,因為他有慈禧太后罩著。

  • 慈禧太后想要採購一點東西,可是又不想動用官方途徑。這個時候安德海就成了最好的幫手,在沒有任何旨意的情況下,安德海就大搖大擺地走出了京城。
  • 他到了地方上,哪裡是幫慈禧採購呢?分明就是來各地搜刮錢財的。好歹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每個當官的都要忌憚幾分。所以安德海走到哪兒,都能得到不少好處。
  • 所以他就更加張揚了,揚言自己是欽差大人,奉旨下來督查的。哪有欽差大臣是太監的呢?所以安德海的這一幕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給看到了。

丁寶楨是個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人,他察覺到安德海的異樣以後,果斷將他拿下。這才發現原來安德海是慈禧身邊最紅的太監。

而其誅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頗用事。八年秋,乘樓船緣運河南下,旗繒殊異,稱有密遣。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得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清史稿》

如果換成其他人,或許就匆匆放了,甚至要賠禮道歉。畢竟你就算是封疆大吏,人家回去在慈禧面前說你兩句壞話,你可能就要下課了。

可是丁寶楨不是其他人,他是個嫉惡如仇的人。丁寶楨將安德海逮捕以後,密奏朝廷安德海在地方上貪贓枉法的事情,得到了旨意以後,丁寶楨隨後便將安德海給宰了,壓根就沒有送到京城去。

02安德海死的冤不冤?他犯了哪些錯呢?

安德海被殺了以後,慈禧太后心裡當然非常難怪。自己的心腹被人給殺了,卻不能夠為他伸冤,這以後太后還要怎麼混呢?

就算是這樣,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慈禧太后實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為自己的心腹太監喊冤,因為安德海死的的確不冤枉。

  1. 首先太監不能隨便出宮,這是從清朝開國以來就已經規定好的。安德海出來並沒有任何旨意,屬於私自出宮,自然是不能被原諒。
  2. 其次安德海在地方上搜刮民脂民膏,貪汙了不少錢財。這些都是有人證物證可以查到的,屬於證據確鑿,按照法令安德海也必須要被殺掉。
  3. 再者安德海被抓以後,丁寶楨的處理方式很對,他是請示過朝廷的。他將安德海的所有罪刑告訴了上頭,等於說安德海的死刑,其實是慈禧太后自己判的。

由此可見,安德海的死,其實是他咎由自取,跟外人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丁寶楨宰了他一點錯都沒有,而安德海也是死有餘辜。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為安德海喊冤呢?其實這幫人,應該就是慈禧的手下人。他們認為慈禧應該要為安德海報仇雪恨,所以不斷推波助瀾。

上慮寶楨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尋予實授。寶楨彌自警勖,益興積穀,嚴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蒞事時,郭內月有盜劫,至是誅匪幾盡,聲為道不拾遺。十一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諡文誠,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清史稿》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永遠搞不清楚慈禧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有時候顯得十分荒唐,比如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有時候又比較英明,比如說收復新疆。

在安德海這件事上,慈禧太后充分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她絕對不會因為私人的感情,置大局於不顧的。

03慈禧太后隻手遮天還有很多障礙,安德海不能左右大局。

安德海是咸豐時期的太監,因為他比較聰明,深受咸豐皇帝賞識。在慈禧的前期的確是幫了不少忙,在平定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時候,安德海就已經開始立功了。後來慈禧太后想要獨掌大權,所以安德海幫助她將恭親王奕訢給趕下了臺。

這個時候同治皇帝打算結婚,安德海假借幫助皇帝定製龍袍的藉口,前往地方上胡作非為一把,趁機撈點好處。

寶楨嚴剛有威。其初至山東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敬銘聞之,大稱異,至之日,親迓於郊。自是事無大小,皆諮寶楨而後行。至今言吏治者,常與沈葆楨並稱,尤勵清操。---《清史稿》

我們要注意,當時同治皇帝還沒有大婚,也就是說慈禧太后當時不是一個人執政。同時垂簾聽政的還有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是咸豐皇帝的皇后,地位自然是比慈禧尊貴。

所以慈禧還是有所戒備的,況且,慈禧沒到能夠隻手遮天的時候,此刻需要爭取大多數官員的支持才行。

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如果為了安德海,跟丁寶楨鬧翻了,甚至因為安德海的死,去追究丁寶楨的罪過,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1. 首先她這麼做,會讓大家看到一個沒有任何政治遠見的領導,這樣的領導是絕對不適合跟從的,慈禧必須要樹立自己的權威。
  2. 其次丁寶楨殺掉安德海以後,是得到了一片讚許的。也就是說大多數大臣是支持丁寶楨這麼做的,民心不可違,慈禧也是知曉的。
  3. 再者安德海已經死了,對於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一個已經失去價值的人,是沒有必要再為他冒任何風險的,因為得不償失。

