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第几世是怎么回事?怎么计算的呢?

byc1397498835


姓氏第几世,我理解就是从始祖往下的嫡系分支排续吧。第几代就是第几世,不知对否。

我是个出了三服就搞不懂的人,大姐的女儿结婚,我管大姐的亲家母叫了一下午阿姨,让大姐这份儿数落。😂😂😂

去年从出游路过成都一个同门叔叔那里,居然得到了一些家谱资料,非常珍贵拍了下来。也才对自己的家族有了一些了解。

看家谱才知道了祖上是从哪里来又在哪里并繁衍生息的。还发现我家第一代始祖居然妻妾四人,第三代四子名字分别为怀仁、怀义、怀礼、怀智。原来祖上也是有文化之人,到我这一代咋就成文盲了尼?😒愧对祖先啊!😄

第一图为我的爷爷两兄弟,一个门洞进去南北两处院子示意图。我曾经回去过。

按照叔叔的族谱排序,算了下,我爷爷是第四代第三门万选一,那么我哥哥的孩子已经有后代了(以男丁算起)。从始祖算起,至今已经到了第八代了?是不是也就是姓氏第八世的意思?还是从我的爷爷算起?求赐教。😄





天边08


简言之,几世就是几代,从始祖为第一代开始,他的儿子为第二世,孙子为第三世,以此类堆。一般来讲,每姓都取有一个标志性的字,代表辈分,也就是什么辈。如我是玉字辈,上辈是芬字辈,下辈是先字辈。遇到芬字辈的该叫阿叔,因为他跟我父亲是一辈的。


花木深8


简言之,几世就是几代,从始祖为第一代开始,他的儿子为第二世,孙子为第三世,以此类堆。一般来讲,每姓都取有一个标志性的字,代表辈分,也就是什么辈。如我是玉字辈,上辈是芬字辈,下辈是先字辈。遇到芬字辈的该叫阿叔,因为他跟我父亲是一辈的。


实名248


《从世孙的三种算法论族谱里“几世孙”怎么算?》

人们寻根问祖、或讲起家族渊源时,时常会问:你是某某人的几世孙?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始祖的几世孙,有些知道自己是第几世孙,但不知道第几世孙怎么算。

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历史里,有些家族族谱传承上百年、千年,有的更是传承两三千年之久,比如孔子的《孔氏族谱》。中华民族出现的姓氏多达两万多个,但众多家族的族谱对于“世孙”的排列不尽相同。

世孙的三种算法有三种:

1、从始祖算起为一世孙,数到自己多少代便是第几世孙,“乙为甲的几世孙”,从甲本人开始一直往下数到乙,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

2、从始祖下一代开始算起,“乙为甲的几世孙”,要从甲的下一代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本人,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

3、从始祖的孙子开始算起,算法是:从始祖的第三代(孙)开始数,数到自己多少代便是第几世孙。

“世孙”是什么意思呢?

(辨别辈分的术语)世,指宗系;世孙,指宗系之孙。狭义指孙,广义指子孙后代。

嫡孙;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

《晋书》:其以谧为鲁公世孙,以嗣其国。

《 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 充 薨,世子 黎民 早卒,无嗣,妻 郭槐 欲以 充 外孙 韩谧 为世孙。” 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

《 清史稿·高宗纪三》:“甲子,( 清高宗)封 朝鲜国王孙 李祘为世孙。”

“孙”字的繁体字是“孫”。《说文解字》:“孫”,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康熙字典》采用此解。

“孙”字单独使用时,为《尔雅.释亲》“子之子”之义。

但“孙”有时、特别是和其它字组成词时,则具有多种意义,其意义虽与“子之子”有关,却不等于“子之子”:

“子”之各世后裔依次为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子孙——大量史料说明此词泛指“后裔”。

“几世孙”在世系上,定某人为第一世,则其子为第二世,孙为第三世,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依次为第四至第十世。(请注意:“世系”只表示“世”,既非“世祖”、也非“世孙”。)

对于第一世的某人来说,第十一世及以后的世数者,只用“第一世的几世孙”、而不用“×孙”来称呼。这就是“ 几世孙”一词的来因。因为要记忆来、晜、仍、 云、耳已经不那么方便,假如再创造更多的孙名,就更麻烦了。人们发现“几世孙”,其逻辑性好记好用,就推前到玄孙及以下都使用它。所以通常从始祖到第十世耳孙止,从第十一世以下都称为世孙。

上面第一种算法,例如,太祖定为第一世,令字辈是第六世,就称令字辈为太祖的六世孙。使用这种算法的书籍和姓氏很多。如孔子家族的《孔氏族谱》。在孔氏族谱中,玄孙之子来孙被称为六世孙,玄孙之孙晜孙被称为七世孙,玄孙之曾孙仍孙被称为八世孙,玄孙之玄孙云孙被称为九世孙。孔子为一世,子孙往下数,这种算法历经两千多年,也没有那个帝王说《孔氏族谱》不对。这种说法无论始祖往下数,还是从自己往上数,很容易记。

