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变法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做过,为何商鞅变法能够成功?

冰蓝梦99


1、正是因为前人都失败了,所以商鞅总结了其失败之处,成为他后来变法的经验。

2、秦孝公的支持。

3、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强,需要新的制度来管理国家。

4、如何定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今日所见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后世史学家给其定义的,是根据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定义的。

依我所见,从商鞅个人的经历而言,其变法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成功之处在于秦国的民众对他的法令坚决执行,但执行的原因并非信仰,而是因为恐惧,这也是其失败之处。另,商鞅最终死于变法事件,个人没能全身而退,不能算是成功。

什么样的变法是成功的,那就是被民众从内心信仰。因刑罚残暴被执行的法律不算是成功的法律。当然这太难了。


理简


依我之见,原因是:

1.统治者的支持

首先,其它国家失败或者没有变法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认为不需要,又或者是不支持,总的来说是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

2.统治者懂得策略,转嫁矛盾,改革阻力小

商鞅之死也很耐人寻味,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偏执有一定关系,“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使得商鞅在朝廷四面树敌;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奴隶主阶层的势力依然比较强大,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变法显然不会为他们接受。商鞅最终被车裂反映了大家高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句话:“旧势力是不会立刻灭亡滴”!)

所以,唯一的原因是他被当时的秦穆公卖了,用他挡住反对改革的人的反扑,商鞅的死本来就不单纯。

3.对外战争的胜利

变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说的再好也没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没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贞观之治”只是百姓丰衣足食,而没有对外灭掉突厥,称霸西域的武功,那么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门的那次手足相残了。

所以,商鞅证明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也必须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秦国人看,给六国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阴谋骗取曾经的朋友魏国领军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龙无首,最终打赢了战争。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但是不可否认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发展模式,此后的李斯、尉缭、韩非,无不将法家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下去。

4.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团

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打破了世族的继承制,但是新的军功集团却被他培养了出来。还是三中的条文,他的实行使得人民畏惧私斗,而勇于公战。毕竟好战因子被一时压制住了,但是却依然存在于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对外战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倾泻口。

商鞅之法,做到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还犹有过之,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那个时代。所以,王室贵族也被处罚,真正使人信服。

通过战争,第一批的军功集团就初具雏形。人们从战争中得利 自然拥护新法。这就是应对老势力的新势力。

综上,商鞅变法理应成功!






兔儿脸


商鞅变法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1.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国力最弱。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主张变法图强。

2.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派贵族的利益,变法遭到其强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孙度和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后公孙度被割鼻,公孙贾脸上被刺字,从此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坏变法,新法顺利推行。

3.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变法的法令准备就绪时,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奇怪是没有人敢来搬,商鞅立即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通过这件事商鞅让秦国人相信自己是最讲信用的,商鞅看见时机成熟,便立即公布了变法法令。

4. 第一次变法: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第二次变法:

一、规定“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强令成年之后的男子必须独立居住。通过这一办法,迫使好逸恶劳、靠吃大锅饭的懒惰成年男子,必须独立勤奋耕种才能养活自己。这就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税赋收入。

二、就是规定“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全国共设31个县。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封建制的孕育和发展。

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奴隶制时代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田亩数量征收税赋。

四、“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量具标准,确保买卖和征收粮食、布匹公平无欺。这有利于社会商品的流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五、“初为赋”(公元前348年颁行)。此时所谓的“赋”,已经不是先前意义上的田租,而是一种名为“口赋”的人头税。这一法令,应当是对第一条法令的补充。新法再施行5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从此,“诸侯卑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狙击之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变法。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尤其如此,各国为了强国,都进行了各自的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齐威王的“人治”,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国燕昭王时期在乐毅主持下的变法。

但是,在这些变法中,没有一个比得上秦国的商鞅变法,哪怕在后世,人们对于商鞅的为人处世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变法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变法,并且影响最为深远。那么,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成功了,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他之后的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秦国在当时国力最弱

为什么说秦国国力最弱成为了他成功的一个要素呢?在当时,七国的势力已基本形成,其他小国造不成影响,就不作数了。

在当时,以经过李悝变法,并且拥有吴起编练的魏武卒的魏国实力最为强悍,但这个国家又偏偏是秦国的死敌。秦献公时期就多次发兵河西想要抢回故土,但都被强悍的魏国给打回老家了,并且国力消耗严重。

所以,到秦孝公登临秦公位时。可以说,正是秦国最虚弱的时候,被魏韩逼的在栎阳舔伤口。可以说,正是因为秦国的虚弱,所以从上到下都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势,希望秦国强大。