有了這麼幾個原因,慈禧太后當然是明白,安德海的死,她絕對不能去追究。這極有可能是臣子們為她挖了一個坑,只要她跳下去,或許就會失去執政的權力。

總結:皇族信任太監,其實是情有可原的。

從皇族的角度來說,太監和宮女比任何人都要親密。因為這兩類人,一直在宮中,伴隨著皇子皇孫們的成長,也幫著後宮妃子們打理後宮,簡直就跟一家人一樣。

至於朝中大臣,相比較而言,他們反倒是陌生人了。因為後宮的妃子們是不可能跟大臣有任何接觸機會的,一旦她們掌權以後,必然是要任用跟自己更加親密的太監和宮女。

而太監就成為了皇族最為信任的一類人,他們可以幫助皇族們處理很多事情。而且他們不能建立家庭,於是就對皇族死心塌地,這些人不用,又該用什麼人呢?所以說這是千古難題,基本沒有在哪個朝代是徹底解決的。


江湖小曉生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人。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後在咸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由於安德海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葉赫那拉杏貞的好感。咸豐死後安德海立下大功成為慈禧心腹。

在京城裡,安德海是百官爭相巴結的對象,朝中重臣見了他,都得恭恭敬敬叫他一聲“安大總管”。然而,頗有權勢的安大總管最終卻死在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手中。

決定除掉安德海後,丁寶楨先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摺,上面說:“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見明降諭旨,必詐無疑;善用御製禁物龍鳳旗,死罪。”一句話,安德海出京不合法,肯定是假冒欽差。

這封奏摺最先送到軍機處,領班大臣恭親王看到丁寶楨給出的罪名,大喜,連夜將奏摺送到同治皇帝處。這兩人都與安德海有舊怨,眼下有了這個出氣的機會,真是求之不得,於是趁著慈禧已經安歇不用請示的時機,一紙聖諭立刻送往山東,上面說:“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有了這道護身符,丁寶楨立刻處死了安德海。這離安德海被捉,僅僅過了5天時間。


Sylar弈


清朝有祖制:“宦官不得擅自離京,擅自離京者殺無赦。”而這,正是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殺安德海的法理依據!很多人要說了,安德海離京不是慈禧太后派遣的嗎?按理說,他不算擅自離京啊。可問題是,彼時的安德海仗著自己在慈禧太后面前正得寵、又是慈禧太后派遣的差使,他根本懶得去走程序!手續沒辦好就帶著一大幫子人浩浩蕩蕩出發了……如果安德海把書面手續全都辦齊了,恐怕丁寶楨還真拿他沒辦法。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丁寶楨咬死了這一點:“你安德海說是奉旨出宮,旨呢?書面手續呢?口說無憑,你拿出來看看。”“既然沒有書面手續,那你安德海就是違反祖制、擅自離京,殺無赦!”安德海冤嗎?一點兒不冤!

慈禧太后的私心

外出採辦宮中所需物品是內務府的差使,本來是輪不上宦官的。這裡有必要說一說,前些年港臺劇把內務府給徹底玩壞了,一口一個什麼“內務府總管太監”……清朝的內務府正式的國家衙門、不是宦官辦事機構,其主官是總管內務府大臣。自雍正十三年起,總管內務府大臣定級為文職正二品,屬於高級官員、與地方無加銜的總督和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加銜的巡撫平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正省部級幹部”!一句話,內務府的辦事機構裡沒有宦官……當然,敬事房除外,名義上負責管理宦官的敬事房是內務府下屬機構。但涉及皇家家奴,內務府有時候也不太方便越過皇帝直接管,所以敬事房只能算內務府名義上的下屬機構,內務府充其量也就是在皇帝的授權下管管敬事房的某些具體事務。

按照清朝的制度,出外採辦這樣的活兒和安德海八竿子打不著!安德海是“祺祥政變”的功臣,如果沒有當初安德海從中傳遞消息,慈禧太后恐怕很難和小叔子恭忠親王奕訢搭上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加上安德海八面玲瓏,在“祺祥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對安德海也格外寵愛。可清朝對宦官的賞賜以及給宦官的品級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慈禧太后再喜歡安德海,也不能太明目張膽給他太多好處,畢竟彼時的慈禧太后還不是光緒十年“甲申易樞”之後的“無冕女皇”!於是,慈禧太后想到了讓安德海出外差,說白了就是給安德海一個摟銀子的機會,算是對他“祺祥政變”中功勞的投桃報李。安德海就這樣堂而皇之成了“欽差”、搶了內務府的營生,指不定內務府那幫人在背後怎麼恨他呢!可恨也沒轍,誰讓慈禧太后喜歡他呢……

