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產地兩毛、超市1.5元,怎麼能讓菜農和市民共同享實惠?


現在農產品是農民價格低到賣不出去,市民是價格高到吃不起。原因是中間環節費用太多,比如人工費、包裝費、運費、市場管理費、中間商利潤、零售商利潤,種植的農民沒有販賣的商販賺的多。要想市民不花高價吃上農產品農民也能多賺些錢必須要解決中間環節的問題。


東北農村胖哥


你的這個想法特別好。既讓農民增加收入又讓消費者得到實惠這應該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願景。這是個雙贏的局面。

我曾經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家是種柑橘的,我的家鄉全都是種柑橘的。我們種的柑橘包括人工採摘費才賣五毛到一塊錢一斤不等。到市場銷售至少也要四五塊錢一斤。結果消費者沒得到實惠,我們果農也沒賺到錢。

幾乎所有的農副產品都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經常在新聞上會看到某個地方的水果滯銷甚至果農用來扔掉,而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卻吃不起。值得高興的是這個問題正在慢慢的得到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利用自媒體電商、社交電商等新的銷售方式把農產品直接從農民—快遞—消費者。去掉了其他中間環節。只有這樣農民和市民才能共享實惠。現在有些農民在抖音、頭條上直播賣蜂蜜、蘋果等等,做的還不錯。

不過由於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不高,電商、網絡等知識欠缺,再加上部分農副產品不利於長途運輸或者物流成本高,電商在農村普及還需要不少時間。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謝謝!








山居秋民


先大致上算一算帳吧:白菜原產地菜農賣2毛一斤,菜販子賺3毛吧,運輸成本2毛,批發市場商販再賺個3毛左右,而且運輸貯藏過程會有10%左右的損耗,超市還有一個人工、管理、利潤等成本,這樣基本定價1.50也合理。

要想讓菜農、市民都得到實惠,有兩種途徑吧。

1、儘量減少中間商,菜農直接供應超市,但是這不好操作,因為超市需要的是一年四季貨源穩定和及時,一般的菜農很難做到,做不到及時送貨和貨源充足,超市也不會選擇和你合作。

2、直接面對市民消費者,這樣利潤最高,但要有一定銷售能力,也要有一定經營時間,雖然會比較辛苦,但可以讓菜農和消費者得到最大實惠。





小龔說事


初級農產品產地價普遍都是零售價的20%--40%。這個現象原因很簡單。

1,產地量大,批發價格肯定便宜,種植戶不可能一天去賣幾十斤百十斤,那樣的話工資運費都不夠。

2,銷售週期短,初級農產品一旦到了採收期,少則三五天多則月餘一定要採收,要麼銷售要麼進入凍庫,對於自身價值低的產品比如白菜,進凍庫不現實,所以必須銷售。

3,產地銷售競爭,收購商和種植戶都存在壓價現象,造成越豐收價格越低,沒有統一路徑。

4,從產地到終端,會產生至少30%生鮮損耗,庫存,運輸費用,搬運等等費用,全部疊加起來,價格自然上揚。

解決方案

1,社團+採購。社區組團產地直供,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社區居民精準銷售。

2,提高品質,選用優良品種,延長採收期或者四季種植。

3,產地組織統一制定種植和銷售計劃,保護種植戶利益,實現供求均衡。

4,深加工或者植入文化元素,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附加值。


二公子旅遊


初級農產品產地價普遍都是零售價的20%--40%。這個現象原因很簡單。

1,產地量大,批發價格肯定便宜,種植戶不可能一天去賣幾十斤百十斤,那樣的話工資運費都不夠。

2,銷售週期短,初級農產品一旦到了採收期,少則三五天多則月餘一定要採收,要麼銷售要麼進入凍庫,對於自身價值低的產品比如白菜,進凍庫不現實,所以必須銷售。

3,產地銷售競爭,收購商和種植戶都存在壓價現象,造成越豐收價格越低,沒有統一路徑。

4,從產地到終端,會產生至少30%生鮮損耗,庫存,運輸費用,搬運等等費用,全部疊加起來,價格自然上揚。

解決方案

1,社團+採購。社區組團產地直供,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社區居民精準銷售。

2,提高品質,選用優良品種,延長採收期或者四季種植。

3,產地組織統一制定種植和銷售計劃,保護種植戶利益,實現供求均衡。

4,深加工或者植入文化元素,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附加值。








樵至


農產品從農民收購時價格很低,到超市時價格並不低。

這中間的差價去了哪裡呢?

