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第幾世是怎麼回事?怎麼計算的呢?

byc1397498835


姓氏第幾世,我理解就是從始祖往下的嫡系分支排續吧。第幾代就是第幾世,不知對否。

我是個出了三服就搞不懂的人,大姐的女兒結婚,我管大姐的親家母叫了一下午阿姨,讓大姐這份兒數落。😂😂😂

去年從出遊路過成都一個同門叔叔那裡,居然得到了一些家譜資料,非常珍貴拍了下來。也才對自己的家族有了一些瞭解。

看家譜才知道了祖上是從哪裡來又在哪裡並繁衍生息的。還發現我家第一代始祖居然妻妾四人,第三代四子名字分別為懷仁、懷義、懷禮、懷智。原來祖上也是有文化之人,到我這一代咋就成文盲了尼?😒愧對祖先啊!😄

第一圖為我的爺爺兩兄弟,一個門洞進去南北兩處院子示意圖。我曾經回去過。

按照叔叔的族譜排序,算了下,我爺爺是第四代第三門萬選一,那麼我哥哥的孩子已經有後代了(以男丁算起)。從始祖算起,至今已經到了第八代了?是不是也就是姓氏第八世的意思?還是從我的爺爺算起?求賜教。😄





天邊08


簡言之,幾世就是幾代,從始祖為第一代開始,他的兒子為第二世,孫子為第三世,以此類堆。一般來講,每姓都取有一個標誌性的字,代表輩分,也就是什麼輩。如我是玉字輩,上輩是芬字輩,下輩是先字輩。遇到芬字輩的該叫阿叔,因為他跟我父親是一輩的。


花木深8


簡言之,幾世就是幾代,從始祖為第一代開始,他的兒子為第二世,孫子為第三世,以此類堆。一般來講,每姓都取有一個標誌性的字,代表輩分,也就是什麼輩。如我是玉字輩,上輩是芬字輩,下輩是先字輩。遇到芬字輩的該叫阿叔,因為他跟我父親是一輩的。


實名248


《從世孫的三種算法論族譜裡“幾世孫”怎麼算?》

人們尋根問祖、或講起家族淵源時,時常會問:你是某某人的幾世孫?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始祖的幾世孫,有些知道自己是第幾世孫,但不知道第幾世孫怎麼算。

在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曆史裡,有些家族族譜傳承上百年、千年,有的更是傳承兩三千年之久,比如孔子的《孔氏族譜》。中華民族出現的姓氏多達兩萬多個,但眾多家族的族譜對於“世孫”的排列不盡相同。

世孫的三種算法有三種:

1、從始祖算起為一世孫,數到自己多少代便是第幾世孫,“乙為甲的幾世孫”,從甲本人開始一直往下數到乙,能數出多少代,便是幾世孫。

2、從始祖下一代開始算起,“乙為甲的幾世孫”,要從甲的下一代開始往下數,數到乙本人,能數出多少代,便是幾世孫。

3、從始祖的孫子開始算起,算法是:從始祖的第三代(孫)開始數,數到自己多少代便是第幾世孫。

“世孫”是什麼意思呢?

(辨別輩分的術語)世,指宗系;世孫,指宗系之孫。狹義指孫,廣義指子孫後代。

嫡孫;世襲祖爵之孫(孫子)輩。

《晉書》:其以謐為魯公世孫,以嗣其國。

《 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 充 薨,世子 黎民 早卒,無嗣,妻 郭槐 欲以 充 外孫 韓謐 為世孫。” 胡三省注:“世孫,謂嫡孫承祖父之世者。”

《 清史稿·高宗紀三》:“甲子,( 清高宗)封 朝鮮國王孫 李祘為世孫。”

“孫”字的繁體字是“孫”。《說文解字》:“孫”,從子從系。系,續也,言順續先祖之後也。《康熙字典》採用此解。

“孫”字單獨使用時,為《爾雅.釋親》“子之子”之義。

但“孫”有時、特別是和其它字組成詞時,則具有多種意義,其意義雖與“子之子”有關,卻不等於“子之子”:

“子”之各世後裔依次為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子孫——大量史料說明此詞泛指“後裔”。

“幾世孫”在世系上,定某人為第一世,則其子為第二世,孫為第三世,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依次為第四至第十世。(請注意:“世系”只表示“世”,既非“世祖”、也非“世孫”。)

對於第一世的某人來說,第十一世及以後的世數者,只用“第一世的幾世孫”、而不用“×孫”來稱呼。這就是“ 幾世孫”一詞的來因。因為要記憶來、晜、仍、 雲、耳已經不那麼方便,假如再創造更多的孫名,就更麻煩了。人們發現“幾世孫”,其邏輯性好記好用,就推前到玄孫及以下都使用它。所以通常從始祖到第十世耳孫止,從第十一世以下都稱為世孫。

