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狄仁傑:梁公乃貞固,勳烈垂竹帛

在大唐星光耀眼的名相中,這狄仁傑絕對位列其中,而在我的感覺上,他至少可以排進前五名,因為他是處於武周還政於李唐的關鍵之時,可以說,他在這一激盪又微妙之時所起的作用,對武女皇起了一定地影響。

女皇武則天據說是我們廣元人,也是我們廣元的驕傲和標籤,所以,對她執政一朝所發生之事,我都特別地關注,作為她後期倚重的狄仁傑,我當然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狄仁傑現在可以說是竄為網紅了,這當然是拜那部《神探狄仁傑》的電視劇,不過,冠以“神探”一詞不說是以偏概全,而且,怕還有些不實之憂,

說他是“神探”的依據,就正史來說,是因為《唐書》中有記,其為大理寺丞一年間,處理案件萬餘件,且無一爭訟,這平均一天40多件的效率加上準確率,著實當得起“神探”一詞。

就野史來說那就更多了,歷史上寫他斷案的小說有很多,什麼《狄公案》《綠牡丹》之類的一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荷蘭人高羅佩寫的《大唐狄公案》,使狄仁傑之名遠播省內,加上後來拍的各類電視劇,尤其是梁冠華扮演的影視形象,以及劉德華版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最為深入人心,以至於現在問100個人,怕有99個都只知道,他是個“神探”。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大理寺丞只是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下的分管副院長,為主官之副職,主“正刑之輕重”,他的頂頭上司除了大理寺卿外,還有少卿和寺正。

大理寺丞分管中央及各地方司法案件的複審,唐時共有六位大理寺丞,並規定每位寺丞複審完畢的案件,要會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簽名畫押,方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見,也要一併寫明,然後報經大理正審核。

也就是說,狄仁傑是同其他五位同仁一起,對下面報上來的案件,量刑是否合適進行判斷,進行的是複核工作,這與斷案毫無關係,斷案是縣官的地方之事,是輪不著這大理寺的狄仁傑來乾的,所謂神探一說,完全是空穴來風。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早年明經及第,歷大理寺丞等職,兩拜宰相,同平章事,力勸武則天還政李唐,對大唐社稷得以延續起了重要作用;年70逝世,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諡號文惠並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從簡介上能看出,他不是進士出身,“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他考的是明經科,重點是考儒家經典,而進士科則要考詩賦和政論,這在難度上要遠高於明經科,由此我們能理解,在唐詩正值繁榮之時,這狄仁傑緣何沒幾首拿得出手的詩來。

宸暉降望金輿轉,仙路崢嶸碧澗幽;

羽仗遙臨鸞鶴駕,帷宮直坐鳳麟洲;

飛泉灑液恆疑雨,密樹含涼鎮似秋;

老臣預陪懸圃宴,餘年方共赤松遊。

這首名為《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的詩,也是《全唐詩》收錄狄仁傑唯一的一首詩,此詩是一首典型的應景製作,水平嘛,就不評價了,只是感覺還不如武則天的《遊石淙詩》原詩來得賞心悅目,可見於文學創作,並不是狄仁傑所長。

他出身於太原的一個庶族官僚家庭,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後以通過明經科博得出身而入仕,受到後來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賞識,謂其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沒文才卻有幹才,後來的他外放地方任多地刺史,他體恤民情,施政有方,深得民眾之心,有史記載,他於寧州刺史卸任時,寧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所以,這也可以證明,狄仁傑是個有能力的好官。

狄仁傑同武則天應該算是同齡人,他比女皇還要小几歲,所以,他以前為地方官的那些年,算是為李姓大唐效勞,但中間經過則天執政,乃至最後建立武周後,因女皇的信任,狄仁傑的仕途達到了頂點。

他第一次拜相是在他61歲時,不過,自漢“三公分權”後,宰相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到了唐時,有宰相之名者太多,什麼中書侍郎,中書令,尚書僕射及參知政事等等,都可視為宰相,所以,狄仁傑的拜相,只能說明他擔任有以前宰相的某一部分職責,僅此而已。

宰相的權力是視皇帝的信任而定的,既然女皇提拔他,自是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不過,當時武則天正用酷吏來鞏固其地位,所以,對酷吏的信任度,遠高於這些老臣。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果然,狄仁傑拜相沒幾個月,便被最為著名的酷吏來俊臣,就是那個“請君入甕”典故出處的寵臣誣陷為謀反而下獄,後經武則天研判而免於死罪,但卻被貶為彭澤縣令。

對文人來說,這彭澤可是大名鼎鼎之地,想當年,那陶淵明便為彭澤縣令,後來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採菊南山,開後世田園詩名。

但這狄仁傑卻並沒有此等心情,他一如既往地親力親為,勤政愛民,任職一地,造福一方。

四年後,契丹入侵,河北震動,武則天重新起用狄仁傑,任魏州刺史,鎮守北邊以御契丹;及契丹退兵後,女皇大喜,擢狄仁傑為幽州都督,親賜紫袍,並親筆在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

越明年,復調其回朝再次拜相,然此時的狄仁傑已67歲了,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女皇對他更是信任有加,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建議立李顯為太子,這明顯表示的態度是,要讓武則天還政於李家王朝。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他還舉薦了姚崇和宋璟等一大批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並得到武則天的重用,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大唐的中興名臣,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作了人才儲備。

