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人中龙凤,马中赤兔”,人中龙指的就是卧龙诸葛亮,人中凤指的就是凤雏庞统庞士元。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名家等,其一生著名的典故有三故毛庐、未出毛庐已知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都可看出其超高的军事领导才能,诸葛亮自己也经常自诩管仲、乐毅。管仲何许人也?他辅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乐毅又是谁??战国时期燕国人,他率领弱小的燕国,一口气连下齐国70余座城池,一直打到了即墨城下,齐国差点亡国。

庞统,字士元,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多次献计谋,后来落凤坡惨死,不过他的死也一直是个迷。

所以《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不是忽悠刘备。





sweet国王


这是士族文人举荐人才时惯用的夸张手法。但是司马徽说的确实大大的实话,没有忽悠刘备。

魏晋南北朝风行品评人物

那个年代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汉朝靠的是察举征辟制,曹丕发明了一个九品中正制。

一个人要做官,名声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会上品评人物之风极盛。如果能够得到名人贵胄的好评,那自然是身价倍增。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这样的买卖。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语。

品评人物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托,背地里不知道受了多少好处。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说,往往有夸大其词之处。

凤雏庞统成名后,屡屡点评后生。总是言过其实、表扬过多。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才凋零,言过其实只是为了鼓励后辈努力向前。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

司马徽当世大儒,比庞统更擅长品评人物,适当的夸张,也是他惯用的手法。但他对诸葛亮、庞统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

卧龙凤雏,确实有王佐之才。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庞统比之诸葛亮略逊一筹,但是却比诸葛亮更擅长权谋机变。诸葛亮是正,庞统是奇,一正一奇,相辅相成,仿佛汉朝开国功臣张良、陈平。

可惜,诸葛亮庞统都是寿命不长。庞统三十多岁就意外亡故。诸葛亮五十四岁劳累而死。倘若庞统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刘备后来的一系列失误就可能避免。倘若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汉室复兴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上将嗳福斯


我认为司马徽并没有忽悠刘备。

卧龙凤雏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每个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刘备虽然得到了卧龙凤雏,但是刘备不识人而且刘备也不如老祖宗刘邦,也就是说刘备把卧龙凤雏放错了位置。

卧龙诸葛亮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未出茅庐就知道天下三分,当刘备三顾茅庐时献上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这无疑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大方向,而刘备也高度认可了隆中对战略,可是呢隆中对战略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取得荆州后,由一上将把守,而这一上将其实指的就是诸葛亮自己,而对刘备的要求是取西川,待天下有变两路大军夹击曹魏,如果刘备集团能做到,那汉室真有可能再次中兴,可是刘备能能力不如刘邦,刘备离开诸葛亮根本取不了西川,不得已诸葛亮只能去增援刘备,这样一来守荆州的上将就换成了关羽,而诸葛亮就变成了张良,这样一换关羽明显不能独挡一面,虽然说取了西川,隆中对战略表面看成立了,但是关羽的荆州军明显不行,最后丢了荆州隆中对战略彻底瓦解。

而凤雏庞统下场更惨,凤雏庞统投奔刘备时其实已经向刘备漏了底,也就是在耒阳当百日县令时,在张飞面前庞统仅用半日就处理完积压了百日的政务,其实这就是投名状了,意思是说让我给你处理政务,在后方筹措钱粮,我庞统绝对是好手,可是刘备却理解错了,只知道凤雏的名声却没看清楚庞统最擅长的地方在哪,庞统最想干的那就是治理荆州,可惜刘备没给他机会,却让庞统当军师去取西川,可这不是庞统的强项啊,最终庞统白白牺牲。

刘备拥有了卧龙凤雏,可最终没能复兴汉室,这只能说是天意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可以索性地讲,司马徽没有忽悠刘玄德,仅仅是实话实说。

卧龙凤雏也不假,都足以安天下,尤其是凤雏,若不舍身落凤坡,后来的天下极可能改写,不定是司马仲达家族的。理由,司马仲达惟一的克星,也只有凤雏庞统。

卧龙诸葛,实有其才,与凤雏齐名,能力亦不可小觑。但软肋多,虽未出山时有言淡泊明志,可自扶持刘玄德后,大不尽然,却又恰而反之,时刻顾及自家身份名利,则使其才能大打折扣,此一痛哉!

