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如果長命,會像李隆基一樣成為昏君嗎?

高陽飛雪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這是白居易在所作的《長恨歌》中,對唐玄宗李隆基在執政後期和其愛妃楊貴妃荒淫生活的著名寫照。同為李唐皇帝,李世民要是更長壽,會像李隆基一樣嗎?不得不說,這個假設很有趣。

唐太宗李世民,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開創了“貞觀之治”。而唐玄宗李隆基,享年七十八歲,在位四十五年。在唐玄宗在位期間,李唐出現了其發展巔峰——開元盛世。

李隆基在位有明顯的前後兩段時期之分。在前期,李隆基是當之無愧的有作為的好皇帝。然而到了後期,他開始走向荒淫。開元二十四年(736),李隆基強行在秋收時節從洛陽回長安,就是他放縱的表現。

按這麼來算,李世民和李隆基作為皇帝而有作為的時間差不多。所以說李世民沒做出昏君做的事,看起來就好像不過是因為他不夠長壽。但如果細看二人,我們就能明白,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李隆基就是李隆基。李世民很難因為長壽就成為昏君。<strong>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8),李世民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當時其父李淵正為刺史。雖然李家十分顯貴,但李世民卻沒沾染多少大家公子的氣息。相反,他不拘小節,既接受儒家教育,又學習武術,尤其精通騎射。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年僅18歲的李世民就離開新婚妻子,加入大將雲定興的軍隊。

之後李世民長期待在軍中,隨父征戰。李唐能建立,李世民是其中的一大功臣。甚至連李世民的皇位,都是他親自動手,通過玄武門之變得來的。常年的軍戎生活,讓李世民成長為一個自控力更強,更加有魄力的一個人。

加上李世民自幼就隨李淵接觸到了很多民情和人情世故,李世民也更重視體諒百姓。當李世民看到無數百姓因為隋朝末年的戰火而喪生,他就常常告誡自己,要以隋朝的滅亡為誡,剋制自己的慾望,勵精圖治。

不僅他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李世民身邊還一直有一大批清廉能幹的賢臣督促他嚴於律己。

他們的存在,進一步降低了李世民成為昏君的可能性。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李唐名臣,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再者,李世民要做昏君,像魏徵這一類李世民親自培養出的諫官恐怕是第一個站出來阻撓的。王圭、馬周、魏徵……這些著名的諫官,其實不就正是在和李世民的胸襟及個人自律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嗎?

而李隆基後來會走偏,和他身邊的那些大臣也脫不開干係。原本正直有為的張九齡等人先後下臺,擅長溜鬚拍馬的李林甫等人得勢。有這麼一些人天天在李隆基身邊誘惑他,他要不做出格的事,才是難上加難。

說李世民會不會因為長壽而成為李隆基那樣的昏君這個問題有趣,正是因為這其實不只是他們兩個人的事,而是涉及兩段時期,兩個大環境的事。李世民親身感受過建國的艱難,身邊還有那麼一大批正直的能人。加上他本人也確實自律,且早已習慣自律。故而他很難像李隆基一樣有所作為以後就放縱。

縱使李隆基能在放縱以後懂得楊貴妃的美,可那又怎樣?李世民自律一生能得到的,是日益絢爛的大好江山,是一片片忠心,是被天下尊為“天可汗”。


鄧海春


李世民不敢昏亂有三個原因:

一者,有愧。就是皇位來得不夠意思。若是亂來,坐實了篡兄殺弟逼父之惡名。所以他要用政績來沖淡,忘卻人們對他的看法,就不得不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二者,他有幾個臣子不簡單,常常在講"興旺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這樣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些傢伙攪了吾皇許多好事。連封禪面泰山都給攪黃了,就不必說其他的瑣事了。

三者,他有個好老婆。這陰皇后堪稱母儀天下,母儀天下的女人在側,吾皇再亂來,就是皇帝的不是了。

所以,唐太宗若能再活幾年,也不致於兒子再納武昭儀,武周就胎死腹中了,大唐就沒花邊朝堂了。

李隆基碰上楊玉環,不亂才沒天理。須知,承平日久,必歟驕奢淫逸。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李世民沒碰上可人兒,要是真碰上,也說不定愛美人也愛江山一回。天有所不及,沒給這佳兒,保全吾皇一世太宗之名……嗚呼!





