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禧垂帘听政的时期,光绪帝到底有没有机会去掰倒慈禧呢?

mmymmy74488


这个问题有点拧巴,不要说慈禧垂帘听政时期,就是光绪亲政后,也没有机会板倒慈禧

虽然光绪亲政后,贵为“一国之主”,但归政后的慈禧仍然把控着朝中大部分权力。每逢要事,朝臣们的奏折在得到光绪帝的批准后,仍然要报奏慈禧核准,方才奏效。

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只求皇权永固,居然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山东与辽东割让,并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消息传到国内后,来京参加科举会考的18省举子,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1000多人签名上奏,史称“公车上书”。

在群情的感召下,在一部分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下,已亲政几年的光绪帝,下定决心,变法图强。为此他不顾慈禧及一帮保守势力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说道:“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他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积力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国家危亡。

可谁知好景不长,这场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运动,一开始便遭到了地方上大多数顽固派及慈禧的阻挠与破坏,新政在中央及地方根本无法贯彻与执行下去。

百般无奈之下,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为首的后党,矛盾日益尖锐,各种传言甚嚣尘上。破坏改良,一心复辟的慈禧,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废黜光绪。

生死关头,光绪帝才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弱小,仅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几支秃笔,外加谭嗣同等人的几张利嘴,是斗不过手中握有枪杆子的慈禧的。

此时康有为脑洞大开,建议皇帝在上海建立新都,剪掉辫子,改换服装,采用新国号,以示与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分廷抗礼。同时改革派临时抱佛脚,主动接近掌控新军的袁世凯,光绪帝也两次接见袁世凯,暗示他择机行事,可都被圆滑的袁世凯搪塞了过去。最后书生意气的谭嗣同,不顾各人安危,夜访袁世凯住处,晓之以理,也没能打动老奸巨滑的袁世凯。

老谋深算的慈禧,从种种迹象中获知了帝党的意图,杀伐果断,提前发动了政变,将光绪拘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历经103天的维新运动,最终在光绪帝被囚,康梁二人亡命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京城而草草收场。

由此可见,既使在光绪帝亲政,实行维新运动的高光时刻,都没有机会板倒慈禧。在老谋深算、权势熏天的慈禧眼里,光绪帝就是一个傀儡,手拿把攥,一推就倒。


方城阙


正确答案是没有。

先谈一下慈禧确立自身权力基础的过程。慈禧是以选秀女的身份进入清宫的。后来在后宫内颇得咸丰帝的宠爱。咸丰在位的时候,慈禧就已经开始参与到清廷的政务当中,不过不是很深入。咸丰死后,慈禧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同治的母亲,和咸丰的皇后慈安一起成为了摄政的两宫太后之一。咸丰临死之前对于设定的安排做了一定的权力制衡。除了让两宫太后摄政之外,还确立了以肃顺为首的8位大臣辅政。而且还有意识的排除了咸丰的弟弟也就是恭亲王奕訢。

咸丰之死是慈禧权力扩张的关键一步。但是慈禧并不满足。在咸丰的安排之中,慈禧的政治地位不高。因此慈禧开始拉拢在这样一个政治安排中极为失意的恭亲王,两人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以肃顺为首的8位大臣大部分被杀,少部分被流放。而慈安太后由于本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加上身体不好,所以摄政权主要集中在慈禧手中。在这个时候,慈禧和奕訢成了清政府的权力核心人物。

接下来,慈禧对于奕訢采取既扶持又打压的双面策略。其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力优势。同样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慈禧全面掌控了满清贵族。

除了满清贵族以外,晚清时期崛起的另外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以军功起家的地方汉族官僚。也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这些人早在咸丰年间就开始发迹。不过大放异彩却是在慈禧执政时期。慈禧对于他们同样也是两手策略。一方面慈禧改变了晚清以前清政府长期以来在地方上,限制汉人官僚出任高级职位的限制。也就是采取了以汉保满的战略。另外一方面慈禧也努力的使用各种手段,对于汉族官僚进行限制。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各有胜负,刺马案以慈禧的妥协告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以及其后的天津教案,则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籍官员的让步为结局。总的来说,慈禧虽然并没有能够完全控制住这些人权力的扩张,但是慈禧活着的时候,总体上还能够约束住他们,清政府能够保持形式上的权力稳定。

