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到底在说什么?

星云风铃


《绿皮书》是以真实故事为依据而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黑人平权运动高潮的前期美国正处于种族歧视严重的阶段。唐.雪莉,美国著名古典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心理学、礼仪学博士,一位才华横溢的黑人音乐家,为了向白人展示黑人不只是低等种族,也有高贵的艺术才华,去美国种族歧视更加严重的南部,历时两个月的巡回表演,为黑人平权运动做努力。唐.雪莉与他雇佣的一位粗鲁莽撞善良的白人司机托尼的传奇故事。

一路上只能住黑人的旅馆,走黑人道路,进黑人的酒吧,警察可以随意拘留并殴打他。在白人眼里不管他有多高的艺术才华,舞台下,他又底层的普通黑人无异,而在黑人眼里他技艺超群,才华横溢,举止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是黑人中的另类。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尽管如此他所有的忍辱负重,他努力争取的,就是尊严。

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他要为尊严而斗争,他痛苦,内心孤独,孑然一身,表现的不食人间烟火。舞台上的他意气风发,光彩夺目,晚上却只能月下独酌,或者去酒吧喝的酩酊大醉被无故殴打。为了发泄心中悲愤,甚至和男同一丝不挂被警察抓来随心所欲的羞辱,他坐在镜子前,额角有被殴打后流血的伤口。

为了第二天的演出他拿着一盒黑色粉底擦在伤口上他看着镜中的自己,眼里流着泪,满目的惆怅与孤独,悲伤与隐忍的氛围凝固在整个画面,那个凝固的画面让人心酸,托尼被唐的音乐所感动,也被唐的人格魅力折服。托尼从唐的身上改变了对黑人的偏见,他告诉唐:古典音乐有什么了不起的,勃拉姆斯,肖邦谁都能弹,而人们热爱的唐.雪莉的音乐只有你会。

最后他们向歧视黑人的组织方拒绝演出,让四百多位自以为是的高贵白人痴痴等待不允许唐.雪莉进入的餐厅。他们去到黑人的酒吧,为黑人表演,唐说这是他最开心的一次表演,他笑了,第一次露出笑容。

为了让托尼能够赶上圣诞夜的家庭聚会,唐换下疲惫的托尼连夜急行,在暴风雪的夜晚在聚会结束前回到了家。而他却拒绝了托尼的邀请孤独的回到自己的住处。托尼在热闹的聚会中却心神不定,没有表现出回家的喜悦,他的心里想着唐,在圣诞夜孤独回家的唐,托尼的妻子知道他的心事并理解,唐其实在托尼的影响下,也渴望有家人的热闹的圣诞节,最终唐放下高冷,来到了托尼的大家庭。唐们对托尼的妻子说,谢谢你让我分享你的丈夫,还好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的,唐说,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电影天堂小旋风


在探讨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一下这部影片的导演:彼得·法雷里,这位美国著名的低俗喜剧专家,一直以来都非常擅长和乐于拍摄喜剧题材电影。其中很多国内观众熟悉的《阿呆与阿瓜》、《我为玛丽狂》、《一个头两个大》等电影都是出自他手。从这位导演以往的作品来看,他很难入得了奥斯卡评委们的法眼,但普通观众从他的电影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欢笑,还有人类最宝贵的真、善、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彼得·法雷里是一位非常主流的电影导演。

2019年对于彼得·法雷里来说,应该是不一样的一年。电影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手艺,这位63岁的老手艺人,在常年累月的练习和总结中,早已把人物的那点悲欢离合的细微感情,拿捏的分毫不差,轻而易举就能悄悄把观众带入他所营造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炉火纯青”吧!?

不论原型唐谢利的黑人身份还是他的同性恋倾向,影片并没有在这两个在外人可以大书特书的噱头上下功夫,而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特殊的设定,展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是如何从陌生走向熟悉,从对抗走向包容。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震撼的特效,只有分毫不差的细腻表演与直戳心窝的柔软和坚强。





欢喜剪影


《绿皮书》是以黑人钢琴音乐博士唐谢利的传奇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成的电影,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这样辉煌的战绩,很多人说真是少见,而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多的荣誉,一些人把它归功于美国的种族歧视话题的长久不衰,《绿皮书》真的是在讲种族主义吗?

