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目錄:

第21章 孟浩然(3)

第22章 李頎

第23章 綦毋潛

第24章 王昌齡(1)

第25章 王昌齡(2)

第26章 祖詠

第27章 王維(1)

第28章 王維(2)

第29章 王維(3)

第21章 孟浩然(3)

與諸子登峴山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②。

水落魚梁淺③,天寒夢澤深④。

羊公碑尚在⑤,讀罷淚沾襟。

【注】

①峴(xiàn)山: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縣南。

②復登臨:對羊祜常登峴山而說的。登臨:登山觀看。

③魚梁:魚梁州,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渡口,此地曾是漢代龐德公隱居的地方。

④夢澤:古澤名,在長江南,湖南北部一帶低窪水澤地區。

⑤羊公碑:晉人羊祜之碑。羊祜,是晉南朝人,晉武帝時,鎮守襄陽,身不披甲,和吳陸遜對抗。

與諸子登峴山

這是詩人在憑弔峴首山羊公碑時寫成的一首詩。羊公鎮守襄陽時,常常登臨峴首山,一次,他對同遊的人嘆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詩人弔古傷今,由羊祜(hù)想到了自己的境況。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詩人開頭兩句就開門見山,抒發作者心事。開始這兩句的意思是人生世事或朝代更替,或家族興亡,或人生悲歡離合,或生老病死都在歷史舞臺上不斷地上演著,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是古今之分了。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這一聯緊承第一聯,分別承接了上聯的“古”和“今”。這兩句也點出了詩人所在的地點,表明詩人的感慨情懷,都是因為登上峴首山,觸景生情而引發的。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這兩句寫的是登山時所見到的景象。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水面下落,曾經龐德公隱居處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天氣寒冷,遼闊夢澤水域越發讓人感到深遠。這兩句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詩人登高望遠,水落石出,寒氣上升,草木枯萎的蕭瑟景色。詩人抓住了當地特有的景物,烘托了自己傷感的心情。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羊公碑歷經漫長時間仍然立在那裡為世人瞻仰,羊公為國效力,替百姓主持公道,所以流傳千古,流芳萬世。詩人讀完羊公的業績後,不由地想到自己目前還是一介布衣,無所作為,想要報效國家、成就偉大功業的抱負還沒有實現,和羊祜相比,自己可能默默無聞,了此一生,心中難免傷感,不由地淚沾衣襟。“羊公碑尚在”,中的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其中包含了詩人內心複雜的感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語言通俗,感情真摯,在淺顯平淡中表達了詩人內心深沉的情感。開篇闡發一個哲理,奠定了深厚的基調,之後詩人用景物烘托了詩人內心深厚的情感,表達形象,詩文很有厚重感。

後人點評

清沈德潛評,“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

夜歸鹿門歌①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②,漁梁渡頭爭渡喧③。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④。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⑤。

巖扉松徑長寂寥⑥,唯有幽人自來去⑦。

【注】

①歌:詩體名,《文體明辨》中有:“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

②晝已昏:天色已經黃昏。

③漁梁:地名。《水經注?沔水》中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

④鹿門:山名,即鹿門山。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漢江西岸,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

⑤龐公:龐德公,東漢末年著名隱士,隱居在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曾請他做官,他拒絕後攜家人登鹿門山採藥,一去不回。

⑥巖扉:巖洞的門。

⑦幽人:隱士。指龐德公,也是指詩人自己。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家叫“南園”又叫“澗南園”,在襄陽城南郊外,漢江西岸,峴山附近。詩中提到的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距離孟浩然家很近。因為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曾隱居鹿門山,因而鹿門山成了隱居聖地。孟浩然早先一度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裡,四十歲去長安謀取功名,沒有成功,遊歷吳、越數年後返家,在鹿門山建別業,題為“夜歸鹿門”,表示追隨先賢龐德公的行跡,過隱居生活。這首詩就作於此時期,表達了詩人隱逸情懷。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開頭兩句寫的是詩人傍晚渡江去鹿門途中的見聞,他聽到山寺想起了報時的鐘聲,漁梁渡頭有許多人在那裡爭著渡船回家。這裡山寺的幽靜和渡口的喧鬧形成了鮮明對比,兩相照應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字裡行間中透露著詩人彷彿置這些景物之外,在船上抬首遠眺,凝望遠方沉思,神情閒逸脫俗。周圍或幽靜或喧鬧,而詩人內心始終是一片平靜。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這兩句說的是爭渡回家的人們,都趕向家的方向,而詩人自己也乘船回到鹿門。通過世人、詩人不同歸途和不同心境的對比,表現了詩人歸隱的志趣。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詩人渡江來到了鹿門山,此時,月亮升起,照著煙霧朦朧的樹林,格外的幽靜和優美,不知不覺中詩人就來到了居住的地方,他想到曾經龐德公就是隱居在裡的。詩人對幽靜微妙的山景和自己陶醉其中感受的細膩描寫,都充分體現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情趣和意境。

最後兩句“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寫的是龐德公棲息處的環境狀況,石門、松徑,一片幽靜。在這個與世隔絕,隱士自己獨自生活,在只有山林陪伴。這裡的“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暗指詩人自己。在這幽靜的環境中,詩人自己找到了隱居的情趣和志趣,隱而無悶。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輕描淡寫幾筆,將沿途自己的見聞寫得饒有志趣、清幽淡雅。詩人這條迴歸鹿門山的經過,實際也是詩人自己從塵世迴歸,隱居山林,超脫凡俗的過程,抒發了詩人隱逸山林的情懷。語言流暢如行雲流水,自然平淡中表現的是詩人高潔脫俗的形象,深入淺出,準確真實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別有一番意境。

後人點評

《唐音癸籤》徐獻忠語:“語灑落,洗脫凡近。”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①,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②,遙隔楚雲端③。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④,平海夕漫漫⑤。

【注】

①“木落”二句:出自漢武帝《秋風辭》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②襄水曲:又稱襄河,是漢水在襄陽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稱“襄水曲”。

③遙隔:指的是相隔遙遠。此時詩人遠在吳樾之地,所以有此說。楚:詩人家鄉襄陽古時屬楚國。

④“迷津”句:《論語·微子》中記,孔子命子路向隱者長沮、桀溺問津,卻被這兩個人譏諷為看若知津,實則迷津者的故事。這裡詩人感慨自己彷徨失意,就像迷津一樣。津,渡口。

⑤平海:指江水平闊似海。唐詩中常稱江為海。

早寒有懷

這首詩是在孟浩然漫遊長江下游的途中寫作的。該詩抒發了詩人悽楚的境遇和煩悶的心情。當時正是秋季,天氣非常寒冷。詩人睹物生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的感傷。再加上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寫景。詩人抓住“木落”“雁”這些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木葉凋零,北雁南飛這些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這些是詩人看到的秋季的寒景,接著詩人從自身感受上再寫深秋的寒冷,北風呼嘯,吹得江面上異常寒冷。詩人身處這樣的環境中,心中悲哀,尤其是離家的遊子定然產生這樣的感傷,更何況詩人不僅僅是一個離開故土的遊子,同時還是內心愁苦、孤寂潦倒的詩人,更容易產生愁緒。詩人在首聯用“興”的手法,先言秋景的蕭瑟,然後在下文引起自己的詠歎。

作者面對眼前秋景,不免產生了思鄉之情。“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詩人在這句裡抒發了這種情懷,詩人寫到自己的家鄉在襄水曲,從江上遙望,遠隔在楚天長雲那另一端。“遙隔”兩字,既表明距離家鄉非常遙遠,也表明了詩人和家鄉兩地隔絕,無法回去。一個“隔”字,含蓄地表明瞭詩人的鄉愁,雖然隔去了和家鄉的聯繫,卻讓詩人內心的思鄉之愁,綿延不斷。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這兩句著重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詩人深深地眷戀著家鄉,家鄉可望難即,所以詩人只能垂下思鄉的淚水,但是淚水已經流盡,詩人就只剩下呆呆地眼望天際那頭的家鄉了。詩人將這種鄉愁表達得一覽無餘,將思鄉之情抒發得更為強烈。

“迷津欲有問”,《論語·微子》中孔子迷失方向所以問人前途,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現在前途迷茫,不知方向。詩人本來隱居山中,現在到處奔走求取功名,內心矛盾無法排解,所以最後詩人以“平海夕漫漫”為結,滔滔江水在蒼茫的天地間漫漫無邊,何處是岸呢?烘托了詩人迷茫的心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文樸素自然,感情真摯,以情對景,以景作結,結合自然,最後詩人將讀者帶入茫茫江海的意境中,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後人點評

清人王士禛:唐詩佳句,多本六朝,昔人拈出甚多。略摘一、二為昔人所未及者,如孟襄陽“木落雁南渡,北風江山寒”,本鮑明遠“木落渡江寒,雁還風送秋”。(《帶經常詩話》卷十五)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2章 李頎

詩人名片

李頎(690-751)

籍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

作品風格:奔放豪邁,慷慨悲涼

個人簡介:少時家富,後傾家破產,李頎隱居潁陽(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讀詩書多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考取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後辭官歸隱。

他一生交遊廣泛,和當時的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維等關係密切。李頎擅長五、七言歌行體。詩內容涉及較廣,他的邊塞詩成就最大,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頎還擅長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詩》中存李頎詩三卷。

古從軍行①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②,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③,公主琵琶幽怨多④。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⑤,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⑥。

【注】

①古從軍行:“從軍行”是樂府古題。因為此詩內容是當代之事,為避忌諱,所以在題目前加一“古”字。

②烽火:是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燃起烽火表示國家邊防出現戰事。

③刁斗:是古代軍隊中一種銅製炊具,容量一斗。白日裡它可供人做飯,夜晚時,用它敲擊巡更。

④公主琵琶幽怨多:典故出自漢武帝時,江都王劉建女細君嫁烏孫國王昆莫,擔心她途中煩悶,樂工帶上多用樂器供她娛樂,其中就有琵琶。

⑤“聞道”:這裡有一個典故,據《史記?大宛傳》中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漢軍攻大宛,攻戰不利,請求罷兵。漢武帝聞之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令:“君有敢入者輒斬之。”兩句意謂邊戰還在進行,戰士只得隨著將軍去拼命。

⑥“蒲桃”句:出自典故為,漢武帝為求得天馬(今阿拉伯馬)開通西域,亂起戰端,當時,和馬一起被引進的還有葡萄和苜蓿種子,漢武帝將它們種滿了離宮別館。蒲桃,指現在的葡萄。

古從軍行

該詩以從軍征戰為題材,描寫了邊塞戰士們的艱苦生活,諷刺當權者興師動眾、窮兵黷武,無視戰士們的生死,給百姓帶去極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該詩首先描寫了白天軍隊中緊張生活。這句話的意思是,白日裡,戰士爬上山觀望四方有沒有燃起的烽火警報;黃昏時候,戰士帶著戰馬去交河邊飲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西,這裡泛指邊疆的河流。

