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O马大哈O


在原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在彼此之间谈不上什么私人之间的恩怨,只要是涉及政治上的事情,为了自保的原因都是可以牺牲原则和良心的。

斯大林和贝利亚

举个例子讲,在列宁死后,当时的苏共中央最有实力争夺最高权力的是斯大林和托罗茨基。

而在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代元老人物中,除了托罗茨基和斯大林之外还有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两人。

于是斯大林和二人联合最终整倒了托罗茨基。

在整倒托罗茨基之后,斯大林又把矛头对准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

而斯大林新组成的班子是布哈林、捷尔仁斯基,在把季加二人整的遗臭万年之后,就又轮到了布哈林。

三十年代的苏联大清洗大家都知道,苏联有五名元帅被杀了三名,其中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布尔赫柳元帅和叶戈罗夫元帅都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决。

苏联的首批元帅

但是你如果单纯的认为这些被冤死的元帅都是无辜的话,那么你就错了。

当时的大清洗是有许多步骤的,其中的内务人民委员会负责逮人,而最终的判决是由军事法庭说了算。

那么军事法庭的组成人员是哪些人呢?

他们就是这些苏联的第一批元帅,也就是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叶戈罗夫和布尔赫柳,当然其中没有图哈切夫斯基。

布尔赫柳元帅

因为他是第一个被杀的。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受审时,坐在审判台上的是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叶戈罗夫和布尔赫柳。

而叶戈罗夫元帅受审时,坐在审判台上的是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布尔赫柳。

而布尔赫柳元帅受审时,坐在审判台上的是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两位元帅。

而负责清洗抓人的内务部也没好到哪里去?

在捷尔仁斯基去世之后,到大清洗开始时,当时的内务人民委员是雅戈达,就是在他任期之内参与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以及布哈林案件,但这种风光并没有多久他也被逮捕处决。

随后接任的是叶若夫,叶若夫时代是一个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时代,其恐怖程度远远的超过了前任雅戈达和继任者贝利亚。

贝利亚是在1938年进入内务人民委员部的。

苏联内务部的三大恶魔:雅戈达、叶若夫和贝利亚,其中贝利亚的名声最恶。

但其实人们是怀有一定的偏见的,在三大魔头之中,其中的叶若夫是最没有道德原则的人。

在贝利亚上台之后,其中有两件事情做的可圈可点。

第一是有计划地刹住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清洗的重点由原先的抓捕无辜的人改为清洗内务部那些抓人的人。

第二是有许多无辜的军中人员被重新审理并得到释放,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戈尔巴托夫等人,他们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叶戈罗夫元帅

所以,对于贝利亚我们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但这并不说明他一定就是一个好人。

其实话又说回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有谁是一个无辜的好人呢?

在斯大林死后,苏联的最高权力出现了一个真空。

但这时的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卡刚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谁都想夺得最高权位。

但其中权势和威胁最大的当属贝利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当时掌握着苏联的秘密警察机构。

在当时那种状况之下,他几乎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就可以很随意的逮捕政治局中的任何一名成员,并把他们打的遍体鳞伤,随后便不明不白的死去。这其中就包括赫鲁晓夫、卡刚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莫托夫等人。

这些人都感到生命时刻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人才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贝利亚,并准备抢先下手。

但贝利叶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第一贝利亚十分的狡猾,贝利亚的头脑和智商以及残忍手段是远超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这些人的。

第二是贝利亚的耳目众多,他的耳目几乎遍及整个苏联,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以及莫洛托夫这些人都在他的监视之中。

第三是他掌握着全苏最大的镇压机构——秘密警察。

贝利亚

其实贝利亚也曾打算把这些人都系数逮捕,但他认为这些人迟早都是他的阶下囚,认为晚几天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但赫鲁晓夫等人正因为感到了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才决定一定要抢在贝利亚动手之前下手。

但是仅仅他们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军方的参予才行。

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军中最有威望的朱可夫元帅和莫斯科的卫戍司令莫斯卡连科将军。

其实朱可夫和贝利亚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人之间的大的过节,试问一下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在相互之间有谁没有发生过私人之间的争吵。

朱可夫曾经力保几乎被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送上军事法庭的科涅夫,但在后来朱可夫失势以后也没见科涅夫元帅去安慰过朱可夫。

说白了,这就是政治需要,为了政治需要甚至都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

所以朱可夫经过审时度势之后,最终成为了赫鲁晓夫他们的坚定支持者。

也就是在1953年的6月26日这一天,苏共中央召开了部长会议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

在会议上,赫鲁晓夫首先发难,他指责贝利亚的种种恶行。

随后莫洛托夫和布尔加宁等人也对他进行种种的的指责,贝利亚感到不妙,于是就伸手企图去他的皮包里掏枪。

贝利亚遭到逮捕

坐在他一旁的赫鲁晓夫眼明手快,伸手死死地按住了他那只要掏枪的手。

就在这个时候,朱可夫元帅和莫斯卡连科将军从外面大踏步进来,举枪对着他并命令他举起手来。

关于贝利亚的死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被当场处决,第二种说法是他在被关押在卢比扬卡监狱里面,被绑在行刑柱上,并脱光了衣服,被莫斯卡连科将军执行了枪决。

