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辈说,祖籍是“小云南”的,这个地方到底在哪?有何依据?

K歌之王之喜剧之王


云南和缅甸交界的一个小地方,归属缅甸,小学课本用的和云南一样,挺尴尬的一个地方,本地人不承认是缅甸,中国人管他们叫老缅,旗子也用的五星红旗,果敢。

还有一些地方也叫小云南,沿着云南边境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认为,金平勐拉,保山腾冲交界的一些小村子,不会说几句中国话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仲由足球


今天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内蒙、天津以及北京等省市的清朝和民国时期山东移民的各姓家谱中均有祖籍“小云南”的记载。那么小云南究竟在哪里?据有的媒体说涉及到小云南的已经有六亿人之多。

上边说了那么多地方,是现在说法的省和直辖市,如果按过去,那就比较简单,满洲地区基本都包括了,因为以前满洲,不仅包括现在东北三省,还包括现在的内蒙古东部,和河北的北部。甚至包括现在归为天津和北京的一些地区。

有人可能问,为什么还包括北京、天津一些地区呢?那请您找下长城,长城就在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地区经过,这些长城以北的地区,过去都属于满洲。甚至二战期间的满洲国的国境线也是到这长城的。

现在的满洲地区,在家谱或家族传说中提到小云南的,不仅有汉族,也有满族,这些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我是满族,所以主要谈一下满族中的小云南。

我很早就听说满族中的小云南之说,当时以为吴三桂的三藩之乱的老巢就是在云南,八旗军队消灭吴三桂后,把吴三桂兵马人员进行重新整编和安置,一部分就编入八旗,而且迁回满洲本土。

而有的人说的甚至上推到金朝,说小云南是在北宋云州以南,太原以北地区,金女真从这里迁一部分往金上京道(最初就叫金内地)。这些人自称小云南,最后融入满族。但历史并没记载金从云州以南迁移人,也没有理由这样做,没有根据,也说不同。

我们富察家族负责修谱的富察铭安先生经过很多年修谱接触的关于一些小云南观点进行汇总,仅限于满族中流传的小云南说法。但目前并没有准确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一些人认为在小云南在长白山的一个地区,因为那里的气候非常接近云南,所以被称为小云南。

但这也有疑问,因为即使长白山地区存在有温暖一些的地方,但也没必要叫小云南。这么叫的人必然去过云南,对云南比较了解才会这样叫。

二、辽宁的一些满族人说他们是从山东小云南来的,他们有的为寻根,还专门去山东去查找线索,但多年来,也没有查找到线索。

三、小云南可能在辽东半岛。富察铭安老师以前就提供出相当是明朝时期地图,那时候满洲地区的辽东半岛一带就叫山东,可能是就千山而言。所以那些流传的来自山东小云南的满洲人,是否就是来自辽东半岛千山一带呢?而且那地方临近海,其气候也比满洲其他地区要暖和,很可能被称小云南。当然这只是推测,目前还找到相关证据。

四、有一位辽宁省的满族人,而且是比较有身份的,头一二十年,他专门去山东考察。他没有去具体地方实地考察,而是在山东地方档案馆查,他得出结论山东的小云南,是从云南迁移过来。

但如果从云南迁移来的,必须找出理由。因为一是迁移国家需要拿出资金,二是山东方面有空地可以给他们移民,而且云南那些人迁移来,肯定是需要理由,为什么要从云南迁移一部分到山东?

五、满族文化传承人傅英仁先生的观点,傅英仁先生1921年2月3日出生,2004年11月5日,一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满族民间文化作品,是满族非常了不起的满族文化传承人。据富察铭安讲,在傅英仁在世的时候,曾谈过关于满族小云南的事情。当年吴三桂向大清国借兵,曾给了他一部分满洲兵,这些满洲兵后就跟随吴三桂驻扎到云南。

