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如果长命,会像李隆基一样成为昏君吗?

高阳飞雪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这是白居易在所作的《长恨歌》中,对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后期和其爱妃杨贵妃荒淫生活的著名写照。同为李唐皇帝,李世民要是更长寿,会像李隆基一样吗?不得不说,这个假设很有趣。

唐太宗李世民,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唐玄宗李隆基,享年七十八岁,在位四十五年。在唐玄宗在位期间,李唐出现了其发展巅峰——开元盛世。

李隆基在位有明显的前后两段时期之分。在前期,李隆基是当之无愧的有作为的好皇帝。然而到了后期,他开始走向荒淫。开元二十四年(736),李隆基强行在秋收时节从洛阳回长安,就是他放纵的表现。

按这么来算,李世民和李隆基作为皇帝而有作为的时间差不多。所以说李世民没做出昏君做的事,看起来就好像不过是因为他不够长寿。但如果细看二人,我们就能明白,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李隆基就是李隆基。李世民很难因为长寿就成为昏君。<strong>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当时其父李渊正为刺史。虽然李家十分显贵,但李世民却没沾染多少大家公子的气息。相反,他不拘小节,既接受儒家教育,又学习武术,尤其精通骑射。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仅18岁的李世民就离开新婚妻子,加入大将云定兴的军队。

之后李世民长期待在军中,随父征战。李唐能建立,李世民是其中的一大功臣。甚至连李世民的皇位,都是他亲自动手,通过玄武门之变得来的。常年的军戎生活,让李世民成长为一个自控力更强,更加有魄力的一个人。

加上李世民自幼就随李渊接触到了很多民情和人情世故,李世民也更重视体谅百姓。当李世民看到无数百姓因为隋朝末年的战火而丧生,他就常常告诫自己,要以隋朝的灭亡为诫,克制自己的欲望,励精图治。

不仅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李世民身边还一直有一大批清廉能干的贤臣督促他严于律己。

他们的存在,进一步降低了李世民成为昏君的可能性。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李唐名臣,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再者,李世民要做昏君,像魏征这一类李世民亲自培养出的谏官恐怕是第一个站出来阻挠的。王圭、马周、魏征……这些著名的谏官,其实不就正是在和李世民的胸襟及个人自律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吗?

而李隆基后来会走偏,和他身边的那些大臣也脱不开干系。原本正直有为的张九龄等人先后下台,擅长溜须拍马的李林甫等人得势。有这么一些人天天在李隆基身边诱惑他,他要不做出格的事,才是难上加难。

说李世民会不会因为长寿而成为李隆基那样的昏君这个问题有趣,正是因为这其实不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而是涉及两段时期,两个大环境的事。李世民亲身感受过建国的艰难,身边还有那么一大批正直的能人。加上他本人也确实自律,且早已习惯自律。故而他很难像李隆基一样有所作为以后就放纵。

纵使李隆基能在放纵以后懂得杨贵妃的美,可那又怎样?李世民自律一生能得到的,是日益绚烂的大好江山,是一片片忠心,是被天下尊为“天可汗”。


邓海春


李世民不敢昏乱有三个原因:

一者,有愧。就是皇位来得不够意思。若是乱来,坐实了篡兄杀弟逼父之恶名。所以他要用政绩来冲淡,忘却人们对他的看法,就不得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二者,他有几个臣子不简单,常常在讲"兴旺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这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这些家伙搅了吾皇许多好事。连封禪面泰山都给搅黄了,就不必说其他的琐事了。

三者,他有个好老婆。这阴皇后堪称母仪天下,母仪天下的女人在侧,吾皇再乱来,就是皇帝的不是了。

所以,唐太宗若能再活几年,也不致于儿子再纳武昭仪,武周就胎死腹中了,大唐就没花边朝堂了。

李隆基碰上杨玉环,不乱才沒天理。须知,承平日久,必欤骄奢淫逸。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李世民没碰上可人儿,要是真碰上,也说不定爱美人也爱江山一回。天有所不及,没给这佳儿,保全吾皇一世太宗之名……呜呼!