第三种说法是他受到了公开的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然而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贝利亚是死了,至于如何死的已经无关紧要。

下面再补充几点,后来关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你不要认为这只是赫鲁晓夫单纯的个人行为,其实在斯大林死后,最先提出这个意见的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

而当时的赫鲁晓夫等人还在需要斯大林这面旗帜,他们需要打着维护斯大林的名义,以显示自己的合理性。

真正把斯大林骂的狗血喷头的是在三年之后的一九五六年。


东方评史


有一个笑话就可以看出朱可夫和贝利亚的关系,说二战时,由于希特勒的闪电战,苏联红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次前方司令朱可夫去斯大林那汇报工作,爱蓄小胡子的斯大林大发雷霆,和朱可夫争执起来。朱可夫从斯大林办公室走出来的时,气冲冲地说了句“小胡子魔鬼”。这话正好让贝利亚听到了,他赶忙走到斯大林办公室,将这话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让人把朱可夫叫了回来,问他说这话是指的谁。朱可夫回答说当然是希特勒,又问他是在卫生间自言自语,贝利亚是怎么知道的?



朱可夫和贝利亚在斯大林当政期间存在矛盾,由于贝利亚是克格勃头子,所以他捏造证据,将朱可夫列入一个“军人阴谋集团”,但是斯大林不同意抹黑朱可夫,从而救了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就和贝利亚结下了仇。

朱可夫在二战时是苏联最功勋卓著的统帅,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得苏联元帅军衔的苏军将领。但二战刚结束不到一年,朱可夫就被撤销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中央委员,成为了敖德萨军区司令,这是朱可夫遭到的极大的打击,他认为这是贝利亚的陷害导致的。



但是朱可夫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斯大林的主意,克格勃头子贝利亚只是被利用了而已。斯大林死后,像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人都是继任者,虽然马林科夫是名义上的一号人物,但却被贝利亚压制的死死地,这对于懦弱的马林科夫还好,但是也急于上位的赫鲁晓夫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于是赫鲁晓夫就找上了朱可夫。


于是1953年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中,赫鲁晓夫等人向贝利亚发难,朱可夫带着数十位高级军官迅速进入会场,由马林科夫宣布逮捕贝利亚。当朱可夫拿枪指着贝利亚时,贝利亚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但是朱可夫也只是政治家们的工具,当他们清理完政敌后,就将朱可夫解职。之后朱可夫一直闲赋在家,再也没有被起用,直到生命的尽头。


邯郸醉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吧,二战胜利以后,贝利亚受到斯大林的重用,而此时的朱可夫由于功高盖主。斯大林于是就找借口打击他,而找借口这门差事主要是由贝利亚来完成的,朱可夫被贬以后,十分痛恨贝利亚,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毕竟斯大林信任他,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政局不稳,他生怕位高权重的贝利亚把自己推翻,于是就想把贝利亚半岛,但是谁来扳倒贝利亚呢,此时他想到了贝利亚的仇人朱可夫,朱可夫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高兴,他本想既能报了私仇同时,又可以从返政治舞台,然而朱可夫毕竟不是政治家,他的算盘打错了,赫鲁晓夫仅仅是想利用他在军队当中的威信扳倒贝利亚。而当朱可夫将贝利亚枪毙以后,赫鲁晓夫又怕朱可夫成为自己的劲敌,于是朱可夫再一次被贬。

其实贝利亚和朱可夫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仇恨,贝利亚也是受到斯大林的指使,才对朱可夫动手的,而朱可夫却把这个仇记在了贝利亚身上,却没有记在斯大林身上,朱可夫和贝利亚之间的仇恨就是这么来的,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朱可夫确实没有政治眼光,他分不清自己真正的敌人,所以在他的政治生涯当中始终处于被利用的状态,斯大林利用朱可夫,打赢了卫国战争,随后就把朱可夫贬职,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也是利用和朱可夫的威信扳倒贝利亚,随后就不再用他,在后来的勃列日涅夫当权时,也仅仅是让他陪自己看了一场阅兵式,利用朱可夫的影响给自己壮门面,也没有重用他,这就是朱可夫政治上的缺陷,也注定了朱可夫一生的悲哀,在二战各国的著名将领当中,只有朱可夫结局最悲惨,在这里我们只能说遗憾。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评论。


骄然


朱可夫与贝利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仇恨,虽然朱可夫以武装形式拿下贝利亚,但并非是因两人之间什么仇恨所致,而是朱可夫在执行苏联决策层的命令。