吴三桂一直心有异志,他知道他要打李自成和南明,这些满洲兵是非常勇猛,他们跟着打。但如果他反清,跟大清打仗,这些满洲兵肯定就不听他的。而且这些兵留他身边,他还要花钱养着,就跟朝廷说,现在和平了,就把这些满洲兵退给朝廷了。后皇帝就把这些满洲兵安排回满洲老家,因为那里的兵力少,正好可以驻扎那里,而且能对方俄罗斯。这些满洲兵因为来自云南,外边人就称他们是云南兵,住的地方就叫小云南。当然这是傅英仁老师说的民间流传观点。

六、富察铭安老师编修家谱,查找史料时候,发现一些比较早的史料,有清初的、明朝的以及金朝和宋朝的史书,有的也提到小云南,但在什么地方不清楚。如果是金朝宋朝的时候,云南是大理国,不仅不会向金朝管辖地区移民,跟宋朝也没关系,也不可能向宋朝地区移民。

满族朋友归零给提供的意见是这样的:

“云南”一般给人感觉要温暖,而长白县在鸭绿江边,冬天黄海的暖流经鸭绿江口来到这里使这里成为吉林省最温暖的地区,同样的鸭绿江边的集安有吉林“小江南”之称,早春我来这里我穿薄棉衣这里人已经穿风衣了(看照片截图),灵光塔旁边的大树长春没有生长(我不懂植物学)可惜这么美好的满族聚居地随着清朝皇帝的入关被朝鲜族占居。说起朝鲜族想起个事:我在2018年12月11日发表过《1448年满族人在哪?》一文,说的是辽东的满族人大多是1448年以后来到辽东的。

很多人提出质疑,明朝在成化三年(1468)联合朝鲜对满族人的屠杀,而这种联合朝鲜的屠杀在明英宗二次掌权的1457年也有过一次更狠的,据说明英宗被俘时看管他的就是蒙古人抓来的女真奴仆,英宗特恨女真人。

以明朝中期实力屠杀当时一盘散沙的女真人易如反掌那为什么联合朝鲜人呢?因为明军“下手不狠”(辽东的汉人大多渤海人和“熟女真”后代)所以才联合朝鲜对女真不分男女老幼种族灭绝性的屠杀。

小云南在山东都是1912年后满族老人怕自己子孙着迫害才说的,跟那时很多满族人报汉族不敢说是满族人一样的。


满族文化网


寻根问祖有时并不像我们所想得那么简单。营口地区曾有一些人自称祖籍“小云南”,但不知道“小云南”在哪里。多年以来,“小云南”渊源之说一直是国内史学界讨论的问题。“小云南”究竟在何处?本文试将各家之言梳理出来,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

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有识之士加入到编修家谱的事业之中。部分市民曾到史志办,为撰写家谱查找资料,其中有查阅“小云南”资料的来访者。营口地区部分网站也出现过寻找祖籍“小云南”的留言。如:营口大石桥高坎镇下土台村的董氏家族中,老辈人口传董家是来自山东“小云南”,而且有说是顺治八年移民,来自山东登州府,也有说来自济南府。目前在辽宁省营口、大连、本溪、抚顺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及北京等地,都有该族董姓人,却都没有准确说出祖籍到底在哪里;还有的网友说,我的老家在盖州邵屯村,听老辈人讲,当年来自山东登州府,小云南人,现有排行字“廷、连、洪、桂、振、希……”另有网友介绍,祖辈一直告诉我们来自“小云南”,嘱咐我们不可忘记。现在已经传了几代了,家族里没有人知道“小云南”在哪里……

许多营口人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然而“小云南”究竟在哪里,竟成为营口地区民间寻根问祖的“难解之谜”。

笔者查找相关资料发现,辽宁其他城市以及东北三省和山东等地都有人称祖籍“小云南”,对于“小云南”现为何处,国内史学界也是说法不一。针对这个谜团,笔者查阅了一些国内历史学者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报道,以及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钟连良会长提供的《小云南文集》,发现对“小云南”出处之说就有七八种之多,如:云贵边界乌撒卫说、山东鳌山卫说、云南祥云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山西洪洞“大槐树”说、山西运城“小云南”说、安徽凤阳说等。《辽南宁氏家谱》的主编宁长占、鞍山市胡忠奎、吉林梅河口孙有仁都是“小云南”的后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云南”的研究,并且多次实地考察,发表过许多关于“小云南”探源的文章,他们对“小云南”的具体发源地有着不同的论证结果,而且提供了各自不同的依据。

