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小學生對一道數學題的較真是教育一大幸還是一大悲?

希望星晨58298869


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答案選擇有A,(2倍;B,(4倍);c,(8倍);D,(16倍)。

首先,這題出的很明白,不應被誤解。再看選擇答案,對比後才知道:待選擇的答案全錯了,才知道此題出的內容不嚴密,正確答案不在備選擇的4個答案之中。

我大致看過己發表意見的樓主的帖子,其本未涉及到“擴大”的嚴密界限。有的對“擴大”的兩種理解也沒講明白,結果越談越糊塗。我真不知道有的樓主是不是老師,或壓根就講不明的,為何對講不明白的問題發表意見,如教育電影學院的樓主,就說的不明不白,在正邊形中能找出稜,豈不可笑。可看出他對“擴大”的兩界限無認知。

從數學的定義闡述:把一個數擴大2倍,就是增加這個數的2倍,達到這個數的3倍。而把一個數擴大到2倍,就是增加這個數的一倍,達到這個數的2倍。五十年代小學老師講的與數學課本的內容,僅僅多講與多寫一個“到”字,自然地將擴大的兩種界限區分的一清二楚。

當今(3年級)小學數學課本,競不區別乘數與被乘數,給孫子講題時很無奈。如悟空列此題本不應出現,可它就出在試卷中。建議老師別把國學內容加壓太重,多重視數學,以免少寫一個“到”字,將選擇答案錯到十里之外。






德彰日月


最近,一個寧波的家長在網上求助:

家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考試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題,孩子一直想不通。孩子從小熱愛數學,但是這次考試徹底打垮了他,他鑽進牛角尖出不來了。而且孩子現在變得非常消極,家長焦急萬分。

題目是這樣的: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多少倍?

孩子的理解:

擴大2倍,那麼應該變成原來的1+2=3倍,所以表面積變成3*3=9倍,擴大了9-1=8倍。

可是答案是4倍:

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變成原來的2倍,那麼表面積變成原來的2×2=4倍,擴大4倍

這道題命題用詞不嚴謹,如果使用“擴大到原來的兩倍”,那麼問題就不存在了。

請看教材的修訂情況,原來表述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改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這裡不再使用擴大或縮小倍數。

而小數點的移動,全部使用的是擴大到、縮小到多少倍,幾分之幾。這裡一定要強調一個“到”字。

數學要嚴謹,不能有含糊的地方。即便是日常約定俗成的,如果有必要也要通過備註說明清楚,否則容易造成誤解。

數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如果條件就是模稜兩可的,那麼談何解決問題呢?

所以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質疑是正常的,而教育局的回應也是迅速的。教育局的人員在帖子後面回覆:題目使用的語言不嚴謹,引發歧義。學習鼓勵質疑、較真,但是不要陷入鑽牛角尖。

我的觀點也一樣,孩子有質疑精神是好事。但是為了這樣一道題而轉不出來,甚至變得消極,那麼實在是有點不值得。家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題目表述不對,應該說成“擴大到”,這樣就清晰明確的。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我終於弄明白了,可以公佈終極答案了,這個孩子敢於較真,這是教育的一大幸,這就是我們提倡的懷疑精神。

我們把這個小學生較真的核心點提煉出來,就變成了:A擴大2倍之後,是2A還是(2+1)A?

按照教材的理解,A擴大2倍就是2A,這位小朋友理解A擴大2倍是(2+1)A,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身上,這次小朋友完勝!

舉個反例就可以證明教材的謬誤,按教材理解:把A擴大N倍,就是NA,如果擴大1倍,那還是A,沒變化!如果擴大0.5倍就是1/2A,反而縮小了!!這跟《新華詞典》中對“擴大”一詞的解釋有悖,由此可以下結論:教材理解錯誤。

因為懷疑所以較真,懷疑精神往往是一個新發現的開始,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呢?

1.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回答孩子問題不能敷衍了事

懷疑精神是最難的求學精神,古人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必須從小開始。

小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經常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連續追問一些問題。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敷衍了事,必須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仔細思考,耐心回答,讓孩子得到尊重,好奇心得到鼓勵,這對孩子成長非常的重要。

2.多讀書才有質疑的資本,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

懷疑精神不是憑空亂說,而是有質疑的資本。就像是前面開頭這個小學生,他一定是對“擴大”這個詞有一定的理解,才會產生質疑,倘若他對這個詞不認識,質疑從何而來?