白日裡的情況寫完後,接著詩人又描繪了夜色下的軍隊生活。“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裡,軍隊中風沙暗卷,一片朦朧昏黑,只能聽到軍營中用來打更的刁斗敲擊聲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聲。“行人”,是指出徵將士,與下一句中的“公主”呼應,這裡詩人引用了“公主琵琶”這個典故,在註釋中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女兒遠嫁邊塞,自當非常悽楚,所以,這琵琶彈奏的也是淒涼哀怨的曲調。清冷的刁斗聲和琵琶聲兩相共鳴,奏出了邊塞的蕭瑟和哀怨之聲。

詩文前四句從時間上描繪邊疆環境。接著,詩人又從空間上著墨,渲染邊疆的環境。“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駐軍的營房四周空曠荒涼,一個“萬里”極言邊疆的遼闊。雨雪紛紛,直到與大漠相連,“紛紛”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環境的寒冷。這兩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荒涼、孤寂而淒冷的邊陲環境,讀來讓人產生一種悲壯的淒涼。以上六句,詩人縱橫時間和空間,全面展現了邊陲戰士們的艱苦生活。

接著“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鳴,夜夜在空中驚飛不停。胡人各個痛哭,淚流滿面。這裡詩人沒有抒發從軍戰士們內心的痛苦,而是寫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現,本地的動物和人尚且還日夜哀哭,更何況是遠赴邊陲戍守的唐軍將士們,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悽慘和苦悶。詩人巧用“夜夜”、“雙雙”兩個疊詞,增強該詩的感情色彩。

前文描繪了邊陲環境的惡劣和從軍戰士們生活的艱苦,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們順其自然,就會想到班師回朝,可是一句“聞道玉門猶被遮”一句,了斷了他們的歸家的願望,這句是出自漢武帝時下令不得度玉門關的典故,(註釋中有詳細的介紹。),暗中諷刺了當朝皇帝不體恤邊防戰士,一意孤行。接著,詩人又說既然不能停止戰爭,迴歸家園,那麼“應將性命逐輕車”,就只能跟隨將領和敵人拼死戰鬥。而最後能見到的是“年年戰骨埋荒外”,一個“年年”表明這種慘烈的情況經常能見到的,這都是皇帝窮兵黷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憤之情依然見諸筆端。接著詩句節奏由緊變鬆,寫到“空見蒲桃入漢家”,年年將士們忠骨埋疆場,換來的是什麼,只不過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種子罷了,這沉重的代價和區區的植物種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多麼大的一個諷刺,由此可見,帝王多麼的輕視將領的性命,他是怎樣的草菅人命啊!

這首七言詩一句緊似一句,步步緊逼,感情色彩也逐漸強烈,句句極力描述邊陲戰士們的艱苦生活,最後一句,輕輕一筆,是對前面將士們付出生命代價的一種巨大的諷刺。使全詩的感情氣氛達到了高潮。詩人巧用疊詞、對句等使整首詩節奏錯落有致,在節奏鮮明的詩句中抒發了強烈悲壯的感情。

後人點評

明人邢昉:音調鏗鏘,風情儋冶,皆真骨獨存,以質勝文,所以高步盛唐,為千秋絕藝。(《唐風定》卷七)

送魏萬之京①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②,昨夜微霜初渡河③。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④,御苑砧聲向晚多⑤。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

①魏萬:又名顥。詩人,肅宗上元年(760—761)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②遊子:指魏萬。

③河:指黃河。王屋山在黃河的北岸,所以要去長安就必須渡過黃河。

④關城:指潼關。

⑤御苑:皇宮的庭苑。這裡代指京城。砧聲:搗衣聲。

送魏萬之京

【賞析】

李頎晚年隱居潁陽時,魏萬要去長安,和詩人辭別,詩人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詩,表達了對魏萬的關心和勉勵。

開頭兩句“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寫詩人聽說魏萬在微霜初降的秋夜渡黃河去了長安。魏萬的家在黃河北岸,所以想要去長安就必須渡過黃河。哀婉的離歌、淒寒的秋霜,將離愁別緒渲染得更加淒涼、哀傷。而詩人顛倒兩句的順序,突出離別,也表明了詩人和魏萬之間深厚的友誼。

接下來四句,寫詩人想象魏萬去京城途中看到的景象。“鴻雁不堪愁裡聽”,秋去春來,往返奔徙的大雁就像奔波的遊子,大雁悽哀的鳴叫讓人不忍去聽。這一句承接上一句,進一步渲染友人離去的哀愁氣氛。“雲山況是客中過”,更何況是身處雲霧繚繞的山野中滿腹惆悵的遊子呢?他們坐在迷茫的雲山中,身居他鄉異常孤寂,前途迷茫,自然黯然神傷,就更不敢聽大雁的鳴叫了。

漫長而孤單的旅途後,魏萬就該到潼關了,“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意思是友人在黎明的曙光中向前走,越走越冷,好像是曙色把寒氣催來了。長安城裡,也許人們都換上了厚衣,家家戶戶忙著搗衣,準備過冬,這樣的情景更容易使人產生思鄉之情。“催”表明天氣越來越冷。“砧聲多”既襯托身處繁華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獨居異地他鄉的淒涼。這兩句蘊含了詩人深沉情感。想當年,詩人曾經在長安歷盡辛酸,追憶往事,不由發出感慨。“催寒近”和“向晚多”也暗示時間飛逝、人生苦短,為結尾兩句詩人對友人的勸誡作鋪墊。

最後兩句“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是詩人對魏萬的忠告。他勸勉魏萬到了長安之後,不要只看到城內行樂的地方,沉溺其中,白白地讓大好時光流逝,應該抓緊時間成就一番事業。一個“莫”字不容友人置疑,表現了詩人的長者風範。一個“易”字體現詩人語重心長,感情真切。這兩句情調沉厚悲涼,但感情真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長於煉句,將敘事、抒情、寫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句與句之間承接自然,層次清晰,語言淳樸懇切,情感深厚細膩。詩人將對友人的惜別之情、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對晚輩的諄諄勸誡表達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後人點評

明朝顧璘評:“此篇起語平平,接句便新,初聯優柔,次聯奇拔,結蘊可興,含蓄不露,最為佳作。”(《批點唐音》卷八)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①

李頎

蔡女昔造胡笳聲②,一彈一十有八拍③。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④。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⑤。

先拂商弦后角羽⑥,四郊秋葉驚摵摵⑦。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⑧,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淨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⑨,邏娑沙塵哀怨生⑩。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11,鳳凰池對青瑣門○12。

高才脫略名與利○13,日夕望君抱琴至○14。

【注】

①董大: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因善彈琴而深受房琯賞識。房給事:指給事中房琯。

②蔡女:指蔡文姬。傳說她在匈奴時,聽到胡笳之聲有感,而製作琴曲《胡笳十八拍》,音樂委婉哀傷,撕裂肝腸。

③拍:樂曲的段落。

④歸客:指蔡文姬,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漢末,被曹操贖回。

⑤大荒:指曠遠荒涼的塞外之地。

⑥商、角、羽:各是五音之一。古代以宮商角徵羽為五音。

⑦摵摵(shè):指落葉的聲音。

⑧更:更換,轉換。

⑨烏孫:這裡指南匈奴。

⑩邏娑:今西藏拉薩市。這裡指代異國他鄉。

○11東掖垣:門下省。唐朝門下、中書二省,是中央最高政治機關,在皇宮東西兩邊,因門下省在東,故稱“東掖垣”。

○12鳳凰池:禁苑中池沼。因中書省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被設於禁苑,後來用“鳳凰池”指代中書省。青瑣門:指宮門。

○13脫略:輕視,不以為意。

○14日夕:天天。

文姬歸漢

【賞析】

這首詩大概作於天寶六、七年間(747—748),是一首用文字描繪音樂效果的詩。詩人在這首詩文中既是稱讚董大的琴聲優美也是在讚美房琯。

該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蔡女昔造胡笳聲”到“大荒沉沉飛雪白”,題目中已經點明主題是董大彈琴,但是詩人並沒有開始就寫董大彈琴,而是先描述了胡笳十八拍這首曲子的由來和它的聲調優美,將人們引入了優美的藝術氛圍中。第一、二句寫蔡文姬在邊塞創作了胡笳十八拍,接著三、四兩句描述了蔡文姬彈奏這首曲子時人們的表情。因為曲子悽婉、優美感人,所以,胡人、漢使聽後都紛紛落淚,似有斷腸般痛苦。接著第五、六句寫蔡文姬彈琴時周圍的環境,古戍蒼蒼,烽火無煙,大漠沉沉,白雪飄飛,可見邊塞的荒涼和悽寂,這些景物交融在一起,烘托出了一片蒼涼黯淡的氛圍,人們這樣氛圍裡聽這首悽婉的曲子更讓人感覺哀婉幽咽。

第二部分從“先拂商弦后角羽”到“野鹿呦呦走堂下”,詩人才開始著重描述董大琴藝的高超和曲子的優美意境。“先拂商弦后角羽”寫的是董大彈琴時開始的動作。董大從商弦到角羽輕輕拂拭而過,古琴發出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董大的琴聲一出,四郊的秋葉都被驚得瑟瑟而落,他的琴聲竟然能使植物都驚訝,那麼更何況人呢。詩人精選一個“驚”字,將董大琴聲的優美程度表現得極為形象生動。這優美的琴聲不由讓詩人發出讚歎之聲,董夫子的琴聲簡直可以通神明啊。琴聲不僅使人間震驚,連深山裡的妖怪也被吸引來聽了。董大琴技高超,或快彈或慢撥都得心應手,往復迴旋,抑揚頓挫的琴音中好似帶情,從彈奏者的琴中汩汩流淌。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琴聲就像是空靈的山谷中百鳥散合,一會兒又好似萬里浮雲陰晴變幻,接著琴音變得低沉,就像是夜裡失去雁群的雛雁的哀鳴叫,讓人心酸,又好像當年蔡文姬與自己的幼兒決別時那樣悲切。接著“川為淨其波,鳥亦罷其鳴”,詩人用川水停滯,百鳥罷鳴來表現董大音樂的無窮魅力。琴聲迴盪,世間萬物都被這琴聲深深地吸引著,這就是詩人所讚歎的曲子可通神明啊。其實,山川不會滯流,鳥兒不會罷鳴,只是詩人自己完全被琴聲吸引住了,所以除了琴聲,聽不到任何聲音了,時間彷彿也在此刻靜止了,“洋洋乎盈耳哉”,只有琴聲充盈雙耳了。這悽婉優美的琴音中蘊含著漢朝烏孫公主遠嫁異邦、唐朝文成公主冒著沙塵來到邏娑時身居異地、遠離家鄉的孤寂哀怨之情。

以上這八句都是詩人對音樂意境的描寫,接下來詩人開始直接描寫琴聲,“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深沉的琴音忽然改變聲調,開始變得灑脫,一會兒像長風吹林,一會兒又像雨敲屋瓦,一會兒又像是噴出的泉水飛過樹梢然後瑟瑟而下,一會兒又像是野鹿從堂下呦呦地鳴叫而過。這琴音靈動變幻,悠揚輕快。