一是云贵一带乌撒卫说。其依据是《蓬莱县志稿》中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及永乐二年(1404)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乌撒卫”是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今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鞍山市胡忠奎通过调研认为:“小云南”是云贵交界一带的俚称。祖籍“小云南”的先民,来源于明朝初年傅友德将军赴云南讨伐元军所带的30万大军,他们来自中原各个地区,在云南参加了“乌撒之战”,平息云贵后驻守乌撒卫,实行军屯。

这些官兵及其家眷在云南乌撒卫屯田生活了20多年。明洪武中期为防倭寇侵袭,山东沿海地区先后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要屯兵把守,明朝就从乌撒卫等地调兵到山东各卫所驻守。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最终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定居。他们世代口传的祖籍“小云南”,即云贵一带乌撒卫。

二是山东鳌山卫说。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带30万大军讨伐云南,战后在云南乌撒卫等地军屯驻守。建文四年(1402)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设置鳌山卫及其属所,并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防官兵及家眷驻守鳌山卫及其属所。清朝裁撤卫所,这些人转军为民,有的搬迁到了东北。

吉林梅河口的孙有仁认为,“小云南”就在山东鳌山卫,“小云南”纯属军屯调防的产物。可以说没有调防就不会有“小云南”称谓的诞生。鳌山地处无人居住的沿海荒郊,建卫后辖区内人口基本都是从云南来的,这里就自然成了云南人王国,为区别原居住地云南,就把现居的卫所区域称为“小云南”。

三是云南祥云说。据《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洱海卫所环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岗;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18里的云南驿。

营口宁长占在其编写的《辽南宁氏家谱》中写到:验证“小云南”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云南”二字,二是“小”字。祥云县在历史上先后有“云南州”“云南县”之称。“县”与“省”相比,自有“小”“大”之分。祥云县(即云南县)占据这两个基本条件,故被当地和外地俚称为“小云南”。除此之外,还有谱牒为证。山东烟台王懿荣《王氏家谱》记载:“王氏迁来福山县第一世祖王忠,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人……云南县是云南的一个县,对比之下,故称小云南。”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云南大理的迁民落户胶东半岛各县,在当地县志和家谱中多有所见,其中,该乡尹、宁、韩、赵四姓人家的先祖于明朝永乐二年由云南平浪(今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平浪镇,历史上云南县和平浪镇曾为同一辖区)迁至山东即墨县定居,在当地被俗称“小云南人”。所以他认为,从以上史料和考察情况来看,“小云南”即云南“祥云县”。

四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其依据是明朝初年的大规模移民,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乐十五年(1417),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分赴各地的外迁移民共18次,移民总人数近百万。其中明确记载向山东移民2次,总人数在10至15万之间。迁入山东的移民,多在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迁入莱州府辖境的移民,分流到胶东半岛各地。这些移民就把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老家写进了家谱,有人认为“小云南”就是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五是山西云中之南说。据《牟平县志》记载:“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据《文登市志》记载: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登莱。所以有人认为,“云州之南”的移民迁到莱州和文登之后,为了表示不忘故地又能和云南省区别开来,所以称祖籍“小云南”。

六是山西运城说。据说在晋西南的运城地区历史上曾修过一条小运河。人们习惯把晋西南称为运河南,因乡音将“运”唤作“云”,故把运河南所称“小运南”演变成了“小云南”。

七是安徽凤阳说。据山东《刘氏家谱》记载:“‘小云南’之‘云’应为‘运’。”称古时刘氏祖先所在地山西运河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元朝时期全国战争频繁,各地人口不均衡,刘氏祖先跟随移民迁移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濠州与凤阳地区。为了纪念刘氏原故乡山西运河以南,故把新落户安徽所在地称作“小运南”,后人讹传为“小云南”。

以上各渊源之说,笔者没有实地考察,只是根据公开发表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不能妄断“小云南”到底在哪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虽经历代史学家研究,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期望笔者此文能为“小云南”后人寻根问祖提供参考,至于“小云南”到底在哪,最终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察探证。


集彩文化


营口曾有一些人自称祖籍“小云南”,但不知道“小云南”在哪里。多年以来,“小云南”渊源之说一直是国内史学界讨论的问题。

“小云南”究竟在何处?