从咸丰死后开始一直到光绪成年,慈禧执掌政权已经20余年,在这段时间里面,慈禧打下了非常深厚的权力基础。

再回过头来看光绪的成长历程。光绪的继位本来就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情。他的父亲淳亲王,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从辈分上看,他实际上是同治的堂弟。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应该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慈禧为了继续控制权力不愿意让新皇帝过继给同治,这样的话自己作为太皇太后,就很难有摄政的权利。因此只能选择和同治同一辈分的家族子弟。第二,新皇帝的年纪必须小,才能够方便慈禧继续摄政。光绪的年纪比较合适。第三,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也就是说光绪和慈禧有着双重血缘关系。一方面,从父系的角度来看,慈禧是光绪的伯母,另外一方面从母系的角度看,慈禧又是光绪的姨妈。

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权力基础的小孩子,被选择成为皇帝以后就入宫,由慈禧抚养长大。为了强化对于光绪的控制,慈禧的管制是很严格的。根据清宫亲历者的回忆和野史笔记的记载,慈禧吃饭之后,才将剩菜剩饭交给光绪食用。有些饭菜放置时间过长,甚至于已经发霉发臭。作为皇帝,却只能吃着馊饭剩菜。光绪曾经以此向慈禧请求改善饮食,却被慈禧训斥要节约。每日请安,如果不合慈禧的心意,只能跪着不能起身,实际上就是一种体罚。和慈禧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没有慈禧的特别恩准,光绪是没有落座的资格的。在当时,不要说王公大臣们看不起这个傀儡皇帝,就算是太监,宫女也不乏奚落和嘲讽之语。冬季的时候,光绪都不敢向太监要求加一床棉被。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凄惨的成长历程,所以光绪身体不好,也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了。在这样一个成长环境下,光绪形成了一个懦弱的性格,对于慈禧异常畏惧。

在光绪成年以后,慈禧曾经有过一段形式上的放权。但是慈禧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放弃权力。能够在政界混的都不是一般人,异常精明。他们当然知道皇帝和太后谁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少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支持光绪以外,绝大部分的人始终都站在慈禧那一边。戊戌变法的时候,除了湖南巡抚积极响应光绪的号令,其他高级地方官员对于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由此可见,就算是戊戌变法这样一个光绪本人政治生涯最高峰的事件,也反映出他并没有办法构建一个坚实的权力根基。换句话说,通过权力斗争取代慈禧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最后,并不存在通过暗杀或者其他特殊方法,杀死慈禧之后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慈禧的生活其实和光绪的交集不大。光绪美日和慈禧的联系就体现在请安上面。在这个过程当中,光绪面对慈禧的距离其实比较远,由光绪本人进行暗杀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至于委托其他人进行刺杀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光绪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能够随意欺辱他,可见根本就不会效忠于光绪,怎么可能还为他暗杀慈禧?所谓的食物投毒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清代宫廷长期以来有较为完善的菜品管理体制和验菜制度,要想突破这个制度限制非常困难。至于大臣,大部分人都站在慈禧那边,光绪根本就没有办法拉拢。

戊戌变法的晚期,谭嗣同曾经找过袁世凯请他出面抓捕慈禧。袁世凯随即将此事报告给了慈禧,也就促成了维新政变的发生。这件事情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找到一个准备效忠皇帝的实权大权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人一方面都是由慈禧提拔起来的,另外一方面,他们也都明白当时的权力格局没有主动投靠光绪的动机。


