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導言: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從崛起時機和國家起源角度,分析秦魏兩國所受待遇不同,實力使然

戰國風雲,諸侯爭霸,各大諸侯國通過兼併戰爭後,曾出現過兩次一家獨大的現象,第一個是戰國初期,魏國的一家獨大,第二個是戰國後期,秦國的具有壓倒性優勢;這兩個國家都曾經登臨過戰國七雄的巔峰,也曾經都掌控中原地區的發展潮流和趨勢,但在這兩個國家強盛的背後卻有著不同的方向。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在魏國強盛的時候,各大諸侯國都不敢對它的言論有什麼反對的行為,或者說魏國是戰國初期中原地區發展的導向,各大諸侯國都不會明確的與它對著幹;但當秦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卻不盡相同;我們都知道在戰國中後期的時候,縱橫家的蘇秦就曾經提出過合縱的策略,在那之後,山東六國更是屢次三番的聯合抗擊秦軍,整個中原地區基本上劃分了兩大勢力,一個是秦國,一個就是山東六國。

魏國強大成六國發展的導向;而秦國強大卻成為眾矢之的

那麼,為什麼在魏國強大的時候不見有六個國家合縱抗擊魏國呢?反而是秦國強盛起來之後變成了眾矢之的,這又是為什麼呢?本篇文章將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為什麼魏國強盛的背後是一家獨大,是中原地區發展的風向標,可是當秦國強盛起來之後卻屢次三番的招致六國合縱,成為了山東六國共同的敵人的原因?

  • 秦魏兩國崛起的時機不同,面對外部環境不同

這第一個原因自然是當時外部環境的問題,簡單的來說就是秦國和魏國強盛的時機不同,強盛起來之後所進行的發展策略也不盡相同;魏國強大的時機在戰國初期,在那個時候,春秋時代剛剛結束,戰國時代才剛要到來,整個中原地區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周朝。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 魏國強大時,周天子仍代表天下,未對其它國家生存產生危機

也就是說,進入戰國時代時,整個中原地區已經成了各大諸侯國的舞臺,而周朝並沒有在那個時候覆滅,諸侯國要進行聯合的討伐行動時,還是需要到周天子那邊去走個過場的。雖然周朝的勢力已經衰弱到了極致,但它的存在卻能夠很好地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原地區雖然有著不同的紛爭,但還是一個統一的王朝,雖然這個王朝已經極度的衰弱,但是它並沒有滅亡。

雖然各個諸侯國之間也許會發生爭鬥,但絕對不存在著統一的念頭出現,也就是說,各大諸侯國之間,都沒有想要推翻周朝的統治取而代之的行為出現;這也就說明,當時中原地區的爭鬥,只不過是在實力的強弱上面進行的一種比較,都明白自己的宗廟社稷不會有著致命的問題,強盛的國家可能僅只是壓迫,但是絕對不會吞併其它的國家,所以它們對於魏國的強盛表現出來的就是服從,因為魏國的強大隻不過是能夠限制它們的一些行為,卻並不能夠威脅到它們的生存。

  • 魏國稱霸是炫耀,秦國目標是統一,對它國生存有致命威脅

可是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強盛起來之後,這種情況早就一去不復返了,尤其是在秦武王之後,我們都知道秦武王滅周遷九鼎,周朝才算正式覆滅,整個中原地區也就不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了,也是到那個時候開始,才拉開了王朝更替的序章,各大諸侯國之間面對著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壓迫,而是生存的危機了。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所以它們對待秦國和對待魏國的態度絕對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魏國的強盛可能僅是一種炫耀,但秦國的強盛絕對是一種致命的風險;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魏國強盛起來之後,它很享受中原地區各大諸侯國給予它的那種眾星捧月般的感受,很享受作為中原地區超級大國的那種尊寵,它並沒有對其它的國家採取什麼壓倒性的戰爭,哪怕是對於秦國的攻打也沒有斬盡殺絕,在秦孝公提出和平休戰的時候,魏惠王也是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可是在秦國強起來之後,它所立下的目標卻是一統中原,也就是消滅個國家,將整個中原都變成秦國的天下,從它的連橫政策到它的遠交近攻,它在一步一步的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它的統一計劃,讓山東六國可以說是苦不堪言的。因此在​這樣生存危機的影響之下,它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去討伐秦國這個敵人,以此來保全自己國家的宗廟社稷。