如:营口大石桥高坎镇下土台村的董氏家族中,老辈人口传董家是来自山东“小云南”,而且有说是顺治八年移民,来自山东登州府,也有说来自济南府。目前在辽宁省营口、大连、本溪、抚顺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及北京等地,都有该族董姓人,却都没有准确说出祖籍到底在哪里,有的说在盖州邵屯村,听老辈人讲,当年来自山东登州府,小云南人,现有排行字“廷、连、洪、桂、振、希……”

辽宁其他城市以及东北三省和山东等地都有人称祖籍“小云南”,对于“小云南”现为何处,国内史学界也是说法不一。针对这个谜团,笔者查阅了一些国内历史学者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报道,以及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钟连良会长提供的《小云南文集》,发现对“小云南”出处之说就有七八种之多,如:云贵边界乌撒卫说、山东鳌山卫说、云南祥云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山西洪洞“大槐树”说、山西运城“小云南”说、安徽凤阳说等。《辽南宁氏家谱》的主编宁长占、鞍山市胡忠奎、吉林梅河口孙有仁都是“小云南”的后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云南”的研究,并且多次实地考察,发表过许多关于“小云南”探源的文章,他们对“小云南”的具体发源地有着不同的论证结果,而且提供了各自不同的依据。

一是云贵一带乌撒卫说。其依据是《蓬莱县志稿》中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及永乐二年(1404)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乌撒卫”是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今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鞍山市胡忠奎通过调研认为:“小云南”是云贵交界一带的俚称。祖籍“小云南”的先民,来源于明朝初年傅友德将军赴云南讨伐元军所带的30万大军,他们来自中原各个地区,在云南参加了“乌撒之战”,平息云贵后驻守乌撒卫,实行军屯。

这些官兵及其家眷在云南乌撒卫屯田生活了20多年。明洪武中期为防倭寇侵袭,山东沿海地区先后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要屯兵把守,明朝就从乌撒卫等地调兵到山东各卫所驻守。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最终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定居。他们世代口传的祖籍“小云南”,即云贵一带乌撒卫。

二是山东鳌山卫说。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带30万大军讨伐云南,战后在云南乌撒卫等地军屯驻守。建文四年(1402)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设置鳌山卫及其属所,并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防官兵及家眷驻守鳌山卫及其属所。清朝裁撤卫所,这些人转军为民,有的搬迁到了东北。

吉林梅河口的孙有仁认为,“小云南”就在山东鳌山卫,“小云南”纯属军屯调防的产物。可以说没有调防就不会有“小云南”称谓的诞生。鳌山地处无人居住的沿海荒郊,建卫后辖区内人口基本都是从云南来的,这里就自然成了云南人王国,为区别原居住地云南,就把现居的卫所区域称为“小云南”。

三是云南祥云说。据《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洱海卫所环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岗;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18里的云南驿。

营口宁长占在其编写的《辽南宁氏家谱》中写到:验证“小云南”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云南”二字,二是“小”字。祥云县在历史上先后有“云南州”“云南县”之称。“县”与“省”相比,自有“小”“大”之分。祥云县(即云南县)占据这两个基本条件,故被当地和外地俚称为“小云南”。除此之外,还有谱牒为证。山东烟台王懿荣《王氏家谱》记载:“王氏迁来福山县第一世祖王忠,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人……云南县是云南的一个县,对比之下,故称小云南。”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云南大理的迁民落户胶东半岛各县,在当地县志和家谱中多有所见,其中,该乡尹、宁、韩、赵四姓人家的先祖于明朝永乐二年由云南平浪(今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平浪镇,历史上云南县和平浪镇曾为同一辖区)迁至山东即墨县定居,在当地被俗称“小云南人”。所以他认为,从以上史料和考察情况来看,“小云南”即云南“祥云县”。