這部分是整首詩主要著墨的地方,詩人不惜用大量的筆墨,通過或聽或想或正或側等不同角度形象生動地將董大這首曲子所表現的意境完美地描繪了出來,人們彷彿身臨其境,那優美的音樂就在耳邊縈繞,美不勝收。詩人聽琴時那如痴如醉的樣子也歷歷在目,字裡行間飽含了詩人對董大高超琴技的讚歎之情。

最後四句,即從“長安城連東掖垣”到“日夕望君抱琴至”,寫的是題目中所指的第二部分內容“弄兼寄語房給事”,這四句話的意思是,長安城和給事中的庭院相連,皇宮門正對著中書省的宅院。給事中房琯才高不被名譽和利益約束,天天盼望著董大抱琴來奏。詩人在前兩句中描述給事中和中書省表明房琯身居高官顯位,為下邊兩句房琯不爭名逐利做鋪墊,讚美了房琯高潔脫俗的情操。這樣一位身居名利場的達官顯貴卻能日夜盼望著董大抱琴而來,董大能遇到這樣的知音真是幸運啊,讓人羨慕。

這首七言古詩,將董大彈奏的胡笳十八拍的來源和背景以及之後的琴聲使詩人聯想到的有關歷史人物的感情、詩人自己的感受和董大彈琴時嫻熟的動作都進行了細緻入微地描寫,並運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將這些內容和詩人的親身感受錯落地交織在一起,渾然天成。詩人傳神之筆將抽象的琴曲和始終豐富的音韻勾勒在人們的眼前,形象生動,讓人如身臨其境。同時整首詩充滿了塞上風情和歷史的韻味。

後人點評

《唐詩箋要續編》卷三中清朝吳瑞榮評:真是極其形容,曲盡情態。昔人於纖小題如此摹擬,一句不苟。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3章 綦毋潛

詩人名片

綦(qí)毋潛

字號:字孝通

籍貫:荊南(今江蘇宜興縣)人。

作品風格:清秀

個人簡介: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尉,後又歷任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天寶末年,歸家隱居。他與王維、張九齡等人有唱和詩。王維稱其“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其詩多為隱逸之思。《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春泛若耶溪①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②,此去隨所偶③。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④,隔山望南鬥⑤。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⑥,願為持竿叟⑦。

【注】

①若耶溪:即越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若耶山下,據傳為越女西施浣紗處,故又稱浣紗溪。

②幽意:指隱居之意。

③偶:指二人相遇稱偶。

④際:正值。

⑤南鬥:星座名,因其在北斗之南,故稱南鬥。

⑥生事:指謀生之事。這裡指仕宦。

⑦叟:老翁。

春泛若耶溪

這首五言古詩大概是詩人歸隱後所寫。若耶溪傳為西施浣紗處,春水清澈,倒映山影,優美如畫。詩人置身其中,內心產生無限情懷。

“幽意無斷絕”,“幽意”二字為幽居獨處之意,點出全詩主旨。這種“幽意”一直伴隨著他,從未“斷絕”,這次春遊,也是任舟在水中盪漾,所以說“此去隨所偶”,“偶”字即是遇的意思。這兩句詩傳達出一種隨遇而安的閒適情緒。

接下來寫泛舟的時間和路線,描寫沿途景色。“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風,輕拂著行船,船兒任輕風吹送,漂入了夾岸春花爛漫的溪口。彷彿進入了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這裡環境幽美,詩人心情安閒。“晚”字點明泛舟的時間,“花”字回扣了題中的“春”字,描寫細膩精緻。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寫船兒前移和景色的轉變。“際夜”,指到了夜晚,暗示了泛舟時間之久,這正是“幽意無斷絕”的具體體現。“西壑”,是船兒行到的另一個地方,身處新的環境,心情舒暢,遙望南鬥星宿,不覺間已經“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二句,描繪了一幅唯美如畫的夜景。溪上水霧在月光照射下,霧氣迷濛。“飛”字,把溪水閃動,霧氣飄升,月光的傾灑寫活了,“林月低向後”,照應“際夜”,夜已深月亮漸漸下落,船繼續前行,兩岸林木和月亮悄悄地向身後退。月下夜景寧靜、美麗。

詩人在上文通過對晚風、花路、南鬥、潭煙、林月等景物的細緻描繪,展現了一幅幽美、寧靜、迷濛的春遊圖。本來就心懷“幽意”的詩人,置身在這種幽靜的環境中,更覺得塵世繁雜喧擾,心更向往歸隱生活,所以,詩人最後寫“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人生世事就像這溪水上迷濛的煙霧,飄渺變幻,我還是作一個若耶溪邊垂釣的隱者吧。

詩人以行舟為線索,細緻入微地描寫了泛舟沿岸的自然美景,無橋揉造作之色。隨著地點和時間的推移,詩人筆下的景色也不斷更換,景色豐滿不瘦薄,畫面不斷跳動,也使清幽環境變得令人輕鬆舒暢,使人陶醉。

後人點評

明人譚元春:妙語浮出,如不經心乎者。(《唐詩歸》卷十四)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4章 王昌齡(1)

詩人名片

王昌齡(698-756)

字號:字少伯

籍貫: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作品風格:雄健清朗,意深韻長

個人簡介: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詞科,改任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遷江寧丞。約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寧縣(今南京郊縣)丞,天寶七年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人稱其“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王昌齡回鄉,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終年六十歲。

他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文題材廣泛。有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詩文悽怨,意境深遠;有抒寫思婦情懷的《閨怨》和表現少女天真浪漫的《採蓮曲》,筆觸細膩,清新優美;還有送別詩等。王昌齡尤其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他的“出塞”意境開闊,感情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其詩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絕七十五首,五絕十四首。

採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①。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

①芙蓉:荷花。

採蓮曲二首(其二)

這首詩本是描繪了一幅女子採蓮圖,畫面本是少女們採蓮的唯美景象。但詩人卻始終沒有正面描寫她們,而是故意把她們和荷花合在一起來寫,她們的身影在豔麗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荷葉羅裙一色裁”寫採蓮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這個看似普通的比喻,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荷田環境融合在了一起,構成了融洽無間的整體。我們可以想象,採蓮女子,置身在碧綠的蓮池間,荷葉與羅裙一色,便產生了一種樸素而自然的美麗風致。

“芙蓉向臉兩邊開”,寫少女紅潤嬌豔的臉龐正掩映在荷花之間,看上去好像豔麗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在一起,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優美的畫面:在那繁密的綠荷紅蓮之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中,幾乎分不清哪些是荷葉,哪些是羅裙;此時,少女的臉龐則和美麗的荷花相互映照,人人面和花容也難以分辨出來。彷彿,採蓮女子本就是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這描寫真切而充滿田園風味,讓人感覺清爽自然。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詩人開始寫動景,亂入,即混入,暗含難辨之意。荷葉羅裙,人面花容,本就融為一體,難以分辨,剛剛定神分辨清楚,這“入”之間,稍不留神,採蓮少女就又與綠荷紅蓮融在一起,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描寫的正是觀者在一瞬間產生的一種“看花了眼”的情形,流露了觀者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和惆悵、迷惘之感。然而,觀者正當焦急地尋找的時候,荷塘中忽然傳出了歌聲,這才知道,原來“看不見”的採蓮女子還在這茂密的荷叢之中。觀者通過“聞歌”“始覺有人來”,但不見她們的身影。這一描寫,更增加了採蓮畫面的生動情趣和詩境的含蓄委婉。我們彷彿已經看到田田荷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者久久佇立凝望的身影,而採蓮少女們的美麗、活潑、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她們的歡樂的歌聲不斷地迴盪在美麗荷塘中。

詩人沒有正面描寫採蓮女,但通過蓮的側面烘托,把採蓮少女寫得有聲有色,若隱若現中盡見她們的活潑美麗,非常巧妙獨到。

後人點評

《唐詩箋註》:“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意所本。‘向臉’二字卻妙,似花亦有情。亂入不見,聞歌使覺,極清麗。”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①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②,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③。

【注】

①長信: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秀美善文,因而得寵。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得勢後,班婕妤恐怕遭嫉害,請求到長信宮侍奉太后。

②奉帚:捧著掃帚,指打掃。

③昭陽:漢宮殿名。趙合德居所,在長信宮東。

團扇

這是一首宮怨詩,該詩借詠漢朝妃子班婕妤而慨嘆宮廷婦女苦悶、幽怨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她們的同情。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詩開頭這兩句直入主題,先寫宮女們的日常生活,天色漸明,金殿門開,宮女就拿起掃帚,開始打掃,這是宮女們每天必做的工作,這裡寫得平淡無奇,卻也反映了宮女生活的枯燥、乏味。在打掃過程中,別無他事,她就拿起團扇徘徊。“徘徊”,表現宮女心神不定。班婕妤曾作團扇詩,寫團扇恐怕秋涼背棄。宮女以團扇自比,暗喻失寵後孤獨寂寞之悲。“且將”二字,進一步突出了宮女孤寂無聊心情,只有這把團扇,和自己有相同的命運,可以與宮女共同徘徊。

後兩句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進一步抒發這個宮女的幽怨之情,“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兩句仍引用班婕妤的故事。昭陽,就是趙飛燕姐妹的居所。寒鴉,表明此時季節是深秋時節。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我雖有如玉般潔白美好的容顏,但卻不如那醜陋的烏鴉,寒鴉尚且能從昭陽殿上飛過,它們身上還能帶來昭陽日影,而自己卻得不到君王一點的恩顧。宮女同鳥類中最醜的烏鴉相比,這和擁有美麗容顏的宮女形成了極大反差,也說明了宮女內心的幽怨之強烈,痛恨之深刻。“不及”、“猶帶”委婉地表達了宮女深沉的怨憤。

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奇特,比喻形象生動,宮女想怨不敢怨的心態表達得優柔不迫,語言簡潔,幽怨深遠。孟遲的《長信宮》“君恩已盡欲何歸?猶有殘香在舞衣。自恨身輕不如燕,春來還繞御簾飛。”和這首詩極其相似,讀者可以參讀。

後人點評

明朝譚元春:宮詞細於毫髮,不推為第一婉麗手不可。(《唐詩歸》卷十一)

出塞二首(其一)①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②,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③,不教胡馬度陰山④。

【注】

①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是唐代詩人寫邊塞詩的著名題目,內容主要描寫邊疆軍旅征戰生活。

②“秦時”二句:秦、漢互文。

③但使:只要。龍城飛將:這裡用了兩個典故。《漢書·武帝紀》:“衛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所以“龍城”指名將衛青,《史記·李將軍列傳》記,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因而“飛將”指威名赫赫的李廣。這裡借指漢朝抗擊匈奴的眾多名將。

④教(jiāo):允許。胡馬:指敵軍戰馬。胡,是古代人們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陰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起河套,東到內興安嶺。漢時匈奴常從此南下侵擾中原。