安德海的囂張跋扈

別看安德海在慈禧太后身邊像條哈巴狗似的,可出了紫禁城他就拿自己當“大爺”了,還真拿自己當“欽差”了!一路上招搖過市、奢侈靡費,甚至公然向途徑各地的官員索賄。當然,這一切都是打著慈禧太后的旗號,這或許也是後來慈禧太后不鐵了心救安德海的原因之一,這個奴才太不給主子長臉了!給主子丟人丟掉全國各地去了……據說安德海甚至在船頭樹起了“三足烏”旗,“三足烏”是什麼?西王母駕下的神鳥!安德海此舉等於是明著說他這次出來“打秋風”是慈禧太后的主意了。慈禧太后知道後,估計也被安德海氣了個半死。本來是想著讓他偷偷撈點好處,這倒好,被這個奴才搞得天下皆知……也只能讓他自己背這個黑鍋了!

囂張太監遇上硬茬巡撫

囂張跋扈的安德海一路上順風順水,仗著慈禧太后的勢,沒人敢得罪他。可過了直隸進入山東之後,麻煩來了。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對安德海的行為非常看不慣,索性派人將他給抓了!之後,上密摺稱述安德海的種種罪狀,要求按祖制將其就地正法。

不久之後,丁寶楨接到了軍機處的廷寄密諭:“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隨即,丁寶楨下令,將安德海在濟南就地正法!

“安德海案”背後的權力較量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丁寶楨上密摺,慈禧太后不干預?這就涉及到這件事背後的權力較量了。首先,安德海公然打出了慈禧太后的名號,慈禧太后對此也非常不滿、正在氣頭上。其次,安德海的確沒有辦理相關手續,丁寶楨要殺他合理合法,慈禧太后挑不出毛病!如果這個時候慈禧太后保安德海,是認下自己派他出去“打秋風”的罪名,還是認下自己同意安德海不辦手續、不遵祖制?

再就是丁寶楨為何敢上這份密摺?上給誰?慈禧太后嗎?顯然是肉包子打狗!丁寶楨實際上就是吃準了彼時慈禧太后還沒有“一家獨大”!如果是在光緒十年之後,丁寶楨恐怕也只能認慫了……彼時,慈禧太后上有宗法地位高於自己的慈安太后,下有控制著軍機處的恭忠親王奕訢。在慈禧太后指使御史言官彈劾奕訢、削去其議政王頭銜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是中間聯絡人,此事之後奕訢已然將安德海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因為慈禧太后對奕訢的打壓、鋒芒畢露,慈安太后隱隱感覺到了危機,很快與奕訢合流、結成了“叔嫂同盟”。更重要的是,因為在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安德海把小皇帝清穆宗同治帝也給得罪了……

一時間,朝中四大政治勢力,同治帝、慈安太后、奕訢都想安德海死!慈禧太后以一敵三,如果這個時候出面保安德海,既不佔禮,還要面對三方勢力的合流,其壓力可想而知。雖不說慈禧太后就一定保不住安德海,但為了一個宦官、一個奴才去開罪慈安太后、奕訢,還有自己即將親政的親生兒子,沒有必要、得不償失!在權衡利弊之後,慈禧太后最終決定犧牲安德海……於是,那份由奕訢主管的軍機處發出的廷寄密諭就這樣產生了,說白了這份密諭就是慈禧太后與另三方妥協的產物,而妥協的籌碼正是安德海的項上人頭!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雖然寵愛安德海,但安德海卻顯然有些自視過高了。再得寵、他對慈禧太后而言也只是一個奴才、一條哈巴狗。在政治利益和哈巴狗之間選擇,毫無意義,慈禧太后不可能選哈巴狗!而丁寶楨恰恰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敢公然扣押安德海。雖說丁寶楨未必就一定是“恭黨”,但作為疆臣,與軍機處之間的來往不會少。丁寶楨扣押安德海背後到底有沒有奕訢的影子,真的很難說。如果真如此,這件事就不僅僅是丁寶楨的正義凜然,而是有預謀的政治報復了。但不管怎麼說,慈禧太后最終還是選擇了政治利益、選擇了暫時不與慈安太后和奕訢撕破臉,那就只能犧牲安德海了。安德海冤不冤?恐怕死得還真“有點兒冤”……後來的大太監李蓮英就聰明多了,陪著醇賢親王奕譞檢閱北洋水師,全程跟個下人似的跟著、從來不敢託大。也難壞李蓮英能得以善終、還破天荒撈了個紅頂子,安德海卻要人頭落地了。人不能太囂張,得有自知之明,宦官對於皇帝、皇太后而言,不過一條狗罷了,喜歡也只是對寵物的喜歡,該扔、該殺,主人不會有絲毫手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