上面第一種算法,例如,太祖定為第一世,令字輩是第六世,就稱令字輩為太祖的六世孫。使用這種算法的書籍和姓氏很多。如孔子家族的《孔氏族譜》。在孔氏族譜中,玄孫之子來孫被稱為六世孫,玄孫之孫晜孫被稱為七世孫,玄孫之曾孫仍孫被稱為八世孫,玄孫之玄孫雲孫被稱為九世孫。孔子為一世,子孫往下數,這種算法歷經兩千多年,也沒有那個帝王說《孔氏族譜》不對。這種說法無論始祖往下數,還是從自己往上數,很容易記。

“幾世孫”的原意為“下(或後)幾世孫”。其中的“孫”,解作“後裔”,不是狹義的“子之子”。既然是後裔,“下(或後)”可不必帶著,就逕稱“幾世 孫”;而且,“子”亦可以稱為“二世子”了,即“下一世的後裔”意。從始祖算起,孔子為一世,二世為子,三世稱為孫,四世為曾孫,五世為玄孫,六世為來孫,七世為晜孫,八世為仍孫,九世雲孫,十世耳孫,往下的都統稱為世孫。我們常說自己是某人的第幾世孫,這裡的世孫指的是對始祖的尊敬,如果從始祖的孫子算起,那麼你把始祖和始祖的兒子擱在什麼位置?難道你不是始祖和始祖兒子的子孫後裔?

上面第二種算法,早在夏桀之世的《存 真》,就有“晜孫……己之六世孫也”之說。西漢《史記》說趙武靈王是趙鞅的七世孫。

世系: 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名稱: 自己 子 孫 曾孫 玄孫 來孫 晜孫

己之幾世孫: 一世孫 二世孫 六世孫

在世系中排在第七世者,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孫。

使用這種算法的族譜、著作及姓氏很多,(最早見於夏桀之世),如《史記》、《後漢書》、《舊唐書》、《仙源類譜》、《宋史》、《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宋朝的《仙源類譜》和《宋史》採用這一算法。這種算法正史使用比較多。

上面第三種算法,把一世孫定在“孫子”輩,(把一世祖定在“祖父”輩),目的使子和孫分開(使父和祖分開),試圖令“幾世孫”中的“孫”還保留“子之子”(“幾世祖”中的“祖”保留“父之父”)的狹義。使用這一算法的書籍和人群較少。

我認為第一種算法是對的,只是在排輩世時,始祖為一世,二世為子,三世為孫,四世為曾孫,五世為玄孫,六世為來孫,七世為晜孫,八世為仍孫,九世為雲孫,十世為耳孫,從十一世起往下的都統稱為世孫。

比如,有人問你是范仲淹的第幾代?他會回答,我是范仲淹三十二世孫,這裡用世孫指的是對先祖范仲淹的尊重,如果回答我是范仲淹第三十二世,顯得對先祖不敬,所以世孫是指某人的後裔子孫,並不是孫的意思。如果排輩,應從始祖開始算起,始祖為一世,二世為子,三世為孫,四世為曾孫,五世為玄孫,六世為來孫,七世為晜孫,八世為仍孫,九世為雲孫,十世為耳孫,往下的都統稱世孫,數到自己多少就是多少世孫。

如果從始祖到自己不足十一世的,比如自己是第八世便是稱為始祖的仍孫,也可稱為八世孫。超過十一世的統稱為世孫,從始祖開始數,數到自己多少代便是多少世孫。

世系中以誰為第一世是隨意的,通常以始遷祖或者本族的名人為一世祖。

第二種和第三種算法是從始祖下一代或者從始祖的孫子開始算起,不把始祖和始祖兒子算上代數?那麼你不是始祖和始祖兒子的子孫後裔嗎?這不是大不孝嗎?

這也是我們先祖定字輩的意義,你是什麼字輩?要算自己第幾世孫?直接從字輩數就能知道自己第幾世孫了。

至於修譜及稱呼大家選用哪種算法,各有邏輯算法,在此不好說誰對誰錯,三種算法都歷經千年以上,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本人則偏向第一種算法,也歡迎各位專家學者拍磚!


放肆丶小侽人3133


這個世概念很不清晰,有:

一代或一輩人為一世的,如四世同堂,就是4輩人居一個屋內的意思。

跨輩相交的朋友,稱世兄世弟,其子也友好又稱世交或其孫仍友好稱世家。

另一個是祖譜上的三代為一記,十代為一世。

即,祖.宗(太爺).爺是上記或爺紀;父.自己.子是現記或現紀;孫.重孫.玄孫是未記或孫紀,加重玄孫的出五服第一代,共稱一世;而第一齣五服的是再續譜的祖代,從而與上祖連接構成一個環狀。

