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2006年。“90/70”政策出台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90/70”政策出台一出台
  便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开发商、建筑专家、研究学者纷纷对此发表见解。“一刀切的做法不合理”、“居住品质的倒退”等反对声此起彼伏,部分开发商则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执行细则能够区别对待。
  开发商想尽办法,拿出各种手段,为购房客服争取各种福利,但是也促使了房价进一步走高,建设路,万科·金域蓝湾推出了89平方米两室一厅双卫,通过32平方米的赠送,户型面积达到了121平方米。蓝光地产开发的碧蔓汀、香境、凯丽美域等项目也将“可变空间”发挥到了极致,香境的得房率甚至达到了188%。就在这两年,成都房地产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房变两房”、“两房变三房”、“入户花园”、“挑高空间”、“大露台”等赠送新词。首次进入成都的龙湖地产,推出以中小户型为主打的龙湖三千里,更是创下了800多套小户型“开盘即清盘”的销售奇迹。可以说,90/70政策开启了成都房地产市场的户型变革,当初这一被用作调控的政策,却在如今成为了开发企业的市场主力需求。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2006年4月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的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

2006年7月 建设部联合其他5部委下发171号文件《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被业内称为“外资限炒令”,加强了对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管理。

2006年7月 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108号文),宣布从8月1日起,各地税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2006年上半年住宅供应量最大的区域是城东,城东在今年上半年供应量首次排名第一,其供应量达到98.64万平方米,占总量的36%。

 2006年随着“中产城东”定位的明确提出,沙河改造、厂矿搬迁等居住环境的改善,地铁利好消息的发布,政府各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万科、融创、盛吉立等国内外知名开发商的入住,消费者认同城东区域的定位。城东拥有大量可利用的拆迁用地,预计未来几年内,城东区域将逐渐成为成都住宅市场的供应大户。

城东经过2005年的开发热后,在06年也迎来了再次发展的时期,品牌开发商魅力之城,卓锦城,蓝谷地等楼盘继续上市。优品山东,千居朝阳,沙河明珠等项目也相继推出。品牌开发商+大盘模式提高了整个城东的品质,也让城东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年,相较于城西,城东,城南。北门好像不是成都的亲儿子,发展缓慢,土地供应量少。

05年的北部新城计划实施,蜀龙大道建成通车,北新高架开始动工,城北的环境也慢慢的在改善。但是城北的各种商贸市场多,交通运输火热,人员结构素质复杂,导致城北的居住舒适度低,虽然也有很多开发商在城北拿地,但是多在三环,所以2006年城北的发展较为缓慢。

 小高层和高层物业成为主流

 2006上半年小高层和高层物业供应量达到668.14万平方米,占总供应量的84%。随着成都市今年不批别墅类项目,以及政府“向高向密”发展思路的指导,小高层和高层物业将会有一个激增,多层物业供应将进一步减少。

2006年2月四川新网发出报告:成都房价涨幅将保持在10%以内。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从1999年算起,我国的房地产牛市已经延续了7年。在持续7年的牛市中,上海的房价已经涨了将近3倍。

同时2006年年中,有报道指出应当警惕中国房地产市场转向(小心房价回落),篇幅较长,截取部分大家可以看看(本文摘自河南日报):

周期性低潮即将来临?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判断:通过连续7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房地产将面临周期性的低潮。2006年,中国房地产将迎来回落期,而且幅度还会很大。


  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周期波动可划分为4个时期:即1979年—1985年为复苏期,1986年—1990年为发展期,1991年—1998年为增长和宏观调控期,1999年至今为高速增长期。


而居民目前的收入及接下来的收入增长水平所能支撑的房价水平明显低于目前的房价,房地产开发商持续狂热开发导致的供给量与居民剩余的及自然增长的购买力之间供过于求的剪刀差将越来越大,居民在购买了一次房产之后,要等待10年—15年后才能够积累起新的购买力。


投机资本即将撤离?