劉一千五


唐太宗执政晚期有不少行为都是昏君作为了。

纵观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岁时就英年早逝,是天命还是人为?两征高丽,修造宫殿,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但是,到贞观中晚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其权力的日益巩固,他骄傲自满的情绪大大地滋长并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刚愎自用。史书记载,唐太宗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大大超过了古人,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开始对群臣意见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他恼怒之下差点杀了魏徵,后来是贤惠的长孙皇后以“明君贤臣”之华词才劝其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最后还是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直到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二、他不听劝告,好大喜功,两征高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耗资巨额,民不聊生,以至于激化了阶级矛盾,结果引发农民起义。

三、大造宫殿,奢侈腐化。贞观十一年(637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贞观十六年(642年)又下诏称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浪费现象加剧。

这样的做法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但更为荒唐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当时民间流传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让李世民更加担忧,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宫廷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说自己的小名。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个传说,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于是太宗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他,这样李君羡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直到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来申冤,他才被平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病体稍愈。可此时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后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说他自己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李世民对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后,药丹配好,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就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世。


道中道道而道


1.\t李世民晚年还是保持自己的主见,而李隆基的性格已经被下属摸透,被下属牵着鼻子走

李世民晚年比较大的过失是推倒魏征的墓碑、听信褚遂良的谗言杀了宰相刘洎。

在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因为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牵涉到太子谋反案,于是李世民以魏征举荐不当为由,下令推倒魏征墓。

当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铩羽而归后,他后悔地说,如果魏征还在,我就不会有这次行动了。于是他重新将魏征的墓碑树起,并且慰问魏征的家人。这说明李世民尽管不如早期那么英明,但也不是昏君,他还是知道反思自己的过错,并且还是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将朝中大事托付给刘洎,应该说此时李世民对刘洎还是很信任的。

但是刘洎明显有点托大,居然拍着胸脯对李世民说:“皇上请放心,如果有谁敢乱来,我就杀了他!”

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后班师回朝,途中李世民生病,刘洎和马周一起去看望李世民。两人出来后褚遂良询问皇帝的病情。刘洎回答皇上病情严重令人担忧。


之后,褚遂良篡改了刘洎的说法向李世民告密。褚遂良向李世民禀告:“刘洎说朝延大事只要按照伊尹、霍光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李世民听了大怒,他召来刘洎和马周对质。结果马周不发一言不愿意帮刘洎作证。于是李世民逼刘洎自杀。

刘洎的死李世民固然有一定责任,但是刘洎说话不知轻重才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李隆基晚年则已经堕落为昏君,他把朝政先后托付给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因为怠政,李隆基的脾性被下属摸透,被手下的人牵着鼻子走。

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以宫中有盗贼为由,下旨让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三位皇子带兵进宫抓贼。然后武惠妃跑到李隆基面前诬陷三人谋反。李隆基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将三位皇子逮捕,并咨询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将皮球推回给李隆基。李隆基于是下旨赐死三位皇子。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任命名将高仙芝为讨贼副元帅,由于唐朝军队承平已久,战斗力不强,高仙芝与叛军作战不利,于是他在手下另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封常清的建议下,退守潼关。

由于此时的监军边令诚边公公此前多次向高仙芝索要好处被拒,边公公对高仙芝恨之入骨。

于是边公公向李隆基告状说高仙芝弃地数百里并且贪污军饷,封常清则在被叛军击败后畏敌,动摇军心。

李隆基大怒,不做任何调查,就派边令诚到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李隆基又一次被下属当枪使,除掉了下属的对手,自毁长城。

2.\t李世民晚年还是有大批的贤臣辅佐,而李隆基身边充斥着小人

李世民晚年还是能任用贤臣,在李世民一朝,并没有出现影响恶劣的奸臣。

李世民在晚年时,仍然对身边的贤臣房玄龄、马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信任有加。李世民征高句丽时,房玄龄留在京城监国,有人诬告房玄龄谋反,房玄龄不敢自己处理,将此人送到李世民处让他亲自处理。李世民大怒,立即将告密者斩了,并且责备房玄龄说以后这样的事他自己处理就好。此事显示出李世民对贤臣的绝对信任。