龍城飛將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王昌齡作兩首,這是其一,詩中描寫了戰爭的殘酷,抒發了詩人對良將出現,早日平定邊疆戰事,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渴盼心情。

詩人起筆一句,描繪出了一幅蒼涼遼遠的邊塞景色。“秦時明月漢時關”,指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但是,從秦漢以來,這裡就戰火不斷。以往,詩人們常常用“明月”、“關”等體現徵人、思婦的離愁別緒,而王昌齡突破了這個主題,本詩中的明月、關山已經是戰事頻繁且長久的歷史見證。第一句從時間角度表現戰爭曠日持久。接著詩人從空間角度展現徵人路途漫漫。“萬里長征人未還”中,詩人用“萬里”這個概數,表明邊塞和內地相隔遙遠,意境開闊而遼遠。“人未還”,使人不禁想到年年有遠赴邊塞戍守的徵人一去不歸,一個個家庭因此支離破碎,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連年的戰爭怎麼才能結束呢?詩人回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隻要有像漢朝時衛青和李廣那樣的大將,一定不會讓外族越過陰山。詩中表達了對古代名將的思慕,也表明了渴望朝廷能出現有才能的將領,諷刺了當世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的腐敗無能,流露詩人對此的強烈不滿之情。弦外之音,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七言絕句以雄渾的氣勢寫出了雄壯的主題,詩文流暢,一氣呵成,所以,明代詩人李攀龍推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後人點評

清朝沈德潛:“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無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火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說詩晬語》捲上)

從軍行七首(其一)①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②,無那金閨萬里愁③。

【注】

①《從軍行》: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反映軍旅戰鬥生活。

②羌笛:羌族竹製樂器,屬橫吹式管樂。《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反映戍邊離別之情。

③無那:無奈。金閨:年輕女子居住的華美閨房。

金閨

【賞析】

這首詩以久戍邊疆戰士的口吻寫思鄉之情。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詩人在首句為我們勾勒了一幅蒼涼雄壯的邊城圖景,“烽火城”,指建築在烽火臺邊的城堡,古時候,國家在邊境建築高聳的城堡,防禦敵人,一旦有敵人來犯,就在城垛上點燃狼糞或柴草,用濃煙報警。這裡的“百尺樓”也指邊境城樓。這兩處景物都是邊境上特有的。詩人在開頭就點明瞭地點,同時也讓這首詩籠上濃郁的戰場氛圍。第二句,意思是在秋天的一個黃昏,一名戰士獨自坐在城樓上,凝思遙想家鄉,對面青海湖上吹來陣陣寒風。這句話點出了詩文的主人公。“孤”字既是寫徵人一個人獨坐,也表現了徵人背井離鄉,遠赴邊疆戍守的孤獨。高大邊城建築和徵人孤單渺小的身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更顯徵人的孤獨。

“更吹羌笛關山月”本來就鄉愁滿腹,而此時戰士又聽到了羌笛吹出來的悽悽婉婉的關山月,這不禁讓詩人更加心情激盪,無盡的思鄉之情如滔滔江水,在徵人心中滾滾流淌,綿延不盡。其實何止是這名戰士自己有思鄉之愁呢,那個吹奏曲子的人不正和他的心情是一樣的嗎?這裡一語雙關,表明徵人鄉愁代表了眾多在外從軍大戰的徵人心情。詩人在前三句或寫景或敘事烘托悲涼氣氛,接著在最後一句詩人直接抒情,將這種鄉愁之情推向了高潮。“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人沒有繼續寫徵人是如何的思念金閨中人,而是從對面著筆,寫家鄉金閨中人正在萬里外思念著自己。我們可以想象徵人因為在邊城聽到了羌笛聲就新潮湧動,愁緒萬千,那麼,自己的愁緒已經無法忍受,而閨房中人的思愁,又該怎麼辦呢?清人李瑛曾在《詩法易簡錄》中說過:“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思己,正深於思家也。”,這一筆把徵人思念和閨中人的思念交融在了一起,更增加了鄉愁的感染力。這句話中一個“愁”字是這首詩的詩眼,使徵人的思念家鄉親人的愁緒被刻畫得深刻飽滿而含蓄。

這首七言絕句用筆委婉曲折,不斷地寫景敘事為最後的抒情做鋪墊。語言凝練,言盡而意遠,感情深沉,涵義豐富。

後人點評

《唐詩絕句類選》桂天祥曰:“起句壯逸,斷句傷神。”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5章 王昌齡(2)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①,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③,不破樓蘭終不還④。

【注】

①青海:指青海湖。雪山:這裡指甘肅省的祁連山脈。

②孤城:當時青海地域內的一座城。玉門關:漢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因取道這裡輸入西域玉石,故得名。

③穿:磨破。

④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這裡泛指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樓蘭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邊防將士們軍事生活的描寫,表現守邊將士戍守邊防、保家衛國的壯志。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詩人在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長雲遮蔽,湖北面綿延著的雪山隱約可見,翻過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門關。在唐代,西邊有吐蕃,北邊有突厥,當時的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的地方,而玉門關外就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座城池是唐重要的邊防城。看著青海和玉門關,就使戰士想到曾經在這兩個地方發生過的戰鬥場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見這兩句寫景中包含豐富的感情,有戍守邊疆將士們對邊防的關注,有他們對自己能擔負保家衛國責任的自豪,也有邊疆環境惡劣,將領戍邊生活艱苦的孤寂心情,種種感情都融進了這蒼涼遼闊、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接著詩人直抒胸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即使戍邊環境惡劣,將士生活艱苦,即使戍邊時間漫長,即使戰鬥頻繁,即使金甲磨穿要冒生命危險,都在所不惜,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決心更加堅定,發誓不攻破樓蘭絕不回家,這是何等的豪言壯語啊!“黃沙”二字,使我們聯想到黃沙漫卷,天地昏黃,混沌一片的戰場景象。“百戰”是概數,表明戰爭頻繁。從“穿金甲”我們可以想象到戰場上戰鬥的激烈和悲壯。而“不破樓蘭終不還”鏗鏘有力,壯烈而激烈,把將士們戍守邊防的愛國之情推向了高潮,淋漓盡致。雖然這首詩中也如《從軍行》(其一)中那樣,寫了邊疆戰士們生活的艱苦,但是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則和上一首完全不同,這首寫的不是兒女情長,而是戰士們保衛國家的壯語,詩中蒼涼惡劣的邊疆環境反襯了戰士們的愛國壯志,邊疆越是艱苦,戰士們的戍邊決心越顯壯烈。

這首七言絕句最突出的特點是,典型環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渾然一體,使抒情順其自然,也使所要抒發的感情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中更富感染力。這也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特點之一。

後人點評

《唐賢清雅集》:“清而莊,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悽楚音。”

芙蓉樓送辛漸①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④。

【注】

①芙蓉樓: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城西北。辛漸:王昌齡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②連江:滿江。吳:指潤州,因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③平明:清晨。客:指辛漸。楚山:故楚之山。辛漸行往洛陽,由潤州北上,經過故楚之地。

④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這裡比喻清正廉潔。這裡詩人化用了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

楚山孤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該詩原題共兩首,一首是寫詩人在芙蓉樓為友人餞別的情景(“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本書所選的這首寫的是詩人在次日早晨送別友人時情景。這首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九年之後,當時王昌齡離開京城赴任江寧丞,詩中的辛漸準備從潤州渡江,經揚州,到洛陽。王昌齡大概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兩人在此分別。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開頭兩句寫送別地點周圍環境。這兩句的意思是,夜裡下起了寒冷的秋雨,江水漲滿,浸潤吳地,清晨與君分別,遠望青青楚山那樣孤獨。“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了離別時的黯淡氣氛。雨“連江”,勾勒了宏闊場面,它反襯楚山的“孤”,秋雨不僅瀰漫整個江面,更浸透兩人的心,寒意陣陣襲來。“平明”,點明送別時間,“楚山孤”,點出友人去向。詩人想著友人不久就行到楚山,之後越走越遠,最後隱沒在遠方,友人可以回到老家和親人相聚,而自己只能遠望楚山方向,遙寄自己的思念,想到這裡,詩人不禁心生孤寂悲涼之感。這兩句渲染了淒冷孤單的氛圍,表現兩人綿綿不捨之情。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兩句是詩人對朋友辛漸的囑託。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所以辛漸回鄉後,詩人親友肯定詢問詩人情況。詩人便囑咐他,如果洛陽親友問道我,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就像那晶瑩純潔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無暇的玉壺中。表明他雖遭貶謫,但內心堅守高潔情操之情。以此告慰親人,這個恰當的比喻,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辛酸和怨恨之情。

這首七言絕句即景生情,移情入景。詩人借離別自抒胸臆,表達自己玉壺冰心之志,語言簡潔,和諧優美。詩中靈活地用問句,不失呆板,結構縝密,韻味無窮。

後人點評

清朝不顧樂:唐人多送別妙作。少伯諸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唐人萬卷絕句選評》卷三)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①,春日凝妝上翠樓②。

忽見陌頭楊柳色③,悔教夫婿覓封侯④。

【注】

①閨:一般指少女或少婦。“閨怨”之作,多寫少女青春寂寞或少婦離別相思之情。

②凝妝:盛妝,華麗的裝扮。

③陌頭:路旁。

④覓封侯:指從軍出征以尋求建功立業,封授官爵。

閨怨王昌齡

這首閨怨詩主要描寫少婦登樓賞春時,見景而悲的心理變化過程。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這本是寫閨中愁怨,但是詩人在開始卻寫少婦不知道愁,還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精心打扮自己,盛裝登翠樓賞春。這裡沒有一點閨怨的愁悶、抑鬱氣氛,反倒給我們描繪出一個活潑可愛的少婦形象,我們不禁想問,難道少婦真的不知道愁嗎?不是的,詩人筆鋒一轉,在三四句寫到少婦的愁。

“忽見陌頭楊柳色”,這句是少婦感情變化的關鍵。“忽見”表現的是少婦情感變化。這個詞生動地刻畫了少婦情感變化那一瞬間。在古代,柳不僅是春季的象徵,在親朋離別時,人們經常折柳贈離人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所以,柳樹在這首詩裡就顯得不再尋常,它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少婦看到柳樹,突然就想到與丈夫的離別情形,想到曾經和丈夫在一起時恩愛幸福的日子,而現在無人和她共同欣賞大好春景,也可能會想到自己青春年華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戰丈夫在外的情況……總之,這普通的柳樹,卻勾起了少婦無限的愁緒,一發不可收拾。難道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柳樹就使少婦產生了這麼多的離愁別緒嗎?其實,這些離愁別緒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動,內心積怨就洶湧而出了,所以,少婦心情發生突然變化也就在情理之中。詩中的大好春光越發襯托少婦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最後少婦發出“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深深的嘆息,體現了少婦內心的惆悵,表達了少婦幽怨的情懷,也回扣了“閨怨”這個題目。

