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有道理嗎?為什麼感覺越是到關鍵的階段越是少陪孩子?

80後李雷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講到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為什麼到了關鍵時刻家長的陪伴卻越來越少?

這個問題要從孩子發展的歷程來講起。

1,陪伴的知識方面。

一般的家長對於小學功課是可以自己輔導的,但是對於初中的功課,有些家長可能已經力不從心了,對於高中的功課,更多的家長估計想參與已經參與不進去了。

孩子的學習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小學的時候自己以前受的那點教育是足夠給孩子做輔導用的。並且孩子小時候學習的時候很多規律習慣,能力都沒有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家長給他們陪伴是為了讓他們更多的能夠自我成長,自我學習。但是等到初中和高中之後,孩子們如果可以自我學習了,這個時候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放手。如果你過多的參與了他們的學習,他們反而覺得不自在不自由。

高中面對的很大的升學考試壓力。每次都會面臨著模擬考試,如果一兩次考不好,你的一些評判和價值觀判斷會對孩子自我評價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是不願意家長去參與他們的學習。

2,從交友的角度來說。

小時候家長就是孩子的保護傘,孩子到哪裡基本上家長都會跟到哪裡。家長陪伴孩子的肯定會多一些 。初中之後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同輩群體。他們更願意和同齡人同輩群體玩耍,而不是和父母粘在一起。高中時候基本上也都是青春期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也差不多是更年期的時候,這個時候很容易和年輕人產生不一樣的觀點。這個時候放手給孩子更多的空間,他們會感覺到更加的自由。

3,從孩子心理發展角度來講。

小時候的孩子是沒有秘密的,他們什麼東西事都願意跟大人去分享。但是隨著孩子不斷的長大,接觸人群的不斷增多,社會閱歷的不斷豐富,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和父母分享的,如果父母翻看他們日記或者是跟他們走得太近,他們反而覺得不安全。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道過程。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逐漸的放手,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能力。

親子關係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關係,作為父母,最明智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孩子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孩子終究是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廣大的空間在該陪伴的時候陪伴,該分離的時候分離,這樣孩子會感激你。


親子成長手冊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一個高中班主任老師;同樣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對我來說,無論女兒讀到哪個年級,甚至長到多少歲,我都非常想時時刻刻陪在她身邊!

為什麼是小學要多陪呢?我的理解是: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孩子人格修養的關鍵時期!人們常說"以小學看大學"就是在強調小學這一時期的關鍵性;

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生活幾乎不能自理,就哪怕是每天完成各科作業,孩子們也要家長幫他們讀題,教他們寫字等,所以父母就要多花時間與精力來陪伴孩子,在陪伴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樹立健全的人格!

對於孩子方方面面的問題,除了考驗家長的耐心,還考驗家長的智慧!要想富有成效地陪伴好孩子,我們只能不斷努力學習!

當孩子進入初中後,家長雖然不用再一一為孩子讀題、審題了!但此時,會碰到比較令人頭疼的新問題: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獨立意識會進一步增強,他們非常想向大人表示自己已經"長大",希望大人們能把他們也當成大人看待!所以會出現"青春期叛逆"!

此階段的孩子,他們一方面特別渴望自己過上"成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仍然不具備處理很多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所以他們會感到比較煩惱!

對於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我認為家長的"少陪"應該是要讓家長給孩子留有更多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學會獨自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在不失原則的情況下,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

尤其是孩子母親,務必不要時刻對孩子"碎碎念"!

我不贊同"高中不陪"的觀點!

孩子進入高中後,在學習方面,我們絕大多數家長都是輔導不了孩子的;即便能輔導,孩子其實也不是很想讓自己的家長輔導!

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思想意識已趨於成熟,家長几乎不可能去改變孩子的想法了!

這時對他們的陪伴,我認為更多的從照顧好孩子的生活上去入手!

因為,孩子高中學習很苦很累,能量消耗極大,而孩子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營養一定要有所保證!

另外請試想一下,晚上十一點,當孩子帶著考試的挫敗感,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回到家後,能從你手中接到一杯暖暖的熱茶,吃到一口你用心給他做的他喜歡吃的食物的話,我相信,他會覺得很溫暖的!一覺醒來,他又會信心滿滿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戰的!

所以高中的陪伴也必不可少!