在斯大林时期,贝利亚与朱可夫的交集并不多。贝利亚一直苏联内务部供职,负责苏联的内卫和情报工作。而朱可夫是军人出身,是二战期间的大功臣。

从职业角度来讲,两人处于不同的两个系统。贝利亚是从苏俄的契卡(克格勃的前身)起家的,曾奋不顾身的救过斯大林,之后慢慢成为斯大林的心腹。

贝利亚先是被任命为苏共委员,四年后成为苏联内务部的负责人。二战爆发后,贝利亚的内务部使苏联社会井然有序,他还负责研制了苏联首枚原子弹。

因为这些功劳,贝利亚在战后被晋升为苏联元帅。贝利亚与朱可夫的交集仅有两次,一次是发生在战后的大肃反运动中,另一次就是朱可夫逮捕贝利亚。

朱可夫在十九岁时参加了一战,十月革命后,他参与了保卫苏维埃的战争。在二战爆发前,朱可夫已经是白俄特别军区副司令员,之后他负责远东防务。

朱可夫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战争结束后,朱可夫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他的光芒一度盖过了斯大林,这显然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

斯大林为了打压朱可夫,让贝利亚网罗朱可夫的罪行。在这期间,贝利亚通过秘密警察搜集了一些朱可夫有阴谋的证据,为斯大林搞臭朱可夫创造机会。

最终在科涅夫等元帅的力保之下,斯大林放弃逮捕朱可夫,但撤掉了他的主要职务,将其贬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这是朱可夫第二次被斯大林所放弃。

这也是斯大林时期,贝利亚与朱可夫仅有的一次交集。尽管两人之间可能产生矛盾,但实质上并非二者个人仇恨,贝利亚只是在执行斯大林的命令而已。

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复出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这时的贝利亚已成为苏联实际上的二号实权人物,贝利亚之前的一贯作风,让苏联其它高层人人自危。

在苏联大清洗运动和战后肃反中,所有人都见识了贝利亚的手段,他控制的内务部更是让不少人闻风丧胆。贝利亚的掌权,严重威胁到了其他人的安全。

面对苏联出现的权力真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第一副主席莫洛托夫和主席团委员兼书记赫鲁晓夫等人都摩拳擦掌,但又都慑于贝利亚的威胁。

贝利亚垄断的克格勃,随时都可以取这三人的性命。就在这种形势下,赫鲁晓夫最先坐不住了。于是他开始大搞串联,先后说服了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

尽管马林科夫与贝利亚私交不错,但他也意识到了贝利亚的危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马林科夫同意了赫鲁晓夫逮捕贝利亚的提议。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拿下贝利亚,由于警察部队已被贝利亚掌握,为以防万一,赫鲁晓夫想到了寻求军队支持,这最佳人选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朱可夫。

在此之前,赫鲁晓夫已经获得了五位将军的支持。朱可夫听到提议后,也认为贝利亚严重的障碍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对其他高层领导人的性命威胁巨大。

最终,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商议在会议上逮捕贝利亚。按照事先部署,逮捕贝利亚的一切行动准备就绪。就等赫鲁晓夫在部长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发出警铃。

参加会议的贝利亚,一开始就受到马林科夫等人的抨击。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朱可夫听到警铃想起,他立即带人冲入会议室,用枪顶在了贝利亚头上。

其他人立即扑向贝利亚的手提包,防止贝利亚掏枪。就这样,不可一世的贝利亚被朱可夫逮捕。随后,贝利亚被秘密关押在空防司令部的一个防空洞里。

六个月后,贝利亚被特别法庭判处死刑并枪决。关于贝利亚的死,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在逮捕当天,贝利亚企图反抗,被朱可夫当场击毙。

还有说,贝利亚是在家中被打死的。这是朱可夫与贝利亚的第二次交集,表面上确实是朱可夫逮捕了贝利亚,但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需要,非个人恩怨。

贝利亚自认为已完全掌控了局势,获得最高权力已是指日可待。但他没想到的是,由于自己的飞扬跋扈,导致了赫鲁晓夫的釜底抽薪,最终被轻易拿下。

总之,朱可夫与贝利亚之间谈不上有什么仇恨,最多也只是一些相互看不惯而已。立下大功的朱可夫,从候补主席团委员升为正式委员,达到人生巅峰。


野史也是史


1946年6月9日,根据秘密警察机关拼凑的黑材料和罗织的罪名,斯大林签署命令撤销了朱可夫陆军总司令的职务,通令中斥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原本是准备由贝利亚的机关对朱可夫执行“逮捕法办”的,只是由于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等名帅的仗义直言,斯大林不好太过触犯众怒,才改为贬职处理。

(朱可夫)

朱可夫于是被打发到边远的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并且从此遭到秘密警察的监视和窃听,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朱可夫由于战功卓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峰,历来“功高盖主”都没有太好的下场,何况是多疑而粗暴的斯大林。朱可夫的罪名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在担任“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期间,与西方军政人士和记者的谈话中多有疏漏而“未经许可”,这就是欲加之罪了。