這首七言絕句,詩人巧妙地運用透過一層的寫法,不直寫悲,而由喜急轉寫悲,心理上急劇變化,使前後心情形成鮮明對比,產生極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此詩語言簡潔明快,涵義豐富,韻味悠遠。

後人點評

明朝唐汝詢:傷離者莫甚於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徵的之詞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唐詩解》卷二十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6章 祖詠

詩人名片

祖詠

籍貫:洛陽(今屬河南)人。

作品風格:凝鍊精緻

個人簡介: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因張說推薦,曾任短期的駕部員外郎,仕途潦倒,後歸隱。祖詠多作山水田園詩,現有《祖詠詩》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望薊門①

祖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②,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③。

沙場烽火連胡月④,海畔雲山擁薊城⑤。

少小雖非投筆吏⑥,論功還欲請長纓⑦。

【注】

①薊(jì)門:薊門關。在今北京西直門北,當時為邊防重地。

②燕臺:即薊北樓,也是傳說中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臺。這裡指燕地。

③三邊:古代稱幽、並、涼三州為三邊,這裡泛指東北、西北、北方的邊疆。危旌:高揚的旗幟。

④胡月:邊疆的月亮。

⑤海畔:因為薊門關臨近渤海,所以稱海畔。薊城:即薊門關。

⑥投筆吏:這是一個典故,《後漢書?班超傳》中記載漢朝班超,早年家貧,因謀生常替官府抄書,一天投筆嘆道:“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於是從軍,後因功封為定遠侯。論功:指論功封賞。

⑦請長纓:這是一個典故,《漢書?終軍傳》中記載,漢時書生終軍曾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意思是用一根長繩將南越王牽來。後來人們就把自願投軍叫做“請纓”。纓,繩。

唐代的薊門,即范陽道,是防禦契丹族的邊防重鎮。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幷州長史薛納領兵抵禦契丹,開元二十二年(734),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斬殺契丹王屈烈及可汗。這段時期,祖詠曾遊宦范陽,這首詩大約就作於此時。這首詩通過描寫邊防壯麗景象,抒發了詩人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志向。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燕臺一去”實際應該寫成“一去燕臺”這裡詩人將四字倒裝來寫,一方面是合律詩平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用燕臺這樣一個雄偉建築起筆,增強整首詩的雄渾氣勢。詩人初次來到這個久負盛名的軍事重地,心中已經是萬分激動,當他登上城樓,極目遠望,遼闊的天空,險峻的山川,一覽無餘,此時,詩人怎麼會不為之激奮呢?因此詩人用一個“驚”字書寫了遠道而來的詩人特有的感受,這個“驚”字也總領全詩,引出下文。接著在第二句詩人寫到,唐軍大營中不斷傳來笳鼓肅穆的聲音。詩人通過描繪聽到的聲音渲染了濃郁的軍戰氣氛,這是驚動詩人的地方之一。

接著“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詩人點名笳鼓之聲是在冬季裡的一個早晨發出的,廣袤的大地上覆蓋著萬里積雪,積雪反射出道道寒光,詩人用一個“萬里”體現了雪之大,雪之厚。冬季本來就非常寒冷,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裡,又有連綿萬里的積雪,使更添了一層寒意。三邊的方向剛剛露出曙光,周圍一切還在朦朦朧朧之中,只有高聳在空中的軍旗在曙光的照映下高揚,這就越發顯得氣氛之莊嚴、肅穆。總結前三句,這些莊嚴肅穆的景象暗示了軍營的莊重和嚴肅,烘托了軍隊中的緊張氣氛。這些就是詩人在開始時候“驚”的感受,這樣的氣氛自然讓詩人震驚。

隨著天氣漸明,詩人的視野也變得開闊了,詩人的思想也在隨之馳騁。“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詩人筆鋒一轉,寫從軍將士們高昂的氣勢。戰場上烽火燃起,直接和胡地月光相連,雄偉壯觀。這暗喻了將士們進攻的形勢。接著“海畔雲山擁薊城”,薊門的南邊有渤海,北邊有燕山山脈,這樣優越的地理優勢,使邊疆重鎮固若金湯,暗示軍隊防禦形勢。這兩句反映了軍隊昂揚戰鬥熱情和有利的作戰條件。詩人在首句寫“驚”是剛剛到來時的感受,如果當時他還對國家軍事擔憂,那麼隨著他對國家邊防人事和環境的進一步瞭解,就不會擔心了。

看著如此雄渾壯闊的三邊軍隊,不禁讓詩人心潮澎湃,於是詩人在最後抒發了自己的壯志。“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詩人雖然在早年沒有像東漢班超那樣後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三十六國,但還願效仿西漢書生終軍,為平國患,主動請纓。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整首詩緊扣一個“望”字,勾勒了邊防重鎮雄渾肅穆的景象。詩人筆力胸闊,蒼勁有力,表達層次清晰,一氣呵成。詩文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蓬勃向上之氣,格調高昂,催人奮進。精選的景物完美地烘托了詩人感情,情景自然和諧。

後人點評

明朝桂天祥:壯健之氣,直欲與衛、國同出塞上。(《批點唐詩正聲》卷十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7章 王維(1)

詩人名片

王維(701-761)

字號:字摩詰

籍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作品風格:清淡自然,辭秀調雅

個人簡介:王維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故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後辭官隱居,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為中書令,其擢升王維為右拾遺,當時王維作《獻始興公》,稱讚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表達他想要成就功績的心情。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王維被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五年(737)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塞,在那裡寫下來一些邊塞詩。天寶元中,王維的官職屢次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中,兩京陷落,王維被俘,被逼任偽職。安史之亂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中丞,故又稱其為王右丞。晚年居藍天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去世。

王維多才多藝,精通佛學,擅長作畫、寫詩,通曉音樂。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人稱“詩佛”。王維在邊塞、山水詩、絕句等方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長五言律絕。王維在描寫自然風景方面,具有獨特造詣,描寫準確、精煉,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高遠。今存詩四百多首。

酬張少府①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②,空知返舊林③。

松風吹解帶④,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⑤,漁歌入浦深⑥。

【注】

①酬:對答。少府:即縣尉。

②自顧:自己覺得。長策:指治國良策。策原指連編好的竹簡,後古人在竹策上寫字,對帝王詔問叫對策,從此,人們習慣用長策表示治國平天下的高見。

③舊林:指輞川舊居。

④解帶:古人上朝或接見客人時要束帶,在家閒居時解帶。表現閒適的生活。

⑤窮通理:窮困和顯達、得與失的道理。

⑥浦:池、塘、江河等水面。

酬張少府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居輞川時所作的一首贈友詩。表達了詩人老年“萬事不關心”的淡泊心境。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詩人開篇寫到自己到了晚年,只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不關心了。根據詩人的人生經歷來看,此時他已經對當時開始變得腐敗昏暗的朝政厭倦了,所以,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所以,這句話正是他厭倦官場的真實寫照。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自己也沒有治國平天下的良策,所以只好返回自己的山莊過隱逸生活。詩人怎麼會突然之間寫一句自己沒有良策,其中還有很多無奈?詩人早年也是胸懷政治抱負,張九齡任宰相時,王維支持張九齡的政治主張,對當時政治充滿希望。但是,不久,張九齡罷相,奸相李林甫主宰朝政,隨之政治變得越發昏暗,忠誠正直的官員一個個都被排斥或打擊,王維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既不願同流合汙,又感到自己對扭轉政局束手無策。於是在本詩中,詩人喟然嘆道:“自古無長策”,體現了他當時思想上的矛盾和愁苦。他雖然說自己無能,其實內心充滿了苦悶的而牢騷滿懷。雖然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沒有受到迫害,甚至還升了官,但是這只是詩人委曲求全而已,其實,他本心對現在的朝廷已經失望了,而自己此時已經是到了晚年,無力轉變政局,無奈之下,他只好不再過問朝政,返回自己舊時的園林隱居起來吧。所以,詩人寫到“空知返舊林”,以求得解脫,其中一個“空知”中蘊含著對理想隱滅,對朝政失望的無奈和痛苦心情。

接著詩人描寫了自己隱居山林中閒逸的生活。“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林中的清風吹拂著我的敞開的衣帶,山間的明月照映著我彈奏的古琴。這優美的畫面表現了詩人自在清閒,悠然舒暢的愜意心情。詩人在山林中的這種隱逸生活或是詩人的自我麻醉,或是厭惡官場的表現,但終歸是比在朝廷中隨波逐流要好得多。所以詩人在詩中同“松”、“山月”這些代表高潔的景物在一起,寄予自己追求高潔情操的心情。這幅鮮活清逸畫卷,情景相生,意境相諧,大大增強了本詩的形象性,使詩文更好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懷。

最後,詩人在這樣的優美的環境中心神都得到了昇華,“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詩人回扣題目內容,照應了題目中的“酬”字。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你要問我有關窮困和通達的道理,我可就高唱著漁歌,駕著小舟,向水巷深處駛去了。本詩最後沒有正面回答張少府的問題,而是以一句“漁歌入浦深”很有禪味的話結束,也為我們淡淡地勾勒出了一幅清明的水墨畫,耐人尋味而又灑脫超凡。

後人點評

清朝張謙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含一篇之脈,此方是起法。三、四虛承,五、六實地,用筆淺深俱到,章法之妙也。(《糹見齋詩談》卷五)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①,將軍獵渭城②。

草枯鷹眼疾③,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④,還歸細柳營⑤。

回看射鵰處⑥,千里暮雲平⑦。

【注】

①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箭。

②渭城:秦朝時的咸陽城,到漢改名為渭城,在今陝西西安西北,渭水北邊。

③疾:銳利。

④新豐市:古地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是當時盛產美酒的地方。

⑤細柳營:古地

名,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是漢代大將周亞夫駐軍之地。《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這裡藉此指打獵將軍居住的軍營。

⑥射鵰處:典出《北史?斛律光傳》記載,北齊斛律光狩獵時,於雲表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這裡引用其事表示對將軍的讚美。

⑦暮雲平:日落時,雲層和大地相連。

觀獵

《觀獵》這首詩大概是王維前期作品,詩文筆力雄健,激情豪邁。表現詩人希望建立功業的遠大抱負。

全詩可以分為兩部分來欣賞。前四句是第一部分,敘述了出獵的過程。

“風勁角弓鳴”,詩人開篇一句,就寫出了聲勢雄闊的場面。大風呼嘯,獸角裝飾的弓箭錚鳴。風聲和角弓聲相互應和,從弓弦的震響中可以聽出風之強勁,因風之強勁而使弓弦的鳴聲更加響亮。這裡“角弓鳴”三字也暗示了熱鬧的打獵場景。開首一句烘托了整首詩的氣氛。這樣雄壯的氣勢中打獵的人該是怎樣的英姿颯爽啊,接下來詩文的主角出現了。“將軍獵渭城”,這樣宏大的場景,只有將軍那樣的英傑才能配得上啊。這句點出了打獵人的身份和打獵的地點。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描寫了緊張的射獵過程。在枯草叢叢季節裡鷹眼明銳,在這樣草枯季節也更容易看到獵物,獵人看到獵物後輕巧迅速地追蹤射獵。“草枯”“雪盡”就像是素描一般簡潔、形象地將打獵的環境描寫得充滿畫意,同時草雖然枯萎,但雪已經融進,讓人隱隱感到春天的清新氣息。“疾”字表明獵物很快被發現,緊接“馬蹄輕”體現了獵騎動作輕巧快速。一個“疾”一個“輕”突出了追蹤獵物時的緊張氣氛。詩人將射獵情況寫得非常細膩形象,緊張生動,字字句句都精妙絕倫,同時詩人沒有平鋪直抒地寫看到獵物,然後快速追擊,而是將這個場景隱含在了打獵的景物中,讓人透過字面意思體會打獵情景,意在言外,妙趣橫生。這兩句既生動的描寫了射獵情景,也表現了將軍輕鬆愉快的心情。