小e數學


人生的每一步都很關鍵,孩子長大了就應該學會獨自面對,父母也沒辦法一直陪孩子成長,那樣父母必須放棄很多才能陪讀。

對於工薪家庭,父母的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都需要不停的工作,能陪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

1.小學生年齡小,很多方面都需要依靠父母,這個階段必須陪。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習慣,性格的養成都需要父母來指引,是離不開父母的。

我小學的時候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感覺好孤獨,很多話不知道和誰說,缺少父母那時候快樂。生活上經常出問題,造成很多麻煩。“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早經歷了很多也有助於成長。

表面看起來高考最關鍵,但是萬丈高樓壘於平地,小學才是最重要的。小學生各方面不夠優秀,初中,高中那將是非常困難的。

2.初中少陪在於孩子長大了,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進入青春叛逆期,不再事事依靠父母,有自己的理解和主見,需要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這個時候各方面能力還不夠,還是需要得到父母的依靠與指導。有父母的陪伴,能更好的學習,順利解決一些問題,遇到麻煩也有父母在,留守學生是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

3.高中階段自然很關鍵,這個時候父母也想多陪陪,可是對孩子的幫助越來越小。特別是在學習上,高中的題目沒有多少家長可以父母和指引的。而且進入高中,學習壓力和學習任務巨大,必須爭分奪秒的努力學習。如果父母不能夠給出精準有效的指導,那簡直是浪費時間。還不如讓孩子自己面對,動腦筋解決遇到的問題。

當然,高中階段,有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高中的學習壓力太大,造成很多學生心理和精神上出問題。特別是高三,天天拼命式的努力奮鬥考試成績依然很差,甚至更差。如果有父母及時的引導,和生活上給予最大的幫助,讓孩子專注高效的學習也是非常美的事情。

我的高三下學期就是在家人的陪讀下,才能安心專注的學習。不然,心態很容易出問題,不知如何是好,動不動打電話。甚至父母多次叫我不要和別人比較,可是我根本克服不了自己。

總之,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有一定的道理,但具體到個體還要具體分析。還有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選擇。大家覺得呢?一起說說沒有一直陪孩子的原因吧。


徽鄉小居


我覺得這只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套路”或者誤區而已,一些家長認為:小學要多陪孩子,初中可以少陪孩子,高中就不用陪孩子,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並非無懈可擊的真理。我們知道,小學階段孩子還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很多事情需要家長的提醒和引導;初中階段的孩子逐漸獨立,高中階段的孩子心智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但高中階段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家長陪了嗎?高中的老師看到這個問題後,估計會送你一句話:不見得吧,高中也要多陪陪孩子!

小學階段,家長熱心過度

小學階段孩子所學的知識點,大部分家長都懂,特別是一二年級的課程,家長基本上可以充當著“軍師”的角色,這就有了非常熱的一句話——“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就雞飛狗跳”。如果小學階段家長對孩子所學的知識一竅不通,家長還會因為熱心過度而“為難”孩子嗎?家長不“為難”孩子,雞還“飛”得起來嗎?狗還有“跳”的興致嗎?那當然是一片“祥和寧靜”的氛圍。當然,小學階段家長多陪孩子是有很大用處的:小學階段如果語數英要是哪一個科目廢了,那麼孩子就讀初中的時候會舉步維艱。

一些小學階段某一個科目“瘸了”的學生,到了初中之後舉步維艱,到了高中之後這一個科目的老師上課講什麼估計這種學生基本上都聽不懂,這應該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原理吧。小學階段把地基扎牢了,到了初中階段才能夠學得更順暢一些。

初中階段,家長逐漸放手

初中階段,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家長也進入了“更年期”。更年期的家長VS叛逆期的孩子,如果家長自己本身只有小學的文憑,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基本上是“相安無事”的;反之,如果家長對初中的知識也相當精通,那麼孩子和家長之間則有可能會出現“小行星撞地球”的情況,這應該是“雞飛狗跳”的“plus版本”。

不過,在初中階段,隨著孩子的自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很多家長也漸漸試著放手,因為自己對孩子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孩子也漸漸擁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孩子對待各種事情也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他們對父母的依賴並沒有上小學的時候那麼強烈。

高中階段,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

孩子進了高中,特別是處於高三階段,基本上是屬於他們這輩子求學過程中最為艱難的三年,也是他們學習壓力最大的三年:高中階段的課程比初中課程要難上太多了,高考很可能是改變一個人今生命運的轉折點。雖然高考並非所有學子唯一的出路,但卻是大部分人最佳的出路。在高中階段,家長也需要陪一陪孩子,並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讓孩子在心靈上有一個“靠山”,在思想上不至於太過迷茫。