第二条则是秘密警察经过调查发现,朱可夫家中有不少从德国运回来的战利品和财物,以及一些下级赠送的礼品,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朱可夫后来也写信承认了错误,应该算是“违纪行为”。不过要注意,这一时期贝利亚及其手下的行动,完全是秉承斯大林的意旨,以配合对朱可夫的整肃和清算,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仇。

(贝利亚)


然而当年的大肃反已使军队与秘密警察之间成为了“天敌”,尤其是军队将领对秘密警察的滥捕、刑讯和虐杀等行为充满了仇恨,尽管这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运动,但是军官团不敢把仍然健在的大元帅怎么样,心底的满腔怒火都将发泄在贝利亚这个执行者身上。不幸的是,朱可夫当时已经成为军队的代表性人物,而贝利亚则是秘密警察一方的领头羊,所以“团队恩怨”才是主要矛盾。

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军内部大肃反非常恐怖,大清洗几乎干掉了苏军整个的军官团,共有40000余人涉案并且其中15000人被枪决,其中被杀的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16名集团军级将领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这些人当中,许多都曾经是朱可夫的上级和同僚,包括朱可夫在接到晋见斯大林的命令时,都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赫鲁晓夫)

万幸他只是被派往远东去对付日本人,但是仍然对秘密警察又恨又怕,对贝利亚肯定心底并无好感。并且这事最离奇的插曲是,从1934年开始指挥大肃反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委员”叶若夫,抓着抓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于1938年12月被处决。而他的继任者,正是他的副手拉夫连季.贝利亚,那么叶若夫的政治生命又是怎么完结的呢?无它,也是贝利亚告密的结果。

因为叶若夫已接近疯狂了,连加里宁、莫洛托夫的夫人以及斯大林的大部分亲戚都遭到了逮捕或处决,再抓下去就乱套了。我们知道,朱可夫指挥诺门坎战役的时间是1939年,而这个时侯秘密警察头子已经换成了贝利亚,所以他对秘密警察的惊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贝利亚的敬而远之。



在苏德战争时期,朱可夫是在前线东挡西杀,而贝利亚在留在斯大林身边全盘负责情报、安保和反谍等工作,两个人所负责的领域并无直接交集和利益冲突,基本可说相敬如宾。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其实留下的新领导班子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的“三驾马车”,其中的莫洛托夫已经被边缘化,所以实际掌握权力的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

此时的贝利亚领导着情报局和克格勃等强力机器,还掌握着这些“老同志们”在斯大林时代所有事情和隐私,严重威胁着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这样的文官集团,于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为了搞掉这个强大的政治对手,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迫切需要军方的支持,遂与朱可夫、莫斯卡连科等将领结成了了政治联盟。



(贝利亚)

1953年6月26日行动正式实施,由军队出面在会场上突然抓捕了贝利亚,然后关押在莫斯科卫戍部队的驻地,注意一不是监狱二不是内务人民委员会的牢房,清楚地表明军方在这次事件中的巨大作用。

是年底经过秘密审判后贝利亚被枪决,在其后的政治斗争中,朱可夫继续支持赫鲁晓夫,先后搞垮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他也由此东山再起荣升国防部长。

(朱可夫与盟军将领)

事实上,贝利亚在大肃反中的恶行并不多,因为1939年初开始这一运动已经逐渐降温,贝利亚在卫国战争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战后晋苏联元帅军衔),并且还是后斯大林时代力求改革政治生态的倡导者,他的很多提议反而在被杀后实施了。但是他所处的位置,意味着不可能得到军方的支持,多少背了点锅。

所以从本质上说,朱可夫与贝利亚的交锋,背后就是军方与“内务人民委员会”在国家机器中的地位之争,是两个政治集团的厮杀,当然也包含着军方对秘密警察的清算。而这两个人分别扮演着两个集团领袖的角色,个人之间有没有恩怨仇恨已不重要,哪怕是私下间的朋友,恐怕也要图穷匕现了。

(朱可夫与斯大林)


度度狼gg


可以明确的说一句,朱可夫和贝利亚两人的交集并不多,自然也谈不上私人恩怨。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两个立场不同的至亲都有可能同室操戈,何况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呢?