用户4325101516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根本没有所谓“掰倒”一说。

1.说有是慈禧干政确实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包括光绪生父醇亲王(但他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方式:比如奏请慈禧训政两年、正式亲政后又让慈禧多多指点,他是希望换取慈禧的满意与信任来确保光绪的权力和地位),光绪性格如果足够坚强,如果他的施政能力更加干练,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信任的话,那可以“掰倒”。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获得更多权力”、“掰倒”这一角度出发,光绪如果能用更加干练的手段去进行变法,很可能会得到慈禧及后党们的信任。慈禧干政一部分是权力欲使然,还有一部分是对他人执政能力的怀疑。年少的光绪执政经验不足,她自然认为是要插手的。如果他能够在变法中变现得更成熟老练,相信慈禧会更加的放权。(从这一点出发就无所谓“掰倒”一说)

可以看一个例子。乾隆退位后仍喜欢干政,这让儿子嘉庆很不满。但他学乖,有事就多向乾隆请示,乾隆满意,他也就没了祸患。乾隆崩,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2.说没有,是由光绪的性格、中国古代的伦理所决定的。光绪性格较儒弱,这种性格很大程度是慈禧给他的,让他遇到事情难以坚决地反抗。幼年在慈禧威权下的互动模式让他到成年依然有些怕(或曰敬畏)慈禧,大事小事有时都习惯去请示(当然这也有慈禧的规定在内);从伦理层面来说,若如康有为等人所言,“围园劫后”,甚至是“杀后”,这是中国古代伦理所不容的。






小潘纵史


光绪皇帝从亲政开始,一直试图夺权。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一直被慈禧锁得死死的,他想夺权,为什么一直没成功呢?

一、光绪亲政的脖子上有根绳子。

光绪皇帝是在16岁开始亲政的。

慈禧太后当初之所以选光绪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为光绪皇帝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自然不能亲政,因此所有当政的任务,只能交给慈禧。

(光绪皇帝)

当光绪渐渐长大后,慈禧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让光绪亲政。但是,慈禧显然不愿意遵守这一点。因为把权力还给光绪,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来说是难受的。也因此,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就开始未雨绸缪。

光绪15岁的时候,慈禧就宣布,想要尽快让光绪亲政。但是,以醇亲王奕譞为代表的一帮大臣,立刻纷纷上奏恳请慈禧,虽然皇帝可以亲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务上必须要把关,要“训政”。朝廷中的各种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请懿旨,然后才能向皇帝禀报。直到皇帝大婚后。

这个话,实际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变。

后来,光绪大婚,慈禧仍然没有放权,同样由大臣上奏,慈禧“勉为其难”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继续享有训政的权力。一旦皇帝“胡来”,慈禧将随时回来垂帘听政。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慈禧在光绪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绳子,而且这根绳子还是一个活结。只要慈禧不满意,她拿着绳子一拉,立刻就会把光绪置于死地。

二、光绪没有可以帮助他的人。

光绪在亲政以后,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帮手。他很明白,没有帮手,永远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帮手,却并不容易,必须要有机会。如果在亲政之前,就笼络大臣,必然会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绪生性又比较懦弱,因此,虽然他有那样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动作。

光绪亲政以后,其实他也不敢有任何动作。

(慈禧太后)

光绪真正迎来机会,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由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输得非常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此,变法图强的声音,就在全国各地响起。这一点被光绪捕捉到了,因此,他以变法图强为名,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子,培植自己的势力。

不过,光绪培植自己势力的行为,显然是很不成熟的。他在全国网罗的人,都是康有为、梁启超、刘光第、谭嗣同等等这样一些书生。这样的书生确实思想比较开化,对世界形势比较了解。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他们毫无政治基础。既没有朝廷中的人脉支持,手中又没有兵权等硬实力。他们能做什么呢?