經銷商的利潤、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費用、超市的成本及利潤。

為何有時白菜的收購價比較合理,有時候就不合理呢?這是一個市場的供求關係問題。

當市場上某個產品供過於求,收購價格就會偏低,並且這個“需求”,必需是有效需求。比如目前面臨疫情,大家雖然需要某種產品,但由於大家沒法外出採購,於是需求量就會少很多。

當供應緊張,農產品的價格就高。即時農戶的生產成本是一樣的,但是供求關係影響著價格。

即使菜農和市民對接,這個供求關係對價格的影響還是存在的,這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如何讓農戶有穩定的收益呢?

在目前我們農產品還處在盲目生產的現狀下,除了部分能夠訂單生產的能夠有穩定的價格外,大部分的農產品的基地還是由市場決定的。

參考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組建行業協會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土地不斷流轉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也會發揮協會的作用,那時農產品的供求趨於平衡,農產品生產者可以獲得合理的利潤。


生態種植技術


你好,白菜產地2毛,菜販賺3毛,運輸成本1.5毛,批發市場商販再賺3毛左右,這下來成本基本在1元左右了,超市會有10%左右的損耗,再加上3-4毛的利潤,基本定價在1.5左右也合理。所以要想讓菜農賺錢,就兩種途徑。

一是儘量減少中間商,目前可減少的是菜販和市場商販,直接對接超市,那麼你就要自己聯繫運輸送到超市,但超市需要的是貨源的穩定、安全、及時,前兩點一般菜農不好做到,因為超市一年四季都需要,安全認證也需要,所以他們會和大型公司合作或批發市場合作,及時的話需要每天很早就送到,還要卸貨等,非常辛苦,菜農自己也不好做到。所以第一種基本不好做,所以現在都成立合作社,那麼就方便多了。

二是直接面對消費者,連超市環節也去掉,這樣利潤最高,我之前就這麼做過,但需要菜農有一定的銷售能力,量少在小區門口擺個攤就可以賣掉,但量大就不行了。但也可以直接和小區周邊的蔬菜店對接,這樣簡單也最好操作。

所以以上兩種方式對農民來說都比較困難,因此辛辛苦苦種的菜大部分還是讓菜販子賺了。


百分之一的長征


為什麼你的白菜那麼便宜?我們這白菜都3塊錢1斤了,那還得早晨起早去買,去晚沒有。從臘月開始這蔬菜價格就沒有降過,因為要快過年,臘月的菜直線上升,平時幾毛錢的土豆直線飆到了2元錢,黃瓜就更不用說了,原先在我們這有的都白送,現在都6塊錢1斤,過完了年疫情來了,這價格更是坐飛機似的上升,但為了抗擊疫情,我們能挺。

家裡以前幹蔬菜批發的,至於你說的這個產地2毛,超市1.5元,其實這也是正常價,原產地買菜基本都是估堆或者包地拉,不管好的壞的一口價,你說的2毛可能也就這個情況,但裡面肯定有一些殘次品,這種殘次品基本是賣不上價的,所以這就是一種損耗。

之後就是物流費用、裝卸費用,從產地拉到銷售地的路費和裝卸費以及中間公路上的所謂的“過道費”都快趕上利潤的30%了,最後就是超市、商場的各種攤位費、好處費,以及管理費,如果賣不出去還要有倉儲費,這些費用加上一起也快占上利潤的30%了,都考慮這中間的差價有多大,但都沒細算這中間各種的費用,其實你這還算良心的價格了。

至於怎麼能讓菜農和市民共享實惠,那就是綠色通道政府的菜籃子是最實惠的,政府又補貼,利潤減掉很多,菜農還能賺到錢,兩全其美,但很多人都不願意這麼幹,因為回款太慢,壓現金,也給菜農帶來很多麻煩,所以生意這事,誰又能說的準呢,你們說是吧?