後四句是第二部分,詩人從第一部分的打獵自然寫到將軍傍晚收獵回營的情景。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忽過”“還歸”這兩個詞語反映了將軍縱馬疾馳的颯爽英姿,讀來有暢快淋漓之感。而文中提到的“細柳營”我們在註釋中已經提到過,它是漢代名將周亞夫的屯軍之地,詩人特選用這個地方,好似也表明詩中狩獵的將軍也有名將的風度。也只有是大將才能有前面射獵時意氣風發、颯爽英姿。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在最後將軍沒有寫營地,而是回望打獵的地方,此時千里之外的打獵處暮色蒼茫,白雲和地面相平。這裡“射鵰出”典出《北史·斛律光傳》中載北齊斛律光校獵時,射中一雕,因而被人稱為“射鵰手”。詩人在這裡引用此典有讚歎將軍箭術高明。這兩句之前的句子風起雲湧,語言輕捷明快,烘托了狩獵的緊張氣氛,而最後這一句卻寫風停雲平,語言舒緩而韻味無窮,表現了將軍躊躇滿志。

這首五言律詩寫得生動鮮明,而又意境宏闊。詩文先聲奪人,使文章氣勢響亮,用詞精妙,靈活運用典故、側面描寫,將一位大將狩獵的豪邁英姿寫得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結尾意境優美,餘味無窮。也充分表現了詩人想要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稱:“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唐詩別裁》)

漢江臨泛①

王維

楚塞三湘接②,荊門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④。

郡邑浮前浦⑤,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⑥,留醉與山翁⑦。

【注】

①漢江:即漢水,源出陝西,經湖北入長江。臨泛:泛舟江上。

②楚塞:楚地邊界。三湘,湘水的總稱,即灕湘,蒸湘,瀟湘。

③荊門:山名,荊門山,在今湖北宜昌西北、長江南岸,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九派:這裡指江西九江附近一段長江,此段有九條支流。

④山:指荊門山。

⑤郡邑:郡城,這裡指襄陽城。浦:水邊。

⑥襄陽:地名,在漢水北岸,即今湖北襄樊市。風日:風光。

⑦與:如。山翁:指晉人山簡,據《晉書?山簡傳》載,他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時,好酒,常至高陽池宴飲,每飲必醉。

漢江臨泛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由監察御史貶為殿中侍御史,冬季,知南選(朝廷派往南方補選官員的選補使),從長安經襄陽、夏口到嶺南,這首詩當作於途經襄陽時。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開篇即寫蒼莽的故楚之地和浩瀚的三湘之水相連,洶湧的漢水奔流入荊門和長江的九條支流匯合。這是詩人泛舟江上,極目遠望,將目力難及的景色,概括成了一幅宏闊的山水畫面,氣勢雄偉渾厚,大氣磅礴。成為整首詩的背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裡詩人寫到了看到的遠處的景物。滔滔漢江洶湧遠去,好像一直奔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青山,朦朦朧朧,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這裡用誇張手法寫長江水奔流邈遠,接下來周圍蒼莽的青山進一步烘托了江水的浩瀚和遼闊。“天地外”和“有無中”烘托了一種無邊無際和玄妙之感。“山色”二字雖然淡淡一筆,但是卻讓人彷彿看到了蒼青色的大山,雖然簡單勾勒,卻是濃墨重彩的意境,奇偉瑰麗之氣。這一聯在語氣上要比首聯舒緩得多。

詩人由遠及近看到“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風起波湧,詩人乘坐的船也隨著波濤在水中飄搖,詩人身在船中,所以,看到襄陽城郭彷彿也在隨著波浪在江水中起伏。風逐漸變大,江水捲起的波浪也越來越大,船也更加顛簸,這時詩人看天空好像也被撼動了一樣,搖動起伏。本是船動詩人卻對面著筆,說城郭在動,說天空在動。動靜都從詩人主觀感受寫來,這時人乘舟時才能體會到的獨特感受,讓人彷彿身臨其境,親身看到那種奇妙的景色,這也進一步渲染了波濤洶湧磅礴的水勢。其中“浮”、“動”兩個詞語用得極妙,正是這兩個字使詩人筆下的景色變得活了起來,詩文也變得灑脫清逸。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最後詩人直抒胸臆,這裡山色真美,真想和山簡在這樣的美景下一醉方休。表現了詩人對襄陽景色的熱愛,留戀山水的志趣。正因為詩人如此的熱愛這裡的風景,所以,整首詩的字裡行間都含有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五言律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素雅宏闊而清新的水墨畫面。詩人由遠及近,動靜相生。謀篇佈局錯落有致,詩文節奏舒緩有致,節奏和諧。融情於景,情緒高昂樂觀。

後人點評

清朝屈復: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三、四氣格雄渾,盛唐本色。(《唐詩成法》卷二)

積雨輞川莊作①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②,蒸藜炊黍餉東菑③。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④。

山中習靜觀朝槿⑤,松下清齋折露葵⑥。

野老與人爭席罷⑦,海鷗何事更相疑⑧?

【注】

①積雨:久雨。輞川莊:王維在陝西終南山中的藍田別墅。《陝西通志》卷九引《雍州記》載:“輞川在(藍田)縣西南二十里……商嶺水流至藍橋,複流至輞谷,如車輞環湊,落疊嶂,入深潭。有千聖洞、茶園、慄嶺。唐右丞王維莊在焉,所謂輞川也。”

②煙火遲:因長時間下雨,使空氣溼潤,所以,煙火上升緩慢。

③藜: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黍:黃米。餉:送飯食。菑(zī):開墾一年的土地。

④夏木:高大的樹木。

⑤習靜:道家靜坐守一的功夫。朝槿(jǐn):木槿花早開午落,所以稱朝槿。古人常用木槿花感悟人生枯榮無常。

⑥清齋:清淡的齋飯,這裡是素食的意思。《舊唐書?王維傳》中載:“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露葵:冬葵,古時蔬菜名。這裡指新鮮的蔬菜

⑦野老:這裡詩人自稱。爭席罷:爭席典出《莊子?寓言》,楊朱倨傲驕矜,自從見老子之後,學會了謙恭禮讓,人們也敢和他爭坐席了。而爭席罷指自己退隱山林,與世無爭。

⑧“海鷗”句:典出《列子?黃帝》中載:“海上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遊。鷗鳥之至者百計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這裡用海鷗比喻人事。

積雨輞川莊作25

這首七律是詩人隱居輞川莊時期寫作的。該詩描寫了莊園的田園美景,同時也描述了自己優雅恬靜禪寂生活,兩相融合,意境自然愜意。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首聯寫鄉村農家的生活。正值連雨時節,空氣潮溼,炊煙緩慢升起,農家女人正在蒸野菜,做米飯,準備送到東面田頭勞作的人。“遲”字,精妙傳神地描繪了雨天中的炊煙變化,詩人能如此細緻地描繪也反映了此時詩人內心安靜閒逸。而從詩人對農家人做飯送飯等動作的描述,可以看到農家人的生活是平凡而溫馨,也體現了鄉村裡濃郁的生活氣息。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兩句繼續寫詩人看到的景象,廣漠平疇、白鷺飛翔,密林中黃鶯婉轉啼叫,它的鳴聲多麼歡快優美。這兩句寫景,意境悠閒恬靜,瀟灑愉悅。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鶯,使自然風光色彩鮮豔,意趣叢生。“漠漠”形容水田廣袤、蒼朦。“陰陰”表現了林木茂密、幽深。兩種景象相映成趣,使鄉村的夏景色彩紛呈、美麗恬靜。在這樣優美恬靜中生活的王維心情當時怎樣的愉快和愜意。

接下來詩人寫到自己愉悅的禪寂生活。“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坐山中,觀木槿而悟人生苦短,採摘新鮮的葵菜作為自己的齋飯。這不問世事,清幽參禪的平靜生活,看似孤寂枯燥,但是詩人能平靜細膩地將這些寫出來,體現了詩人沉浸在參禪悟道的恬靜生活中,饒有興趣。也許在詩人眼裡,這些超脫凡俗是非紛擾的事情比昏暗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不知道要號多少吧。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這裡詩人說道我早已經遠離塵俗,變得與世無爭,還有誰能無端地猜疑我呢?詩人在這兩句話中分別用了兩個典故,正用楊朱典故,反用海鷗典故,抒發詩人表現詩人隱居山林,過恬淡悠閒生活的志趣。這也正是詩人“習靜”“清齋”的結果。

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熱,活潑明快,形象鮮明,餘韻清遠。充分體現了詩人恬淡的生活情志。

後人點評

明人顧璘:結語用《莊子》忘機之事,無跡。此詩首述田家時景,次述己志空泊,末寫事實,又嘆俗人之不知己也。東坡曰摩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者,此耳。(《王孟詩評?王詩》卷四)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8章 王維(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①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②,遍插茱萸少一人③。

【注】

①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的重陽節,在節日裡人們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的習俗。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就在這裡。

②遙知:遠遠的想到。

③茱萸(yú):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據《風土記》載,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帶茱萸以驅災辟邪。

菊花

此為王維在十七歲時所寫的詩。詩中表達了詩人佳節之日懷念兄弟之情。

第一聯詩人正面直接抒發自己在佳節時的懷鄉之情,沒有矯揉造作之態,感情自然真摯。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的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的質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裡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麼強烈,但是,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隻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裡聯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等一些詩人在家鄉的一些美好回憶,這就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樸,如娓娓道來,這句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寫到這裡,詩人想要抒發的感情已經達到了高潮。接下來詩人寄情於景,將心中的懷鄉情,凝聚到了典型的事物中,表達委婉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的想象中,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兩句詩人從反面著筆,沒有說自己思念家鄉而是說家鄉親人會懷念到自己。從對面著筆,親人的思念和上文詩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烘托了綿綿不斷的鄉愁情緒,把思鄉變得越發深沉。這兩句沒有前兩句那樣直接表達思鄉的強烈感情,看似淺淡的兩筆,卻更加襯托了詩人深深的思鄉情,感情比前兩句更加深沉,更加強烈了。