四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其依据是明朝初年的大规模移民,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乐十五年(1417),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分赴各地的外迁移民共18次,移民总人数近百万。其中明确记载向山东移民2次,总人数在10至15万之间。迁入山东的移民,多在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迁入莱州府辖境的移民,分流到胶东半岛各地。这些移民就把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老家写进了家谱,有人认为“小云南”就是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五是山西云中之南说。据《牟平县志》记载:“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据《文登市志》记载: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登莱。所以有人认为,“云州之南”的移民迁到莱州和文登之后,为了表示不忘故地又能和云南省区别开来,所以称祖籍“小云南”。

六是山西运城说。据说在晋西南的运城地区历史上曾修过一条小运河。人们习惯把晋西南称为运河南,因乡音将“运”唤作“云”,故把运河南所称“小运南”演变成了“小云南”。

七是安徽凤阳说。据山东《刘氏家谱》记载:“‘小云南’之‘云’应为‘运’。”称古时刘氏祖先所在地山西运河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元朝时期全国战争频繁,各地人口不均衡,刘氏祖先跟随移民迁移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濠州与凤阳地区。为了纪念刘氏原故乡山西运河以南,故把新落户安徽所在地称作“小运南”,后人讹传为“小云南”。

以上各渊源之说,笔者没有实地考察,只是根据公开发表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不能妄断“小云南”到底在哪里。









夜幕降临654


这个小云南到底在哪里,只有云南本地才知道,中国历史上不知有没有小云南的记载。我看到这个答题,是一窍不通,云里雾里,琢磨不透。但我想了又想,小云南一定是靠近云南边上,或者从前是云南管辖的范围,后来不知何缘故分割出去了,那个地方就叫小云南,我根据这思想分析,小云南肯定是在缅甸境内,缅甸有个地方叫“果敢"。从前是云南的一部分,明朝时期战乱果敢就分裂出去了,他是一军队逃到果敢去的,现在属于缅甸国,但果敢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缅甸人,只承认自己是中国云南人,果敢人至今说话是中国的话,用钱是中国的钱,旗是中国的国旗,穿衣是中国人的衣服,果敢的一切基本都是与中国相同,他们到现在都想回中国。小云南应该是这个地方。我是瞎想的,不知是这样或不是这样。


彭水春2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说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 p$ w1 _7 C% t8 V3 Y1 v8 q* q, q. Q. P8 a6 n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5 w$ Q9 E2 |: u' a o! u5 N( k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3 u/ ^5 }9 n2 _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 W6 S; _5 A8 F' r4 A @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 ^ B/ ^' z" W$ }$ g3 G% W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火星哥z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

路飞的王梦


广义是指云南和缅甸大部,明王朝败退缅甸带去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嫡系部队,随着王朝覆灭大部分流亡随从后代又陆陆续续回到了祖籍。那些人只有部分亲属和家眷是云南人,其主要血脉还是内地人,根本算不上什么移民,其实还是本地人,因此这个说法不成立的。