布衣小農人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由於配合疫情防控的需求,各地都不大程度地實行了交通管制,各地農村以“封村、封路”的舉措,切實的效嚴控疫情“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現在,農民種植的蔬菜因流通受阻,產地蔬菜無法運出,市場供應相對減少,城裡人感覺吃菜難、吃菜貴。這中間就因為運輸受限,導致菜價上漲。比如:平時普通的大白菜年前超市每斤0.4元,購買的人也極少,而昨天在村上專門配送的蔬菜,白菜每斤達到了每斤3元的高價,但村民都爭相購買。白菜產地兩毛,超市1.5元,在當前特殊時期,這已經算很便宜了。那麼,怎麼才能讓菜農和市民共同享實惠?鄉村關中認為以下途徑可以實現。

第一,穩定最基本的生活物資價格。

鄉村關中村上有幾家種植大棚蔬菜的菜農,本想開春幾個大棚買個好價,幾棚綠綠油油的大青菜有待出售,按照往年現在正是大青菜最響市的時候,但突入其來的疫情,各地農村“封路”,交通受限,不能上市出售;但不能將新鮮的蔬菜壞掉,於是菜農就所有大棚蔬陸續捐給無法外出購買蔬菜的村民,讓每家每戶都吃上了“愛心菜”,減少村民外出購買蔬菜,這也是為防疫做貢獻,但城裡人就無法享受這樣的待遇。所以,當前特殊期,穩定市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最重要,這樣既解決了農民種植蔬菜無法銷售的尷尬,也解決了城裡人吃菜難、吃菜貴的現狀。

第二,非常時期應打通生活資料通道。

現在疫情期,進行相應的交通管制是必要的,畢竟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這個措施是相當重要的,但要剷除蔬菜謀取暴利的營商行為,相關部門應採取嚴厲懲處措施;同時,加大力度打通生活資料供給通道,要求蔬菜供應商與銷售商建立合理的市場價格機制,不能任由菜販漲價,讓出行不便的市民能吃上廉價蔬菜。本來因配合疫情防控不能上班,也沒有收入,無疑加大了市民的生活壓力,而打通生活資料通道,肯定有效緩解這種局面。

總之,在當前抗疫的特殊時期,我們都要全力抗疫,也要奉獻愛心,作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應保持市場供給價格平穩,保持生活物資供應正常,這對於人們抗擊疫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保持供給渠道暢通,老百姓自然就能吃上親民價格的蔬菜。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高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這種互利共贏的想法固然好,但真正實施起來,你就會發現它很難辦到!

1.首先,確定雙方都認為合理的白菜價就存在爭議,畢竟菜農不想承擔責任,市民不願意要爛白菜。

我們都知道菜農很少有人願意去承擔風險,他們把白菜種好以後,只要明確了市場價,就會讓中間商過來採購,他們心中賬一定要一次結清,錢給多給少,只要不賒賬就行。所以他們骨子裡有強烈的小農意識。

然而,消費者畢竟是來花錢,對於菜的模樣十分苛刻,白菜上有一點黃的一點要全部扯去,所以原本一斤的白菜能讓他們硬生生弄成八斤重。但他們願意為自己中意的食物買單。

因此,菜農若直接和消費者接觸。菜農想到的是運費,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腐爛而賣不出去。而市民總認為菜農故意誆騙自己,把有些爛掉的菜也給自己買。

這樣一來。雙方都會在心裡很不舒服,各自有各自的理由,所以想要談妥價格問題就可謂是難上加難。

2.其次,沒有利益的生意註定成立的快,垮的也快。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是為了賺錢,而消費者消費是為了開心。而彩農若直接給市民買,總會覺得自己有些虧本,而市民在菜農手機買,總想自己是不是買高了。

因此,在這種兩方的互相猜忌下,菜農越來越不想把品質好的菜賣出去,而市民也因為買不到好菜,而決絕再買菜農的菜。

沒有利益的生意註定是無髮長久的,因為兩個人都無法從中獲取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行動,不行動又何談什麼同享實惠。

總之,中間商自有他存在的道理。因為他有氣魄肯承擔風險,還有懂得如何使客戶得到最大的滿意。因此,在我看來,不管白菜價多高,那是市場調控的結果,菜農和市民真的沒必要為了實惠,而讓彼此都深陷所謂的共享實惠的泥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