這首七言絕句最妙的地方就是詩人靈活轉換角度,從直抒胸臆,到委婉表達,寄情於他人。可見詩人思路之開闊、用筆之嫻熟。自然樸素中見真摯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後人點評

明人顧璘:真意所發,切實故難。(《批點唐音》卷十三)

鹿柴①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②。

返景入深林③,復照青苔上。

【注】

①鹿柴(zhài):指用帶枝杈的樹木圍成的柵欄,因形似鹿角,故得名。柴,通“寨”,指木柵欄。是輞川的一個地名。

②但:只。

③返景:夕陽返照的光。《初學記?日部》:“日西落,光返照於東,謂之日景。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返,通“反”。景,通“影”。

鹿柴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所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詩。詩中描寫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中傍晚幽靜的景色。

“空山不見人”,詩人首先寫到在空曠的山谷中沒有人的蹤跡,反映了環境的空曠寂靜。在詩人的感覺中,還這裡看不到人,所以仿若有種與世隔絕、虛無縹緲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的產生就是因“不見人”。這三個字將空山的意境具體地表現了出來。

“但聞人語響”,也許只讀第一句這種意境並不是很突出,甚至有些死氣沉沉,但是,這第二句寫到只能聽到人說話的聲音,這樣這種寂靜就被打破了,但是一個“但聞”表明在這個空寂的山谷中偶然會傳來人聲。而這偶爾的說話聲在這樣一個空曠的山谷中卻越發顯得山谷的幽深寂靜。空谷傳遞聲音,越體現空谷的空曠,空山中的人語聲,卻越顯得空山的靜寂。人語響過,待人語響過,整個山谷又回到了空寂。第一句是正面寫空山之靜,那麼第二句則是以動襯靜,從側面進一步烘托了空山的靜。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第三、四句主要寫了深山密林中的景色。夕陽返照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林,靜靜地照在青苔上。“深林”“青苔”本來就多是不見陽光,體現了寂靜、幽暗。而詩人卻特別選擇林間投射下來的返景。剛讀來感覺有這樣一抹陽光,應該是給這個寂靜、幽暗的環境增加了幾分生氣,不再那樣幽暗了,但是細細讀來,在這樣幽暗的環境中,只有一縷陽光星星點點地灑落在青苔上。這星星點點的日光和整個幽暗的大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等到落日隱沒,那麼整個深林又恢復到了原來的暗,而陽光是微弱的也是暫時的。這樣一想反倒使這幽暗的氛圍變得越發寧靜、幽暗了。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用人聲反襯空山之靜,用陽光反襯密林之暗。在冷寂的環境中摻入一點暖意,卻越發使這要冷色調更冷了。使空山中空曠幽深的環境更加突出。詩人筆法細膩,將詩文也成了一幅恬靜空寂畫作,真是精到。

後人點評

明人桂天祥:不言處反勝有,言復不佳。(《批點唐詩正聲》卷十八)

洛陽女兒行

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①,才可容顏十五餘②。

良人玉勒乘驄馬③,侍女金盤膾鯉魚④。

畫閣珠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

羅幃送上七香車⑤,寶扇迎歸九華帳⑥。

狂夫富貴在青春⑦,意氣驕奢劇季倫⑧。

自憐碧玉親教舞⑨,不惜珊瑚持與人⑩。

春窗曙滅九微火○11,九微片片飛花瑣○12。

戲罷曾無理曲時○13,妝成只是薰香坐○14。

城中相識盡繁華○15,日夜經過趙李家○16。

誰憐越女顏如玉○17,貧賤江頭自浣紗○18。

【注】

①洛陽女兒:語出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對門居:語出梁武帝蕭衍《東飛伯勞歌》“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豔照里閭”。

②才可:正當。

③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勒: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驄(cōng)馬:毛色青白相間的馬。

④膾鯉魚:鯉魚片。語出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餚,金盤膾鯉魚。”膾,把魚、肉切成薄片。

⑤羅幃:羅帳,絲織簾帳。七香車:用多種香料塗飾的豪華車子。

⑥寶扇:富貴人家出行時用來遮蔽的扇狀物體。九華帳:色彩鮮豔的羅帳。

⑦狂夫:古代妻子對丈夫謙稱。

⑧劇:超過。季倫:西晉富豪石崇,字季倫,以驕奢著名。

⑨憐:愛。碧玉:梁汝南王妾,深受寵愛。這裡指洛陽女兒。

⑩珊瑚:據《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與王愷鬥富。王愷拿出皇帝賜予的珍貴的高二尺的珊瑚樹誇富,被石崇打碎,並讓人搬來六七株高三四尺的珊瑚樹償還他。這裡詩人用此典故比喻丈夫非常愛她,不惜一擲千金。

○11九微:一種古燈,這裡比喻燈具的精美華麗。

○12片片:指燈花。花瑣:指雕花的窗格。

○13曾無:從無。理曲:練習曲子。

○14薰香:用香料薰衣服。

○15繁華:富貴人家。

○16趙李家:這裡泛指富貴人家。趙李,指漢成帝時的皇后趙飛燕和婕妤李平。

○17越女:指西施,原為浣紗女。

○18浣紗:洗衣服。

洛陽女兒行

這首七言古詩是王維在開元六年(718)所作的,當時王維年十八歲。這首詩從一位的富貴人家的少婦的角度描繪了她過的奢華生活。表現了富豪權貴們的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又空虛的生活。

詩文前八句主要寫了洛陽女兒日常生活的奢華。洛陽女兒年方十五歲,正值青春年華,他的丈夫騎著用美玉裝飾馬籠頭的清白相見的高頭大馬,侍女用金盤裝魚,洛陽女兒居所處,精雕的畫閣和珠翠的大樓相望,且垂簷處都是栽滿了紅桃綠柳。而洛陽女兒出行坐的是七香車出行,有團扇依仗,上下車還有羅帳遮護,從這些細緻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他們出行時浩浩蕩蕩的場面,該是何等壯觀。

接著從“狂夫富貴在青春”到“妝成只是薰香坐”,這八句主要寫了洛陽女兒丈夫的奢侈放蕩的生活和洛陽女兒的嬌態和對內心的無聊。她的丈夫正值青春芳華,意氣驕奢程度超過了古時的季倫,這裡詩人把丈夫和季倫相比,更鮮明地表現出了她丈夫的奢華程度。接著詩人又用了王愷比富這個典故,進一步形象生動地表現她丈夫的奢侈。接下來詩人寫到洛陽女兒通宵達旦地娛樂,直到天亮才燈滅,燈花片片飛到窗上,整日嬉笑玩了,哪裡時間還練習曲子,待梳妝完畢後,只是獨坐薰香。其中也滲透了對洛陽女兒的憐惜之情。

最後四句描寫的是她們往來於城中富貴人家之間,可見她們交往的都是富豪權貴。最後兩句寫西施出身貧寒,即使美麗也無人憐愛與上面洛陽女兒的奢華生活和慵懶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襯了貧富差距,世事不平。

洛陽女兒本是小家碧玉,一朝成為貴婦,其居住行,生活奢華,但是在嬉笑娛樂的背後,洛陽女兒內心是空虛寂寞的。詩文諷刺了富豪權貴奢侈腐敗生活,同時,詩文也寄予了詩人抑鬱不得志的心情,寓意深遠。

後人點評

明人邢昉:非不綺麗,非不博大,而采色自然,不由雕繪,此四子所以遠遜也。(《唐風定》卷七)

山居秋暝①

王維

空山新雨後②,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③,蓮動下漁舟④。

隨意春芳歇⑤,王孫自可留⑥。

【注】

①暝:日落,天黑。

②空山:幽靜空曠的山谷。新:剛剛。

③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

④下漁舟:漁舟沿水而下。

⑤隨意:任隨。春芳歇:春天的芳華消逝了。歇:凋謝、逝去。

⑥“王孫”句:《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表招隱士出山。在這裡王維反用其意。王孫:本指富貴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這裡指詩人自己。留:居。

山居秋暝26

這首詩史詩人王維在居輞川時寫的,描繪了秋雨後山居景象,體現了安閒自在的山鄉生活。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第一句點明瞭當時季節和環境。在初秋的一個傍晚,空曠寂靜的山谷剛剛被新雨洗過,空氣變得非常清新。其中一個“新”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動,此字一出,彷彿聞到了秋雨後清涼而帶著山村泥土芳香的空氣,令人心神舒暢。“空山”二字讓我們想象到空曠的山谷中,周圍都是茂密的山林,沒有人的蹤跡,所以這裡好似世外桃源般清淨美麗。

詩人在接下來兩聯裡寫到了新雨初晴後看到的或聽到的景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天色已暝,皓月當空,月光星星點點點綴在茂密的松林上。山泉清冽,在山石間淙淙流淌,如一條潔白的素練,在月光掩映下發出閃閃星光,這樣一個優美安靜的自然風光是多麼令人陶醉啊!詩人隨意灑脫的兩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生動的自然風光,語言準確精練,形象生動,所以,這兩句也成為了寫自然風光的。

上兩句的自然景色靜謐,接著詩人打破了這種安靜,寫到“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喧鬧的聲音,那是洗衣姑娘們洗衣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在搖動,原來是那順流而下的漁舟打破了荷塘的寧靜。原來在青松明月,翠竹青蓮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淳樸的人們。詩人先寫“竹喧”因為,浣女還隱竹林中;先寫“蓮動”因為漁舟掩蓋在荷塘中,都是開始看不見,而後才發現“浣女”和“漁舟”的,這樣寫非常有真情實感,寫得很美妙,很有詩情畫意。

詩人在頸聯和頷聯中描繪的山景或人情彷彿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純潔而美好,兩聯動靜結合,將山鄉優美淳樸的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只有是內心真正熱愛大自然,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才能這樣生動形象地寫出如此美麗的山景,所以,這些山景的描寫也反映了詩人對安靜純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表現了自己的高尚節操。同時這樣優美的景色也和當時昏暗汙濁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越是寫山林非常優美,越能反襯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

詩人在這裡好像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以最後他不禁說到:“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本是招隱逸之人出山的意思,而這裡詩人反用其意,任由春天芳菲凋零,不必介懷,山中景色如此之好,可以把公子挽留。詩人覺得“山中”比“朝中”更好。詩人用自然灑脫兩筆,表明自己潔淨純樸情操,潔身自好不與官場同流合汙的志向,表明歸隱之心。

這首五言律詩,用優美的筆觸畫就了一幅唯美的山中景,詩人用筆細膩,刻畫景色動靜結合,形象生動,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情趣。通過這幅優美畫卷起興,最後抒發詩人歸隱志趣,情和景完美結合,讓人看不出一點雕飾痕跡,自然天成,完美無瑕。最後一句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後人點評

清朝黃生: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復食煙火人能道者。(《唐詩矩》卷一)

少年行四首(其一)

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①,咸陽遊俠多少年②。

相逢意氣為君飲③,繫馬高樓垂柳邊。

【注】

①新豐:古鎮名,漢置,治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新豐鎮古時產美酒,名為新豐酒。鬥(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形容了美酒的名貴。