实际上,两个人之所以矛盾重重,主要原因是斯大林的意志。

众所周知,斯大林为人专制独行,成为苏联元首之后开始搞个人崇拜。但在列宁时期,列宁曾明确提出国家的领袖是一个集体,一个集团,而不是一个人。也因此,在斯大林执政的初期,苏共中央很多元老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非常反对。

面对这种情况下,性格猜疑且冷酷的斯大林为了巩固权力、打击政敌,铲除那些手握重权且在党内有威望的人,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



当然,大清洗运动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当时苏联内部的法制不健全,很多官员滥用职权。以及国际形势动荡,国外势力向苏联渗透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大清洗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随着大清洗运动的发展,很多苏共中央元老被处决、囚禁,为了补缺以及便于控制,大批年轻的官员也被斯大林迅速提升了上来。

面对斯大林的“知遇之恩”,这些刚刚被提升上来的官员自然对斯大林感恩戴德,唯命是从。也因此,他们更加卖力的为斯大林发展大清洗运动,这其中就有刚刚提升为内务部委员贝利亚。

贝利亚再次将大清洗运动扩大,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漫无边际的地步。



1938年,贝利亚在斯大林面前诬告朱可夫等人是叛徒。不过,此时的朱可夫只是一个小角色,没有任何权力和威望挑战斯大林的权威,因此,斯大林放了朱可夫一马。但朱可夫和贝利亚算是结仇了,两个人的斗争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苏德战争爆发后,朱可夫的权力、地位和威望直线上升,成为了苏联国内最具威望的军事领袖。而恰好,朱可夫又是一个脾气耿直的BOY,这就为朱可夫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有一次,朱可夫和斯大林讨论事情,在讨论的过程产生了分歧,而朱可夫又是个脾气耿直的人,两人难免爆发了争执。争执之后,朱可夫愤怒的推门走出了办公室,走出办公室后,朱可夫还因为愤怒,嘴欠的说了一句:“魔鬼小胡子。”

这句话恰好被贝利亚听到了,贝利亚迅速就报告给了斯大林。

斯大林听后更加愤怒,立刻叫来了朱可夫质问:“你到底说谁呢?”

朱可夫也不甘示弱的说:“还能说谁,当然是说希特勒那个混蛋了!”


如果不是朱可夫处于苏德战争关键节点,估计要不了多久,朱可夫就可能会被撤职罢免。



苏德战争结束后,朱可夫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可谓是如日中天,不仅在国内,即便是西方世界也极具影响力。此时的朱可夫颇有一些功高震主的态势。

1945年6月24日,苏联为了庆祝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盛大的阅兵式。

在这场阅兵式中,斯大林本来是准备自己亲自骑马检阅部队的,然而不幸的是,在前一天的彩排中,斯大林坠马受伤了,没有办法骑马检阅部队。就这样,这个任务落到了朱可夫身上。

高头大马、英姿飒爽,朱可夫军神的形象再一次出现在了苏联人民眼中。此时,他的光芒甚至超过斯大林,成为苏联人民心中最敬仰的英雄。



看到民众对朱可夫的崇拜后,斯大林有些坐卧不安。大搞个人崇拜的斯大林怎么会允许别人盖过自己的风头呢?就这样,仅仅一年以后,斯大林罗织罪名将朱可夫从苏共中央委员会中除名,并且贬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来,朱可夫又被调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

此后,朱可夫淡出人们视野,和贝利亚也没有了交集。不过,当斯大林死后,两个人的命运又碰撞到了一起。

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由于去世之前没有安排好接班人,苏联高层之间的一场内斗正在酝酿。此时,赫鲁晓夫为了扳倒贝利亚,主动把朱可夫调回了莫斯科,出任苏联国防部的副部长。



投桃报李,朱可夫自然而然的和赫鲁晓夫站在了一起。最终,朱可夫受到赫鲁晓夫的指令逮捕了贝利亚,几个月后,贝利亚也被执行枪决。而朱可夫和贝利亚的恩怨就此画上了句号。

纵观朱可夫和贝利亚两人的恩怨,实际上和两人的个人感情毫不相关,大部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政治斗争。

当然,朱可夫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由于朱可夫德高望重,在苏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引起了赫鲁晓夫的猜忌。最终,赫鲁晓夫趁朱可夫访问南斯拉夫之时,突然免去其苏联国防部部长的职务,顺带还取消了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



这次失势之后,朱可夫再也没有翻身,永久的退出了政治舞台。晚年,朱可一直受到克格勃的监视,就连卧室都有克格勃的监听仪器,他和妻子的对话都会有专门的特工记录,并且汇报给最高领导人,结局如同囚犯一般。


我是越关


贝利亚整朱可夫黑材料说他贪污战利品,主要是两箱银餐具、一些家俱和几副画,朱可夫说是下级送的。斯大林借这个由头,将已经功高震主的副统帅朱可夫贬到小区军区当司令员。贝利亚一面为了讨好斯大林,一面也为在斯大林死后自己夺权扫除障碍。赫鲁晓夫为了夺权,就拉拢朱可夫,朱可夫虽被贬,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的众多老部下都在军中手握兵权,尤其莫斯科军区的司令员是他的老部下,在朱可夫帮助下,赫鲁晓夫用军机紧急接来全国的党代表召开特别会议罢免贝利亚,朱可夫则亲自带着莫斯科军区司令员抓捕了贝利亚,既为自己复了仇,又因支持赫鲁晓夫而东山再起。朱可夫掌管苏军期间,废除了苏军的双首长制,取消了专职政工首长,而由军事主官兼任政工首长,实际把军队变成军事主官的军队,解除了党领导枪的权力,为日后苏联的崩溃,在军事上挖好了坑。斯大林对军队的大清洗,清洗掉了军队中那些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充斥了大量投机分子,他们混入共产党,最终成为共产党的掘墓人。