李隆基晚年已经蜕变为昏君,从张九龄被罢相开始,李隆基已经成为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他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小人,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



3.李世民晚年仍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李隆基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不知兵事

贞观十九年,因为高句丽不听大唐号令,攻打大唐的小弟新罗,李世民发兵15万攻打高句丽。

战争初期,唐军势如破竹,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唐军顺利地拿下盖牟城和辽东城两座军事重镇。

对于最后一座重镇安市城,李世民的打算是绕过它去攻打它南部的建安城,只要攻下建安城,唐军就可以直扑平壤,尽快结束战争。

可惜这个计划被唐军的陆军统帅李勣否决了。他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李世民出于尊重主帅的考虑,决定放弃自己的计划。

此时高句丽派出高延寿和高惠贞率十五万人马来援救安市城。 而唐军只有主力三万人。李世民决定亲自指挥攻打高句丽援军的战役。

李世民兵分三路,一路由李勣率领攻占西岭高地,一路由长孙无忌带领绕到高延寿的后面,李世民亲率四千骑兵冲击高延寿的大军,高延寿正准备迎击李世民时,李勣和长孙无忌也向高延寿发起了攻击,高延寿军在唐军三路夹击下大败,并且退路被长孙无忌切断,高延寿只好向李世民投降。


这次打援的战役,显示出“天可汗”仍然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准,以区区三万人大破高句丽十五万人。

高句丽降将高延寿献计,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李世民对这个计划也很赞成。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理由和之前李勣的一样,这样太危险,李世民作为天子不该冒这么大的风险。

于是唐军继续攻打安市城,结果打了几个月也没打下。高句丽的冬天来了,唐军没有准备过冬的装备,李世民只好无奈地班师。

亲征高句丽是李世民的谢幕之战。此战可以看出李世民作战没有年轻时的那种锐气,不敢冒险,但是他的军事素养还在,特别是安市城的打援战,李世民给高句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教学课,他率领三万人大破十五万人的高句丽军队。

李隆基则是不懂军事的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派名将哥舒翰接任高仙芝的职务,扼守潼关。

身经百战的哥舒翰到任后,和高仙芝一样看出唐军的战斗力不行,于是他采取和高仙芝一样的策略,守住潼关不出战。

但是哥舒翰与杨国忠交恶,杨国忠向李隆基进谗言,要谨防哥舒翰拥兵自重,应该让他出关与叛军决战。

昏聩的李隆基听信杨国忠的谗言,逼哥舒翰出关作战。哥舒翰放声大哭,被迫率领二十万大军越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最后的结局果然不出所料,临时拼凑起来的唐军大败,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只有八千人逃回潼关。潼关不久之后落入叛军手中。不知兵事的李隆基瞎指挥,使原本危害不大的“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持续了八年才被平定。

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晚年确实不如早期那么英明神武,但是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大事不糊涂的风范,而李隆基则彻底堕落为昏君,被人蒙蔽。因此,即使李世民像李隆基那样长寿,也不会成为昏君的。


雨夜读史


题主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

(1)李世民50岁,李隆基77岁,二人都有雄才大略,李隆基算不上昏君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

李隆基发动“玄武门之变”(唐隆政变),消灭韦后势力,使父亲登位。之后,长子李成器自愿将太子之位让给平王李隆基,使得太平公主的阴谋没有得逞。登基之后再次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彻底掌握政权。

从二人的夺权历程看,李隆基很像李世民,二人都有雄才大略。从治国上说,李世民一生没有大错误,诸如李淳风、武则天等说法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附会。李世民撑得起千年来的历史对他的好评。

李隆基在天宝(742—756)年间的14年里确实昏招频出,例如安史之乱中,李隆基瞎指挥造成叛乱被平灭时间延长;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都是很明显的例证。