说光绪不够清醒,就在于这一点。他不明白,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夺权运动。既然是夺权运动,就应该想办法把权力搞到手里。他要能够掌控朝中大权,还要能够掌控兵权。他网罗的人才,主要应该是掌握权力的那些人。至于激进的知识分子,完全可能让他们担任智囊。但是他需要依靠的,还是有权的那些人。

当时有两个人,光绪应该提早就笼络他们,就是袁世凯和荣禄。其实可喜的是,这两个人并不反对变法,甚至一开始是积极支持变法的。尤其是袁世凯,一开始甚至是变法最积极的力量之一。荣禄也不反对变法,只不过他认为应该渐变,不该突变。

既然这两个人最初是积极的变法支持者,而且手中有很大的权力,就应该把他们网罗过来。但是光绪没有想到这一点。

三、光绪缺乏必要的基础。

当时提倡变法图强的,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中国绝大多数穷苦百姓,并不明白变法是什么,也不支持变法。甚至由于当地旧地主旧乡绅的反对,他们还把变法看成是洪水猛兽。

(荣禄)

当然了,群众基础不扎实,如果光绪掌控着权力,其实也无所谓。问题是光绪并没有掌控权力,因此,反对他的人,自然要以这个为借口。

光绪除了没有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外,他也没有获得国外的支持。固然,光绪如果想获得国外的支持,在当时的殖民环境下,说不定会吃亏。但是光绪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借一些外国列强的手,打倒慈禧集团,打倒另一些列强。等到他自己能够做主了,再变法也不迟。

光绪没有理顺政治体制,因而最终把一切都搞得一塌糊涂。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实事求是的讲,如果光绪皇帝能够和慈禧保持相对良好的关系,光绪皇帝手中最大的机会就是时间。

慈禧比光绪皇帝年长近四十岁,事实上在光绪皇帝第一次亲政,慈禧从种种状态看来都有放权的趋势。无论是甲午的和与战很多时候都是光绪皇帝在前台,慈禧在幕后。而且,基本上在戊戌变法之前,光绪和慈禧两母子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不过,光绪皇帝本身的治国理政能力确实存在问题。包括在甲午战后,意图延请伊藤博文来中国做高参,还有在戊戌变法中的种种轻率行为,都显示出他在治国能力上存在欠缺。在慈禧第一次垂帘过程中,光绪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接掌政权,慈禧很可能就会想历代太后一样终老后宫。但可惜天不遂人愿,自光绪亲政之后,大事一件接一件,清朝积累了数十年的矛盾就在光绪帝亲政后爆发,可以说是时也命也。

慈禧太后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而政治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时刻都有自保的能力。慈禧退居颐和园后,朝廷中还有很多亲信大臣。比如在戊戌事变中自荣禄、袁世凯之下的各级大臣都对于慈禧太后忠心耿耿。所以,无论在什么时期,通过强力手段都是无法扳倒慈禧太后的。唯一的方式就是依靠时间消耗慈禧太后的光阴,同时与她保持良好的关系,才是唯一的道路。试想,如果没有戊戌变法,母子关系便不会破裂。慈禧更不会囚禁光绪帝,乃至于暗杀光绪帝。因而,光绪帝的一生实际上在戊戌事变中就已经结束了。


经典守望者


光绪皇帝即 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zǎi 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慈禧手中的朝政大权掌握情况:

其一、当时的总理衙门的大臣们,大都是慈禧一手提拔的亲信要员,她对他们都是了如指掌,而且,提拔的大臣们都会坚决支持和听从慈禧的差遣;

其二、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相传是慈禧的老相好,荣禄掌管着京畿重地的军权,整个京畿地区势力范围都在他的直接绝对控制下;

其三、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岑椿萱等一大批实力派地方大员也都是慈禧一手擢拔重用的,深受慈禧厚恩,因此,是慈禧的忠实拥戴者;

其四、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慈禧通过洋务运动将国家的财政以及工矿企业尽数收入囊中,从此,光绪帝便失去了财政权。

其五、在人事权方面,光绪帝只拥有一小部分,即三品一下的他可以做主,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必须由慈禧点头。康有为七次上书,也只得了个五品的小官,戊戌六君子最大的官是只有四品的谭嗣同、刘光第等四章京,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

其六、慈禧也是打着维护祖宗基业旗号的,并不说自己废掉了皇帝。戊戌变法后慈禧再次执政,但是每次上朝光绪还是坐在旁边议政的,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几次御前会议光绪都曾参加并反对向八国宣战。只不过每次下朝后,他就会被送往瀛台而失去人身自由。

综上所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人事权,这样的皇帝能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皇帝吗?他只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傀儡皇帝,自保尚且困难,又何谈去掰倒慈禧呢?