 北京平均房地产价格是北京家庭平均收入的13倍,是世界主要内陆城市的2倍;北京的购房者40%是外地人,上海的相关数据与北京类似。

目前,房地产业挤压泡沫已经是当务之急,甚至是本轮宏观调控中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得出这一推论的主要依据是:第一,政府希望通过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


  第二,房地产价格已趋近顶峰。相关数据显示,上海的房地产价格在2001年至2004年间上涨近70%,其房地产建设规模只占全国5%,但2003年至2004年的房贷总额却占到全国的近20%。


  第三,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收入比(即一套住宅的总价格与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是被世界广泛使用的判断房地产价格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联合国的标准是3∶1,美国目前的比例是3∶1,日本则是4∶1,而在我国这个比例是10∶1至15∶1之间。香港房地产在1997年跌落之前,房价收入比大约是14∶1。


  第四,房屋空置率超过警戒线边缘。目前全国空置率已达到26%,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0%警戒线。按照国际通行惯例,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国家就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甚至是强制措施,以使商品房空置率在一定时期内降到比较合理的区间,否则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情况特殊,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在推动期货和股票价格上涨的同时,也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就产生一个让人感到担心的问题,即已经获利颇丰的游资难道不会同时撤出房地产市场吗?


  全民房地产热即将终结?


  这一次,中国房地产终于达到狂热程度的时点基本上起始于2003年,由此晚一点在2006年或2007年,中国房地产应该明显步入熊市。




2006年10月24日,亚洲最大地产公司——新加坡嘉德集团正式挺进成都,并启动了它的西南攻略。由嘉德全资子公司凯德置地携10.9亿元巨资进入成都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这一年中海、万科、融创、华侨城、绿地、龙湖等等,他们凭借良好的融资渠道,强大的品牌优势,以及丰富的开发经验,给成都市场带来强烈的震荡。

2006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结合之前发布的各个月份数据可以测算出,2006年全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5.5%。  

据统计,2006年成都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447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9.5%,其中住宅成交均价为425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2.9%,涨幅较2005年回落了3.4个百分点。而2007年成都市新开住宅的整体均价为每平方米5152.2元。根据数据显示,2007年成都一手住宅年成交均价为5394元/平方米,环比上升24%。当年12月,成都一手住宅市场成交均价创下新高,达6129元/平方米。  

房价稳步上涨的同时,成都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也在同步上升。2007年成都市新开住宅楼盘419个,其中主城区新增楼盘239个,占到总体供应量的57.17%;郊区新增住宅楼盘在数量和体量上均小于市区,郊区新增楼盘180个。随着主城区土地的稀缺,郊区市场所占比例份额越来越重。与2006年相比,2007年整个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供应增加239.58万平方米,增长14.59%;主城区新增供应量增加157.33万平方米,郊区住宅新增供应量达到81.25万平方米。  

不难看出,2006-2007年的两年之中,成都房地产市场在房价上浮的同时,其供应量也逐渐增大,且增幅水平相当大。



由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主管,四川省房地产协会、《四川房地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的《2007四川房地产年鉴》中,官方认可的评语。

“市场用疯狂都不能言尽,价格是好一个涨字了得,市民买房就如买白菜一样,唯恐买不到;到后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意向房源,都想抢一套……”

2007年的成都楼市,可以用<strong>“疯狂”两字来形容。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2007成都商品房市场供销都在涨。

2017年1-10月五城区商品房供应量达到1088.5万平方米,增幅69.5%。五城区销售量1016.5万平方米,增幅58.1%。

2017.1-10月,商品房住宅均价达到481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4.2%。

这一年,除了成都北门以外,东、西、南们都发展迅速,建设路商圈成为最火的商圈,万科金域蓝湾”、“龙湖三千里”、“首创爱这城”、“高地”、“颐和家园”等品牌项目争相在此亮相。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接着,又一个利好的消息发出:2007年6月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随后7.20号,40余家房企参加土地竞拍活动,当天有9宗土地成交,总成交面积达535309平方米,总计803亩,总成交金额达到883204.7万元,而其中外资比例为77亿元,占比高达88%。

其中,信和御龙山成交金额41亿元(1130万元/亩),也被当时称作“天价”。

广州合景泰富刷新了城南副中心土地价格,南部新城楼面地价超越7500元/平方米。

蓝光以1385万/亩单价拍下的锦江区琉璃某地块,楼面地价4155元/平米,远超东三环其它楼面价。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现在的信和御龙山