但有些人说因为李隆基重用少数民族才造成安史之乱,所以,他是昏君。其实并非如此。

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府兵制”逐渐被破坏,到李隆基时期“募兵制”成为主体后,“藩镇割据”乃至叛乱就已经成为必然。这是因为军队武将有了军权、治权甚至财权后的必然。

(2)李世民老了是否会和李隆基一样呢?这个并不好说,只能说概率问题

唐太宗在位23年(626—649年)、李隆基在位44年(712—756年)。而年龄上,李世民(598年或599年)出生,享年50岁或51岁;李隆基则是生于685年卒于762年,享年77岁。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统一朝代中够70岁的皇帝都有哪些。刘彻、忽必烈虚岁70,朱元璋享年70岁,李隆基77岁,武则天81岁,乾隆88岁六位皇帝。

那些割据时代的皇帝资格还不够和统一皇帝比,也就不算了。

从这个比例上看,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皇帝中,70岁以上的帝王大多都不是昏君,因此,我们常说的,年纪大了就老糊涂了并非如此。


坐古谈今


关于“明君”和“昏君”,至今也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你成功了,即使手段残暴,甚至卑劣,也会被吹嘘成“明君”,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如果你失败了,身死国灭,即使满腹才华,也会被嗤之以鼻,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所以,我不太喜欢把某个君王称为“明君”或者“昏君”,因为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出了四百多个皇帝,除了极少数变态之外,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

说说李世民吧,此人是个大家口中的“明君”,为什么呢?无非是他很会表演,而且武功突出而已。说起表演,他与魏征之间的双簧堪称经典,君主想要表现胸怀,臣子想要留下直名,事实上双方各取所需而已。魏征死后,李世民还不是一气之下把他的墓碑捣毁,虽然他后来又重新给魏征平反,可是,也侧面反映了李世民并没有历史上说得那么心胸宽广。

众所周知,李世民此人开了一个恶例,那就是拼命干扰史官的工作,动不动就对国史的撰写工作进行特殊关照,把不利于自己名声的部分删除。所以,这也是正史里面把李世民写成十全十美的原因。

其实,李世民的晚年并不比李隆基好到哪里去。其一,好色过度。其他不说,武则天就是那个时期进入后宫的,只要听说有美女,李世民一般都不客气。其二,迷恋丹药。李世民中风之后开始对丹药痴迷,并听信了印度妖僧的谗言,最终令自己中毒,一命呜呼。其三,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有人一直觉得唐朝大规模营造东都洛阳是从李治才开始的,事实上,李世民晚年就已经开始了。李世民耗费国帑无数,在隋朝东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出了后来洛阳城的雏形,而李治只不过扩建一个上阳宫而已,其他的宫殿也都是小规模扩建。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晚年都不比李隆基做得好。

李隆基前期还是称职的,后期荒于政事,沉迷美色,但安史之乱的爆发绝对不是李隆基私生活引发的这么简单。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制度缺陷,一方面是将相之权分配失衡;另一方面是节度使权力过大。所以,我觉得李世民即使多活几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猫叔说历史


肯定不会,李世民和李隆基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李世民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李隆基结束一个辉煌的盛世。

李世民18岁晋阳起兵,29岁登上皇帝宝座,52岁去逝,在位23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彪炳千古的贞观之治。

李隆基18岁的时候还在武则天的淫威下装傻充愣,27岁时通过政变登上皇位,在位44年,大唐王朝从极盛转为极衰。

李世民从谏如流、以古为鉴,李隆基亲信小人、浑浑噩噩。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性格的转变是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儿子死后对他的精神打击非常大,此后身体便每况愈下。贞观十九年亲征高句丽,由于没有取得满意效果,而耿耿于怀,回来后便萎靡不振。而最终的太子人选也不合自己的心愿,李世民喜欢的是李泰,但是拥护李泰者都是几个柔弱的文臣,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李世民只能向背后支持李治的集团妥协。

