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什麼,一吹就著?原理是什麼?

天冷穿棉襖


古代的那個叫做火摺子。

我們經常能夠在電視上看到,人們通常拿出火摺子出來輕輕一吹就可以點燃,但是古代的火摺子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古代火摺子的做工比較繁瑣。

普通人家使用的火摺子的做工普遍是使用未打孔的紙張,緊密的黏貼在一起,然後卷好放在竹筒中,點燃後再蓋上通風的蓋子。而且這種火摺子只有幾小時的壽命。


當然這是比較簡單的,對於一些有錢人家,他們的火摺子一般都是做工複雜些。

先是以番薯藤曼浸泡曬乾,再加入香料,硝石、硫磺等一些助燃物質,最後再將他們擰成一股,放置在竹筒中,蓋上蓋子。


蓋上蓋子後,就避免了火摺子內的助燃物質與氧氣的接觸,減少損耗,延長火摺子的使用時間。

等到需要用的事後,再將蓋子取下,然後對著火摺子,快速、有力的吹下,這是就會有火苗蹦出,隨著即可取火燃燒。


這個歷史很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火摺子。

什麼叫做火摺子,是一種比較方便的點火工具。

古人點火主要是三種工具:

第一,火鐮。

火鐮結構很簡單,一頭是金屬,一頭是打火石,裡面還有一些火絨。

使用的使用,用打火石撞擊金屬,從而產生火星,點燃火絨。

火絨主要是處理過的棉或者絨,一遇到火星就能燃燒。

這種火鐮用了上千年,直到建國後五六十年代,北方一些老農還在使用,可以省火柴。

第二,燈燭。

古代有些錢的人家,家中往往會有長明的油燈或者小蠟燭,就是用於點火的。

這其實也花不了幾個錢,對於有錢人來說算不了什麼。

第三,火摺子。

火摺子是最方便的隨身引火物。

因為燈燭一旦點燃,當然不能隨身帶著走。

而火鐮需要反覆擊打才能點燃,有時候要搞很久,很不方便。

火摺子是一種圓筒外形的小東西,裡面裝的是一種半燃的物質(有很多種)。

只要將火摺子的蓋子合上,它就會因為缺氧處於一種半燃半滅狀態,可以維持幾個小時甚至大半天。

然而,只要打開蓋子,對它一吹氣,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形成一個火苗。

這個火苗可以用來引火,尤其是點菸,很方便。

火摺子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很容易製作。

它的缺點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也就是幾個小時,然後還是會因缺氧而熄滅。

古人使用火摺子,主要是用於抽菸,或者是一些需要反覆點火的職業,比如更夫。


火柴誕生以後,火摺子就被淘汰了。


薩沙


只要大家看過古裝影視劇都能看到,隨身攜帶能點火的叫火摺子。

因為在古代沒有打火機這個東西,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去洞穴或者盜墓電影,都會拿出火摺子來用。但是有一點是讓我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他們在用火摺子的時候一吹就著了?這是什麼原理呢?

所說的火摺子就是火柴的前身。火柴最早的發明人是個英國人,他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摺子的出現比火柴早多了,火摺子是在南北朝時期才被髮明出來的。

火摺子的發明者是一群不知名的宮女。在南北時期,戰爭不斷,那時候軍隊的人每天吃不飽,物資也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每天只能吃生食冷飯,幾個宮女就發明了當時的火柴。後來古代人才普遍使用上了火摺子。

其實火摺子的製作並沒有那麼複雜,而且還挺普通的。火摺子是用當時的草紙、棉花、硫磺等物質製作成的,把這些東西都包好在捲起來。然後放在小竹筒裡,用火先把它點著,然後把它熄滅。雖然火熄滅了,但是裡面面還是有殘留的火星,等到要用的時候再把這些火星吹燃,就會冒火了。

可以看得出來古人是相當有智慧的哦。一個小小的發明就可以給後世帶來如此大的作用,也是非常讓我佩服的呢。



知秋一葉022


古人隨身攜帶點火用的那個叫:火摺子。

根據歷史有關資料記載,火摺子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公元577年前後,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動盪不安,四處征伐不斷,物資短缺,火種稀少。據說北齊的一位宮女(我很好奇這個宮女發明家叫啥名字?)受日常生活啟發,發明的一種簡易的生火裝置。她們將粗糙的土紙緊密的卷集在一起,把它點燃後再吹滅,這時雖沒有火苗但還會看見紙卷在隱隱的燃燒,不過當時這種簡易的火摺子非常容易熄滅,還必須考慮天氣的因素,保存時間也是很短的,當時也只在軍隊和貴族之間傳用。