此外,国弱民穷,其实将一个情况处理的非常好。那就是所谓的老世族其实能够拥有的特权并不多了,他们也只是比普通的百姓强那么一些罢了,能够吃饱饭而已,这与建国之初极为相似。

所以,这就为商鞅的变法提供了变法的土壤,从上到下求变,不能不变,只是需要一个人点燃这把火,并且善加引导,不至于伤及己身。

二、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能够将一国托于一人者,秦孝公也。公孙鞅作为一个外来户,他要在秦国站住脚跟,没有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可以的。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不要说进行变法了。这一点可以从秦孝公死后,商鞅很轻易的就被世族给搞死了就看出端倪了。

三、商鞅的变法确实使得秦国过上了好日子

商鞅的变法: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这些内容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没有人权,一点隐私都没有。并且处罚太过,没有人情味。但是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其实已经降到最低,那就是……吃饱饭,活着。商鞅这种将那些懒惰之人,狡猾之人清除出秦国队伍,“一刀切”,也许有人会因此蒙冤,但是却为那个曾经私斗成风的国家带去了新的生气,使得那些真正的忠厚之人过的好,狡猾之徒不敢犯法。正所谓,“乱世用重典”。

四、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团

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打破了世族的继承制,但是新的军功集团却被他培养了出来。还是三中的条文,他的实行使得人民畏惧私斗,而勇于公战。毕竟好战因子被一时压制住了,但是却依然存在于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对外战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倾泻口。

商鞅之法,做到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还犹有过之,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那个时代。所以,王室贵族也被处罚,真正使人信服。

通过战争,第一批的军功集团就初具雏形。人们从战争中得利 自然拥护新法。这就是应对老势力的新势力。

五、对外战争的胜利

变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说的再好也没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没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贞观之治”只是百姓丰衣足食,而没有对外灭掉突厥,称霸西域的武功,那么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门的那次手足相残了。

所以,商鞅证明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也必须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秦国人看,给六国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阴谋骗取曾经的朋友魏国领军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龙无首,最终打赢了战争。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战争,过程从来都不重要,结果最重要,秦国胜胜了,变法彻底站住了脚跟。

六、两代秦国国君的坚持

商鞅之法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变法不过实行了十多年,商鞅就被旧势力给铲除了。可以说,那是秦国的新法势力虽然站住了脚跟,但是顶多与旧势力相差无几,甚至略有不如。

但是,不管商鞅是秦惠王想要借别人之手除去,还是当时被架空了,秦惠王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新法,所以,经过四十多年,也就是那时的两三代人,商君之法才真正的成为秦国根本,没有人想要去动摇,也没有人能够动摇。

凭借着商君之法,秦国横扫六合,并吞八荒,成为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走路都带风ll


说起变法,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进行过很多次变法。但大多都是半途而废,或者还为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总得来说成功的很少。在战国时期,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但不是不彻底就是半途而废。那么为何商鞅就能成功变法并且影响深远呢?下面咱就来聊一聊商鞅为何能在秦国变法成功!

君王支持,达成共识!

首先,商鞅的变法是彻底的变法,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农业、军事等所有放放面面。他想让秦国从此脱胎换骨,去其陈腐。变法通常都会影响到贵族的权益,变法后会打破很多人固有的思想或者生活作风和习惯,这样一来肯定就有些思想陈旧恪守古板的人不同意,进而来阻止变法。所以说变法不是说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一点皇帝必须的积极的支持配合,两个人得拧成一股绳,一个鼻孔出气才行!比方说不管谁不愿意变,皇帝或者这个王想变,那你就没办法!要是这个皇帝没绝心犹豫不决,那就完了,变法肯定会失败!

当是秦孝公是特别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为了将来秦国能够强大、不在受山东六国的欺辱那是坚决支持商鞅变法的。那么支持到什么程度呢?简单来说就是就是不管你谁来阻止都没有用,任何贵族功勋说什么我也不信,我就要变法。商鞅也就是在这样的君王的支持下在秦国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变法。

桤木为信,言出必行!