在探讨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一下这部影片的导演:彼得·法雷里,这位美国著名的低俗喜剧专家,一直以来都非常擅长和乐于拍摄喜剧题材电影。其中很多国内观众熟悉的《阿呆与阿瓜》、《我为玛丽狂》、《一个头两个大》等电影都是出自他手。从这位导演以往的作品来看,他很难入得了奥斯卡评委们的法眼,但普通观众从他的电影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欢笑,还有人类最宝贵的真、善、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彼得·法雷里是一位非常主流的电影导演。

2019年对于彼得·法雷里来说,应该是不一样的一年。电影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手艺,这位63岁的老手艺人,在常年累月的练习和总结中,早已把人物的那点悲欢离合的细微感情,拿捏的分毫不差,轻而易举就能悄悄把观众带入他所营造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炉火纯青”吧!?

不论原型唐谢利的黑人身份还是他的同性恋倾向,影片并没有在这两个在外人可以大书特书的噱头上下功夫,而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特殊的设定,展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是如何从陌生走向熟悉,从对抗走向包容。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震撼的特效,只有分毫不差的细腻表演与直戳心窝的柔软和坚强。

《绿皮书》,一部黑人旅行指南绿皮书的简称,用简称做电影名别有深意。在这段未知的旅行中,双男主互换式的情感如同一把锯子,锯开了过去的世界。就像一颗倒掉的大树,冰冷的外壳里总有让人惊喜的形状和感动。两个男人的友谊,从此因为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坚不可摧,所谓的种族隔离,在了解和懂得面前一文不值。