火摺子作為有條件的人們外出時候會帶的生火工具之一,它的效果和木炭有些類似,都是可以沒有明火且可以燃燒的時間比較久。只是散發的熱量遠遠沒有木炭那麼高。畢竟是要攜帶的,不是真正引火燒身的。所以火摺子的效果要做到燃燒持久、“待機”時間散發的熱量不太高,使用的時候可以復燃或者可以引燃其他物體。

後來在歷朝歷代的改進下,火摺子的製作方法也逐漸精細起來。人們以糧食作物的杆莖為原料,放置水中長時間浸泡,取出後進行上千次的捶打,再加入棉絮、蘆葦纓子繼續錘鍊,曬乾後,與硫磺、松香等易燃物質混合一起,擰成圓柱狀,點燃後放置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需要點火時,拉開竹筒蓋子,火種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只要用嘴一吹就能使它重新復燃。

這種火摺子運用了化學原理,想要取火的時候只要打開蓋子,稍微一晃動就能夠點燃了,十分方便。但價格不菲,古代基本上都是皇宮和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


心為犁


這個隨身點火工具叫火摺子。

火摺子是古代常見的點火工具,在一些影視劇中就能看到火摺子的身影。通常,主角取出火摺子,只需要對著火摺子輕輕一吹或者輕輕搖晃,立馬就有火焰冒出,不用的時候就直接把蓋子蓋上,火焰就被熄滅了。這樣一種看起來十分高級的火摺子,其原理也不復雜。先來看看火摺子是如何製作的吧。

一般的火摺子,用的是草紙或者普通未打孔的紙錢(即燒給逝者的紙錢)。製作時,先要對紙錢進行裁剪,裁剪後,紙錢的長度要比竹筒的長度還長,再把裁剪後的紙錢捲起來,鬆緊度適中,卷完後,就把紙錢插入竹筒內,最後再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

這樣,火摺子就做好了。需要用到時,就把蓋子拔掉,對著火摺子輕輕一吹,或者把火摺子拿在手裡輕輕搖晃,就有火焰冒出。

說起來,火摺子的原理並不複雜。

簡單來說,就是引燃物在竹筒裡燃燒。由於把蓋子蓋上,竹筒內處於缺氧環境,所以引燃物就在竹筒內緩慢燃燒,打開蓋子後,對著火摺子吹氣或者輕輕搖晃,實際上就是讓竹筒內的燃燒物和氧氣接觸,而當氧氣一充足時,竹筒內的燃燒物就會劇烈燃燒。

這是火摺子的基本原理,所以,上述的火摺子的保存時間就比較短。原因很簡單,即便處於缺氧環境,紙錢燒完的速度也是比較快的,而一旦竹筒內的燃燒物燒光,那麼,這個火摺子也就失去了點火的功能。

當然,還有一種效果更好的火摺子。

這種火摺子,內部用的不是紙錢,它的內部是以白薯蔓浸入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扁,曬乾,最後加入硝、硫磺、樟腦、松香等多種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製作而成的。這樣製成的火摺子,可以保存更久,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

不過這樣製成的火摺子,造價也更高,尋常的百姓自然用不起,因此,一般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這種較好的火摺子。


金兔歷史


火是生產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那麼古人點火都有哪些方法,使用哪些工具呢?

大致有四種,而最主要的,只有兩種。

第一,是靠自然取火,遇到雷電,點燃樹木,就有了火。這種方式比較原始,也沒辦法保證取火的穩定性,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第二,鑽木取火,利用木棒摩擦生火。這種方法太費力,而且生火比較慢,也很快就被淘汰了。

至於後兩種,就是古代社會常用的生火方法,並且演變出生火的工具,可以隨身攜帶

燧石取火,工具:火鐮

燧石,也就是火石,更具體一點,就是石灰岩。

這種石頭,質地堅硬,密度大。更重要的是,火石裡面有磷、錳等成分,這些都是能夠助火的。

因為這種石頭比較堅硬,石器時代的人們,常常用它來製作工具,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他們發現這種石頭摩擦撞擊,會產生火花。因此發明了燧石取火的方法。