秦魏兩國強勢時間不同

  • 魏國只強盛了兩代,秦國是奮六世之餘烈

第二個原因是魏國的強勢時間段並不長,並且沒有之後那種高歌猛進的勢頭;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時期是比較發達的,但在魏武侯的後期,魏國卻出現了由盛轉衰的跡象,到了魏惠王的時候,魏國就失去了超級大國的地位,可以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很好地展現了出來。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魏國其實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時間並不長,只有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而已,這也就讓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沒有機會對它進行聯合的征討。而秦國則是不同,自從秦孝公的時候崛起,一直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都是高歌猛進的,而秦國和魏國的那種強盛的本質也是不同的;魏國是向著做一個諸侯霸主的目標進行的變法,而秦國則是秉著一統天下的目標進行著努力。

  • 魏國強盛後停滯不前,秦國強大後繼續堅持變法

魏國強盛起來之後就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可是秦國卻不盡相同,秦孝公的時候開始進行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出了發展的低谷,實力開始不斷地發展起來;到了後來秦惠文王的時候更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貼和貴族的意志,實際上卻在進一步的推行商鞅變法。

同時任用縱橫家的張儀提出連橫的政策;之後到了秦宣太后掌握朝政大權時,更是將商鞅變法推向了高潮;後來秦昭襄王任用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政策讓山東六國苦不堪言。

我們從秦國的發展步伐可以看出,它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目的,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在向著最後統一的目標所進行的,而且它是不斷的進行發展,不斷的進行強化,並不像魏國那樣強起來之後就停滯不前。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 魏國實力不足撼動六國生存根基,秦國實力足以滅國

也就是說,在魏國強盛起來之後,它與中原地區國家的實力差距,還沒有達到需要其它的五個國家進行聯盟才能夠對抗的地步;而六國與秦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則必須通過聯盟才能夠解決;所以才會發生山東六國合縱抗秦,一是為了遏制秦國的發展,其次也有著不結盟就彌補不了差距的無奈。

畢竟秦國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強大的戰鬥實力,並不是單一的諸侯國可以撼動的,在魏國強大的時候,它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雖說在吳起的時候是百戰百勝的,但也並沒有撼動各大諸侯國的生存根基,而在後來的戰爭當中,強盛的魏國並不能夠以一敵多。

但是當秦國強起來之後,伊闕之戰當中斬首24萬人,長平之戰當中坑殺趙國降卒40萬,屢次三番的破壞合縱的策略,在各個戰爭當中都有著不同的突破,這是一種讓人不寒而慄的絕對性的實力,是當初的魏國無法比擬的狀態。所以一路高歌猛進的秦國,不得不通過山東六國合縱的方式來進行壓制。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秦魏兩國起源不同

第三個原因則是秦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的起源不同;魏國雖然並不是名正言順的諸侯國,它是通過與韓國和趙國瓜分晉國形成的新型諸侯國,它的前身卻是晉國,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原地區諸侯國出身,在血脈上非常的正統。

  • 秦國被視為蠻夷之人,六國卑秦

可是秦國卻不是如此的,在那個時候,秦國被當成是西部的邊陲國家,秦國人也被當成是蠻夷之人,也就是不屬於中原文明正統傳承的區域,秦國人在當時的中原人看來就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也不隸屬於中原文明的傳承範圍,在那個時候,秦國其實是遭受著中原地區國家的鄙視的,六國卑秦,讓秦國受盡歧視。

這兩個國家在起源上面就有著差距,當秦國強盛起來的時候,自然就遭到了中原地區諸侯國的不滿,也才讓它被六國合縱所牽制;事實上,在那個時候不僅是秦國有著這樣的待遇,楚國也被各大中原地區的諸侯國看不起。

