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龚贤是一位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山水画家。他将元画意趣和宋画理学融会贯通,从“白龚”到“黑龚”的风格转变,造就了的苍黑深沉笔墨语言风貌,形成浑厚苍润的绘画美学风格,拓展了明清山水画风格的蹊径,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积墨 渊源 继承 创造 影响

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

一、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特点

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苍黑深沉,这与龚贤的用笔用墨手法有关,特别是墨法的运用,龚贤尤其擅长于积墨作画。所谓积墨,就是墨色的积累层叠、遍遍渍染、层积而厚。龚贤积墨法最大的特点是层层积染,总是前一遍干至七八分后再积下一遍。积墨时笔与笔之间要留出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增加其厚度、华滋感,使之浓郁苍秀,直到积染七八次、十余次,愈积愈厚,所以不能用湿墨,湿墨易死,如果着几遍湿墨,不但不能浓郁苍秀,不能显示山石的体积感,恐怕只剩下一片黑纸了。龚贤的画不用湿墨皴擦,而是最后用淡湿墨渲染,要不急不躁,一笔一层,慢慢的渐次增加,先干后湿,才能有墨色润泽透亮,丰厚华滋的明暗效果。他的积墨画风的苍沉独特,深邃幽黑。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strong>(一)画面富有光感。龚贤的画作中,用“积墨法”表现碎石的结构,石的下部十分的浓黑,渐上渐亮,光感十分强烈,而上面的一块石头仍然是下部浓黑,上部亮,石头鲜润而有透明感,明暗对比强烈,极富光感。龚贤画树,也和山石配合得很好,画山石用干笔反复皴染,画树干则很少皴擦或完全不皴擦,更不渲染,仅以湿笔、中锋直勾。往往一片浓黑的石头中突出几株白色的树干,或在一片浓黑的树叶中包围白色的树干。淡色的山石中又画浓黑的树叶,从而形成黑白鲜明的对比,墨色的加深,发展了“亮”墨,建立了富有明亮光感的画面,这一点是他对中国画做出的独特贡献。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strong>(二)求润不求湿。龚贤用墨特有讲究,能“润”而不“湿”,所以论者云:“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龚贤作画以用墨为主,他用墨能做到老、鲜、秀、润。“润”与“湿”不同,其两者之别在于润墨鲜亮有光泽,有生意,能表现大自然的生命感,使能“望之有秀色,一望之若有五色”。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strong>(三)层次感明显。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力求明暗,但他和西画的那种明暗表现是不同的。中国画论阴阳、虚实、明暗,与西画论明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画的阴阳解决的是局部立体结构与层次的关系。龚贤画树、画山均分层次,对于空间的远近,他就在层次的表现中给以解决。对于树的画法,龚贤在他的课徒画稿中,作了详细的讲解。他也谈到如何点叶,以及点一遍、两遍、三遍、五遍以至七遍的办法,他所阐述的这些办法,目的都是使画面加强层次与整体感。从而给人在视线上以舒展的余地,这些余地,也就是画面上的一种空灵感。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strong>(四)水的灵活运用。龚贤的山水画中十分讲究水的灵活运用。龚贤的山水画满纸云烟,除了他的善用墨外,如果不善用水。不可能画出这样动人的云烟、宿雨和岚气。龚贤在皴擦绘画时,重润而反对湿,这不等于他在绘画上排除用水。龚贤的所谓“湿”是与“润”相比较而言的,如谓皴染应该润,“润”过了分,即超过了润度而成为具有湿度的“死墨”。龚贤铺水,胆大心细,不但铺于画身正面,而且还把画身反过来加墨水,这样增加墨的通透性,使得画面幽深润透。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二、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意义

龚贤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出色继承者,又是独辟蹊径开发新路的创造者。他的积墨山水画法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而用墨求繁,层层积染,浑沦苍厚。这是龚贤对中国山水画做出的独特贡献。他所创造的积墨画风,是一种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范式,将山水画的明暗表现发挥到极致。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从早年的“白龚”,经过渡阶段,最终发展到晚年的“黑龚”,是龚贤对墨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揭示了龚贤山水深层的内涵。笔墨的技法由淡到浓,层层叠加,多遍厚积,由黑衬托白的灵动,展现一幅明暗组织的画面,对传统山水画的明暗和灰色层次上做出了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创造了一个以往任何山水画家都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浑厚、风郁却寓有奇趣、大方端庄而又难窥其隐秘的山水画新风貌。他的山水画,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对墨法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轨迹。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三、龚贤山水画中笔墨的理解

龚贤以有生命的笔墨,来实现他的“荒原意识”。

文人画是讲究笔墨的,没有笔墨,也就没有文人画。不过,文人画的笔墨,一如其所说的丘壑,也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作为技法的笔墨,一是作为绘画生命的整体的笔墨。文人画的根本在于超越具体技法的笔墨而创造一种生命的笔墨,因此文人画中讨论的作品中的笔墨,不是作画的工具,不是毛笔和墨汁的问题,也不是运笔、使用墨来表达某种造型结果的技法,更不是可以从画中具象形式、气韵构成中剥离出来的形式的组成部分。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文人画中作为生命整体的笔墨,是显现丘壑(具象性因素)从而创造某种“气氛”的特别的节奏、层次和韵律没事构成山水乐章的核心部分。在文人画中,笔墨既不等于零,也不是山水画的全部,而是构成绘画生命整体的内在气脉。文人画推崇的是有生命的笔墨,是构成绘画整体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四、龚贤对“雄浑”问题的理解

半千论画重气韵,他说:“气韵要浑”。

中国艺术观念中的“浑”常与“雄”相联,合而为“雄浑”,此为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半千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半千的山水画以骨胜,很有力感。无论是其博大的山水(如《千岩万壑图卷》),还是小品册页,都强调内在力度,显示出陈雄博大,优游回环的特点。尤其是他晚年的绘画,几无游移之笔,笔势严整,墨气沉稳。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道尽世间冷暖——清初·龚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