一星期一本叔


在1936年初次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作

者格林曾在前言里写道:“不久后的

某一天,这本书将不再需要出版。届

时我们这个种族会在美国享有与白人

同样的权利和机遇。”等到1964年民

权法案出台的时候,这一理想或多或

少成为了现实。但格林却没机会见正

这一切,因为他已经在1960年去世

了。

冒着生命危险上路的黑人司机们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汽车已经在

美国逐渐普及起来了。当时很多公司都在

全国各地设置了分支机构,需要出差的人

越来越多,而推销员、运动员、演员等职

业也需要开车去四处工作。公路旅行也日

渐流行。但是由于种族隔离法(也就是

《Jim Crow法案》)的存在,非裔美国

人无论是度假还是出差都会遇到相当多的

障碍。

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出行的时候,黑人必

须待在条件最差的车厢和位置上。但即便

他们选择开车出行仍会遇到诸多不便,因

为很多加油站、餐厅、酒店甚至公共厕所

都不允许黑人进入。于是他们只能自给自

足,例如随身携带大量的食物,往车里额

外装上一大桶汽油,还得准备一个容器当

作“便携厕所”。哪怕是因公出差的黑人

一般都不会选择住酒店,而是去朋友或者

亲戚家里过夜。因为他们都知道,要找到

一家对黑人友好的酒店和餐厅并非易事。

至于带孩子出去游玩的黑人们,更会小心

翼翼地避开这些场所,毕竟谁都不想让孩

子们见到自己被驱逐出门的窘境。

但以上种种不方便还不是最可怕的。对很

多黑人来说,开车去美国的很多地方可以

说是面临着生命危险。许多警察只要看到

黑人司机,就会不由分说地让他们停车,

甚至会随时开枪。有些出行者就这么“消

失”了。

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境内至少有

一万个“日落城镇”,即只能由白人居住

的城镇。有色人种一旦进入这些城镇,就

必须在日落之前离开,否则他们会被警察

逮捕。这些城镇不止存在于南方地区,北

方的Levittown、纽约、Glendale、

California和Ilinois都有“日落城镇”。

为了自保,很多黑人驾驶员会穿上私人司

机的制服,或者至少在身边放一顶帽子。

这样一旦被警察挡下来的话,他们至少可

以辩解说自己是在给一个白人开车。

不止黑人有自己的《绿皮书》,犹太人也

有。

维克多·H·格林出生于1892年,成年后

一直在新泽西邮局当邮递员。跟家人搬到

了纽约哈勒姆区后,他也会兼职帮身为音

乐家的姐夫处理演出订票等事务。大概也

就是在这段经历里,格林逐渐听说了很多

有关黑人在出行中遭遇障碍甚至不测的故

事。

Mobilgas

Mobilubrication

Mobil Batterie

The Tamous

COWOMYRUN

ba50lines

当时,犹太人有自己的出行手册,因为他

们一样饱受歧视和排挤。以此为灵感,格

林决定给黑人们做一本类似的旅行手册。

这时候他的邮递品身份发挥了很重更的作

用,通过自己在全国邮递员协会的人脉,

他广泛收集了各地的出行信息。

1936年,格林出版了了第一版《黑人驾

驶员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这本书里提供了纽约地区的出

行指南,包括黑人在哪里可以安全地加

油、就餐和住宿。

当时某些地区连一家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

或者汽车旅馆都没有,格林便列出了当地

的“民宿”,即那些愿意出租房间给旅行

者的家庭们。

这本书主要以邮购的方式出售,格林也在

一些黑人开设的店铺里寄卖它。Esso是

当时少数愿意向黑人出售汽油的加油站之

一,于是格林便在Esso的各处分店里寄

卖它。绿皮书很快变得小有名气起来。

由于战争的影响,这本书曾在1942到

1946年间停止发行。但1947年又恢复了

出版。同年格林还在哈勒姆开了一家小小的旅行社,专门帮黑人制定出行计划。

到1950年代,这本书改名为《黑人出行

绿皮书/The Negro Travelers' Green

Book》,当时书中收录的信息已经遍及

美国,并且覆盖到了百慕大、墨西哥和加

拿大的部分地区。除了基本的餐厅和住宿

地点外,书里也纳入了更多的服务机构,

包括愿意接待黑人的理发店、美容店、药

店和夜店等等。

但这并不代表,有了《绿皮书》黑人出行

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曾有人翻阅了出版

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本《绿皮书》,当

翻到自己自己家乡科罗拉多州所在的部分

时,她发现其中收录的信息寥寥无几。因

为当时在科罗拉多根本找不到哪怕愿意接

待黑人的加油站、药店、餐厅和旅馆

就是说,如果有人去科罗拉多州出差时用

光了汽油或者肚子饿了,必须想方设法移

动到临近的丹佛才能买到汽油,才能买到

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

在1936年初次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作者

格林曾在前言里写道:“不久后的某一

天,这本书将不再需要出版。届时我们这

个种族会在美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

届时,我们会很高兴地停止发行这本书,

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去任何想去

的地方,无需遭遇任何羞辱。”

等到1964年民权法案出台的时候,这一

理想或多或少成为了现实。但格林却没机

会见证这一切,因为他已经在1960年去

行这本书,一直到1966年才停止出版。







动漫推荐py


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对这部电影想看的欲望并不强烈。这种“以貌取人”、“以名取影”的愚蠢行为曾经让我错过好几部隽永佳片,因此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没有错过这部看似平淡却堪称影史最佳影片之一的电影。

《绿皮书》,有人又将其翻译为《绿簿旅友》,译名和海报都多少反映出了这部公路电影的大致内容,两个从肤色、背景、职业、环境到为人处世、性格三观都截然不同的人,因为偶然的因素开启了一段令双方都非常难忘的长途旅行,在这趟旅行中,他们彼此互相了解、改变和成长,从电影的立意而言,这类叙事结构和内容并不是首创,然而这部电影让人折服之处并不在于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这部节奏平稳、色调明快的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奥斯卡脱颖而出赢得世人的认可,令人叫绝的是人物刻画和细节的处理。

整部电影仿佛浑然天成的雕塑,每一个细节处理的都深刻而自然,如果你是那种看电影只为了看特效、颜值或者刺激狗血的情节,那我真的不推荐你去看,正如想吃辣椒却选了人参果,这部电影需要观众细腻的洞察、深刻的体悟和充满感性的沉思。

《绿皮书》采用了双男主的模式,你很难说托尼和谢利谁是更加突出的男主角。二者的角色通过种种细微的表现和细节刻画得极为成功,人物的一颦一笑、措辞动作神态甚至微表情都极其到位,当电影结束,伴着对真实故事的幕后注解,你甚至能够觉得两个人的友谊就在你眼前延续下去,人物从银屏上呼之欲出。

影片开场,托尼是一个酒吧的公关保镖,他负责招徕客人,把闹事者扔出去,从他买通衣帽间女郎故意藏起客人的帽子这个细节,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人,他知道通过哪些小伎俩可以操纵别人,让自己和这个人攀上关系,不露声色,干净利落。