沉140769451


自然有仇。 虽说不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但硬生生打断人家的升官之路可比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大多了,朱可夫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贝利亚。他认为他自己这辈子锦绣前程就毁在贝利亚的手里,而在1953年贝利亚的倒台和死亡的直接动手者就是朱可夫。

应该说,朱可夫跟贝利亚二者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朱可夫不会阻挡利比亚的前程。而贝利亚的行为对朱可夫的升迁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毕竟一个是领兵打仗的主将,一个是生活在暗影里的特务务、那二人因何而交恶。最终由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实际上一切都是“误会“产生。

朱可夫,俄罗斯人。二战期间苏联最功勋卓著的统帅,有胜利象征的享誉。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名将。朱可夫在44岁晋升大将军衔。在朱可夫47岁的时候,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高级将领。但二战刚刚结束不过一年,朱可夫就被撤销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中央委员。被罢黜到敖德萨任军区司令。而这一切朱可夫都算在了贝利亚的头上。认为就是贝利亚的陷害。

贝利亚,格鲁吉亚人,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副总理兼克格勃主席)。贝利亚长期负责苏联的情报工作,也是苏联“肃反”的刽子手、他是苏联三位核心人物之一。在斯大林去世以后、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政权斗争中失败,最后被处决。贝利亚虽然贵为元帅,但实际上只会不动一兵一卒。关键在于贝利亚和以朱可夫为首的军方关系不睦。

实际上,早在二战期间朱可夫与贝利亚关系就不好,有一个笑话来表示二人的关系的,说有一次朱可夫从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出来,嘴里骂道:这个小胡子的混蛋。过了一会斯大林的把朱可夫再次叫到了办公室,此时贝利亚正在斯大林的身边、斯大林说:你刚刚嘴里骂的小胡子的混蛋是谁,朱可夫道:希特勒啊。还能有谁?斯大林笑道:贝利亚,你刚才是怎么和我说的?朱可夫随即接口道:我是在卫生间自言自语,贝利亚都可以知道,真行。

从这个笑话中就看出,贝利亚极尽调拨离间之能事,从侧面也说明朱可夫对贝利亚的鄙夷。在1945的盟国高级将领聚会上,蒙哥马利对朱可夫大奖赞赏。称他是最合格的元帅,朱可夫道:算啥,有的人一场战役都没有指挥过都可以当元帅,我这个元帅有啥值钱的。贝利亚听后,对朱可夫恨之入骨。从此以后,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和军方将领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穿军服出席。还有就是,朱可夫极其反感和厌恶贝利亚干预军队的事务。随便缉拿苏军高级将领。而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高级将领对利比亚印象都不佳。觉得他不配做元帅。

但实际,朱可夫和贝利亚只是私人关系不睦,但并没有干涉到对方的工作,二人也无交集。二人的分歧的始作俑者和策划者应该是斯大林。从上面那个笑话中也可以看出,真正挑拨离间的是斯大林。二战结束以后朱可夫遭贬斥是斯大林的意志和行为,只不过是通过贝利亚的之手做的罢了,原因在于,二战的巨大荣誉只能由斯大林一个人拥有,绝对不允许分享。朱可夫只能被“掩盖”。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斯大林不是在1953年去世。朱可夫恐有性命之忧。

1953年斯大林去世第二天,苏联政府宣布,朱可夫同志被任命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作为当时苏联二把手的贝利亚对此事举手同意并大加赞扬,但贝利亚想不到是朱可夫回莫斯科就是为他而来。此时,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决定铲除贝利亚。因为贝利亚的掌控秘密警察和内务部队,以及克格勃。如果擅自逮捕贝利亚,说不好就会被贝利亚反逮捕。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信任和调动军队。而朱可夫无疑就是最大的依仗,况且朱可夫与贝利亚“有仇”不存在泄密和反叛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布尔加宁(国防部长)与朱可夫协商好了逮捕计划。

1953年6月26日,在苏联政治局的会议上,马林科夫(苏联总理)按了下秘密按键,朱可夫和数十位高级军官等人迅速进入会场,此时马林科夫向朱可夫宣布:“我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拘捕贝利亚!”朱可夫拿枪指着贝利亚:“举起手!”贝利亚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朱可夫总算大仇得报。但朱可夫不会想到是。他就是一个工具,利用完以后也就丧失了作用,四年以后,朱可夫被解除一切职务,彻底退休。但万幸的是,朱可夫保留了他的荣誉。总算安度晚年,对比死因不明的贝利亚强多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朱可夫和贝利亚——两个领域的顶级天才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二战时期苏联红军最优秀的统帅,从列宁格勒打到柏林的胜利元帅,获得四次苏联英雄的超级军神。在军事领域,他可以代表红色帝国的巅峰水准,与世界上任何名将一较短长。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苏联秘密警察头目,那个时代最可怕的黑暗机器之一,对内可以让小儿止啼,对外可以颠覆国家。在特务领域,他绝对是苏维埃空前绝后的人物,不可能有任何人再掌握他那样的权力。