②咸陽:秦朝都城,故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這裡指代唐朝都城長安。遊俠:遊歷八方的人。

③意氣:志趣性格。系(xì)馬:拴馬。

王維的七絕組詩《少年行》共四首。本書選取了其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描寫了古代少年遊俠的日常生活,讚頌表揚了他們的友情和豪爽氣概。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意思是,新豐盛產美酒,一斗酒值十千錢,咸陽的遊俠多是少年。這兩句分別寫了“新豐美酒”與“咸陽遊俠”,兩者看似沒有什麼聯繫,其實這是詩人用了對舉手法,新豐美酒可謂上佳好酒,在繁華的城市裡,雖然說各種名人眾多,而少年遊俠可以稱為人中之傑。而也只有人中之傑的少年遊俠才配得上飲用上等的新豐美酒,少年遊俠飲用新豐美酒才能顯出他們的風采,新豐美酒好像特意為少年遊俠釀造的,兩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了。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接著第二句詩人取其自然寫到少年遊俠和意氣相投的人飲酒上來。遊俠之間“相逢意氣”的場面是,不需要有多長時間的交情,只要相逢之時,攀談幾句,就可以彼此欣賞,有一見如故之感,非常率直豪爽。這其中“意氣”用得非常精到,其中包含了遊俠們很多特點,他們或者有或者有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俠齊;馳騁沙場,報效國家的豪傑情懷等等,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俠士的狂放不羈的性格。因為一見如故,彼此意氣相投,所以有了“為君飲”三個字。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豪俠們開懷暢飲的生動場面。而最後詩人精選了“繫馬高樓垂柳邊”,這樣一景,遊俠馬匹系在華麗宏偉的酒樓邊的高大垂柳樹上,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含蘊豐富,讓人回味無窮,而馬讓人想到遊俠騎馬縱橫的飄逸,綠柳如蔭則給這繁華熱鬧的街市添了幾分閒逸和雅緻,使整首詩充滿了詩意和濃濃的生活情趣。如果詩人在結尾繼續寫少俠們暢飲的局面,那麼,這首詩就顯得直白得多,也世俗得多,略顯呆板,而詩人掉轉筆頭寫窗外的景色,便使詩文靈動而不呆板,詩文的格調立刻就上升了一個層次,變得超凡脫俗了,也使整首詩回味無窮了。

這首七絕詩文筆流麗,一氣呵成,充滿了理想氣息和浪漫色彩。充滿展現了豪俠風流倜儻、放蕩不羈的形象。

後人點評

《唐賢三昧集箋註》:“豪俠凌勵之氣,了不可折。”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第29章 王維(3)

使至塞上①

王維

單車欲問邊②,屬國過居延③。

徵蓬出漢塞④,歸雁入胡天⑤。

大漠孤煙直⑥,長河落日圓⑦。

蕭關逢候騎⑧,都護在燕然⑨。

【注】

①使至塞上:出使到邊塞。使,出使。

②單車:單車獨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察看,這裡指慰問邊防的兵將。

③居延:是我國古代西北軍事重地,故址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

④徵蓬:隨風飄動的蓬草,這裡詩人以此自喻。

⑤歸雁:因此時是夏天,所以大雁北飛,故有“歸雁入胡天”之說,這也是詩人自喻。

⑥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一說是古代邊防烽火臺燃起的狼煙。一說是唐代邊防上點燃的平安火。

⑦長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經涼州以北的沙漠。

⑧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是西北邊塞的重要關隘。候騎:擔任偵察、巡邏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這裡大概是化用何遜詩中“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這句,並不是實寫。

⑨都護: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燕(yān)然: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裡指代前線。《後漢書·竇憲傳》中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詩中這兩句意思是詩人在途中遇到偵察騎兵,得知主將還在前線未回。

使至塞上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使副大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戰取得勝利,唐玄宗於是任命王維為監察御史,出使西塞慰問將士。實際上是藉此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五律就是詩人在出使途中所作。該詩記述了詩人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開頭兩句點出了出使的目的是去“問邊”。和目的地是“延居”。表明了出使路途遙遠,邊地遼闊。“單車”二字說明王維出使時隨從很少,沒有一點氣派。這兩個字也流露出了詩人些許失意的情緒。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自己像隨風飄動的蓬草那樣從漢塞走出,又像是一隻歸雁進入胡人之地。“徵蓬”和“歸雁”都是漂移不定的事物,人們常常用這兩種事物比喻在外的遊子,而詩人在詩中以“徵蓬”“歸雁”自比,象徵了詩人此時漂泊異鄉的飄零之感,同時也蘊含著詩人憤怒而抑鬱的心情。同時“歸雁”也表明這次出使的時間是春季。本來春季裡大雁迴歸,而詩人自己卻要奔赴邊塞,反襯了詩人煩悶的心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描寫了邊塞大漠中曠遠奇偉的邊塞風光。詩人精選了邊塞中兩個經典的畫面,一個是大漠中的孤煙,一個是長河中的落日。兩者構稱了這這樣一幅宏闊的畫面,蒼莽大漠,漫卷黃沙,無邊無際,天空中沒有一絲雲彩,只見在這蒼茫的天地間,有一縷青煙直升上天,太陽西斜,落日垂在河邊,河水被照耀得波光粼粼。

其中的“大”表現了大漠的荒涼遼闊,“孤煙”在這樣大背景下顯得很突出,也寫出了這裡景色的單調,一個“直”字表現出雄健挺拔和堅毅之氣,這和“大漠”遼曠蒼茫和諧一體。“長”字在這個草木不生的環境表現了一種生機靈動。“落日”常常被人們用來寄予傷感之情,而這裡詩人用一個“圓”字來形容,則更帶一種溫暖和蒼茫之感。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滲透了詩人孤寂飄零的心情。這兩句寫出了塞外獨特的風景。畫面宏闊,意境雄渾。王國維稱其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最後“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人繼續敘述此次行程,在邊塞他遇到了一位負責偵查的騎兵,他告訴詩人主帥還在燕然沒有回來。這句呼應了一、二句。也表明了自己這次出使孤苦伶仃,不受重視,悽苦之情躍然紙上。

後人點評

《而庵說唐詩》:“‘大漠’‘長河’一聯,獨絕千古。”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①,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②,此物最相思。

【注】

①紅豆:又名相思子,產於亞熱帶地區。相思子如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相傳曾經有人死於邊塞,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因而得名。

②採擷(xié):採摘。

《相思》這首詩家喻戶曉,廣為傳頌。詩人在此詩中借相思豆抒發相思之情。筆調明快,平淡如敘的語言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紅豆生產於南方,以為果實渾圓,色澤鮮紅,所以,南方人把它當做裝飾物。據傳因一女子,其丈夫死在邊疆,她哭死於樹下,化成了紅豆,後來人們就稱其為“相思子”。詩人選用了極能代表相思的紅豆來寄予相思之情,既點明瞭詩的主旨,又增強了詩文的相思之情。“南國”本是紅豆的產地,而詩人的朋友也在南國,所以“南國”二字一語雙關,將紅豆和朋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詩人以“紅豆生南國”起興,引出下面的相思之情。語言簡練、輕快而有形象。接著詩人緊承上文,輕輕問道“春來發幾枝”,這一問顯得親切而自然。但讀到這裡不由得讓我們產生疑問,詩人沒有寫相思,卻問這樣一句和相思全然無關係的話,詩人的用意是什麼呢?其實,詩人完全是按照看到紅豆思友的感情思路來寫的,因為紅豆表示了思念之情,看到紅豆就不禁思念起友人,對紅豆的詢問,表現的是詩人對朋友的關懷。這是詩人巧妙地寄情於物。

“願君多采擷”這一句又承接上一句,希望朋友多采摘紅豆。言在紅豆意在懷思,多多采摘紅豆,寄託多多的相思之情,也暗示朋友珍惜友情。這是叮嚀朋友的話,而自己相思之情則在言外,表達委婉曲折,而又感情真摯深沉,詩人對朋友的相思之情不言而喻。為什麼讓朋友多采擷呢?最後詩人回答“此物最相思”。同時也呼應了首句中“紅豆”,總結全詩,點明主旨。而其“最”字蘊含感情深厚,意味深長。

這首無言絕句,全篇寫紅豆,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其中相思之情卻躍然紙上,言淺而意深,非常稱道。該詩語言簡樸自然、清新明快、委婉含蓄,格調建康,想象豐富,句式靈活。

後人點評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評雲:“直舉胸臆,不假雕鎪。”

渭城曲①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②,客舍青青柳色新③。

勸君更盡一杯酒④,西出陽關無故人⑤。

【注】

①渭城曲:唐新曲,題又作《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指唐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

②渭城:秦朝時咸陽縣,漢朝時改名為渭城(《漢書?地理志》)。治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浥(yì):溼潤。

③客舍:旅店。

④更:再。盡:喝(完)。

⑤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邊塞重要關隘。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寫作的一首送別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草色新”,這兩句點明瞭送別的時間,地點。烘托了送別的環境氣氛。清晨裡,淅淅瀝瀝的小雨洗滌了古老的渭城,潤溼了輕塵,旅社周圍的柳樹青青,顯得分外新鮮。平日裡道路上車馬來往不絕,塵土飛揚,而朝雨將路邊的垂柳清洗一新了。“浥”形象地寫出了新雨後空氣清新而滋潤的感覺。“新”字用得非常生動,仿若那鮮亮的綠色就在眼見。這兩句描寫了清晨雨後清新明朗的環境,筆調輕快活潑。送別詩通常情況下這類詩中景色蕭瑟或黯淡烘托送別時的離愁別緒。但這首詩卻一反常態,反倒有輕鬆舒暢,充滿希望之感,其實,詩人是用清麗的景色反襯離別的傷情。這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樣清爽的清晨,朋友卻要遠赴邊塞。於是詩人寫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飽含對友人的不捨、關心和擔憂等等感情。而這所有的感情蘊含在了“勸酒”中。“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是詩人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朋友深沉的關心和惜別之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朋友你在喝一杯吧,等到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陪伴你了,安西離這裡路途遙遠,人煙稀少,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啊。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情真意切,感情真摯,意蘊悠遠。所有的感情都在這酒中,我們可以想象到詩人和朋友一飲而盡的場面,霎時,這種離別之情達到了頂點。

陽關是當時內地通往西域的要塞,唐超國力強盛,內地和西域之間頻繁往來,從軍或出使陽關外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但是,詩人在和朋友即將分別的那一刻,他想到朋友西出陽關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想到朋友此去路途漫漫,旅途的艱辛,所以,心中的不捨和關心一齊湧上心頭。“更”字中既是要朋友再喝酒,其實也是詩人在留朋友再多留一刻。詩人此刻內心當是千頭萬緒,好像有很多話要囑咐朋友,卻又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說起,於是,詩人勸酒,一切感情都包含在酒中了。

後人點評

明人李東陽: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詩“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麓堂詩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三.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祖詠 王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