阿九3262


关于“小云南”的出处,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说法不一;长期以来,成了民间寻根之谜。诸多祖籍山东的家谱称“世传祖居小云南”,山东本地部门却不知所指何处。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源出为沇,东流为济,汇于黄河入海。济水之南谓济南,沇水之南谓兖州;兖州以南,古代方国甚多……皆处山东南部,不输云南地貌,南来移民誉此地为小云南;受其影响,祖籍山东的移民,亦誉故土为小云南。
国内媒体曾公开报道对“小云南”之谜的探源:
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其后,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六种之多。
名称由来
“小云南”是俚称吗? “云贵说”从何而来?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词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事件影响
祖籍山东的移民至少约有1500多万人皆称:世传祖居小云南。
观点综述编辑
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交趾国(今越南)”之说共八种。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六省八地。
一、小云南在山东省说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源出为沇,东流为济,汇于黄河入海。济水之南谓济南,沇水之南谓兖州;兖州以南,古代方国甚多……皆处山东南部,不输云南地貌,南来移民誉此地为小云南;受其影响,祖籍山东的移民,亦誉故土为小云南。
还有小云南指今山东省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观点。
二、小云南在山西省说
“小云南”在山西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之说。
三、小云南即祥云县说
《徐霞客游记》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经《中国国家地理》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云南省祥云县南18里的云南驿。
祥云县原名云南县,“汉武帝无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现于白崖,遣使迹之至此,及置云南县。”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因县名与省同,故云南县也被成为小云南或古云南,以便区分。直至1918年,云南县才改称祥云县。[1]
四、小云南在云贵之说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小云南在云贵之说的疑团:
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山东人却又大都是汉人。
胡忠奎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
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
1、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三十万大军。
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
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2、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3、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的出处就湮灭成谜。
五、小云南为交趾之说
“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20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发现他们的世系传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间距25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时间大致吻合。
六、小云南为川地之说
根据明初遗留下来的四川西昌地区的墓碑和家谱等史料记载,历史上说的小云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区。明朝初年平定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时,明太祖实行调北征南和调南填北的人口大迁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云南和四川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强制迁往元末战乱后地旷人稀的山东、辽宁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这些被调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也有部分不肯配合明军作战的云南土著汉族被强迁北方,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给傅友德、沐英、俞通源的口传圣旨说:“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黔国公沐英第二次入滇时,携来江南汉族人民二百多万,和俞通源等人在云南设置卫所,屯垦戍边,此称为调北征南。四川西昌地区在唐代以后长期属于云南地方政权统治,明洪武十五年以后才划归四川管辖。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越嶲侯俞通渊帅陕甘和京卫明军并家属进驻西昌地区平叛,修筑城池,屯垦戍边。当时来此的江南和北方汉族军民就称其地为小云南,目的是和大云南也就是云南省相区别。小云南是明朝初期对四川西昌地区的民间称呼,当时这一地区的正式称谓叫做四川行都司辖地,是一个副省级的行政、军事综合管辖区,由于称谓冗长,官书上又往往称作建南,民间俗称小云南。它的管辖范围就是今天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川南广大地区,明朝在这里设有六个卫和八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后来又把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称五卫八所。今天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的汉族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明初江南和陕甘来的军民后裔。
但此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历史上明朝没有调南填北之说,只有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的说法,当时南方确有一省往外大量迁移人口,但不是四川云南,而是江西。其次,历史上也没有明太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云南和四川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强制迁往山东、辽宁等省居住的记载。不仅正史上没有,连地方志上也没有。
而且观看南安侯俞通源生平事迹也没有类似的记载。可见这没有史实依据  还有明王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云南以及西昌等地设置了土司,承认元朝授予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官职。同时也对元朝在各族聚居地分、州、县所设的土官大部分原官授职。明朝时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属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属吏部,给予符印,并确立了承袭、等级、考核、贡赋等制度。可见明朝在云南以及西昌还是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没有外迁少数民族以达到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的需要。
“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
注意这里只是说把云南布政司管辖的汉族百姓迁走,而且这些汉族百姓也并非云南及西昌地区的土著,因为该地方在二十一年之前就有大量的汉族民户从外地迁来。并且明太祖也没说把这些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是迁到山东和东北地区。把云南和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和土著汉人迁到山东东北地区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的说法也不符合情理。因为迁到一些较近的地方如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地区即可达到目的,根本不需要迁山东那么远。
事件结果编辑
上述多种观点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官方移民迁出资料,或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或没有民间家谱超过三百年的纪录。小云南,并非实际地名,其指地籍,有待进一步探究。

环球热点汇


“小云南”是指现在的大理祥云县。

云南之名始于此“见彩云南现,遣使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