只靠君王的支持是不行的,还要靠自己的能力才行。商鞅在秦国刚要开始变法,这时候就有人跑来告诉他说:“老弟你还是省省心吧!秦国怎么多年根本就不知道法是什么东西,你颁布啥法令最后估计是没人听的!”商鞅笑了笑说:“我有的是办法,这事不难,只要我颁布下来就肯定的让人去遵守!”于是商鞅在颁布法令之前,在城南头外面立了根三丈高的木头,并放话说谁要能把这根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就给他十金。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人们都觉得不相信搬一根木头能给十金。后来商鞅又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给五十金。自古以来钱一直是个好东西,没有人愿意跟钱过不去,这一招果然管用。终于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搬这根木头,当然商鞅言出必行,按游戏规则给了这个人五十金。这样一来所有人都相信了商鞅的话,在这样的前提下商鞅颁布政令是没有人不去不相信的。

当然商鞅变法成功不仅仅做这些就能成功,中间的曲折更是百转千回。商鞅也是付出了很多,遭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和阻挠,但最终他还是如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功变法。可以说历史上的每一次变法都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新开始,每一次变法的成功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将历史推向一个新的进程。


馨晨复语


当时的确有很多国家尝试变法,但变法都不彻底,如魏国的吴起变法,强盛了国力还创造的威武天下的魏武卒,但后期吴起被逼出走,变法搁浅。

秦之所以能成功有三:

秦国国力衰败处在生死边缘,孝公继位后发奋图强,强力支持商鞅变法,凭弃一切阻碍。如此强臣明主,加上商鞅的大才,这是其一。

秦国变法更彻底,其他各国变法终是小变,对社会层级没有大的变化,而秦不同,全国上下不分阶级奖励耕战,赏罚分明,从徙木立信开始,国府的诚信度得到了全国的公认,大大的提升了劳苦大众的利益,国力即民力,民强则国盛。这是其二。

商鞅执法严明,邢上大夫,恒古未闻,然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不接党,专心变法。此为其三。

有此三者,秦国百姓奋力耕战,不仅如此,好的政策还吸引来了其他国家的百姓来投靠,称新国人,人口多了,生产力自然就上去了。


不贰过者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展开的一次彻底有成效的变革!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建县制等一系列变法求新的措施。并实施连坐法,吸取法家思想从而确立法治的基础。这次变法能够成功并影响中国历史,重大原因在于秦国的统治者国君放权给商鞅,对商鞅的能力深信不疑,排除万难决心改革。也透露出了秦国统一的野心和期盼。虽然后来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有力支持者而遭到守旧贵族的杀害。但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很多变革的措施已然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秦国的后世国君大多都是有为之君,所以这次变革也就创造了历史!


zf浩浩


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互相成就的秦孝公与商鞅

(1):秦孝公成就商鞅:秦孝公为什么要变法呢:秦孝公的父亲刚开始就是为了让秦国强大,融入到中原社会,而不是中原社会口中的西戎,所有开始对魏国用兵,,占领了河西地带,而他的父亲在一次战争中死去,那么父亲在生前没完成的任务谁替他完成呢当然就是他的儿子秦孝公了,那么秦孝公变法主要为了什么呢:(1):变法后使秦国强大,收复河西地带;(2);要使秦国强盛,要在根本上强大,强大于永远;(3):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文化荒漠,其他六国都瞧不起秦国,使秦国富强起来;(4):提升国力,同时抵制秦国的士族阶层。那么,秦孝公为什么会选择商鞅来变法呢?那段秦国时期,应该是秦国最紧张的时期,因为其他国家都想着赶紧富强国家,当然秦孝公也不能对秦国不管不顾,于是就发布消息,要招到许多有才能的人,如果被选中了,就封他作为大官,而且还会给大量的土地和金钱。商鞅就去了,但是商鞅前两次去都不被秦孝公看中,直到第三次,商鞅说起了变法图强,秦孝公就想任用商鞅来帮助秦国变法,所以秦孝公成就了商鞅的远大抱负,成就了商鞅的才华。秦孝公以坚定的变法决心,使得商鞅在秦国大展所学,而无后顾之忧。可以说,秦孝公把整个秦国变成了商鞅实践抱负的平台,把自己变成了商鞅背后的最为坚实的后盾。从此角度看来,秦孝公无疑成就了商鞅,成就了他的才华,成就了他的治国之道。

(2):商鞅成就秦孝公:先来说经济,商鞅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意思就是重视农民的发展不怎么重视商人的发展,这样问什么师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觉得是:那样的时代,农民是最需要金钱的,而农民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因为你稳定不了民心就相当于失掉了整个国家,所以当时重视农民发展是最重要的,保证了农业劳动了,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来说军事:奖励耕战,我觉得这个措施是最能使秦国军事力量大大增强的一个措施,因为你只要多打仗,立下军功,就可以被奖励耕战,这样的话就大大提升了战士打仗必赢的决心,使整个军队的士气大大增涨,所以秦国的军事力量就大大提高。所以商鞅成就了秦孝公的雄心壮志,成就了秦国的霸业。秦孝公自继位以来,便日思夜想如何富国强兵,如何恢复秦国昔日的霸业。商鞅到来后,通过实施惊天动地的变法举措,使秦国成功摆脱了亡国之危,并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当时不可小觑的西方强国。