你覺得初三的孩子需要家長陪同嗎?歡迎留言。


微雨潤苗


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我身邊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學霸,僅以學習上的陪伴而言,根據爸爸媽媽的說法,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可沒少操過心。但是很多父母到了初中階段就開始退居幕後,不再充當主要角色。到了高中更是大撒把,父母只需要做好後勤,學習上的事全靠孩子。

為何會如此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

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步,是夯實地基、打基礎階段,孩子在這個時候還是一張白紙,可以任憑父母在上邊勾勒描繪。從成長特點來看,小學階段孩子對父母也是全身心依賴的階段,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人格層面、知識層面、行為處事等層面的全方位權威角色。另外,小學知識體系相對簡單,孩子學習任務量不大,孩子可支配的自由空間多,這些就為父母對孩子學習的介入提供了充分的空間。父母這個階段可以通過行為榜樣示範,手把手教授,學習任務和方案設計等方式來陪讀。這個階段父母給孩子塑好“型”,幫助孩子建立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後邊孩子的學習路相應就會輕鬆很多。

初中階段,是孩子從小孩向成人過渡的階段,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這個階段,父母會突然發現:原先乖巧懂事、順從聽話的孩子逐漸變了,對父母的依賴度下降,孩子更願意跟同齡的孩子交流。孩子對父母的教誨也開始慢慢變得不耐煩,會頂撞父母,會跟父母慪氣。會揹著父母做點“壞事”,心事也不再會跟父母袒露……在學習上,隨著學習知識體系的複雜化,學習難度的加大,作業任務量的增多,孩子可支配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少,父母“陪讀”也越來越力不從心,這種情形下,父母的角色自然而然地退居幕後。

高中階段孩子即將邁入成人世界,這個時候絕大多數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基本定型,孩子自己已經能基本判定是非曲折,懂得奮鬥對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懂得取捨,知進退,能獨當一面……另外,高中的知識難度驟然加大,高中知識對於父母而言已經近似“天書“,這種情形下,父母放手,退出是最好的方法。

所謂成長,就是父母看著孩子的背影愈行愈遠,孩子總要脫離父母的羽翼,獨自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所以,及早學會放手,於我們父母,未嘗不是更聰明的選擇。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您說的教育孩子“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正確。

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特點,合理安排陪伴時間

孩子小的時候由於身心發育不成熟,許多事情往往依賴家長才能完成,需要家長多陪伴、多關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的身心不斷髮育,越來越強大,其獨立性也越來越強,需要的家長陪伴逐漸減少,這完全符合人身心成長的規律。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陪伴時間,小時候要多陪,長大後可以少陪但不是不需要陪。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合理確定陪伴時機

孩子的心理發育如何,不能單純依靠年齡判斷,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對早熟的孩子就可以少一些陪伴和約束,對晚熟的孩子要耐心陪伴、悉心指導。並且,孩子的心理問題也不一定何時發生,家長要及時關注,跟進了解,即使比較成熟的孩子,產生心理問題時也需要家長陪伴與呵護。

第三,孩子長大後,依然需要合適的陪伴

孩子長大後,看似逐漸成熟,獨立性增強,但是他們依然沒有真正成熟,依然尤其脆弱的一面,依然需要家長陪伴。不過,家長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做到尊重孩子的自由和隱私,不干涉孩子獨立自主處理自己的事情。這種陪伴也未必是身體上的陪伴,當不夠方便時,可以通過電話、網絡或者一些特殊的約定,讓孩子感到家長就在其身邊關注著他們,給予他們心靈的慰藉和麵對困難的力量。

結束語

總之,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陪伴不能單純以時間長短來衡量,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採用合適的陪伴方式,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心理專報


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這句話是大部分家長這麼做的,對不對呢?我表示有待商榷。

從孩子的生理發育來說,確實如此。


小孩剛出生時,他都認為自己跟母體還是一體的,時時刻刻需要跟母親在一起。等他慢慢有點懂事,有點意識時,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就是小孩不願意和媽媽分開,見不到媽媽就情緒不穩,嚎啕大哭。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孩子沒跟其他人接觸的原因,其實根本原因是孩子醒悟到自己跟母親是兩個人。


雖然小孩在3~5歲時克服了分離焦慮,但他還是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大家要圍繞著他轉,他認為家長就應該陪伴在他的身邊。