接着另一个细节显示出这个角色的另一面:通过他扔掉黑人用过的玻璃杯可以反映出,他内心是对黑人有所歧视的——正如他所处的环境一样,他的亲戚朋友也不信任黑人。连人家用过的杯子都要扔掉,如果让他为黑人工作,在他看来应该是一件十分不情愿的、很为难的事情。可是,当俱乐部老板给他提供了一份类似于黑手党性质的工作时,他拒绝了——影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如果为了生计,他有的选择,包括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两个意大利同乡,他仍然可以中途退出,但是他两次都拒绝了,他宁愿为心里歧视的黑人工作,也不要走上歧途,显示了他的原则、善良和责任感,在他有些粗俗的行为下,是一个三观正确、善良坚定的灵魂,和开头在酒吧动粗的一幕相比,这个人物一下子气血生动、圆润饱满起来。

当他去面试司机的工作、和谢利谈判的时候,他的底线是不做男仆并提高薪酬,在门口和上一个面试者的擦肩而过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雇佣者的选择面很窄——肯为他工作的人并不多,除了移民或者有色人种,能够像他这样符合条件并且同意为黑人工作的白人,显然在这场博弈中他占有优势,再一次体现了他过人的洞察力。

我真的被该片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们折服,因为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演绎的不能更加到位,把该片的质量推向极致。

体现托尼人物角色的细节:

1. 对家庭的爱和责任感——临行时向妻子写信的保证,说到做到,一路走来一路写,即使临近归家,他仍然在写最后一封信,自己亲自带回家,然而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想念和爱意,包括他在旅馆时拿出妻子的小照亲吻照片,一个心中充满了爱和忠诚的男人,心眼会坏到哪里去呢?

2. 心思细腻、戒备心强——他和男仆关于搬行李时眼神对弈的交锋、旅途刚开始时拒绝和谢利分享的三明治、停车小便时返回取走的钱包、车上听到的只言片语误将俄语认作德语而对提琴手产生的防御、路旁车里小情侣对他们的议论和偏见(虽然全程他没有看他们一眼,也没有任何交流,但是通过余光,他们的想法他一清二楚,于是毫不客气地奉上一枚竖中指的手势)、垃圾钢琴的不妥协、从橙鸟酒吧尽欢之后走出来,马上发现图谋不轨的家伙开枪警示,这些都体现了他犀利的眼光和森严的自我保护心理。你以为他大大咧咧不讲卫生,但是他在牢房里告诫看似有洁癖、需要红丝绒毯子和十分讲究的谢利不要碰那些床单,相比谢利而言,托尼显然更加独立、更能照顾好自己和他人,他是个tough guy,谁也别想占他的便宜,谢利需要他的保护,于他们二人而言,这种组合十分互补。

3、不羁的外表和美好的内在——市井气息浓厚、喜欢耍小聪明贪便宜,大大咧咧的托尼不拘小节,他顺着车窗丢垃圾、跪在地上和混混赌博、路边随地小便,可是他心里尊重谢利,佩服他的天赋和才华,意识到他很孤独,也不快乐,他很快学会了浪漫而诗意地在心中表达自己的思念,每次信件的结尾都要缀上“替我亲吻孩子们”;当谢利看到他要去酒吧赴同乡之约,加之前一晚的冲突与尴尬,他以为托尼要离他而去了,所以他试图通过给他头衔和加薪的方式挽留他,可是托尼拒绝了他的提议,他信守约定并让他安心,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而且还婉转地告诉谢利,不用担心和羞愧,他并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的同性恋行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很复杂,他不会去妄加评判,这一点真的让人动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十分难得;在旅途中他为了保证演出顺利进行做了很多努力,因为他深知如果违约他就拿不到另外一半报酬,可是当最后一场巡演,谢利收到了大堂经理的歧视和侮辱拒绝演出的时候,当谢利说:如果你希望我演出,我会照做而托尼毅然决定带他离开的时候,整个影片达到了高潮:他已经不再把这份差事看成一份单纯的工作,谢利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亲密的朋友,哪怕损失酬劳,他也不会牺牲朋友的尊严,让他在一个受到歧视和侮辱的餐厅完成最后的表演。他真的拥有一个十分美好的灵魂。

相比托尼而言,谢利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他外在的自律收敛、内心的纠结冲突、被边缘化的心理刻画以及旅途中的改变都被演绎得十分到位。

体现谢利人物角色的细节:

1、温和而坚定——让托尼归还顺走的幸运石、捡起随手丢出去的饮料杯、拒绝在受歧视的简陋茅房里如厕、在西装店受辱后仍然保持的得体微笑、坚持在餐厅用餐否则拒绝演出,然而看到朋友为难时愿意为了他而妥协,甚至为了让朋友在平安夜赶回家在旅途的最后一程冒着大雪亲自开车,所有这些都体现出谢利内心的强大和原则的坚定,和托尼的肢体防御不同的是,谢利展现给世人的,是自己的态度和勇气,正如提琴手奥列格所说:“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仅仅有天赋是不够的,想要改变人心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