二、商鞅能够破坏式创新

(1):立军爵:商鞅在立军爵这方面设立了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这样的目的在于提升秦军的战斗力。而且商鞅禁止私斗,因为商鞅认为,为国家战斗,是每个战士应该做的,而如果为私而斗,多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那么一定会收到惩罚。这个制度鼓舞了许多士兵的勇气,让士兵们勇敢的上战场打仗,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2):废除贵族世袭制:商鞅为什么废除贵族世袭制呢?第一:贵族很容易产生内讧,因为贵族是非常看重和重视利益的,无论是大利益还是小利益,他们都会很重视,但是这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贵族和贵族之间非常容易起内讧,所以在打仗期间,有可能贵族和贵族之间会因为一些利益而大打出手,所以对国家打仗是很不利的;第二:一些贵族人民不会发现一些人才,他们不相信一些很低下的人有着很高的才能,所以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发现一些天赋很高的人才,虽然也有贵族会重视这些低下的人才,但是很罕见;第三:有了贵族特权体现不出一个国家的公平性,因为一些人的利益,是因为上一代是贵族,所以传给下一代的。还有一些人的利益,是靠自己通过军功自己挣的。这明显很不公平,那么如果没有贵族特权,他们都会通过军功来挣自己的利益,这也会让每个士兵都奋勇抗战,不会感到不公平。

(3):立郡县:立郡县有什么作用呢:

一、吸取西周分封制的失败教训;

二、适应中央官僚体系的需要;

三、军事及地方控制的需要。

(4):树私田:商鞅为什么要承认土地私有权?因为以前土地是国家的,其实就是贵族的,但是他们都不怎么种地,其实土地来对他们说就是摆设罢了,所以就下令重新量测来把土地分给每一个人,而且这片土地归自己管,国家不能抢占,也允许自由买卖,这样的话就大大鼓励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然国家也是要收税的,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按照土地耕种的多少来收取,多少还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废除井田制:为什么废除井田制呢?其实真正的幕后推手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一个是人口的增加。无论是人口的增加还是先进工具的推广使用,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公田不够耕种了,所以少数贵族开始强迫这些富裕的劳动力去扩张开垦新的荒地,这种新开垦的土地在没有确认地位之前,称之为私田,收获的产物是不需要上交的,所以他们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些私田的耕种上,对公田的照料自然就变少了。刚开始这些诸侯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周天子还是可以没收贵族手里的公田,但是下面的诸侯土地私有欲望越来越强烈,到春秋晚期,铁器的使用和耕牛的推广,使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和大夫都富起来了,地方和中央的力量发生了对换,周天子也不能随便没收他们的土地。最终导致公田的收入大减,井田制慢慢就开始没落了。

另外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一些顺应形势的贵族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导致很多奴隶就从公室逃跑出来跑到私门,虽然他们的身份还不是自由民,但是可以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而且人身也有保障,不会被奴隶主随意杀害。奴隶的大量逃亡,使得一些国家的公田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那么废除井田制的作用是什么?

提高地主阶级生产的积极性:在井田制下,土地公有,所有土地及其产物,公侯伯子男虽各有自己的采邑,但其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其土地的产出首先是国君的,然后才是自己的。

这种情况下,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时候,没有私田的情况下,井田制运行是良好的,大家都把公田种的好好的,生产更多的东西自己留下的东西才更多,这个近似于现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私田被开垦,而国君并不掌握这些土地,所以大家就开始努力耕种自己的私田,而不去管公田的生产,甚至由于公田长期耕种,土力低下,在没有肥料改善的情况下,放弃公田,用私田所产交贡。这个如同现代农民外出打工,地随便弄弄交上承包费就行,甚至外出打工挣钱多了,直接荒了田,用打工挣的钱交承包费(以前不能退包,转包)。

所以,井田制废除以后,所有田地所有权分给地主,这样,大家按田交租,事实上扩大了租税来源,同时提高了地主阶级生产的积极性(公田私田都归自己所有,不存在种一部分,不种另一部分的情况),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使秦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弱,贵族势力小,变法容易实行,所以秦国的国情成就了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