劉一千五


唐太宗執政晚期有不少行為都是昏君作為了。

縱觀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歲時就英年早逝,是天命還是人為?兩徵高麗,修造宮殿,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固、事業蓬勃發展,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但是,到貞觀中晚期,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和其權力的日益鞏固,他驕傲自滿的情緒大大地滋長並漸漸地趨向了奢侈腐化。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剛愎自用。史書記載,唐太宗晚年,自認為文韜武略都大大超過了古人,經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開始對群臣意見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嚇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齡臨終時就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他惱怒之下差點殺了魏徵,後來是賢惠的長孫皇后以“明君賢臣”之華詞才勸其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最後還是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直到武則天當朝,劉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復官爵。

二、他不聽勸告,好大喜功,兩徵高麗。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耗資鉅額,民不聊生,以至於激化了階級矛盾,結果引發農民起義。

三、大造宮殿,奢侈腐化。貞觀十一年(637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宮,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642年)又下詔稱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浪費現象加劇。

這樣的做法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但更為荒唐的事情還遠遠不止這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這本來是宇宙間天體運行的自然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當時民間流傳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讓李世民更加擔憂,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宮廷宴會上,大家行酒令,說自己的小名。有個叫李君羨的左武衛將軍說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個傳說,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銜、爵號、籍貫和職務裡,一連串佔了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裡佔了一個,“武連縣公”佔了一個,他又是“武安縣”人,是宮城北門“玄武門”的守將。太史的占卜正好應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於是太宗就找了個藉口殺掉他,這樣李君羨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犧牲品。直到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來申冤,他才被平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癱瘓在床上。經御醫診治,病體稍愈。可此時他卻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後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獻給了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說他自己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李世民對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後,藥丹配好,李世民毫不遲疑地吞下,結果中毒暴亡,就這樣荒唐可悲地過早離開了人世。


道中道道而道


1.\t李世民晚年還是保持自己的主見,而李隆基的性格已經被下屬摸透,被下屬牽著鼻子走

李世民晚年比較大的過失是推倒魏徵的墓碑、聽信褚遂良的讒言殺了宰相劉洎。

在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因為魏徵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牽涉到太子謀反案,於是李世民以魏徵舉薦不當為由,下令推倒魏徵墓。

當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鎩羽而歸後,他後悔地說,如果魏徵還在,我就不會有這次行動了。於是他重新將魏徵的墓碑樹起,並且慰問魏徵的家人。這說明李世民儘管不如早期那麼英明,但也不是昏君,他還是知道反思自己的過錯,並且還是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時,將朝中大事託付給劉洎,應該說此時李世民對劉洎還是很信任的。

但是劉洎明顯有點託大,居然拍著胸脯對李世民說:“皇上請放心,如果有誰敢亂來,我就殺了他!”

李世民徵高句麗失敗後班師回朝,途中李世民生病,劉洎和馬週一起去看望李世民。兩人出來後褚遂良詢問皇帝的病情。劉洎回答皇上病情嚴重令人擔憂。


之後,褚遂良篡改了劉洎的說法向李世民告密。褚遂良向李世民稟告:“劉洎說朝延大事只要按照伊尹、霍光的故事,輔佐年幼的太子,誅殺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李世民聽了大怒,他召來劉洎和馬周對質。結果馬周不發一言不願意幫劉洎作證。於是李世民逼劉洎自殺。

劉洎的死李世民固然有一定責任,但是劉洎說話不知輕重才是他被殺的真正原因。

李隆基晚年則已經墮落為昏君,他把朝政先後託付給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小人。因為怠政,李隆基的脾性被下屬摸透,被手下的人牽著鼻子走。

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以宮中有盜賊為由,下旨讓太子李瑛還有李瑤、李琚三位皇子帶兵進宮抓賊。然後武惠妃跑到李隆基面前誣陷三人謀反。李隆基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將三位皇子逮捕,並諮詢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將皮球推回給李隆基。李隆基於是下旨賜死三位皇子。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討賊副元帥,由於唐朝軍隊承平已久,戰鬥力不強,高仙芝與叛軍作戰不利,於是他在手下另一位久經沙場的大將封常清的建議下,退守潼關。

由於此時的監軍邊令誠邊公公此前多次向高仙芝索要好處被拒,邊公公對高仙芝恨之入骨。

於是邊公公向李隆基告狀說高仙芝棄地數百里並且貪汙軍餉,封常清則在被叛軍擊敗後畏敵,動搖軍心。

李隆基大怒,不做任何調查,就派邊令誠到軍中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李隆基又一次被下屬當槍使,除掉了下屬的對手,自毀長城。