卧龙,绝对拼不过司马仲达,这点,卧龙心知。然而,又没办法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因导致必须如此来作为。证明,卧龙与司马仲达在个人的自身修炼上,前者远不及后者,另亦体现来后者的世之第一的长谋与远虑之功。

卧龙失算的地方很多,正史或演义中俱全,从某种意义上也在暗喻其之自以为是的个性。当然,决定真正成败者,却也是他的最大的败笔之处,即拒不纳魏文长进献的子午谷奇计。由此,更足以说明卧龙诸葛的在诸多方面的写意,然于此不便细言。

以上陈述的内容,均围绕真实展开思考的。

话再说回,卧龙凤雏之才能,实实地百分百足以安天下。事实虽如是,但天意绝不可背逆。


紫微CSZ


浅谈“卧龙风雏"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其实是“卧龙风雏"的伯乐。司马徽慧眼识出两匹千里马,让刘备一下子得到了两匹真正的千里马,虽然当时刘备对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刘备当时的处境是个什么样子?被人追杀时慌不择路,前有溪水,后有追兵,跳入谭中水淹难逃,亏得座骑神勇,纵身飞越溪水,摆脱追兵逃命山中,浑身上下湿淋淋的象个落汤鸡,慌乱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见一处宅院,慌乱下马想进内躲避,又不知里面底细,于是牵马抚墙,惊魂未定。但见堂内灯光闪烁,又隐约传来悠悠琴声。刘备正厕耳细听,气喘未平,忽然间琴声骤停,刘备不知所措。就见里面走出一个童颜鹤发老者,朗声说道:琴声悦耳,我料必有英雄垂听!敢问是哪位英雄光临寒舍?

刘备一听,人家已知道他在偷听,也就不便再躲了,于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狈形象,牵马走出双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刘备,字玄德拜见高人!只见老者爽朗一笑,原来是皇叔驾临,我已等候多时,请,快请!

于是,刘备才吃个定心丸,用现在话叫遇上贵人了。这一位是谁?便是当世隐士司马徽,号水镜。于是,刘备终于迊来了他命运的转机。

这个被他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才给刘备说出这两个高人,成为他未来的合伙人!只不过,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这“卧龙风雏“又在何方呢?这就是刘备路遇贵人指点迷津的故事!其实,如果不是司马徽,三国的历史又将如何呢?刘备的蜀汉大业梦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马徽,那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亩,高卧于南阳卧龙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书生,一介农夫!那风雏呢?风雏可能隐居东吴娶妻生子了。然而,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终于如鱼得水,梦想成真!于是,才有了蜀汉霸业,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阵图》为证: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误!

假如,刘备没有遇到司马徽,三国怎么演绎?假如,刘备没有遇到司马徽,那诸葛亮怎么能星落五丈原,庞统星殒落风坡?而我们今人又怎能读《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为司马徽这个历史贵人和慧眼识得两匹千里马的伯乐点赞吧!

与大家分享,谢谢关注!


酒醉的蜂蝶


水镜先生说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后人都过分看中了前一句话,忽略了后一句。原意是,伏龙凤雏得一即可,他是没有想到天下群英会全归刘备,本来是好事。水镜先生也希望刘备能一统天下,大汉再兴,才找他透露这样的消息,但是他又不太看好这个结果。所以一方面鼓励刘备争夺天下,同时又告诫了一个极端苛刻的条件。事实上刘备得到庞统后入川,虽然得了子初孝直,但是庞统却死于入川途中的落凤坡,虽死得其所,也还是壮志未酬身先死。至此失去一位才智杰出的重量级的谋臣。可谓不吉,水镜先生早就说过得一人可安天下。今二人具得,却留不住。刘备在益州,二人子初孝直辅佐之下,物埠民丰,实力大增,举兵进汉中,吃掉夏侯渊。刘备称帝后,不久,子初孝直相继而亡。蜀中国士凋零,仅剩诸葛亮,独木难支。关羽失荆州后,张飞亦死,刘备报仇心切,欲一举灭吴。结果70万大军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也驾崩在白帝城。诸葛亮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功败垂成。国运如此,大概水镜先生已早知之,不便明言耳!


天人之学


在三国中, 有一位超级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徽。绰号水镜先生,是颍川阳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经学、道术等多门学问,他还收了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位超级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样,自己不出山,但天下尽在他掌控和预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国最神秘最厉害的隐士。

宣传他的两大弟子的广告词,10个字: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为司马懿的这句宣传语,引得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后来在赤壁之战时又成功将庞统招于麾下,从而向川蜀进军,成就了霸业。

三国之初,司马徽并没有让他手下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三大弟子都追随刘备。他想让三大得意弟子分别效力于曹操、刘备、孙权麾下,让他们自由竞争,看哪位弟子谁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厉害的弟子。同时,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够将这天下搅得天翻地覆,让曹刘孙三方势力彼此争斗消耗,从而证明他这个幕后操手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势最初朝着他的预期发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虽然最早投靠刘备,但很快被曹操以挖墙角的方式给挖过去了,而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凤雏庞统已经选择追随东吴雄主孙权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随曹操,庞统跟随孙权,诸葛亮跟随刘备,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马徽梦想着三大弟子左右曹刘孙三大枭雄的格局并没有形成,原因很简单,计划赶不上变化。除了刘备格外重用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营后便成了“花瓶”,徐庶因为其母的惨死,宁肯埋没自己的满腹才干,也发誓做到:不献一计一谋。与徐庶的主动“不作为”相比,庞统更为可怜,尽管他积极“想作为”,但孙权并不看好长相丑陋的庞统,而是重用玉树临风的周瑜,没有给他作为的机会。

为什么刘备得到了两个却只能三分天下,而并没有“安天下”呢?