此後不斷改進,便出現了更加精良的工具:火鐮子。

火鐮子的使用歷史非常久遠,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農村還在使用這種工具。

火鐮基本由三部分組成:火石、火絨和火鋼。製作的材料有很多種,但共同特點,就是乾燥易燃,便於生活。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火鐮就像現在的打火機一樣,是男人們的隨身物件。根據需要,火鐮可以製作得非常精美,樣式豐富。它在民眾中流行,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

火摺子取火

這是一種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工具。在黑暗中,只需拿出火摺子輕輕一吹,便燃燒起來,非常神奇。

火摺子到底是誰發明的,不可考證。最早應該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據說是由宮女發明的。

火摺子通常是捲成筒狀,放在竹筒裡,便於攜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氧氣

一般是先點燃,然後密封,這時火摺子裡空氣稀薄,火焰燃燒得非常緩慢,像灰燼一樣。但是,只要一打開,在氧氣充足的環境裡,火摺子就會立即燃燒起來。

製作火摺子的材料同樣有很多種,但必須是易燃、耐燒的。火摺子中通常也會加入一些紅磷,這種物質燃點很低,接觸到空氣,就非常容易自燃。

一般的火摺子,主要材料就是紙錢,也就是燒給死人用的那種,也可以是草紙。總之比較乾燥,耐燒就行。至於富貴人家的火摺子,製作方法就更加複雜精緻,在此不細說。

以上就是古人最主要的生火工具,題主所描述的那種,應該就是火摺子。

綜合來看呢,火摺子的確是所有生火工具中效率最高,而且最便攜的。但時至今日,火摺子已經不存在了。

反而,燧石取火這種方法,日益更新,直到今天還能看見它的影子。包括火柴、打火機,都是運用了燧石取火的原理。


黑色大炮


想必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一個場景,就是古人在需要點火的時候,從身上拿出一個如同笛子的用具,一吹就出現了火苗。如今我們有打火機這樣的現代用具,在之前是用火柴點火,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古代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什麼,一吹就著?原理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裝影視劇中那個點火的工具叫做火摺子,在我們一貫認知當中也許會感覺火摺子比火柴和打火機還要方便,只要輕輕一吹就出現了火苗,並且讓人感覺使用火摺子很有氣質,其實火摺子只能保持幾個小時,跟打火機火柴待機時間是不能比的。

火摺子的發明人其實並不是什麼流芳百世的歷史名人而是南北朝時期的幾位宮女,南北朝時期也是一個戰亂時期,由於時常戰亂導致很多士兵只能食用冷食物來果腹,長期下去對士兵的身體和戰鬥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後來幾位宮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聰明才智發明了讓我們都驚奇的火摺子。

火摺子的原理不同於火柴,火柴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柴屬於近代的產物,可以長時間存放,隨時可以使用,打火機也是如此。而古人發明的火摺子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就要更換新的火摺子。

火摺子是採用竹子,蘆葦和莊稼桔杆,裡面填充樹葉,枝,皮,草等作為引燃的基礎,裡面還加入硝、硫磺、松香、磷等,讓火摺子可以在不使用的時候裡面保持火星。

火摺子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晚間提前點著放在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

雖然火摺子只能使用壽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可是它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足以證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可以說讓我們驚歎。通過人類與火的關係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繁衍,日常生活之中離不開火的使用。開始的鑽木取火,後來人們發現了打火石,再到火摺子,甚至近代的火柴,現代的打火機,液化氣天然氣,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繁衍火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火摺子雖然在近代被火柴和打火機代替,火摺子依然有自己獨到的歷史地位,比火柴要早千年左右,一直造福著人類,而火摺子的原理那怕現在依然被各領域廣泛應用。


豫北老崔


火摺子的原理在物理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打開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從新燃燒。

那麼是怎麼製作的呢?

首先是把紅薯浸泡在水中,然後泡一段時間之後把它取出來,之後把它錘碎再加上棉花繼續搗,並且還要加一些蘆葦櫻子。將這些搗碎物曬乾之後加上一些硫磺,也就是易燃的東西。最後再把它們塞到小筒中,只點一下,不需要明火,但是火星不滅就行,這樣等到需要的時候只要用嘴一吹就可以再次復燃。



洪果果


古人隨身攜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火摺子

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

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要長的長度剪下來,然後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與竹筒內徑一樣粗細,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


肖文之白圖


大家好,我是全網精選推薦,很高興來回答網友的這個問題。古人隨身攜帶點火的工具叫火摺子,是古人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比較好的火摺子的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

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火摺子的常見外形如下圖所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