讀書是掌握知識最好的途徑,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會讓他一生受益。

3.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在家庭生活中,對於一些生活的小事,可以主動問孩子的看法,向孩子“求助”或者“提問”,啟發孩子的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每個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讓孩子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看一看是不是還有別的答案,不要被固定答案所侷限。


結束語:懷疑精神難能可貴,從小培養,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家庭教育電影院


我認為浙江一小學生對數學題的較真是教育的一大辛,但是鑽進去出不來又是一大悲了。

數學題是非常嚴謹的,有歧義的題目是沒辦法做好的。我在補習機構教學過程中也是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只好以學校老師說的為準。



我們來看看這道題“稜長擴大2倍”,可以理解為擴大了2倍,也可以理解擴大到原來的2倍。我偏向於理解為增加2倍,不然擴大1倍又無法理解了,可是標準答案又是這樣理解的,較真的學生會讓老師很尷尬了,學生自己會更加痛苦,處在極端的矛盾之中。

其實,很多東西不必太在意,搞明白事情就可以了,不必在乎一題的得失,特別題目質量低的問題不會出現在最重要的考場上。

現在的孩子不注重課本的學習,喜歡大量刷題,很多題目又喜歡玩文字遊戲,考倒學生說明出題老師厲害,是很好的試卷。

比如“每兩天”與“每隔兩天”就不是一個意思,其他內容一模一樣,很多學生以為一樣的題就做錯了。當然,個別這樣的題目還是很正常的。

還有,在教材當中,“商不變性質”,就有“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裡擴大1倍,難道理解為不變嗎?其中,“縮小相同的倍數”又怎麼理解呢?我們說大數是小數的幾倍,小數是大數的幾分之幾,增大幾倍,減少幾分之幾,不會有縮小/減少幾倍這樣的表達方式。至於0的情況,更是不會提。



實際教學中,老師、學生反反覆覆的講啊,背啊,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很多學生鑽進了牛角無法自拔也很正常了。

再說說,0是不是最小的自然數的問題,現在大部分人知道0才是最小的自然數,可是很多小學奧數的題目把1作為最小的自然數。老師反覆強調0是最小的自然數,可是學生做題發現做題以0為最小自然數無法解答,又陷入深度苦惱,何時1成為最小自然數了。

總之,數學表達是非常嚴謹的,較真是很好的事情,這樣才能理解本意,統一分歧。商不變性質,不再說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是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最後,根據看到的現象說說一點個人看法,作為老師講課要跟上時代節奏,佈置的作業或試卷要好好把握,不要把有分歧的老題目,甚至錯題看都不看打印一大堆給學生使勁刷題。批改試卷又鐵面無情的按標準答案來,一個大叉下去好不手軟,不解釋。


徽鄉小居


一個小學生對題目較真,是好事,值得鼓勵和提倡。題目表述:正方體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多少倍?根據題意,正確答案就是8倍。可老師的答案4倍為準,問題出在附卷的標準答案。試卷不是老師出的,是老師的上峰命題的,命題者相比於老師則算作是學科專家或權威了,專家權威命題後必附標準答案。出現這種情況可以肯定標準答案就是指定4倍,老師只能按上峰給的標準答案去評定學生錯對。不要去怪老師,老師也很無奈,因為對試卷與題目最後介釋權歸命題者,這是鉄律。教育局的回應很可笑:……“題目使用語言不嚴謹,引發岐義……但是不要鑽牛角尖。 ”前後自相矛盾,就是不承認、答案與題目必有一錯。很明顯題目是成立的,語句文字表達也是正確的,答案就是8倍。而如果題目表達漏了一個“到”字答案就是4倍。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岐義。此事是教育之“大幸”還是“大悲”沒有討論必要,這種事還會引起討論,這才是我們的教育之悲。而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還有這樣的鉆牛角尖學生乃是我們國家之大幸!