价值投资思维智库



光绪皇帝有扳倒慈禧的机会,但是却没有扳倒慈禧太后的脑力,可以说光绪太嫩了跟慈禧不是一个档次,当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前给同治留下了顾命八大臣,结果慈禧就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了辛酉政变,废了顾命八大臣慈禧与恭亲王掌管国家大权,等到大权在握以后慈禧就把恭亲王踢到一边自己成了这个王朝的决策者,那时候慈禧才三十,手段就如此老辣。


后来同治长大慈禧本打算让权,可没想到同治竟然去世了,慈禧不得已立了仅五岁的光绪皇帝,自己继续垂帘听政,等到光绪长大以后慈禧的影响力对于清王朝来说已经不容忽视了,一旦尝试过权力的滋味,慈禧如何肯放手,再者光绪还不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怎么甘心,后来即使让光绪亲政,慈禧也是把人事权以及兵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光绪不过就是个傀儡皇帝罢了。


光绪不是没有机会扳倒慈禧,光绪皇帝尽管没有实权但是多年亲政之后也拥有了一批拥护自己的大臣,例如戊戌七君子,但是光绪错就错在太着急了,光绪之所以支持维新变法不是因为变法有多好,而是光绪想要借助维新变法把慈禧弄下台,但是光绪没有实权,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带着一帮没有兵权的文人想要变法,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嘛,光绪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这里面戊戌七君子也有错,他们不明白皇帝与慈禧之间的内部矛盾,他们认为只要搞定了皇帝就能实行变法,直到最后才发现光绪不过一个傀儡,所以他们出了两个主意,一个是联络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有兵权,另一个是联络日本来华的伊藤博文,但是这两条计划都被慈禧知道了,慈禧直接出手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光绪人生的最后十年就是在囚禁当中度过的,只能说光绪太嫩了并且还很天真,跟慈禧不是一个档次。


婉兮历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光绪和慈禧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所以光绪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机会可以扳倒慈禧。即使慈禧曾经放权,让光绪管理国家一段时间,可是因为她在这个帝国根深蒂固的关系,光绪皇帝真正接手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

慈禧给光绪的权力是有限的,即使光绪等到了亲政的那一天,也没有十足的权力可以指挥这个帝国中的每一个人。大人物还是听从慈禧的调遣,所以这种亲政等于还是个娃娃皇帝。

01慈禧掌权48年,在清王朝早就已经是权威的象征。

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曾经册封了八位顾命大臣。可是伴随着咸丰皇帝的遗体运回去的档口,慈禧太后已经连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清王朝的政权。

顾命八大臣被除掉以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也得以在短时间里成为帝国的核心人物。不过慈禧并不满足于此,尽管慈安太后并不跟她争夺权力,可是恭亲王奕䜣是实权派。

为此慈禧找了个借口将奕䜣的所有职务撤掉,从此慈禧真正开始了自己独揽大权的执政之路。这个时候的慈禧不过才30岁的年纪,已经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头号人物。

伴随着同治皇帝的成长,慈禧本打算卷帘归政,可这个档口上同治皇帝却意外去世了。无奈之下的慈禧只好重新执掌大权,并且找来了自己妹妹的儿子继任皇位,也就是光绪皇帝。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清风说史


小城庸人趣聊历史问您回答,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有实力掰倒慈禧太后,连袁世凯都做不到,更何况光绪了。


因为在1889年慈禧曾经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这绝对算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但是1898年光绪发动戊戌变法,慈禧后悔把权力移交给光绪,转身又把归还给光绪的政权给抢回来了,足以说明光绪皇帝根部就不具备掰倒慈禧的实力。