上了小學之後,小孩才慢慢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能接納其他人,但對這個外部世界,他並不是很有熱情。

直到青春期,小孩才發現外面世界比家裡的小世界更有吸引力,而且更加渴望獨立。渴望獨立的第一步,就是跟母體,家長的聯繫要變弱,挑戰家長的各種權威,來達到精神上的獨立。


這是小孩心理的發育過程,小孩的身體和能力發育過程也是如此。

<strong>

在小學時,小孩自理能力還不是很強,書包很沉,需要幫他背背;有時候還不太會整理書包,需要教他整理書包;剛開始學習,不懂學習方法,要稍微提醒一下作業等等,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都需要家長搭把手。隨著年齡增長,小孩這些能力就提升,到後來就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因此,一般說來,要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


但這句話對不對呢?

我認為,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主要講的是時間上和具體事務上,在重大問題上,應該是年齡越大,家長的陪伴和建議越重要。

<strong>

對小孩來說,生活很簡單,你隨便讓小孩瞎鼓搗,也鼓搗不到哪裡去。等年齡增長,人做決定對後續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大。比如,到高中,高考時,你能讓小孩一個人拿主意嗎?當然,我不是說父母幫著拿主意,而是父母也要把自己所知的信息、曾經有的經驗教訓教給孩子,讓他少走彎路。


我的意見是,小學聽孩子的,不管對錯,到了高中以後,在生活上少陪,精神上多陪。父母需要跟孩子有更多的精神交流,混社會是門大學問,沒有書和學校來教這些,啟蒙只能靠父母。

<strong>

大家覺得呢?


五道口的顏學姐


您好,我是暖爸!

從孩子成長的軌跡上來看,實際上是小學陪伴孩子的時間最長、初中少一點、高中幾乎就沒有了。這其實不是有沒有道理的問題,而是一個事實。

不過,這是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的。

事實

從小學到初中,孩子是從懵懂逐漸成長為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小大人”;

從初中到高中,孩子是從“小大人”逐漸成長為思想成熟、有能力、有擔當的成人。

不同的階段,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肯定也是不同的,如果高中的孩子還是一天到晚纏著父母,這就顯得不合常理。但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纏著父母,需要陪伴,卻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人要離開父母,這是獨立的表現,父母應該感到欣慰。

真正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其實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是在孩子成長的軌跡中,父母給孩子多少真正的幫助和引導,並且讓孩子常常能有因父母引導帶來的力量感,這才是真正的陪伴。

孩子要成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成長過程中,有的父母就喜歡孩子長不大,賴著自己。這反倒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最後變成了一邊罵你怎麼長不大,一邊寵。這樣孩子逐漸就廢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幾個階段要度過,每個階段需要解決每個階段的一些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帶著困惑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例如,小學階段孩子可能只是問一些關於可見的問題,地球、生理、作業等問題,而到了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活動變得更為敏感,獨立的意識更為強烈,會探索如何獨立的問題,到了高中階段孩子的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定型了,開始獨立地探索這個世界,從他原有的基點,看這個世界。

課業

隨著孩子逐漸進入到更高階的學習,他的課業也會越來越重,這也是父母陪伴孩子越來越少的一個原因。孩子整天在作業堆裡,不是上課就是寫作業,如果孩子上寄宿學校,父母只有週末才有可能與孩子見面,見了面匆匆打完招呼,就進自己房間去了。很多時候孩子在幹嘛,父母一概不知。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好一些,還能談談心、聊聊天,如果父母和孩子關係不太好,反而吵鬧起來了。

總結

做有智慧的父母,就是要給予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幫助,一些小事、瑣事就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這才是真正的陪伴。

用高曉松的媽媽來講:

第一要讓孩子有自尊心,有了自尊心就會去攀比,成績自然不會太差,第二,要讓孩子有學習的熱情,這一點要父母以身作則。


暖遇親子學習社區


事出有因,我們要從各種方向去看的價值及意義。不明白就要學習!

人生如果去劃分的話,我們可以把它劃為四個階段:

一、少年段(0-13)

二、青年段(13-34)

三、裝年段(34-60)

四、老年段(60-)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小學初中高中正巧處在青少年階段。所以我們就從青少年階段來拓展。

一、少年段,時間段是0-13歲。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襁褓期(0-3歲),兒童期(3-6歲),少年期(6-13歲)

可見小學處於正處於少年段的少年期。這個時期孩子處於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也是性格變化的複雜期!

