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境界,就是幹啥都恰到好處

​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Boss曦爺解讀:

孔子問公明賈這個公叔文子的為人:“真的嗎?聽說夫子不說話,不笑,也不拿財物?”

公明賈回答說,傳言言過其實了,公叔文子是時機到了才說話,這樣說話,別人就不討厭他了;真正的快樂了,才笑,笑的真誠,人們就不討厭他笑;該拿的利,才拿,人們也不討厭他拿利。

孔子說,真的是這樣,那就太完美了,他真的能做到嗎?

一個人能做到抓住講話的時機,講對的話,這是非常高的境界,時機不對,您就不能講,講了要麼給自己惹麻煩,要麼給別人惹麻煩,話能講到剛剛好,不多不少,不深不淺,又恰好起作用,這樣的人講話,當然是沒人討厭的,還往往非常有效果,這需要人的思辨能力,道德素質,誠心,以及對問題了若指掌,對各方面的人心,人性瞭若指掌,能把話講的恰到好處,實在是一門大工夫。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真正的快樂了才笑,不要皮笑肉不笑,不要不該笑的時候笑,不要苦的時候笑,發自肺腑的誠懇的人才能做到。一個人不誠懇,他的笑以及哭都是亂的,七情六慾是亂髮的。這樣的人笑起來,可能讓人不自在,也可能毛骨悚然。其實笑很簡單,您快樂的時候就笑就行了,這樣大家就不討厭您。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家都要吃飯,都有家庭要照顧,要消費的,當然是要錢財利益的,但是不要為了要錢財利益昧著良心,出賣人格,出賣人格的人,不道義的人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這樣的人生沒價值,也不快樂,當您不道義的取走了利益,遲早也是要還的,而且大家都討厭您。

所以,您要想利益,錢財,您必須在道義上。這樣,大家都不討厭您,您也能取的心安理得。

這三條能做到,這個人要就很厲害了,其實是中庸境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聖人不是沒有喜怒哀樂,而是不該發的時候,不發。要發的時候呢,也是發的剛剛好,不多不少。

所以,孔子聽到了公明賈這樣表揚公叔文子,就說,要真是這樣那是真的好啊,不過我還是有點不相信公叔文子是這樣的高境界的人。

孔子這人講話,真的是為求真理,不給任何人面子,直接講,公叔文子未必有這個境界,為什麼?因為孔子如果跟其他人一樣,為了不得罪人,就默認表揚公叔文子是這個聖人境界,反而顯得孔子是個小人,為了討好人沒有原則了。孔子懷疑,就是懷疑,也要表現出來,這樣,人們也不厭孔子的懷疑。孔子才是真正的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