“几世孙”的原意为“下(或后)几世孙”。其中的“孙”,解作“后裔”,不是狭义的“子之子”。既然是后裔,“下(或后)”可不必带着,就迳称“几世 孙”;而且,“子”亦可以称为“二世子”了,即“下一世的后裔”意。从始祖算起,孔子为一世,二世为子,三世称为孙,四世为曾孙,五世为玄孙,六世为来孙,七世为晜孙,八世为仍孙,九世云孙,十世耳孙,往下的都统称为世孙。我们常说自己是某人的第几世孙,这里的世孙指的是对始祖的尊敬,如果从始祖的孙子算起,那么你把始祖和始祖的儿子搁在什么位置?难道你不是始祖和始祖儿子的子孙后裔?

上面第二种算法,早在夏桀之世的《存 真》,就有“晜孙……己之六世孙也”之说。西汉《史记》说赵武灵王是赵鞅的七世孙。

世系: 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名称: 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晜孙

己之几世孙: 一世孙 二世孙 六世孙

在世系中排在第七世者,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孙。

使用这种算法的族谱、著作及姓氏很多,(最早见于夏桀之世),如《史记》、《后汉书》、《旧唐书》、《仙源类谱》、《宋史》、《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宋朝的《仙源类谱》和《宋史》采用这一算法。这种算法正史使用比较多。

上面第三种算法,把一世孙定在“孙子”辈,(把一世祖定在“祖父”辈),目的使子和孙分开(使父和祖分开),试图令“几世孙”中的“孙”还保留“子之子”(“几世祖”中的“祖”保留“父之父”)的狭义。使用这一算法的书籍和人群较少。

我认为第一种算法是对的,只是在排辈世时,始祖为一世,二世为子,三世为孙,四世为曾孙,五世为玄孙,六世为来孙,七世为晜孙,八世为仍孙,九世为云孙,十世为耳孙,从十一世起往下的都统称为世孙。

比如,有人问你是范仲淹的第几代?他会回答,我是范仲淹三十二世孙,这里用世孙指的是对先祖范仲淹的尊重,如果回答我是范仲淹第三十二世,显得对先祖不敬,所以世孙是指某人的后裔子孙,并不是孙的意思。如果排辈,应从始祖开始算起,始祖为一世,二世为子,三世为孙,四世为曾孙,五世为玄孙,六世为来孙,七世为晜孙,八世为仍孙,九世为云孙,十世为耳孙,往下的都统称世孙,数到自己多少就是多少世孙。

如果从始祖到自己不足十一世的,比如自己是第八世便是称为始祖的仍孙,也可称为八世孙。超过十一世的统称为世孙,从始祖开始数,数到自己多少代便是多少世孙。

世系中以谁为第一世是随意的,通常以始迁祖或者本族的名人为一世祖。

第二种和第三种算法是从始祖下一代或者从始祖的孙子开始算起,不把始祖和始祖儿子算上代数?那么你不是始祖和始祖儿子的子孙后裔吗?这不是大不孝吗?

这也是我们先祖定字辈的意义,你是什么字辈?要算自己第几世孙?直接从字辈数就能知道自己第几世孙了。

至于修谱及称呼大家选用哪种算法,各有逻辑算法,在此不好说谁对谁错,三种算法都历经千年以上,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本人则偏向第一种算法,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拍砖!


放肆丶小侽人3133


这个世概念很不清晰,有:

一代或一辈人为一世的,如四世同堂,就是4辈人居一个屋内的意思。

跨辈相交的朋友,称世兄世弟,其子也友好又称世交或其孙仍友好称世家。

另一个是祖谱上的三代为一记,十代为一世。

即,祖.宗(太爷).爷是上记或爷纪;父.自己.子是现记或现纪;孙.重孙.玄孙是未记或孙纪,加重玄孙的出五服第一代,共称一世;而第一出五服的是再续谱的祖代,从而与上祖连接构成一个环状。