  • 秦國強大後被六國合縱策略所牽制

因為楚國與秦國一樣是邊陲國家,楚國人屬於當時南部的蠻夷,在中原地區的人們看來是不開化的人,所以楚國在那個時候也遭受著鄙視,這一點我們從詩經不收入楚風,孔子周遊列國不進秦國這樣的現象就可以看得出來。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所以在戰國時代的時候,秦國很少與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進行聯合,一則是因為它後期強盛的實力讓它並不需要尋找盟友,二則也是因為它的起源問題。

魏國受儒家、陰陽家影響;秦國受縱橫家影響

這第四個原因則是縱橫家的影響;事實上,山東六國聯合抗秦的策略並不是自秦國一開始強盛就有的,而是從縱橫家登上歷史舞臺之後才出現的,縱橫家最大的本事就是三寸不爛之舌可敵百萬雄師,但縱橫家一方面為國家謀取利益,一方面也為自身謀取利益,它們通過推行自己的學說而成名,這就需要對天下的局勢有著一種把控和了解,所以蘇秦才會提出合縱的策略。

在山東六國結成聯盟的那一刻,蘇秦的名字也就被定立在了歷史當中;所以六國合縱也少不了縱橫家的功勞;其實不僅是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出名也是因為它們自身的策略,張儀的連橫、范雎的遠交近攻,都是縱橫家當中首屈一指的主張,也都為當時天下格局的變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在魏國強盛的時候,縱橫家還沒有一席之地,當時最受尊崇的是儒家和陰陽家,可是儒家和陰陽家都提倡用王道來治理整個國家,都反對戰爭的實行,同時它們也反對違背西周最開始的政治制度的統治方式,所以受這些學術主張的影響魏國並沒有一統中原的心思。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但縱橫家卻是用霸道之術來影響國家的學派,它們所主張的就是實際利益,因此,儒家、陰陽家、縱橫家這些諸子百家的影響也是戰國前期與戰國後期局勢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述

筆者認為,秦國與魏國的不同待遇其實是多個方面所造成的,這裡面既有兩個國家自身的原因,也有諸子百家的影響和各大諸侯國發展實力的影響;但是究其本源,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在於兩個國家自己身上,它們的發展目的不同,它們的發展方式也不盡相同,這樣的情況,也就導致了兩個國家在發展上面所採取的手段不同,對待各大諸侯國的態度自然也就不同。

  • 想當霸主的魏國與想統一天下的秦國,對其它諸侯國威脅程度不同

魏國只是佔據著霸主的地位並沒有想過統一,它的實力自然就不能夠威脅到各大諸侯國的生存問題,所以,當其它諸侯國比不上魏國實力的時候自然會選擇委曲求全,會選擇討好魏國,來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謀求一個穩定的環境。

但當秦國強盛起來之後,各國將要面對的則是生存危機,所以,其它的諸侯國在對待魏國和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自然也就不同了;當它們面對生存危機的時候,自然需要聯合在一起,共同抵抗;所以說到底,兩個國家的不同結局還是由自身實力所導致的。

魏國強盛一家獨大,秦國強盛卻招致六國合縱,原因何在?

  • 魏國強大後便忘記初衷,秦國強大後一直朝統一目標邁進

這也告訴我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有絕對的實力才是絕對的話語權,只有擁有絕對的實力才能夠掌控發展的局勢;其實魏國並非沒有一統中原的機會,畢竟它是最先強盛起來的國家,也是戰國時期最早進行變法的國家,更是最先接觸到法治統治的國家,如果這樣的一個國家能夠堅持著它最早的發展策略,能夠一直堅持變法時期的法治政策,相信這個國家絕對擁有著統一天下的機會和實力,畢竟它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可是,令人們無奈的是,當它強盛起來之後便忘記了自己當時的初衷,也忽略了各大諸侯國將要強大起來的事實,它在超級大國的位置上做著白日夢,而當它夢醒的時候才恍然發現自己的地位不復從前,才恍然發現自己曾經的對手已經超越了自己,而那個時候它也已經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在秦國這樣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國家面前,它也只能選擇與其它的國家進行聯合才能保住自己的宗廟社稷,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對於這樣一個曾經是中原地區霸主的國家來講,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漢書》、《呂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