然而难以想象的是,这两个斯大林麾下顶级人才的交集其实非常少,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对贝利亚的描述屈指可数。但可以确定的是两人没有私仇,在某些特定事件里,贝利亚甚至对朱可夫有所帮助,比如那两件棘手的案子。

航空案和走私案——直指朱可夫的政治风暴

二战结束后朱可夫在军中的威望空前高涨,与盟军其他将领的友谊也让他在外交领域举足轻重,于是一些围绕着他本人的风暴开始酝酿。率先发难的是斯大林的小儿子瓦西里,他向父亲控诉称航空部门把有缺陷的发动机装配到飞机上,造成大量飞行员遭遇意外(这家伙也是飞行员)。

然而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儿子闲到蛋疼搞事情,决定不予理睬。珍惜小命的瓦西里加大了对父亲的压力,找来了权威飞机设计师亚科夫列夫背书,亚科夫列夫给斯大林写信称美国已经开始玩喷气式了,我们飞机落后到令人发指。

被吓了一跳的斯大林指示反情报部门头目阿巴库莫夫调查此案,需要注意的是这家伙并不是贝利亚的人,相反他是被抬出来分贝利亚权力的。这位仁兄逮捕了一大票航空部门大佬审讯,可内容却总往朱可夫身上引,这么愚蠢的构陷自然没啥结果,但足以证明上层风向已经不利于那个耿直的元帅了。

到了1946年4月,又一件爆炸性新闻出现了,苏联海关在西部边境截获了7列车皮共计85箱家具,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这些都是朱可夫从德国抢来的。太不要脸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军人竟然干出如此流氓的行径,还胆敢不给斯大林大元帅分点!

于是那个反情报部门头子阿巴库莫夫又开始上蹿下跳,一共逮捕了2个上将、5个中将和4个少将,继续把矛头指向朱可夫。可怜的胜利元帅同志被薅到军事委员会说明情况,折腾了个臭死后扔到敖德萨军区当司令去了。

只是显然有人不准备这么放过他,1948年阿巴库莫夫又在他家里发现大量德国艺术品和钱财,艺术收藏家朱可夫先生就又被扔到更荒凉的乌拉尔军区当司令。这时候贝利亚突然接手了调查工作,并很快出了一份报告。

报告显示朱可夫先生黑了17个金戒指、3颗宝石、15条金项链、超过4公里的面料、323件貂皮、44条从德国宫殿弄来的地毯、55幅名画和20把枪支。于是很多军方大佬们表示胜利元帅也不算特别黑,这点玩意随便几个少将都搞得到,除了7车皮家具略显夸张,还是在可以理解范围内的嘛!

就这样,逮捕朱可夫的阴谋在军方的反对下流产,朱可夫也适时的做了检讨,“俺十分自责,把那些没人要的破烂放在一处仓库里,俺以为没人需要它们了,俺以布尔什维克身份起誓不再犯了。最后请把俺的房子还给俺”。

一场针对朱可夫的政治风暴以这样闹剧的形式结束了,朱可夫虽然被贬去守矿山,但好歹小命保住了。很多人说贝利亚搞黑料坑朱可夫,但吐槽机觉得并非如此,某种意义上说贝利亚算保护了朱可夫,虽然那并非他的本意。

构陷还是搅局——贝利亚的目的

其实我们稍微动点脑子就明白,如果贝利亚真的要对朱可夫落井下石,那些证据里不可能只是一些财物,随便扔进去一份和艾森豪威尔之类美军大佬的联络文件就能让朱可夫进去蹲个几十年。

那么贝利亚为什么不扔?吐槽机觉得这倒不是贝利亚良心发现,这货的良心大抵比钻石都珍贵。这里其实牵扯的是苏联情报部门的权力斗争问题,战争结束后斯大林不止要抑制军队的权力过分集中,被分权的还有贝利亚本人。

想保住权力的贝利亚和想保住小命的朱可夫算是天然盟友,但贝利亚又不能明着保下朱可夫,那会让幕后的斯大林很不满意。故此贝利亚聪明的把调查结果庸俗化,一方面给了斯大林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阿巴库莫夫的无能。

合作还是对抗——朱可夫的选择

写历史大抵都需要讲点证据,吐槽机上面的说法自然也得拿出点证据来。首先证明贝利亚和阿巴库莫夫存在巨大矛盾的证据来自1951年爆发的医生案,主持这个案子的贝利亚直接逮捕了对方,并宣布他犯有叛国罪。