这一世的用法更多的是自家族范字的辈份排序谣上体现,即开头至尾后,尾再成开头重新连下去。

另一个是族谱上以祖谱十二世为一纪,三个纪为一世的编谱方式。

总体就清楚了,家谱一代或一辈为一世;祖谱三纪为一世;族谱四循祖谱为一世。这样的世概念,在农村人口语里说成:亲.近亲.远房亲。

即,同祖为远房亲,同宗为近亲,同爷为亲人。这一认亲法可循祖代上溯扩延的,再扩为一轮。

如由祖至重玄孙为一轮,再上溯上一个由祖至重玄孙为二轮,等,第几轮的轮下去。

有帝王以后,用朝代开始与结束为一纪的方式,国史内总朝代数为一世。且不终结可沿续下去的,各谱记编法也如此。

所以某一朝内的某王执政为某年。这种记年式不易整体观察,因而古中国还有一个甲子记年法。

而一个甲子为一纪,十二个纪为一世,十二个世为一轮,轮又称阀,也有十二轮为一阀的说法。从而可溯很古远的年代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如果皇族是以开基皇帝开始算第一世(代)的话,那么平民的姓氏之世(代),也一般是以开基老祖始来计算的,比如我的开基老祖是一千年前从中原到江南落脚的人,到我这一代已是三十六世,那么计算世序就当从这位开基老祖开始。至于开基老祖此前的世序,一般是查找不到接续不上了。孔子家族的谱系也是从孔子这一代开始记载的,他之前的世序也同样找不到而续接不上,同是这个道理。


楚一伯


第一世起脉累算,但以后呈塔式分呈,世辈以外还有兄弟也塔式分布,世辈之外就是代数分支而组成枝分以便以分别。更加上迁移一处开基转辈为一世祖辗转千年迁移上溯而以代数取世辈,非经过系列了解和研究,越看越乱,所以需由直系和分支加以佐证。世辈不变,世代分呈族谱后。以求统一汇成族籍。以备流传追源。


张果老忠记


中国的姓氏里也不同的分支,比方同一个姓 陈,它有不同的分支,一个分支里有不同的辈分,与其他分支不一样的。用来区分相互的亲缘远近。有些姓没有分支,相互之间很近,则同姓不能通婚,,比如姓孔刘吴等。不同分支的陈是可以通婚的。


推荐好电影


1,其实在中国的传统中,不是用“第几世”来排的,中国自百家姓起始,每一个姓氏的第一人,被称作始祖,而后世的同姓人,追溯到源头,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

2,之所以不用“几世”来称,是因为每一个姓氏都有一个独特的排字论辈的方式,比如“赵”姓,论辈分从“成、栋、煜、坦、铉,乾、扬、迁、遇、文,以、于、风、鹤、锡。 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元、享、利、贞,纲、常、瑞、祥。培、家、立、传、久,遵、圣、锡、鸿、材,鸣、升、钦、汉、树,焕、在、镇、源、桢,为、增、钟、汝、秉,列、执、巨、衍、荣。元、业、承、守、德,忠、厚、都、家、庭,统、绪、思、善、守,兰、桂、增、光、荣。富、荣、书、甲、智,新、学、浩、志、廉,春、光、延、宗、德,立、朝、大、化、选。忠、天、连、成、光,元、明、俊、华、章,克、智、洪、毓、宪,坤、健、万、世、昌”,

而“曾”姓则是从“肇、启、应、垂、裕、诚、正、永、于、思、道、祥、长、发、远、庭、序、盛、人、车、 德、文、玉、自、润、 理、学、荐、贤、书、彩、凤、来、仪、日、曰、云、献、瑞、时、宏、开、先、世、第、科、甲、定、延、余、红、闻、经、尚、衍、深、统、传、继、广、昭、献、庆、凡、祥”

当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姓氏家族开枝散叶,所以各地排辈有差异,这里暂且列了两种。

老一辈取名,名字里都会带一个代表自己辈分的字或者同音字,一是为了记住自己的根,二是为了记住自己的辈分,三是为了在他乡遇到同姓族人时能够准确称呼,不至于乱了辈分。

外国人因为一个家族大多用的都是始祖的名字,再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其他称呼为自己真名,所以有时外国人,特别是古老家族的嫡传人物,他们的真名都是很长一串,为了更好的区分和叫起来方便,所以才用“一世、二世”等第几世的方式来称呼。

所以,提问者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姓氏的排名,还得从了解“百家姓”开始,从起源开始。


不负星光不负卿


中国的姓氏备份主要按照身份与年纪来划分。

辈分排位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而演变到一个家庭中,最初的祖先的长子是族长,而长子这一直系的后代担任族长,属于大宗,而其他儿子包括他们的后代属于小宗,大宗的人的身份属于直系较之小宗的旁系更为重,而就处于同一身份内的人则年长者身份更重。在每一个家族中都会有祖先流传下来的一句类似于家训的话,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字在每一代人出生后都会作为身份的象征取定在新生儿的姓名中,所以很多时候,看一家人的名字就可以区分出他们的辈分大小。

当然后来发展中,家族的族长也不一定是直系的担任,因为在发展中直系旁系的身份会发生变化变更之类的,族长的权利也在变小,家族中年长、有威望的人会被推举为族长,处理一些族中的事情,而辈分的区分也主要在于所处的代与年纪。代就是类似于曾祖父、祖父、父亲这样与他们属于兄弟的属于一代,有些人年纪不大,但是他属于上一代的话,辈分就比下一代的年长者辈分更大,但是现在主要还是年少者尊敬年长者,辈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