這一世的用法更多的是自家族範字的輩份排序謠上體現,即開頭至尾後,尾再成開頭重新連下去。

另一個是族譜上以祖譜十二世為一紀,三個紀為一世的編譜方式。

總體就清楚了,家譜一代或一輩為一世;祖譜三紀為一世;族譜四循祖譜為一世。這樣的世概念,在農村人口語裡說成:親.近親.遠房親。

即,同祖為遠房親,同宗為近親,同爺為親人。這一認親法可循祖代上溯擴延的,再擴為一輪。

如由祖至重玄孫為一輪,再上溯上一個由祖至重玄孫為二輪,等,第幾輪的輪下去。

有帝王以後,用朝代開始與結束為一紀的方式,國史內總朝代數為一世。且不終結可沿續下去的,各譜記編法也如此。

所以某一朝內的某王執政為某年。這種記年式不易整體觀察,因而古中國還有一個甲子記年法。

而一個甲子為一紀,十二個紀為一世,十二個世為一輪,輪又稱閥,也有十二輪為一閥的說法。從而可溯很古遠的年代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如果皇族是以開基皇帝開始算第一世(代)的話,那麼平民的姓氏之世(代),也一般是以開基老祖始來計算的,比如我的開基老祖是一千年前從中原到江南落腳的人,到我這一代已是三十六世,那麼計算世序就當從這位開基老祖開始。至於開基老祖此前的世序,一般是查找不到接續不上了。孔子家族的譜系也是從孔子這一代開始記載的,他之前的世序也同樣找不到而續接不上,同是這個道理。


楚一伯


第一世起脈累算,但以後呈塔式分呈,世輩以外還有兄弟也塔式分佈,世輩之外就是代數分支而組成枝分以便以分別。更加上遷移一處開基轉輩為一世祖輾轉千年遷移上溯而以代數取世輩,非經過系列瞭解和研究,越看越亂,所以需由直系和分支加以佐證。世輩不變,世代分呈族譜後。以求統一匯成族籍。以備流傳追源。


張果老忠記


中國的姓氏裡也不同的分支,比方同一個姓 陳,它有不同的分支,一個分支裡有不同的輩分,與其他分支不一樣的。用來區分相互的親緣遠近。有些姓沒有分支,相互之間很近,則同姓不能通婚,,比如姓孔劉吳等。不同分支的陳是可以通婚的。


推薦好電影


1,其實在中國的傳統中,不是用“第幾世”來排的,中國自百家姓起始,每一個姓氏的第一人,被稱作始祖,而後世的同姓人,追溯到源頭,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宗;

2,之所以不用“幾世”來稱,是因為每一個姓氏都有一個獨特的排字論輩的方式,比如“趙”姓,論輩分從“成、棟、煜、坦、鉉,乾、揚、遷、遇、文,以、於、風、鶴、錫。 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元、享、利、貞,綱、常、瑞、祥。培、家、立、傳、久,遵、聖、錫、鴻、材,鳴、升、欽、漢、樹,煥、在、鎮、源、楨,為、增、鍾、汝、秉,列、執、巨、衍、榮。元、業、承、守、德,忠、厚、都、家、庭,統、緒、思、善、守,蘭、桂、增、光、榮。富、榮、書、甲、智,新、學、浩、志、廉,春、光、延、宗、德,立、朝、大、化、選。忠、天、連、成、光,元、明、俊、華、章,克、智、洪、毓、憲,坤、健、萬、世、昌”,

而“曾”姓則是從“肇、啟、應、垂、裕、誠、正、永、於、思、道、祥、長、發、遠、庭、序、盛、人、車、 德、文、玉、自、潤、 理、學、薦、賢、書、彩、鳳、來、儀、日、曰、雲、獻、瑞、時、宏、開、先、世、第、科、甲、定、延、餘、紅、聞、經、尚、衍、深、統、傳、繼、廣、昭、獻、慶、凡、祥”

當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各個姓氏家族開枝散葉,所以各地排輩有差異,這裡暫且列了兩種。

老一輩取名,名字裡都會帶一個代表自己輩分的字或者同音字,一是為了記住自己的根,二是為了記住自己的輩分,三是為了在他鄉遇到同姓族人時能夠準確稱呼,不至於亂了輩分。

外國人因為一個家族大多用的都是始祖的名字,再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其他稱呼為自己真名,所以有時外國人,特別是古老家族的嫡傳人物,他們的真名都是很長一串,為了更好的區分和叫起來方便,所以才用“一世、二世”等第幾世的方式來稱呼。

所以,提問者想要真正瞭解自己姓氏的排名,還得從瞭解“百家姓”開始,從起源開始。


不負星光不負卿


中國的姓氏備份主要按照身份與年紀來劃分。

輩分排位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而演變到一個家庭中,最初的祖先的長子是族長,而長子這一直系的後代擔任族長,屬於大宗,而其他兒子包括他們的後代屬於小宗,大宗的人的身份屬於直系較之小宗的旁系更為重,而就處於同一身份內的人則年長者身份更重。在每一個家族中都會有祖先流傳下來的一句類似於家訓的話,這句話中的每一個字在每一代人出生後都會作為身份的象徵取定在新生兒的姓名中,所以很多時候,看一家人的名字就可以區分出他們的輩分大小。

當然後來發展中,家族的族長也不一定是直系的擔任,因為在發展中直系旁系的身份會發生變化變更之類的,族長的權利也在變小,家族中年長、有威望的人會被推舉為族長,處理一些族中的事情,而輩分的區分也主要在於所處的代與年紀。代就是類似於曾祖父、祖父、父親這樣與他們屬於兄弟的屬於一代,有些人年紀不大,但是他屬於上一代的話,輩分就比下一代的年長者輩分更大,但是現在主要還是年少者尊敬年長者,輩分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