淡定談


總結:我個人認為就教育來說就是一大悲,您同意嗎?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的經過:

家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考試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題,孩子一直想不通。孩子從小熱愛數學,但是這次考試徹底打垮了他,他鑽進牛角尖出不來了。而且孩子現在變得非常消極,家長焦急萬分。

題目是這樣的: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多少倍?

孩子的理解:

擴大2倍,那麼應該變成原來的1+2=3倍,所以表面積變成3*3=9倍,擴大了9-1=8倍。

可是答案是4倍:

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變成原來的2倍,那麼表面積變成原來的2×2=4倍,擴大4倍

這道題命題用詞不嚴謹,如果使用“擴大到原來的兩倍”,那麼問題就不存在了。

請看教材的修訂情況,原來表述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改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這裡不再使用擴大或縮小倍數。

而小數點的移動,全部使用的是擴大到、縮小到多少倍,幾分之幾。這裡一定要強調一個“到”字。

數學要嚴謹,不能有含糊的地方。即便是日常約定俗成的,如果有必要也要通過備註說明清楚,否則容易造成誤解。

數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如果條件就是模稜兩可的,那麼談何解決問題呢?

所以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質疑是正常的,而教育局的回應也是迅速的。教育局的人員在帖子後面回覆:題目使用的語言不嚴謹,引發歧義。學習鼓勵質疑、較真,但是不要陷入鑽牛角尖。

我的觀點也一樣,孩子有質疑精神是好事。但是為了這樣一道題而轉不出來,甚至變得消極,那麼實在是有點不值得。家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題目表述不對,應該說成“擴大到”,這樣就清晰明確的。

個人認為,此事的發生真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大悲哀!

這事源起一個寧波的學生家長的網上求助:孩子上 五年級,從小喜歡數學,但是這次考試兒子“鑽進牛角尖裡”出不來了,現在孩子情緒變得消極;家長無奈上網求助:

題目看截圖:正方形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多少倍?

孩子認為擴大2倍,那麼應該變成原來的3倍,所以現在表面積變成3*3=9倍,實際擴大了9-1=8倍。

可是答案是4倍;顯然命題不嚴謹,用詞不精確,如果使用“擴大到原來的兩倍”陳述,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

儘管是三個字的差別,答案有天壤之別!我認為彰顯教育界的悲哀:

1.其實,類似的題目早就出現過,為什麼我們成年人不能發現並及時糾偏呢?我認為有“皇帝的新裝”的意思,既然大家都不說,我也不當出頭鳥,以免成眾矢之的,所以故意明哲保身;殊不知數學是解決問題的工具,用詞模稜兩可是大患,給孩子今後的學習、工作會帶來不良影響,根本不容忽視。

2.教育局態度明確:認為題目使用的“語言不嚴謹,引發歧義”,這也是明鮮的“馬後炮”;還鼓勵學生“質疑、較真”,請問,身為教育工作者,你們平時做什麼去了?自己為什麼不具備點較真意識,質疑精神?尤其!你是專職教育單位啊!

3.在博大精深的中文面前,我們譴詞造句都要咬文嚼字,對數學命題也要字斟句酌,數學是嚴謹的學科,容不得半點漏洞,此事發生後出題單位或個人並沒發表任何道歉,顯然還沒意示到事情的嚴重性。

所以,我個人認為就教育來說:真是一大悲哀!

一個小學生對題目較真,是好事,值得鼓勵和提倡。題目表述:正方體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多少倍?根據題意,正確答案就是8倍。可老師的答案4倍為準,問題出在附卷的標準答案。試卷不是老師出的,是老師的上峰命題的,命題者相比於老師則算作是學科專家或權威了,專家權威命題後必附標準答案。出現這種情況可以肯定標準答案就是指定4倍,老師只能按上峰給的標準答案去評定學生錯對。不要去怪老師,老師也很無奈,因為對試卷與題目最後介釋權歸命題者,這是鉄律。教育局的回應很可笑:……“題目使用語言不嚴謹,引發岐義……但是不要鑽牛角尖。 ”前後自相矛盾,就是不承認、答案與題目必有一錯。很明顯題目是成立的,語句文字表達也是正確的,答案就是8倍。而如果題目表達漏了一個“到”字答案就是4倍。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岐義。此事是教育之“大幸”還是“大悲”沒有討論必要,這種事還會引起討論,這才是我們的教育之悲。而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還有這樣的鉆牛角尖學生乃是我們國家之大幸!