2.\t李世民晚年還是有大批的賢臣輔佐,而李隆基身邊充斥著小人

李世民晚年還是能任用賢臣,在李世民一朝,並沒有出現影響惡劣的奸臣。

李世民在晚年時,仍然對身邊的賢臣房玄齡、馬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信任有加。李世民徵高句麗時,房玄齡留在京城監國,有人誣告房玄齡謀反,房玄齡不敢自己處理,將此人送到李世民處讓他親自處理。李世民大怒,立即將告密者斬了,並且責備房玄齡說以後這樣的事他自己處理就好。此事顯示出李世民對賢臣的絕對信任。

李隆基晚年已經蛻變為昏君,從張九齡被罷相開始,李隆基已經成為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君,他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小人,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



3.李世民晚年仍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李隆基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不知兵事

貞觀十九年,因為高句麗不聽大唐號令,攻打大唐的小弟新羅,李世民發兵15萬攻打高句麗。

戰爭初期,唐軍勢如破竹,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唐軍順利地拿下蓋牟城和遼東城兩座軍事重鎮。

對於最後一座重鎮安市城,李世民的打算是繞過它去攻打它南部的建安城,只要攻下建安城,唐軍就可以直撲平壤,儘快結束戰爭。

可惜這個計劃被唐軍的陸軍統帥李勣否決了。他認為這個計劃過於冒險,李世民出於尊重主帥的考慮,決定放棄自己的計劃。

此時高句麗派出高延壽和高惠貞率十五萬人馬來援救安市城。 而唐軍只有主力三萬人。李世民決定親自指揮攻打高句麗援軍的戰役。

李世民兵分三路,一路由李勣率領攻佔西嶺高地,一路由長孫無忌帶領繞到高延壽的後面,李世民親率四千騎兵衝擊高延壽的大軍,高延壽正準備迎擊李世民時,李勣和長孫無忌也向高延壽發起了攻擊,高延壽軍在唐軍三路夾擊下大敗,並且退路被長孫無忌切斷,高延壽只好向李世民投降。


這次打援的戰役,顯示出“天可汗”仍然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水準,以區區三萬人大破高句麗十五萬人。

高句麗降將高延壽獻計,繞過安市城,直取平壤,李世民對這個計劃也很贊成。

但是這個計劃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理由和之前李勣的一樣,這樣太危險,李世民作為天子不該冒這麼大的風險。

於是唐軍繼續攻打安市城,結果打了幾個月也沒打下。高句麗的冬天來了,唐軍沒有準備過冬的裝備,李世民只好無奈地班師。

親征高句麗是李世民的謝幕之戰。此戰可以看出李世民作戰沒有年輕時的那種銳氣,不敢冒險,但是他的軍事素養還在,特別是安市城的打援戰,李世民給高句麗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教學課,他率領三萬人大破十五萬人的高句麗軍隊。

李隆基則是不懂軍事的皇帝,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後,派名將哥舒翰接任高仙芝的職務,扼守潼關。

身經百戰的哥舒翰到任後,和高仙芝一樣看出唐軍的戰鬥力不行,於是他採取和高仙芝一樣的策略,守住潼關不出戰。

但是哥舒翰與楊國忠交惡,楊國忠向李隆基進讒言,要謹防哥舒翰擁兵自重,應該讓他出關與叛軍決戰。

昏聵的李隆基聽信楊國忠的讒言,逼哥舒翰出關作戰。哥舒翰放聲大哭,被迫率領二十萬大軍越出潼關與叛軍決戰,最後的結局果然不出所料,臨時拼湊起來的唐軍大敗,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只有八千人逃回潼關。潼關不久之後落入叛軍手中。不知兵事的李隆基瞎指揮,使原本危害不大的“安史之亂”一發不可收拾,持續了八年才被平定。

由此可見,儘管李世民晚年確實不如早期那麼英明神武,但是基本上還是保持了大事不糊塗的風範,而李隆基則徹底墮落為昏君,被人矇蔽。因此,即使李世民像李隆基那樣長壽,也不會成為昏君的。


雨夜讀史


題主這個問題,有不同意見。

(1)李世民50歲,李隆基77歲,二人都有雄才大略,李隆基算不上昏君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

李隆基發動“玄武門之變”(唐隆政變),消滅韋后勢力,使父親登位。之後,長子李成器自願將太子之位讓給平王李隆基,使得太平公主的陰謀沒有得逞。登基之後再次發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徹底掌握政權。