2、矛盾而孤独——在他温和高傲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无所适从的内心,他通过资历、天赋、头衔和举止礼仪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夜晚回到宾馆,奥列格和乔治在和美女们畅谈搭讪,而他则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喝酒,难怪他每晚都需要一瓶威士忌。当托尼播放黑人爵士乐,他问谢利,你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呢,他们是你们的人!(和他一样都是黑人)听到这里谢利沉默了,包括他在黑人旅馆时为了躲避同胞的搭讪和讥讽跑到酒吧结果被揍一通、在西装店被侮辱后当晚表演中琴声里狂怒的表达、以及从警局脱身之后面对托尼的责难愤怒地下车走进滂沱的大雨,他在雨中爆发了,他终于吼出了他的孤独、边缘化和自我认同的挣扎,白人上流社会假惺惺的尊重、附庸风雅的追捧和骨子里的歧视让他时常难堪,大部分黑人的境遇和教育背景又与他格格不入,甚至他无法公开的性取向,让他失去了妻子和家人,无人可以诉说,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奢华而虚空的城堡,还要通过天赋拿出勇气面对这个充满歧视的世界。他像一个战士、一个守望者,矛盾而孤独地对抗整个世界。

3、单纯而善良——旅途开始前先

征得托尼妻子的同意、几次对托尼表示如果需要钱可以来找他,在旅途中教会托尼如何在信中得体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发挥他的饶舌天赋教托尼练习绕口令,以及在自己受到侮辱的情况下考虑到托尼的利益,仍然表示如果他希望他表演,他会照他的意思去做,在橙鸟酒吧他终于如愿以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演奏了古典钢琴——拿掉琴上的酒杯,即使面对一台破旧的钢琴,也要表现出自己的风范和坚持,他演奏的肖邦惊艳四座,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他一样如此演绎肖邦的曲子。

整部影片各个部分的演绎均可以说是堪称完美,两个主角通过多面化的呈现,塑造了两个极为成功的圆型人物,让所有人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改变、交流和成长,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群演片段都见微知著,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他们停在田野间修车时的间隙,一群劳作的黑人惊诧地看着白人为黑人工作,从侧面表述出当时社会对黑人的阶层固化和歧视是多么根深蒂固;当托尼因为餐厅的歧视而和谢利一起离开时餐厅黑人侍者脸上一闪而过的笑容,圣诞前夕因爆胎路遇警察,他表现出的关心和祝福;以及最后托尼的家人们看到谢利惊讶沉默的片刻之后是毫无犹豫的接纳和欢迎,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温暖而美好,让人觉得一切经历都有了深刻的意义,因为这个世界如此值得。

结尾借用托尼的一句话,也是整个影片的金句之一:“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有时候孤独是因为你没有迈出第一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当你敞开心扉,就会收获一个朋友,不论是黑是白,是男是女,在世界上结伴而行,每个人,都需要友谊和美好的爱。


暖酒


《绿皮书》的主题关乎"种族"与"阶级"。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阴错阳差成为了当时全美首屈一指的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雪莱博士的司机兼保镖。两位来自不同世界的男人,一路向南踏上了钢琴巡回演奏会的旅程。原本不可能相交的两段平行人生却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小常丫头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




zzc臭弟弟


《绿皮书》讲述的是在夜总会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他被钢琴家唐聘为司机兼保镖,唐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两人在巡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这些经历促成了两人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剧中的人物名字和原型人物同名,托尼和唐原本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基本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托尼的工作单位夜总会关门装修,他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

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托尼虽然不想麻烦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

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份绿皮书指南,上面写着在南方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在内的餐厅餐馆是只限白人,两人启程出发到达南方,确实遇到了很多黑人不公平待遇,一次次的化险为夷,由此两人也结成了浓厚的友谊。


唯一默诵


《绿皮书》的主题关乎"种族"与"阶级"。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阴错阳差成为了当时全美首屈一指的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雪莱博士的司机兼保镖。两位来自不同世界的男人,一路向南踏上了钢琴巡回演奏会的旅程。原本不可能相交的两段平行人生却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有豆瓣网友评论称:"两位角色的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让电影笑料百出,肤色的对比却又十分的讽刺,让电影充满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