中國數學不是全世界頂尖,中文簽訂的合同文本各方解讀不一致,與中文的變化多端有關係,容易產生歧義:中國隊大勝日本隊……中國隊大敗日本隊,居然一個意思!

這道數學題:正方體稜長擴大2倍……表面積擴大4倍是對的?

那麼我問你:正方體稜長擴大1倍……表面積擴大4倍是不是應該對!!!

所以,中國數學應該從小表述清楚、有這個習慣,擴大2倍和擴大到2倍……不是一個概念,而且擴大2倍可以理解成:A+2A,A*2*2!所以是老師出錯題了!

就象現在籤重要文書,大家防得很多,就怕有幾種解釋…………寧可多寫幾頁囉嗦點,多找幾次律師!

你看它寫的是像B又像C,估計是B和C糾結中,我記得我們那時候老師說的很清楚,這種標寫不明的,一律按錯處理。

我們老師給我們的解釋是,B是答案,老師覺得是C,反正不按對處理。

首先:答案8倍是對的。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是S=6×(稜長×稜長)

其次:從上傳的試卷來看,扣分沒問題,因為我看試卷應該是選答B,B的答案是4,C的答案才是8,從筆跡看是B,反過來如果是填8也有不對,因為應選填A、B、C、D的符號。以上是本人的個人理解,謝謝!

稜長擴大兩倍,2a。增加兩倍,a+2a。作為一個課外輔導作業的老師,有時候真的很無耐的說:“你們老師的答案才是正確的。”中國的文字就是博大精深,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現在的教材更是比腦筋急轉彎還答案不一。期末考試前,孩子都成了刷題機器,只要學校老師統一的答案,家長真的不必效真。面對一年級學生一個晚上三張60分鐘的試卷,我是從上火到失笑,卷面的內容真的超出了孩子的認知,如果孩子能獨立完成,以後必成棟樑。今天給五年級出了訓練題,學生一直說我坑,什麼是坑?就是在各種數字後面設計不一樣的條件。如果有一年級學生的家長,你就會發現數學題裡多了很多多餘的條件,在誤導學生。

這麼多誤人子弟的老師和誤人子弟的家長,悲哀。擴大和擴大到有本質的區別,英文裡也是by和to的明顯區別,為什麼在博大精深的中文面前,卻要在強調嚴謹的數學學科上做不嚴謹的描述!我很生氣,最為生氣的是老師和家長不以為然,說孩子在較真,這個孩子沒有錯,應該表揚!他絕對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這麼多人覺得孩子在較真,都認為這種表述很普通,普通人不會理解錯。那好,我變一下數據再問你們,稜長擴大一倍,表面積擴大多少倍,請問你們如何作答?這應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說法,請問你們如何回答?如果你們回答說面積擴大4倍,那不好意思,跟原題不同的條件,為啥答案卻一樣?按照你們的說法擴大多少倍不就是擴大到的意思嗎?如果你們嘴硬回答說面積不變,那我就想抽你。睜眼說瞎話!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模稜兩可,不能想當然,學習態度嚴謹的孩子很難得,請不要扼殺他們!我不想看到在中考高考中出現這樣的傻逼錯題,你們會坑害我們的未來,判你死刑也不為過分

我可以百分百的確定,對類似題目感到彷徨無助的肯定不止這位小學生一人,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悲哀在於,出題越古怪,繞的彎越多,就越能彰顯出題者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崇尚奧數的根源!其實越是有創意,越是能夠激發孩子創意的題目,越應該嚴謹與科學,如果我們把刁鑽等同於出題人理解,而學生不理解,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們當年學習的過程中總會被“擴大多少倍和擴大到多少倍”搞的暈頭轉向,什麼雞兔同籠、水池注水等問題也搞得我們對學數學有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實說到底,我想說,我們的數學教學太乏味,太過於理論化,學生實踐的機會太少,換句話說,我們只是用機械的方式,把老師的想法強行灌輸給了孩子而已!問題當中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質疑,其實也正說明了不少的孩子在學習數學當中的困惑,只是靠腦袋想,糾結來糾結去,卻沒有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想法的能力,這是學習的定勢思維最終固化的結果!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聽到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我覺得這句話是解決數學教學單一模式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指針!

