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章1分钟,共读《道德经》· 第六章

每周一章1分钟,共读《道德经》· 第六章

“老子《道德经》,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外文经典。这样一本风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经典,至少应该读一读。 每周一章“1分钟”,全球华人共读《道德经》

附林语堂翻译的《道德经》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Tao。”

01

原 文 读 诵


翻译:林语堂

《 道德经 · 第六章 》

- Tao and Teh · Chapter 6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It is called the Mystic Female.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The Door of the Mystic Female

is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绵绵若存,

Continuously, continuously,

it seems to remain.

用之不勤。

Draw upon it

and it serves you with ease.

02

白 话 浅 释

【第六章白话直译】: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03

现 代 启 示 录

老子《道德经》流传至今,“由浅入深”的注解很多。在这里,我们会聊一些和现代人相关的,浅显易懂的现代启示。更多《道德经》“深度讲解”,可以收听文章底部相关音频栏目。

每周一章1分钟,共读《道德经》· 第六章

这一章,依然是老子对“道”的一种描述,从哲学层面来看,这一章是比较形而上的。当然,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引发一些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中西文化差异上的思考。

- 1 -

哲学的思考

绝大多数人总认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实有”的,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而随着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这个世界可能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很可能仅仅是由能量和意识组成的。那么,这种科学的论断有没有道理?

从《道德经》的角度来看,完全是有可能的。

每周一章1分钟,共读《道德经》· 第六章

老子说,所谓“道”,其状态就像“虚空”一样,我们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虚空”中产生的。它就像一个不可见的母亲(玄牝),连绵不绝、用之不尽。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虚无中怎么可能产生实有的物质呢?

所以,中国文化中,佛、道两家都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实有”的,而是“如梦如幻,却历历在目"的。

- 2 -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逻辑?

从这个里面,又可以引申出另一个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关的话题:“中国人到底有没有逻辑?”

很多西方人,包括很多思维模式比较西化的现代中国人经常会质疑中国古人以及中国文化的一点就是,你们太没有逻辑了。譬如说,中国古人、中国古代典籍里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论述方式就是:先描述一段自然现象,说自然界的规律是这样的这样的,所以…… 接着话锋一转,就说到人事上去了:既然自然界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这个事情也应该这么办、这么办吧……

每周一章1分钟,共读《道德经》· 第六章

再譬如,很多人质疑“中医”也是这样。把自然界归纳成“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然后把自然界的很多植物(中草药)根据它的外形、生长环境等各种因素归类,放到这“木火土金水”的五种元素属性之下,通过五行的“生克”来治病。

请问,这其中有逻辑吗?有严密的推导过程吗?这是很多西方人不理解或者质疑中国文化的一个地方。而这个问题,如果放到《道德经》的层面来讲,老子一定觉得,这还用问?当然是这样的啦!!

你看,既然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个母体“道”中产生的,那么无论是物质也好,自然界也好,包括人类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都是从“道”中孕育而生的,他们必然都带有母体的一些“统一”的基因特质,我们称之为“规律”:即外部看上去变化万千,多姿多彩,其实背后的运行规则都是“一套”的。

每周一章1分钟,共读《道德经》· 第六章

所以,从东方的哲学观点来看,万事万物只是一个“统一整体”下的个体,其背后是有联系和共同的特质的。而从西方的思想来看,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是独立的,研究单个的个体,很难联系到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中去。就好比一个研究天气预报的,怎么可能写管理学论文呢?

那么,你说这种“东方逻辑”有没有道理?貌似几千年印证下来,似乎也是这么回事儿,中医也确实是有效果的,否则早就被人类社会淘汰了……

一千人眼里的一千本道德经

您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没有繁文缛节,只聊用得上的国学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传统文化讲师

青岛恒星国学院特聘教授

欧洲东方商学院学术总监

广州菊坡国学书院副院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