首先,刘备在得到卧龙时没有“天时”。要知道那时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盘中菜,其综合实力已强大到了几乎无法战胜的地步了。同时,刘备过于仁慈,他没有在刘表死后乘机夺取荆襄九郡,在战略上再失良机,天时已被曹操牢牢占领了。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逆天而行,力挽狂澜。其次,刘备在得到庞统时也没有“天时”。还是因为刘备的仁慈,赤壁之战后,刘备没有在占领荆州之地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战果,没有及时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刘氏宗亲的刘璋,结果几番纠缠,等形势恶化到不能再恶化时,刘备才挥师进军川蜀之地,最终,复杂的乱战中,导致大意的庞统在落凤坡惨死。庞统的突然夭折,使得刘备失去了一臂,刘备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时不我待啊。

最后,诸葛亮在伐魏时更没有“天时”。刘备成蜀中之主后,却为报关羽之仇,举全国之兵伐吴,一举打破了吴蜀联盟的政策,最终夷陵之败后,刘备病逝白帝城,致使诸葛亮时运不济,孤掌难鸣,“平天下”到时实际上已是痴人说梦了。虽然最后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强行伐魏,但那时汉朝已经被曹丕取代,大汉名存实亡,蜀汉也只是继承了“汉”这个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汉,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只靠诸葛亮苦苦支撑,北伐非但注定不会成功,而且注定蜀国迟早要被魏国灭亡。


东瀛万花筒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下统一、兴复汉室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庞统的能力其实不论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记载: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

  第二,耒阳县理事。用半天时间内处理耒阳县百余天的公务,民皆叩首拜伏。令前来问罪的张飞惊叹不已。

  第三,议取西蜀。早早看出荆州的潜在危险和益州的战略重要性,劝说刘备图谋西川,使固执的刘备“恍然大悟”,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在西川攻略战的危急关头,能分析形势想出三条计策,让君主来决断。

诸葛亮运用的是智谋帮刘备安天下,庞统运用计谋把自己性命搭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徽教出来的两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成就,读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知识的复读机,而把书读活的人,才能成为知识真正的传承者。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名贯古今,司马徽的教导和自身的天分和思考是无法割裂开的。




易中智慧


此言不虚。孔明乃太公,子房之才,凤雏乃萧何之才,可惜刘备不是刘邦,不懂用人之长,用庞统打仗,用孔明守荆州,应该二人换一下位置,庞统守荆州,孔明取西川,则为用人所长,即可一统天下。


道易创富


事实证明了司马徽的那句话有些偏颇,因为蜀国的刘备两个人都得到了,但是却没有能安天下,反而是失天下了,这就让后世很多人都是在研究这个问题。“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NO!后面其实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虽然有卧龙打天下,但蜀汉容易被人钻空子,倘若法正与刘巴任意存在一人,则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刘巴(字子初):刘巴博学多才,为刘备解决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又与诸葛亮等共制蜀汉的法律文件《蜀科》。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曹魏大臣陈群甚敬重之。

刘巴是个财政人才,这人一心想投靠曹操,赤壁之战后,荆州在刘备手里,刘巴不能北上投奔曹操,结果绕交趾到西川,在刘璋手下做事,刘备占领西川后,他向刘备谢罪,刘备宽恕了他,就在刘备手下做事。张飞也对他很恭敬,可见此人确实很有能力。刘备占据西川后,军用不足,请教刘巴,刘巴说“易而,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刘备照办,几个月就府库充实了。诸葛亮曾自叹不如刘巴。

法正(字孝直):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汉中之战时,他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诸葛亮对法正善出奇谋十分欣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法正极为推崇,甚至将他比作刘备的“郭嘉”。

法正作为随军的总参谋长,为刘备策划了整个汉中之战的过程,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步步为营,进展顺利,特别是定军山一役,法正,黄权设计大破夏侯渊军,并斩其首级,彻底奠定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将曹军驱逐出汉中。(刘备后来进一步以汉中为跳板收服 了西凉马超,达到了法正当年的战略目的的。)

正是在法正的倾力协助下,蜀汉政权的版图达到了鼎盛时期,拥有了荆州,益州和汉中之地。而法正的谋略和能力也得到了刘备,诸葛亮甚至曹操的赞叹,刘备也愈加信任这个难得的智囊,其宠信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难怪法正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曾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东行,不致夷陵之败。”

与庞统郭嘉类似,法正也是个早死的主,死的时候仅仅45岁,虽算不上夭折,但也是壮年之时。法正之死对于蜀汉是继庞统死后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刘备再次失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顶级谋士,法正死后,蜀汉似乎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丢荆州,败夷陵,反南蛮,这一切的担子,都压到诸葛亮一个人肩头上了。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NO!后面其实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虽然有卧龙打天下,但蜀汉容易被人钻空子,倘若法正与刘巴任意存在一人,则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最终蜀汉天下出现黄皓这个大奸臣,间接葬送了蜀汉江山。不但导致汉室未兴,而且还丢掉了诸葛亮打下的三分之一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