咱们从两件小事情,来看慈禧太后的实力有多强,被他掌控的光绪皇帝有多么无知和弱小。


第一: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他儿子同治皇帝才6岁,留下了八个顾命大臣辅助。最终结果30岁的慈禧,一介女流竟然把这八个人搞定了,还顺带搞定了自己的帮手恭亲王,然后正式“垂帘听政”,掌控国家大权。

等五岁的光绪接替同治继位的时候,慈禧已经掌权10多年了,在大清帝国已经根深蒂固了,一个几岁的奶娃娃想掰倒慈禧,这可能吗?!


第二:慈禧太后当时手里拥有的权利极大,包括军事大权、人事任免、财力控制。

可以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样权利都在慈禧太后手里了,而光绪皇帝亲政的时候手里根本没有什么权利,很多重大事件都由慈禧太后说的算,光绪作为一个皇帝,连李鸿章都调不动,李鸿章全程只听慈禧太后的,光绪能有什么实力和慈禧太后对抗呢?


如果说光绪皇帝不那么着急,也不至于被慈禧太后囚禁了10年,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皇帝甚至喊出“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这样的口号,这种轻率的行为对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愚蠢和无知的。

在不具备任何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而且这个时候慈禧已经老了,绝对退位了,也把政权在慢慢的回归给光绪,可惜光绪等不及了。

所以说光绪皇帝虽然有机会掰倒慈禧,但是他也从来没有这个实力,就算慈禧太后把所有权利一次性交给光绪,光绪也不一定能管好国家,因为他后面还有袁世凯呢!


正史戏说


导语:

光绪和慈禧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所以光绪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机会可以扳倒慈禧。即使慈禧曾经放权,让光绪管理国家一段时间,可是因为她在这个帝国根深蒂固的关系,光绪皇帝真正接手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

慈禧给光绪的权力是有限的,即使光绪等到了亲政的那一天,也没有十足的权力可以指挥这个帝国中的每一个人。大人物还是听从慈禧的调遣,所以这种亲政等于还是个娃娃皇帝。

01慈禧掌权48年,在清王朝早就已经是权威的象征。

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曾经册封了八位顾命大臣。可是伴随着咸丰皇帝的遗体运回去的档口,慈禧太后已经连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清王朝的政权。

  1. 顾命八大臣被除掉以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也得以在短时间里成为帝国的核心人物。不过慈禧并不满足于此,尽管慈安太后并不跟她争夺权力,可是恭亲王奕䜣是实权派。
  2. 为此慈禧找了个借口将奕䜣的所有职务撤掉,从此慈禧真正开始了自己独揽大权的执政之路。这个时候的慈禧不过才30岁的年纪,已经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头号人物。
  3. 伴随着同治皇帝的成长,慈禧本打算卷帘归政,可这个档口上同治皇帝却意外去世了。无奈之下的慈禧只好重新执掌大权,并且找来了自己妹妹的儿子继任皇位,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当时才5岁大,所以慈禧太后当时执掌所有权力,是清帝国最有权威的人。一直到15年以后,光绪皇帝亲政,慈禧才假装放弃了权力。

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不幸穆宗即世,孝贞皇后崩,孝钦皇后听政久,稍稍营离宫,修庆典,视圣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顾窃窃然有私议者,外侮迭乘,灾祲屡见,非其时也。---《清史稿》

而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已经执政25年之久。她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可以说比任何人都要大,所以光绪怎么可能有机会扳倒这么一位执政25年的政治家呢?

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慈禧太后培养了一大批只对自己忠诚的大臣,这帮人在朝中左右着政局,哪里有光绪皇帝发挥的机会呢?