<strong>一、動手實踐有利於孩子建立立體空間感!

學過立體幾何的人可能都還記得當年自己當年學習的歷程,有很多人對於立體幾何圖形是沒有概念的,比如老師講課的時候提到什麼“三稜錐”“四稜臺”,有的學生立刻就能在腦海當中成像,但是有的孩子卻怎麼也想象不出來,絞盡腦汁也想象不出這個立體的圖形是個啥概念,所以這樣的學生立體幾何大多都不會太好!

之所以想象不出,不是因為學生懶或者說笨,根本原因在於他之前沒有這樣的立體圖形的前經驗,所謂的前經驗,就是現在你所學的知識在以前的生活過程當中都接觸過,比如聽過、見過、觸摸過、操作過等等,有了這樣的前經驗,再碰到類似相關的問題時,根本就沒有任何難度,看到就能想起來!反之,就會有很大難度!

結論:數學的教學過程,尤其是小學階段,對於概念的講解重點應該通過實際的感知和操作練習讓孩子積累大量的實體印象,在大腦當中快速建立圖像儲備庫,為將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動手實踐有利於幫助孩子建立數感!

什麼是數感?比方說,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距離目的地大概還有多少米?這個木板大概多長?跑步大概用了幾分鐘?很多人給出的答案往往差距很大,甚至差的離譜,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數感!數感的建立,對於學生解題過程當中的自我糾錯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數學考試過程中,很多的應用題目都是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過程當中出現了錯誤,結果就會差很多,那麼數感很強的學生一看就能知道出錯了,而數感不強的學生則會稀裡糊塗就過去了!

結論:平時教學過程中,當講到數量的概念時,可以設計一些材料,讓孩子實際去感覺和判斷,比如兩斤豆子有多重,抓一把黃豆猜一猜有多少顆,通過這樣的一些互動,讓孩子逐步建立數感!

三、動手實踐有利於培養孩子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卻恰恰忽略了這一點的重要性,照本宣科、機械灌輸的過多,而從來不去考慮孩子到底是不是感興趣,是不是喜歡我們這樣的教學風格!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首先一定是從老師的引導開始,而要實現這一效果,僅僅靠老師的思想工作,所謂的敦敦教誨,是遠遠達不到的!

尤其小學生,我們在講到一些數學題目的時候,比如長度寬度的概念,如果能拿出捲尺,讓孩子實際的去測量一些物品,比如走到操場上去實際測量跑道長度,讓學生模擬對操場進行重新改建,通過現場的觀察測量,回來後畫圖構思,這實際上就是很多的設計師實際工作的思路!有了這樣的體驗,孩子會越來越喜歡數學!

結論:無體驗,不成長 ,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了足夠的興趣體驗,自覺不自覺的就會把這些體驗轉移到生活當中,比如回到家裡也會有意無意的注意一下家庭的佈置擺設,根據測量傢俱的長度寬度,參與家庭環境的佈局改造,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整個社會都在呼喚減負減負,然而好像負擔依然還很重,為什麼學習會成為負擔,而不是我們想象的興趣,我想這裡面根源就在於我們的想法與學生的需求之間存在太多的隔閡與差異,我們做的都是我們想當然的,而學生想要的卻是我們實現不了的,這樣的一種隔閡必然會導致學生的苦惱、彷徨與無助!但願未來,我們的教學改革能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貼近孩子的需求,老師壓力降低、孩子負擔減輕、教學效果越來越好,這樣的多贏的結果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趣味秒懂百科全書


我已經在電腦上回答過了,為什麼查不到?

簡單地說下我的觀點:

首先,這是漢語中語義的表達問題,出現這一問題是令人尷尬的事情。

其次,數學中需要"擴大幾倍"和"縮小几倍“的概念,否則那些直接用乘除法來改變的變化無法用漢語表達,那會很尷尬的。

第三,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的說法,單獨使用意思明確。但在表達連續的擴大、縮小變化時,會難以表達,這又十分尷尬了。比如0.6×10×100,用擴大來表達,原來的說法是:0.6擴大10倍再擴大100倍,如果用:0.6擴大到原來的10倍再擴大到原來的100倍,這下又尷尬了!