其次证明朱可夫和贝利亚没有深仇大恨的证据来自1953年斯大林死后,虽然在1952年斯大林就把朱可夫再次选为中央委员会的候补委员,但没有对他进一步任命。斯大林死后是贝利亚提名朱可夫担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的(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说是自己坚持的),如果两边确实有仇,以当时贝利亚的权势,朱可夫什么也当不上。

但是这时候的朱可夫则面临一个选择,是否支持赫鲁晓夫等人逮捕贝利亚的决定,对半个袍泽赫鲁晓夫的信任,加上对秘密警察的长期不信任,让他下决心帮助赫鲁晓夫。1953年6月26日,朱可夫带领军人逮捕了得意忘形的贝利亚,两人的交集彻底结束。


总结起来吧,朱可夫和贝利亚其实没啥仇,有的只是军人和秘密警察之间固有的敌视与不信任。虽然最终是朱可夫牵头抓捕了贝利亚,但有些证据显示在之前朱可夫曾经警告贝利亚,只是贝利亚没有当回事而已。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在二战前后的苏联,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尤其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出现第一名将朱可夫,内务部长贝利亚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按理说,朱可夫是军队的统帅,带兵征战沙场,贝利亚是苏联秘密警察头目,主要负责国内肃反、锄奸,执行斯大林的命令。两个人应该没有交集,但就是这样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却在二战之后斯大林逝世后,在一次重要的党内会议上,朱可夫持枪逮捕了贝利亚,最终结束了贝利亚的政治生涯,令人不解的是,朱可夫跟贝利亚到底有什么仇呢?

小编认为,朱可夫与贝利亚应该是没有明显仇怨,最多也就是政见不同,但由于所属利益阵营不同,没有政治嗅觉的朱可夫被人利用而已,从而出现了兵戎相见的情况。具体是这样的:

1、朱可夫功高震主,贝利亚执行斯大林命令,搜集证据将朱可夫列入“军人阴谋集团”。

在苏德战争时期,朱可夫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只能说朱可夫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二战结束后,由于朱可夫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光芒已盖过了斯大林,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他在军中威望甚至一度超越了斯大林。对于喜欢搞个人崇拜的斯大林来说,苏联只有他一个绝对领袖,但凡其他任何人越了界,都会遭到他的打击,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而此时的朱可夫不知道急流勇退,不知道放权,仍牢牢抓着军权,遭到猜忌,于是便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而当时的贝利亚,掌控的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苏联国家安全系统,斯大林把他叫做“我的盖世太保头子”,是那个时代最可怕的黑暗机器之一,在特务领域,他绝对是苏维埃空前绝后的人物。1938年10月,斯大林亲自挑选了贝利亚出任内务部长,在斯大林的受益下,他一手炮制了“卡廷森林惨案”,在后期的肃返运动中,镇压处死了不少干部群众。可以说,他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所以,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贝利亚对朱可夫的公寓进行了调查,查获了大量德国战利品和财物,贝利亚拼凑黑材料,并罗织罪名,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斯大林签署命令撤销了朱可夫陆军总司令的职务,通令中斥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并最终把朱可夫贬职处理,成为了敖德萨军区司令。这是朱可夫遭到的极大打击,他认为这是贝利亚的陷害导致的。但是朱可夫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斯大林的主意,贝利亚只是被利用了而已。

2、朱可夫抓捕贝利亚的原因。

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更是权倾一时,他与马林科夫,赫鲁晓夫成了苏联政治上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是斯大林继承者的热门人选,并且三人都想上台执政,在三人在争权当政中,由于斯大林在世时树立了个人权威制,任何人不经他允许,不能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克格勃就被贝利亚垄断的情况。贝利亚可以随时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要是想搞掉竞争对手夺权没一点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先搞掉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朱可夫,并利用朱可夫被贬对贝利亚的仇恨和朱可夫在军队的影响力。于是,赫鲁晓夫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人,时刻准备行动。”最终在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朱可夫持枪逮捕了贝利亚。苏联军队则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朱可夫当上了国防部长。

而朱可夫之所以帮赫鲁晓夫逮捕贝利亚,其主要原因:一是他想压制住坐大的以贝利亚为首的安全部队,提升军队的影响力。二是因为他对党的忠心,他认为自己是为了捍卫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党的利益而听从命令的,因为他认为党的领导地位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之中。三是因为他被贬职对贝利亚的误解。所以,朱可夫毫不犹豫地带人逮捕了贝利亚。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情况,小编认为,朱可夫与贝利亚应该没有大的矛盾,没有政治敏锐性的朱可夫只是政治家们利用的工具而已,这在朱可夫的《回忆录》里也有证明,他在回忆录里虽然充斥着对贝利亚的各种负面评判,但他却并未发现贝利亚曾经真的想要将他彻底消灭。朱可夫最多是对贝利亚厌恶,而不是有矛盾一样的仇恨,之所以扳倒贝利亚,完全是出于军人和共产党员的立场而被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