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嘛意思?

一蕴o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说成是什么 “人生三境界”,感觉玄了点,其实很好理解。


这三句话说的其实是:“对某个事物的理解程度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认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看到什么新东西肯定要给它取个名,也就是定义一个概念,例如:我们一生下来,家长指着说这是“花”,那是”树“。

我们认识一个新事物,我们总是先给它定义成一个整体开始的。

又如:黑洞,多数人就只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就没有然后了。所以,多人对于“黑洞”这个事物的理解程度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水平。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其实是把一个整体当成了群体来看。我们知道“人”这个字,不仅是“一个字”,它同时也是"两个笔画”;“一辆车”同时也是“一堆零件”。人和别的物质,是自己本身,也是一堆原子。


你对某个事物理解得越深,你看它就越不是那个整体的它,而是一群什么。

例如:庖丁解牛


第三阶段: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指的是"知道了为什么"

到了这个阶段,表示你对某个事物不仅知道它是什么,还是它为什么是这样,了然于心,甚至可以将它给复制出来。类似于胸有成竹的“职业级别”。一般我们把这类人称作“大师”、"某某家"。如:书法家、作家、工匠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阶段的体会。

例如:我们学了数学的 三角形面积公式后,是不是所有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这就是说,我们在对三角形面积这个认识上,达到了第三阶段。


当你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上达到了第三阶段,你是不是想当它是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整体,想当它是群体它就是群体。所以,才会说成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你看,是不是很简单。

甚至,这也是微积分的一种说法。


熵界


人生三境界,咱们还原到现实。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举个通熟易懂的例子去了解这个境界的形成。

一,认知

我是一个产品开发人员,我来到一家新公司,漂亮的小姐姐为我介绍并演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有四足机器人,有人形机器人,有倒茶机器人。

模型亮眼,功能强悍,我兴奋异常,并认真记录着产品的种类,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些五花八门的机器人产品,并像别人一样顺理成章的称呼这些产品的名称。

这是第一层境界,了解并认知,看山是山。

二,解构

对产品有了兴趣,我便认知去了解产品的原理,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后,我清楚了产品的构成,一个机器人,需要好的设计师设计精美的外观和复杂的机械结构,需要有核心的控制器驱动舵机和马达进行移动,需要不同的传感器来丰富它得功能,还需要逻辑严谨的程序员为机器人写下灵魂般的程序,各种部件需要不同的加工商来提供服务,还需要生产人员给出最合理的组装方式,需要小批量验证测试,需要通过各种国家认证来赋予产品资质,最终它才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产品。

此时,在我眼里,面前的机器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机器人,它是各种匠心设计的混合体,各种流程穿插的产物。

他已被我解构,看山不是山。

三,精通

经过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创新,不停研发出机器人产品,此时,在我眼里,每一个机器人像被赋予了生命,它成为了一个整体,我不必在思索他的原理,也不必在纠结它的问题,因我已经了如指掌,我只需去看这个产品好不好,这个产品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此时,在我眼里,他们还是机器人,是那个我一眼看透的机器人,这便是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

我觉得三个境界,就是从认知到了解再到熟识的过程。



荣耀诗人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了世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越来越成熟,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却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人生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虑的,困惑的,纠结的。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感叹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单纯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可叹,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这时的你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回归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繁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闻目睹了多少烦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对现实,正视生活,以“花开花落都随意,云卷云舒我自歌”的平常心,过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一向能够保持从容、洒脱的淡然,能够冷静沉着、处之泰然。他们不因高兴而忘乎所以,不因伤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岁月不饶人。

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登着自己的“山”,把着自己的“调”,唱着自己的“歌”,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顶峰与低谷,无论处在深深的峡谷,还是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我自安之若素,从不放弃对快乐、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诚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不如豁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曾经沧海后,再去看世事,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回归自然,回归初心。人,就是要修炼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心静人亦安“ 祝你安好,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扬州讲坛


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参禅之初或者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禅有悟了,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开悟,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

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你面对的东西,你说是山,那么它就是山,你说不是山,那么它就不是山

 

同样的道理解释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说了,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出自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刘,庐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禅宗高僧,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

这几句话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待事物的不同。这种不同缘于经历也缘于心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种状态,没有杂念,清清爽爽,纯纯粹粹。当然,这是对事物最表相的认识。就好象我们说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感觉份外熟悉,有些人见过多次也熟悉不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在第一眼已经判断了这个人是不是能够和自己作朋友,已经决定了对方的气场是否和自己的气场相协调。

这是没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观的,也是绝对表相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说我们在看到世间万物之后,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我们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我们,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不一样的闪光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是外冷内热的,还有些人慧质兰心却低调沉稳。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强求,万事随缘。这里的山已经不是最初的山,这里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觉相识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仿佛你从未真正地了解一样。其实,是你没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潜质,它们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应该说,禅宗大师的这三句话是蕴含着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观物也罢,很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心明则眼亮。


悠然阅读


这句话是唐代禅宗大和尚青原惟信说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和尚说的是自己参禅修行的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具体怎么理解这个三境界呢?

年少时我,懵懂无知,看见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山水水,只是我眼中的形象,就像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样,它们没啥意义,只是这个世界上简单的存在,物质实体而已。

成年时我,历经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种种酸甜苦辣,再看山看水时,心中就有了想法。压力很大时,我会说“压力山大”,心情苦闷时,就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激怀壮烈时,会说“山登绝顶人为峰”,感慨沧桑时,会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时的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已不是物质实体上存在的山和水,我已经给山山水水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如今的我,耳顺之年,退休在家,养花遛狗,心中已无工作、事业、理想、爱情等等的牵绊,再来看山,山就是山,再来看水,水还是水,不管人世如何,不管人生如何,山山水水自然而然,我陶醉其中,舒服自在,不再对山山水水强加个人的主观或唯心意识。

概而论之,第一境界,处于一种懵懂无知状态,是第二境界,处于一种深入了解的状态,第三境界,处于一种大彻大悟的状态。

然而禅宗大和尚说的这句话,他没有具体的去阐释说明,于是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每个人可因时因地、因情因景,产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不过总体来说,这三个境界,是依次递增的,是螺旋上升的,人的经历越多,情感越丰富,对此话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龙易国学


这句话指的是参禅悟道的三种境界。

原话出自佛教禅宗的史书《五灯元会》中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

原文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使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个人观点

第一层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初识世界,懵懂无知,就好似一张白纸似的,你说这是一匹马,那他就认为这是个马;你说它是一朵花,那他就认为它是一朵花。明明白白,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它本身。

第二层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意思是说随着我们视野的开阔,所见事物的逐渐增多,我们关注事物已经不单单只是看它是什么,而是更加注意并考虑它深层次的东西,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会有“花非花,雾非雾”、“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陋室不陋”这类的成语,这时世间万物又都不是它本身。

第三层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意思是说经历了人生苦难、起起落落;阅尽了世间繁华、人生百态。从初识到迷惘,再到最终的大彻大悟。所看见的事物从本身到延伸再到本身,返璞归真,颇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这时世间万物去芜存菁,保留的就是他最本真的性质。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到之处,望共同探讨。


凯鹏369


用禅意理解的话 那就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了 …





兰林ll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热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水木清华76318705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形容人在少年时,什么事都是真实的,没有欺瞒,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形容人到中年,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形容人们步入老年,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能更真实的看到自己的人生,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也更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