從二人的奪權歷程看,李隆基很像李世民,二人都有雄才大略。從治國上說,李世民一生沒有大錯誤,諸如李淳風、武則天等說法都是沒有歷史根據的附會。李世民撐得起千年來的歷史對他的好評。

李隆基在天寶(742—756)年間的14年裡確實昏招頻出,例如安史之亂中,李隆基瞎指揮造成叛亂被平滅時間延長;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都是很明顯的例證。

但有些人說因為李隆基重用少數民族才造成安史之亂,所以,他是昏君。其實並非如此。

從唐高宗時期開始“府兵制”逐漸被破壞,到李隆基時期“募兵制”成為主體後,“藩鎮割據”乃至叛亂就已經成為必然。這是因為軍隊武將有了軍權、治權甚至財權後的必然。

(2)李世民老了是否會和李隆基一樣呢?這個並不好說,只能說概率問題

唐太宗在位23年(626—649年)、李隆基在位44年(712—756年)。而年齡上,李世民(598年或599年)出生,享年50歲或51歲;李隆基則是生於685年卒於762年,享年77歲。

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統一朝代中夠70歲的皇帝都有哪些。劉徹、忽必烈虛歲70,朱元璋享年70歲,李隆基77歲,武則天81歲,乾隆88歲六位皇帝。

那些割據時代的皇帝資格還不夠和統一皇帝比,也就不算了。

從這個比例上看,可以看出封建社會皇帝中,70歲以上的帝王大多都不是昏君,因此,我們常說的,年紀大了就老糊塗了並非如此。


坐古談今


關於“明君”和“昏君”,至今也沒有一個評判的標準,你成功了,即使手段殘暴,甚至卑劣,也會被吹噓成“明君”,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如果你失敗了,身死國滅,即使滿腹才華,也會被嗤之以鼻,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所以,我不太喜歡把某個君王稱為“明君”或者“昏君”,因為中國兩千多年帝制,出了四百多個皇帝,除了極少數變態之外,都是優點和缺點並存。

說說李世民吧,此人是個大家口中的“明君”,為什麼呢?無非是他很會表演,而且武功突出而已。說起表演,他與魏徵之間的雙簧堪稱經典,君主想要表現胸懷,臣子想要留下直名,事實上雙方各取所需而已。魏徵死後,李世民還不是一氣之下把他的墓碑搗毀,雖然他後來又重新給魏徵平反,可是,也側面反映了李世民並沒有歷史上說得那麼心胸寬廣。

眾所周知,李世民此人開了一個惡例,那就是拼命干擾史官的工作,動不動就對國史的撰寫工作進行特殊關照,把不利於自己名聲的部分刪除。所以,這也是正史裡面把李世民寫成十全十美的原因。

其實,李世民的晚年並不比李隆基好到哪裡去。其一,好色過度。其他不說,武則天就是那個時期進入後宮的,只要聽說有美女,李世民一般都不客氣。其二,迷戀丹藥。李世民中風之後開始對丹藥痴迷,並聽信了印度妖僧的讒言,最終令自己中毒,一命嗚呼。其三,好大喜功,大興土木。有人一直覺得唐朝大規模營造東都洛陽是從李治才開始的,事實上,李世民晚年就已經開始了。李世民耗費國帑無數,在隋朝東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營造出了後來洛陽城的雛形,而李治只不過擴建一個上陽宮而已,其他的宮殿也都是小規模擴建。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李世民晚年都不比李隆基做得好。

李隆基前期還是稱職的,後期荒於政事,沉迷美色,但安史之亂的爆發絕對不是李隆基私生活引發的這麼簡單。安史之亂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制度缺陷,一方面是將相之權分配失衡;另一方面是節度使權力過大。所以,我覺得李世民即使多活幾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貓叔說歷史


肯定不會,李世民和李隆基是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李世民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李隆基結束一個輝煌的盛世。

李世民18歲晉陽起兵,29歲登上皇帝寶座,52歲去逝,在位23年,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彪炳千古的貞觀之治。

李隆基18歲的時候還在武則天的淫威下裝傻充愣,27歲時通過政變登上皇位,在位44年,大唐王朝從極盛轉為極衰。

李世民從諫如流、以古為鑑,李隆基親信小人、渾渾噩噩。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性格的轉變是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兒子死後對他的精神打擊非常大,此後身體便每況愈下。貞觀十九年親征高句麗,由於沒有取得滿意效果,而耿耿於懷,回來後便萎靡不振。而最終的太子人選也不合自己的心願,李世民喜歡的是李泰,但是擁護李泰者都是幾個柔弱的文臣,關鍵時刻掉鏈子。所以,李世民只能向背後支持李治的集團妥協。