02慈禧太后假意放权,实则牢牢掌控大权。

光绪皇帝亲政以后,权力是相对的。因为小事情他可以自己解决,一旦遇到大事,他就必须要请示慈禧太后。

  • 群臣在大事上是不会听从光绪的意思的,很显然,这个帝国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光绪这个皇帝。这也难怪,毕竟慈禧经营了这么多年,如果这么简单光绪就夺权成功,那说明慈禧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政治家。
  • 比如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光绪皇帝并不能调动李鸿章,而慈禧太后又一味地支持李鸿章的所有决定,最终李鸿章全军覆没,而慈禧太后却一点责任都没有。
  • 光绪24年的时候,他打算变法改革,并且启用了一大批新人。这里面包括谭嗣同、康有为等人。不过这帮人的官位实在是太低了,最大的谭嗣同也只不过是四品官,根本起不来什么大作用。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慈禧太后更是将光绪皇帝给囚禁了起来。从此长达10年的囚徒生活,成为了光绪皇帝人生最后的写照。

不幸与德宗意恉不协,一激而启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晚乃壹意变法,怵天命之难谌,察人心之将涣,而欲救之以立宪,百端并举,政急民烦,陵土未乾,国步遂改。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清史稿》

尽管光绪皇帝曾经多次努力摆脱这种枷锁,可是慈禧在归政之前,就已经将一切给安排好了。重重障碍之下,光绪皇帝彻底亲政的道路一直被堵塞着,这才是最无奈的地方。

无法真正亲政的光绪皇帝,所作的任何决定,都无法彻底实施。慈禧太后甚至还吩咐光绪皇帝每天下朝都要给她请安,告诉她朝中大局,看看光绪是否真的听话,他说的如果跟慈禧通过其他渠道得来的不一致,那就说明光绪在说假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慈禧太后虽然是放权给光绪皇帝了。但是这种权力是相对的权力,光绪始终都是一个傀儡,虽然有决心,却得不到最高权力的支持。

03光绪皇帝唯一可以扳倒慈禧的机会,那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

皇帝终究还是皇帝,他当了34年的皇帝,总归能够培养一帮可以为自己做事的人。虽然这速度有些慢了,但这是事实。

尤其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戊戌六君子那可都是愿意为光绪皇帝牺牲性命的一帮人。所以说如果这帮人真的掌握了实权,那慈禧太后可就完了。

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於邑。洎垂廉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清史稿》

但是事情为什么没有按照预计的发展下去呢?因为光绪皇帝错过了夺权的机会,他的行动确实晚了一步。

  1. 改革变法不是一件小事
    ,当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不惜得罪了秦国所有的贵族,商鞅这才胆敢彻底实行变法。
  2. 现在光绪皇帝既然要变法,那就要有敢于得罪天下人的决心和执行力才行。商鞅为什么能成功?那是因为他有百分之百的执行能力,就算是秦孝公的兄弟犯罪,也一定要受到处罚。
  3. 有实权人物作为支撑,商鞅在变法时才能毫无保留。可问题是当时的光绪手里并没有实权。他还没有夺取实权的时候,就想着准备变法了。

这是什么?这是无脑操作,我认为这个时候的光绪,并不是为了国家大计而想要变法,他是为了从慈禧手里夺取权力,这才支持变法的。

结果很显然,变法失败,光绪皇帝遭到囚禁,戊戌变法的核心成员要么被捕杀,要么流亡海外,没有做成什么大事。

总结:光绪真正掌权,对天下未必也是好事。

光绪皇帝这个人生性懦弱,一直以来都被慈禧太后给压制着,已经形成了一种卑微低调的性格。这样的人如果真的掌权,我觉得还真的未必有慈禧干得好。

慈禧虽然误国,可是在她手里平定了太平天国,在她手里收复了新疆,还是做了几件实事的。如果换成没有骨气的光绪皇帝,未必就会做成这些事情。

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慈禧从来没有哪一天是真正希望光绪掌权的。何况权力对一个人的吸引力,是超越亲情的,参考唐太宗、唐玄宗以及朱棣等等。所以让慈禧完全放权给光绪皇帝,那也是不可能的。

既然没有权力,光绪又能够拿什么去跟慈禧太后斗呢?手里没有武器的话,那么光绪皇帝就彻底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的任何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