7.20日的拍卖打破了多项以往的记录,同时也被载入了成都房地产的史册,但是你以为这就完了,绝不可能,就在随后的2个月,另一个超级房企‘九龙仓”以72亿的总价拿下了春熙路口的“ifs”,算下来每亩价格8000多万。当时的这个价格是如此的高,如此的不敢想象。房企拿地的疯狂,谁也理解不了。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房企买地,民众买房在疯狂进行着,但是突然袭来的政策,止住了这一疯狂的“买卖”行动。

2007年9月27日,“第二套房首付提高至四成”的房贷政策出台,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在个人贷款利率的提高和贷款门槛的抬高的双重作用下,成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理性观望期’,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

同年12月11日,关于第二套房的补充细则出台,新政的影响面波及到了各个角落,大部分购房者担心接下来还有政策出台,基本上进入了观望阶段,07年最后一季度,成都楼市成交一直下滑。

来看看一些数据(网上摘取):

这一年,成都一共供应土地398宗,共计面积约29015亩。成交土地316宗,交易面积约23124亩。其中,主城区供应土地数量111宗,面积约5561亩,成交土地107宗,面积约5413.7亩。仅2007年8月,成都就供应了5017亩土地,这个数据甚至接近后面好几个年份的上半年供应量,更是2017年整个上半年供应量的1.7倍。

供应增加的同时,2007年的主城区土地交易价格也大幅上涨,来到842万元/亩(不含红星路广场地块),和一年前相比,上涨了77.3%——2006年的土地交易价格还只是475万元/亩(不含华侨城地块)。

这种涨幅并不仅仅只体现在主城区价格上,郊县土地交易均价的上涨幅度也达到了74%。实际上,这也是成都郊县土地价值飞跃的年份——不仅供地规模迅猛增长,土地交易均价也实现了大幅攀升。2007年,成都全年供应土地398宗,其中287宗来自郊县,相较上年的124宗增长超过一倍,供应面积达到23454亩,占全年供应的81%。成交209宗,共计面积约17710亩,土地交易均价为146.2万元/亩。

  炒房团
  2007年在成都购房置业的人群中,近四成用于投资。“炒房团”在2007年的中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物权法
  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了住宅用地70年以后自动续期,公民的财产保护从此有了法律保障,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加强。
  龙湖入蓉


  被业界誉为“中国地产西南王”的龙湖地产进入成都,并带来一号作品“龙湖·晶蓝半岛”。龙湖进成都,让成都人首次感受了龙湖物管“善待你一生”的“龙民”生活。


成都 回顾15年房地产发展之路(2)


总结:

作为成都房地产史上房价飞涨最为明显的两年,2006-2007年也伴随着密集的楼市调控。尽管2006年成都住宅成交均价仅为4256元/平方米,但同比上涨了近13%。而2007年,成都住宅成交均价则升为5394元/平方米,短短一年时间,这一数据就上涨了1000余元。无论是从成交价格,还是上涨幅度来看,这两年的楼市绝对可以用“狂飙”两字来形容。

  在房价飞奔的年代,楼市调控政策必不可少。就在这两年,为了给狂飙中的楼市“急刹车”,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六条”及“国十五条”,对调控细则作出了一系列的量化规定:购房不足5年转让须交营业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90/70”政策等等,而2007年,央行从3月到9月短短7个月时间内5次加息。9月27日,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这就是后来让全国楼市瞬间降温的“9·27房贷新政”。

  回顾这两年密集的楼市调控,尽管并未扭转楼市大热的趋势,但却成为了2008年楼市拐点形成的基本因素。与此同时,这一系列的楼市调控政策不仅仅对2008年的楼市形成约束,更对未来几年楼市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诸如90/70政策、购房不足5年转让须交营业税等,深刻影响了未来几年的成都房地产市场发展。

<strong>随后的2008年,成都楼市也进入了“冰点”

感兴趣的可以点个关注,不迷路。

下一篇写2008年。

上一篇2004-2005年可以点开头像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