第四,語義問題是定義問題,擴大幾倍就是用幾乘,縮小几倍就是用幾除。這是十分科學的定義,也化解了漢語的上述尷尬。

第五,擴大1倍就是不變,就如增加0也是不變一樣。在乘除法中1是分界線,和加減法中0是分界線一樣。當擴大倍數小於1時實際上是縮小,就和增加數小於0時實際上是減少一樣可以按受。

第六,0不能被放大或縮小,或者說0怎樣放大都還是0,但0增加之後為正數。

第七,負數擴大是數值減少了而不是增加了。

總之,數學中存縮放和增減兩類本質上不同的變化,在漢語中必須能簡單地表述,百餘年以前的先輩們創造了擴大幾倍丶縮小几倍的說法,但被一些子孫因無法理解擴大1倍是不變而折騰得把教材改了,改得令國人都尷尬了!

現在需要的是儘快恢復那種科學的表述,有可能的話用國家標準規定下來,讓尷尬不再出現,給鑽牛角尖的人上一課"什麼叫定義"!


新熱機發明者曾祥雲


一些人可能覺得,學數學比學語文重要,因為數學學會了至少會算錢,不會被坑。可是,語文裡邊的邏輯陷阱,比不會算錢還要坑。

這不,浙江一個小學生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正方形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幾倍?”

答案:有2倍,4倍,8倍,16倍。

小朋友的答案是4倍,結果被判定為錯。

如果簡單理解,原先正方體的稜長有一釐米,擴大為二釐米,表面積就由6平方釐米,擴大為24平方釐米。所以,人的答案是是4倍。

而實際上呢?擴大兩倍,並不是由1㎝變成2㎝,而是由1㎝變成3㎝。

第1種理解方式是擴大為原先稜長的兩倍,所以是由一釐米變二釐米。

如果稜長擴大兩倍,那麼應當是在一釐米的基礎上,增加原先稜長的兩倍。也就是增加了二釐米,最終結果將是三釐米。

如此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將由6平方釐米變為54平方釐米,擴大了48平方釐米,擴大的面積是原先的8倍。所以,結果選C。

這並不是考慮腦筋急轉彎,而是考慮一個孩子讀題、審題的能力。不要老是一個思維定式,那樣是教不出好學生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讀題不嚴謹犯低智商錯誤的情況。昨天我看新聞,就看了4個字,“胖上五天”。一開始沒有琢磨透到底是啥意思,再仔細看內容,原來是“胖五上天”。對於數學,這樣嚴謹的學問,考察孩子讀題、審題能力是一點兒錯誤都沒有。如果孩子因此一蹶不振,還是建議好好加強心理素質吧。


暖心人社


我認為這是出題者不嚴謹造成的歧義。

"擴大2倍″與"擴大到原來的2倍″,所表達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一個數字擴大一倍,擴大後的數字就是原來的2倍,擴大2倍,則是原來的3倍,擴大n倍,則是原來的(n+1)倍。

本題中的稜長擴大2倍,則意味著擴大後的稜長是原來的3倍,體積則是原來的27倍,而答案中居然沒有這個選項,實在令人不解。

數學語言是極為嚴謹的,題目中若出現歧義,就會令答題者無所適從——我認為小學生的較真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而不能指責其"鑽牛角尖"。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這種叫真值得鼓勵!



寧陽慧哥說事


中國數學不是全世界頂尖,中文簽訂的合同文本各方解讀不一致,與中文的變化多端有關係,容易產生歧義:中國隊大勝日本隊……中國隊大敗日本隊,居然一個意思!

這道數學題:正方體稜長擴大2倍……表面積擴大4倍是對的?

那麼我問你:正方體稜長擴大1倍……表面積擴大4倍是不是應該對!!!

所以,中國數學應該從小表述清楚、有這個習慣,擴大2倍和擴大到2倍……不是一個概念,而且擴大2倍可以理解成:A+2A,A*2*2!所以是老師出錯題了!

就象現在籤重要文書,大家防得很多,就怕有幾種解釋…………寧可多寫幾頁囉嗦點,多找幾次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