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王昌齡的絕句《出塞》被譽為唐詩絕句的壓卷力作,成為千古名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佳作。

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註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後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代抗擊匈奴的名將,比如漢朝北平太守李廣。《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同“龍”。另一種說法,是指漢朝北平郡太守李廣,他英勇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

6、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還:回。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

如果有衛青(或李廣)那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創作背景:《出塞》這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獲勝,全民族的自信心都很強,在邊塞詩人的作品中,也多能體現出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由於頻繁的戰爭,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王昌齡的絕句《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詩歌賞析

這首詩慨嘆沒有名將守邊,以致外患頻繁,徵人不還的迥境。

前兩句是說,自秦漢以來就設關備胡,所以每當看明月臨關,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自秦漢以來就有無數徵人戰死疆場,那秦月漢關就是歷史見證。

後兩句點明題旨。希望有像衛青那樣的將軍防守邊關。“龍城”,盧龍縣,為唐北平郡治所,此處泛指邊關。“飛將軍”指衛青,(又一說指漢朝北平郡太守李廣,他也勇敢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匈奴人聞他遠避而不敢入塞)。因此,下句說“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崑崙山北支,起於河套西北,繞亙於內蒙古自治區,東與興安嶺相接,為古代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王昌齡在這裡流露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唐朝也有一個像李廣那樣的將領,抵禦入侵的敵人,其愛國熱情言於溢表。

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這首詩的起調一開始就已經很高很險,可是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轉,這就需要很高的藝術技巧。如果寫了“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可以接著把徵人未還的思想寫一番,但詩人不落俗套,而是另闢蹊徑,開闢出一層新意,“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從另一個角度,或者說是從相反的一個角度,把詩的內容深入了。這樣一來,詩人的主題也就深化了,使全詩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

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縱觀全詩,全詩雄渾大氣,氣勢宏大,語氣一氣呵成。詩人以蒼勁有力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並且,融寫景、敘事、抒情和議論於一體,讓詩人的情感融合於詩歌的字裡行間,因而,使詩的意境深遠壯闊,讓人讀來振奮人心,而又覺回味無窮。

對這首詩,後人評價歷來很高,被稱為千古佳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推崇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由此,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出塞》的價值可見一斑。

唐詩的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