在這個階段,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因素已從父母親人變到同伴,鄰居,同學,尤其是學校老師。他們從報刊,書籍,影視,網絡,媒體等受到各種影響,這些影響善惡優劣充斥,需要認真甄別揚棄,正確地教育引導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

此時孩子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特別是邏輯思維發展迅速,思考問題也比較廣泛,並且有一定的深度。活動範圍開始走出家庭,進入學校、進入社會,視野逐漸擴大,由於思想不成熟,比較幼稚,難免出現稀奇古怪的看法,甚至荒謬錯誤的思想,亟需正確地指導,如果方法不慎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或發生非常荒唐的舉動。

這個階段也是兒童良莠區別,成才與否的分水嶺,13歲後基本可以見分曉。因此,對於獲得自主感避免羞恥感,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獲得勤奮感抑制自卑感,培養讀書習慣,勞動習慣,“動手”習慣,助人習慣等各種良好習慣,都是十分重要而必須的。

這個時期的教育,切忌急躁粗暴,更不能“武力”解決,只能循循善誘,只能用疏不能用堵的辦法,克服兒童的逆反心理,否則會適得其反。教育方法正確,不乏天才兒童產生。

二、青年段(13-34)

這個時期是身體各器官功能變化最大最快的時期,身高要變,聲音要變,各器官要變,逐漸達到成熟,人的性格也基本定型,也是奠定品質,知識基礎的關鍵時期。

由小學到中學到高等學校,環境變了,學習內容大大增加,老師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變化巨大,交際範圍擴大,接觸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生活問題及家庭工作等實際問題增多,是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的關鍵時間段。

這個時期的思想會出現無所適從,動搖徘徊,反覆彷徨,盲目追隨,甚至極端化等情緒。在某種思想強刺激下便會受到影響而固定,成為其“粉絲”,形成難以改變的觀念。

這個時期,要注意建立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要融入社會,融入集體,學會與人交流溝通。這個時期所交的朋友,友誼最深,感情最真摯,也會終身不忘。所以要正確處理友情親情愛情,要勇於承擔責任,學會同親人,朋友同甘共苦,善於關心別人,克服自私心理,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結語】

人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歷史任務。人生來是一張白紙,需要如何點綴往往需要過來人來引導。小學中學屬於思想成型期,此刻需要我們大人的關注與引導。自然隨著他們的成長,我們要漸漸的放開手。到了高中屬於個人思想的自我發展期,我們的干涉往往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此時我們做一個旁觀者,往往是最恰當的!


江右老王


從題主的第二問就可看出你對第一問的答案持否定態度,從字裡行間裡可以看出題主主要考慮陪伴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實際上,只要你的時間允許,都要儘可能的多陪伴,只是每一個階段的陪伴重點不同。

一、小學階段;

幼兒園基本都是以玩,興趣培養為主,沒有成績考核。小學階段是孩子真正意義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並且有了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對學習成績的追求。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幫助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不要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通過陪伴閱讀,可以使孩子領略文字之美,體驗不曾有過的經歷。通過和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活動,增進親子感情,增強信任感。

二、初中階段;

初中階段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階段,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在這個階段甚至會有斷崖式的跌落。這樣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1、學習環境的不適應,學習方法轉換有難度;

孩子從小學升到初中,環境改變了,基本上遇到的都是新同學,難免會不適應。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去和同學多交流,不僅僅是學習層面的,一起參加體育運動,一起參加興趣小組,很快就會熟絡起來,打破同學交往的藩籬。

初中的課程相對小學還是增加了難度,原有的學習方法可能會失效,就可以和他探討自己當初的學習方法,也鼓勵他多向老師、同學請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成績,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2、正確引導孩子早戀的行為;

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激素開始分泌的階段,容易萌生對異性的好感。家長應該不避諱和孩子交流性的話題,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兩性觀,避免早戀對生理上和學習上的不好影響。

三、高中階段;

對於高中生而言,最重要的任務確實是考上理想的大學。家長在此階段的陪伴,主要是幫孩子卸下壓力,輕裝上陣。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基本穩定,更多的是應試技巧的掌握,不能因為偶爾一次發揮失常去指責他,要和老師一起幫他分析原因,一步步提升成績。

寄語:對孩子的陪伴不能簡單地以時間作為標準,最重要的還是有針對性的、有效的陪伴,使孩子能夠在相對寬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