李世民在生命走向倒計時的時候,也不能免俗。

對於秦始皇求仙、漢武帝尋長生不老之術,年輕時候的李世民嗤之以鼻,他很是不理解兩位英明神武的帝王會如此荒唐。當印度巫僧謊說自己已經活了200多歲,並且懂得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竟然信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李世民有祖上遺傳的頑症(後世考證為高血壓),而他還有許多事情要去做,所以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病急亂投醫。結果事得其反,中毒而亡。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步入中年便開始志得意滿,貪圖享樂。

李隆基的墜落是因為女人,年近五十的時候,聽信武惠妃的讒言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武惠妃死後便鬱鬱寡歡,大有一蹶不振的意思。幸虧兒媳楊玉環的出現才拯救了他那個瀕臨崩潰的靈魂,於是他不顧綱常倫理,毫無廉恥地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

從此君王不早朝,同時也開啟了他昏昏欲睡的後半生。奸相李林甫身居高位,殘害忠良,獨霸朝綱十九年。外戚楊國忠潑皮無賴,胸無點墨,志大才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總結:李世民時期君臣和睦、廣開言路、以民為本,有著名確的人生座標和施政抱負,如果他能長命,大唐王朝會變得更好,晚年即便心智不清,但也不會把江山毀在女人、奸臣和小人手裡。而李隆基根本就沒有心懷天下,更沒有萬民蒼生,在他的心裡只有一個自己。所以她可以把楊貴妃愛的昏天暗地,但不會和楊貴妃共赴黃泉。

李世民雖然也有過錯,但依然受人敬仰,依然可以被世人尊為天可汗,但李隆基只能在世人的冷嘲熱諷中孤獨離世。所以兩個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自然也不會有相同的命運,更不會去犯一樣的錯誤。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第一,李世民不但不會成為昏君,還會將唐朝版圖無限擴大。

第二,李世民當朝時不會殺害任何功臣,反而會壓制武則天和長孫無忌等外戚的實權,另唐朝更加開明,公正。

第三,李世民可能會有足夠驕傲的資本,對周邊小國進行無休止的征戰討伐,但是在唐朝內部裡,會是一片祥和,唐人會讓世界為之矚目。

第四,李世民可能會好大喜功,晚年會有驕奢腐敗等現象,但是不會出現安史之亂這等情況。

第五,可能不會有李隆基和楊貴妃什麼事情了。李世民很可能會重用李治,李恪等後人。朝臣會有薛仁貴,狄仁傑這些後起之秀。而長孫無忌,武則天一黨會被李世民鎮住不會有任何翻身機會。

第六,李世民在位分別文治武功都屬於前無古人行列,而在晚年很可能會在文學,天文等領域發展,讓唐朝更加錦上添花。


孑一書生


肯定不會的!

縱觀歷史,每個存活時間長點的朝代,開國前幾代國主都是很勤勉的,朝代初建,內憂外困,國主和臣下不勤勉不行!而李隆基的時代唐朝承平已久,國主和臣下抹去稜角,無鬥志!

李世民和李隆基出生的時代不同,形成的性格和相應的人生觀不同,李世民從小南征北戰,李隆基呢……相應的臣下也是一樣!

當然理由還能列出很多……但沒有意義,就像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成王敗寇而已,不說帝王了,就說我們普通人,我們的一生,何嘗不是有過那麼幾次選擇機會?我們是不是走對了了呢???讀史明理,提高自己!探究歷史娛樂一下,那就是都付笑談中!


電工電子攻城獅


李世民再長命,也不會是李隆基。李世民是拿命博出來的皇位,曾經殺了自己的骨肉血親方才得到皇位,而且,他曾經很努力的建功立業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最高處,而不是一步登天。



並且登基之初,還有魏徵整天在朝堂上提醒著他,這後宮裡,有長孫皇后提醒著他,所以,無論如何,他不可能會是李隆基的樣子,雖然他做了殺兄弟的事,但是,他不殺兄弟,兄弟就會殺他,所以那也算是被逼所為。
反觀李隆基,皇位得來的有些容易,沒有在外邊一刀一槍的搏殺,幾乎就是一步登天,平步青雲,所以,對於那些很輕易就取得的成功,得意忘形,忘了禮法綱常,有悖天理,所以必定會讓他自己嘗一嘗自己釀造的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