李世民在生命走向倒计时的时候,也不能免俗。

对于秦始皇求仙、汉武帝寻长生不老之术,年轻时候的李世民嗤之以鼻,他很是不理解两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会如此荒唐。当印度巫僧谎说自己已经活了200多岁,并且懂得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竟然信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李世民有祖上遗传的顽症(后世考证为高血压),而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所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病急乱投医。结果事得其反,中毒而亡。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步入中年便开始志得意满,贪图享乐。

李隆基的坠落是因为女人,年近五十的时候,听信武惠妃的谗言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武惠妃死后便郁郁寡欢,大有一蹶不振的意思。幸亏儿媳杨玉环的出现才拯救了他那个濒临崩溃的灵魂,于是他不顾纲常伦理,毫无廉耻地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

从此君王不早朝,同时也开启了他昏昏欲睡的后半生。奸相李林甫身居高位,残害忠良,独霸朝纲十九年。外戚杨国忠泼皮无赖,胸无点墨,志大才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总结:李世民时期君臣和睦、广开言路、以民为本,有着名确的人生坐标和施政抱负,如果他能长命,大唐王朝会变得更好,晚年即便心智不清,但也不会把江山毁在女人、奸臣和小人手里。而李隆基根本就没有心怀天下,更没有万民苍生,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自己。所以她可以把杨贵妃爱的昏天暗地,但不会和杨贵妃共赴黄泉。

李世民虽然也有过错,但依然受人敬仰,依然可以被世人尊为天可汗,但李隆基只能在世人的冷嘲热讽中孤独离世。所以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自然也不会有相同的命运,更不会去犯一样的错误。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第一,李世民不但不会成为昏君,还会将唐朝版图无限扩大。

第二,李世民当朝时不会杀害任何功臣,反而会压制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等外戚的实权,另唐朝更加开明,公正。

第三,李世民可能会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对周边小国进行无休止的征战讨伐,但是在唐朝内部里,会是一片祥和,唐人会让世界为之瞩目。

第四,李世民可能会好大喜功,晚年会有骄奢腐败等现象,但是不会出现安史之乱这等情况。

第五,可能不会有李隆基和杨贵妃什么事情了。李世民很可能会重用李治,李恪等后人。朝臣会有薛仁贵,狄仁杰这些后起之秀。而长孙无忌,武则天一党会被李世民镇住不会有任何翻身机会。

第六,李世民在位分别文治武功都属于前无古人行列,而在晚年很可能会在文学,天文等领域发展,让唐朝更加锦上添花。


孑一书生


肯定不会的!

纵观历史,每个存活时间长点的朝代,开国前几代国主都是很勤勉的,朝代初建,内忧外困,国主和臣下不勤勉不行!而李隆基的时代唐朝承平已久,国主和臣下抹去棱角,无斗志!

李世民和李隆基出生的时代不同,形成的性格和相应的人生观不同,李世民从小南征北战,李隆基呢……相应的臣下也是一样!

当然理由还能列出很多……但没有意义,就像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成王败寇而已,不说帝王了,就说我们普通人,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有过那么几次选择机会?我们是不是走对了了呢???读史明理,提高自己!探究历史娱乐一下,那就是都付笑谈中!


电工电子攻城狮


李世民再长命,也不会是李隆基。李世民是拿命博出来的皇位,曾经杀了自己的骨肉血亲方才得到皇位,而且,他曾经很努力的建功立业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最高处,而不是一步登天。



并且登基之初,还有魏征整天在朝堂上提醒着他,这后宫里,有长孙皇后提醒着他,所以,无论如何,他不可能会是李隆基的样子,虽然他做了杀兄弟的事,但是,他不杀兄弟,兄弟就会杀他,所以那也算是被逼所为。
反观李隆基,皇位得来的有些容易,没有在外边一刀一枪的搏杀,几乎就是一步登天,平步青云,所以,对于那些很轻易就取得的成功,得意忘形,忘了礼法纲常,有悖天理,所以必定会让他自己尝一尝自己酿造的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