尤其是他舉薦了一心要光復大唐的張柬之為相,而正是這張柬之,組織發動了“神龍政變”,將武則天的男寵誅殺,逼武則天退位,大唐重光,可惜的是,狄仁傑沒能看見這一天的到來。

晚年的武則天對狄仁傑是更加的倚重,狄公每入見,則天“常止其拜”,尊稱其為“國老”,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悲慟異常,失聲嘆道:“朝堂空矣!”又曾語:“天奪吾國老何太早矣!”竟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以前一直有個疑惑,狄仁傑作為武則天的親信之人,是否一直在為推翻武周政權作努力,如果真是如此,那狄仁傑的城府可是太深了。

其實細想一下也可以理解,武則天作為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治理國家的才能方面很是高超,在她當政之時,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版圖都在增長,且人才輩出,所謂“群賢畢至、眾正盈朝”,她在各個方面都做得相當地好,作為一個臣子,沒有理由去推翻其統治。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而且,武則天政治手腕高超,政權穩固,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想推翻其統治的只有一個人,那便是武則天自己,其他任何人或勢力如有其想法,無異於以卵擊石。

武則天和狄仁傑,二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又是老鄉,關係自是親近,狄仁傑第一次的罷相被貶,其實並不是武則天相信其有謀逆之心,要是相信了定是斬首無疑,女皇只是想挫一挫狄仁傑的鋒芒,讓他知道,啥叫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狄仁傑如何能不理解女皇之用心,儘管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完全不顧忌武則天知道他想恢復李唐的用意,但女皇自己對傳位一事也進退維谷,她知道如果傳位於武姓是什麼樣的後果。

武則天素以心狠手辣聞名,給她當宰相可是高危職業,她在位期間流放了9個,殺了15個宰相,是名副其實的“宰相殺手”;她想要做到的事絕對會努力為之,她不做的,定有其不能做的道理,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在當時,敢於逆鱗之人是少之又少,這狄仁傑如何能不知,所以,後世都說他敢於直諫,其實還不如說,他知道這女皇在想什麼,才敢說什麼,只能說他洞察了武則天內心深處不為人道的苦衷。

所以,要說在還政於李唐這件事中,武則天因狄仁傑的直諫而改變了傳位其侄兒武三思的想法,這肯定是有誇大之嫌,最多可以說,狄仁傑的進諫堅定了女皇還政的信心,因為,讓武姓人繼統,這在武則天來看,乃是一件不能做的事情。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女皇才能重用狄仁傑,而狄仁傑長袖善舞,聰明能幹,官聲很是不錯,他同朝中各大臣的關係都很好,所以,自然也就成為後期女皇同大臣之間溝通的橋樑,也是調和劑。

至於現在有些人將狄仁傑說成是武則天的“藍顏知己”,這個就兩說了,不過,我是很反對個別人隱隱地說得很諱澀,好像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這就有點過了;還有人將其稱為“潛伏在武則天身邊的李唐臥底”,這些太俗氣的言辭,我看著很是不爽。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狄仁傑於政治上的主要活動經歷在後期的武週一朝,他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朝廷重臣,對武氏自有感激之情,但他又是一個傳統意識很強之人,認可的是李唐王朝,對“牝雞司晨”是反感的,但又認可武則天的治國才能,所以,他是一直處於糾結之中。

其實他心中很清楚,只要武則天能把皇位傳給她兒子,這天下還是李唐的,現在除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在武則天晚年曾一度想立武家人當皇儲外,這說穿了也還只是一種猜想,並沒有正史說女皇有實際之舉動。

不負李唐不負武,既然女皇治理國家得當,那就讓她繼續下去,既然判斷了武則天不會傳位於武氏,那李唐復辟就只是時間問題;反正終究女皇會成過眼煙雲,如果能平穩地過渡,最好最好,這就是狄仁傑胸中真實的想法和追求。

所以,後世將勇於納諫,挽大唐狂瀾於既倒等詞放在狄仁傑身上,實在是有過譽之嫌,只能說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沒有同武則天硬槓,他只是在理解武則天的基礎上,對其很好地處理家國之關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僅此而已。

狄仁傑: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戲說成神探,這是如何形成的?

狄仁傑早武則天五年去世,我常常在想象,當他即將辭世前,在病榻之上,對這女皇是否懷有愧疚之情,他沒有辜負武則天對他的信任,亦沒有背叛李家王朝。

他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周時代,做到了一個臣子在當時所能夠做到的一切,而且做得是盡心盡職,滴水不漏,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一代名相狄仁傑!

最後再說個題外話,那讓狄仁傑成為舉世聞名“神探”的高羅佩,也是值得交待一下的。

他是位荷蘭外交官,對中國古代琴棋書畫等藝術十分痴迷,他師從古琴大師葉詩夢,還曾經同於右任和馮玉祥等人一起,組織天風琴社,所著《琴道》一書,被認為是古代琴學研究領域的權威之作。

他1943年任荷蘭駐重慶使館一秘,夫人是前清重臣張之洞的外孫女水世芳,正是在此期間,他讀到了清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結合那時流行的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他決定將中國的探案故事進行改編和創作。

先是改編,大火,後是創作,更是一鳴驚人,最終集成了《大唐狄公案》,不但火了自己,也使得狄仁傑不僅成為同中國本土偵探一哥,即大宋朝包公並駕齊驅的“神探”,從此,“中國的福爾摩斯”的美名,遠播宇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