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允炆把朱元璋留給他的一手好牌打爛!

朱元璋本是一個放牛娃,後來為了生計當了和尚,就這樣一個吃飯都吃不飽的人卻在短短十幾年間當了皇帝,建立了明朝,不得不讓人敬佩,可謂是白手起家的典範,他的成功自身的能力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也離不開他那幫老夥計的幫忙。

朱元璋和劉邦兩人很好的詮釋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朱元璋藉著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殺害功臣,這裡面有許多都是從濠州起義時跟隨他。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允炆把朱元璋留給他的一手好牌打爛!

朱元璋如此大殺功臣一是這些功臣裡確實有些人犯了法,仗著有功為非作歹,二是功高震主,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三是太子太孫仁厚,怕自己百年之後壓不住這些功臣。

明朝的繼位制度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作為嫡長子的朱標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朱標仁厚且內心堅毅,是個很好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對於他報以厚望,可惜朱標去世太早。

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朱元璋也糾結過,他本來中意英明神武的朱棣並詢問朝中大臣,大臣說到:“如立燕王,置晉王,秦王於何地?況太子還有子孫。”朱元璋兒子有二十幾個,朱棣只是四子,老大死了,還有老二老三,無奈之下只好立了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允炆把朱元璋留給他的一手好牌打爛!

朱允炆年幼,性格像他的父親仁厚,但是沒有他父親果決,朱元璋為了他能坐穩皇位,把在兩大案中倖存的功臣也殺了好幾個,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也在胡惟庸案十年後被朱元璋找個理由滿門抄斬,開國元勳最後只留了少數幾個,把一切障礙都給朱允炆清理乾淨,並且把他的兒子們派出去守衛邊疆。

朱元璋共有二十多個兒子,除了已經去世的,當時就數燕王與寧王有實力了,寧王朱權是十七皇子,擁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朱棣擁有精兵數萬並久經沙場,在北方軍中威望很高,且在洪武二十九年北伐北元的戰爭中凱旋而歸。

歷史上不是沒有藩王叛亂的例子,西漢有七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同室操戈的例子,但是還要分封藩王,這裡面有天下初定宇內不安需要人鎮守,還有朱元璋猜忌心重,不相信那些異姓武將。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允炆把朱元璋留給他的一手好牌打爛!

朱元璋僅是藉著“藍胡之獄”就殺了四五萬人,其他時候殺的另算,他的第八子的岳父因為牽扯進胡惟庸案,而嚇得八皇子夫妻雙雙自焚而死,如此殺人如麻的動作怎麼不讓人心悸,就算是他的兒子行事也是小心翼翼。

史書記載了朱元璋與朱允炆的一段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態度。朱元璋問道:“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朱允炆答道:“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默一會道:“汝意如何?”朱允炆答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高興道:“是也,無以易此矣。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沒有往自己兒子造反這方面想,他自以為把那些功臣殺害就可以保江山永固,誰知事情往往不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朱允炆登基後,沒有履行自己對朱元璋不削藩的承諾,並且還不聽高魏的建議“效主父偃推恩令”以及齊泰的“先圖燕”的政策,而聽從大臣黃子澄的意見先把實力強大的燕王,寧王放到一邊,把實力弱的周、齊、湘、代等藩王貶為庶民。這樣做不是逼著想活命的朱棣反嗎?

朱棣為了活命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抗擊著朝廷,後來又逼迫寧王朱權與自己一起抗擊朝廷。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允炆把朱元璋留給他的一手好牌打爛!

朱元璋把功臣殺的也太光了,建文帝先是用老將耿炳文出師北伐被打敗,後來又派功勳子弟李景隆兩次北伐都被打敗,而李景隆更是損失了五十多萬的軍隊。朱棣在得到南京城空虛的消息後,率大軍出其不意的直撲南京,最後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登上皇位。

以朱元璋的猜忌心會猜不到手握重兵的兒子們是個威脅嗎?不會猜不到,只不過朱允炆的承諾不削藩在先,再者說朱元璋死時是70歲了,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八兒子均提前死去,虎毒尚且不食子,況且這些兒子沒有表現出謀反的跡象。

其次是朱元璋為朱允炆留得底牌並不少,只不過他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爛。長樂侯耿炳文久經沙場,初次北伐因部將叛變而敗,朱允炆聽了讒言罷免了他。

李景隆是功勳子弟沒有經驗,接連戰敗,朱允炆還對他信任,在朱棣攻打南京城時,他率領軍隊不戰而降,最後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想把首功給他,手下大臣反對才作罷。

以朱元璋的才智就算料定了兒子會造反,他也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打來打去還不是他們朱家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