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将吴璘的孙子吴曦为什么造反,又为什么失败?

一德格天1


吴曦的背叛,发生在南宋开禧二年,也就是公元1206年,当时的南宋朝廷正在宰相韩侂胄的主持之下,对金国发起全面进攻。

韩侂胄与南宋朝野上下都指望着吴曦兵力强盛的川陕军能够给这次开禧北伐带来最好消息的时候,吴曦却正式的投降金国了。

那么,“南宋名将吴璘的孙子吴曦为什么造反,又为什么失败?”

要回答这个问题,子由以为,南宋名将的孙子只能说明吴曦的爷爷吴璘是有功于宋朝的著名将领,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吴璘的孙子吴曦就一定是绝对终于宋室江山的忠臣良将。

但是,当时吴曦的突然背叛,使得南宋朝廷组织的这场开禧北伐当即就功败垂成,而吴曦的阵前投敌,也坑了最信任、欣赏他的上司、此时执掌南宋权柄的宰相韩侂胄。

吴曦之所以能够成为南宋一朝开禧年间深受朝廷借重的军政重要人物,的的确确是借了其父、祖的光亮,以父祖之功,荫补入仕做官的。

当宰相韩侂胄决意北伐之时,首先任命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兴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

如此受上司器重,前途大好的吴曦,怎么就会起了悖逆之心的呢?

一,朝廷对其过于器重,缺乏制衡

吴曦当时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已经过于强大,可以说手中军权过重。

首先,吴曦军权过重,周边宋军力量对其缺乏制衡。

当吴曦接过其父祖所掌握的全部军事力量的时候,他所直接指挥的兴州地区的军事实力就变成一侧性强大,做为这一地区的第二军政长官,吴曦直接掌握的军兵总数达到了6万人之多,而环绕在吴曦军队周围的其它川陕军队则良莠不齐,多数为后勤部队和老弱残兵。

也就是说,在大战到来之际,朝廷也知道,川陕地区的宋军只能指望吴曦的军队,他周围的宋军根本就形不成基本的战力。

二,宰相韩侂胄对其过于信任

开禧二年三月,南宋朝廷准备北伐,此时的宰相韩侂胄急于功成,索性把川陕地区的财税权利给了吴曦,而在此之前,这一地区财税的权利一直是由南宋宗室亲王来负责掌管的,这样,才形成政、财分开,互相牵制的关系。

可是,性急的宰相韩侂胄在吴曦的军权已经过大的时候,竟然把财税权也给了他。

不但如此,时过一月,韩侂胄又下令以吴曦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到此,吴曦俨然是这一地区的主宰了。

三,吴曦的隐忧

虽然韩侂胄的信任使得吴曦一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可吴曦也明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强悍的金军可不是泥捏纸扎的人偶,做为开禧北伐的主要一路军事力量的统领,吴曦有明显的畏敌如虎的情绪。

果然,开禧北伐一开始,吴曦的军兵就遭遇金兵的打击,受挫之后,吴曦惶惶不可终日,他知道,在宋朝,有着对武将的戒备和重责的习惯,

四,宋朝一贯对武将刻薄,吴曦忧惧军事失败带来灾祸

开禧北伐后,吴曦在军事上遭到了失败。这使他心生畏惧。

据《金史》记载,吴曦的军兵虽然军力很强,但是刚一开战,就被金军连挫数阵,损兵折将,吴曦负责镇守的军事防线也被金军突破,吴曦只能凭险退守。

此时做为败军之将的吴曦,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向朝廷交账了。

五,金国诱降条件的吸引力

就在吴曦心思不定之时,金国对他开出了价码和条件,而且,这封信甚至以岳飞的下场举例,劝吴曦与金国合作,自统川陕,自立为王,金国直接送来了金印给吴曦,然后指天发誓,不用吴曦出兵,只要按兵不动,川陕之地即为吴曦所有,将来占有全部宋境,移交给吴曦,仿照宋高宗赵构故事,册封吴曦为帝,敦促吴曦,早定大计。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吴曦的心理防线终于全部崩溃了,答应了金国的要求,背叛了朝廷。

至于吴曦的失败,实际上也很简单,首先,吴曦的背叛行为是不得人心的,当他决意投降的时候起,很多部下就已经不再围绕在他的周围,另外,吴曦这个人心雄万夫,可军事素质却极差,在大号的形势之下,一个像样的胜仗也没有。

政治策略上就更是愚不可及,当时的金国已经难以支撑,所以一再与他讲和,愚蠢的吴曦竟然在这个时候选择投降金国,接受金人的空头册封,为虚名而招实祸,以至于做了41天的蜀王,就被人刺杀肢解,其家族都受到连累,他的皇帝梦也只是梦幻般的一瞬,但是,在其名字下,史册中,是永远抹不掉的背叛者的标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子由拍案惊奇


结论:

吴曦之所以造反, 并非是吴曦一人的责任,南宋政府是脱不了干系的。可是再怎么样,他也不能出卖国家利益,与敌人勾结。所以他造反后不久,就被手下爱国之心尚存的将士杀掉了。

导语: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从吴玠、吴璘到吴挺,吴家可以说是两代忠良,他们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浴血疆场,国家也给了他们相应的回报,吴玠、吴璘兄弟二人都名列南宋七王。吴家在川蜀的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了金军的铁骑。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让其蒙羞的竟是自家后人。


  • 进入吴曦的世界,看看他的人生过程

  1. 作为吴璘的孙子,吴曦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16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中郎将,这个时候他寸功未立,全凭借的祖父的荫蔽。初期的他也有着报效国家的梦想,凭借军功他一步步的得到了晋升。庆元六年,35岁的吴曦因为修建宋光宗陵寝有功而被升为太尉。

  2. 开禧元年,南宋的宰相韩侂胄再次启动北伐计划,吴曦趁机返还蜀地。回到蜀地后的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谋划,掌握了蜀地的财政大权。这个时候,蜀地的兵权与财权都由吴曦一人所掌管,可以说达到了吴曦人生的巅峰。
  3. 开禧二年,心怀异志的吴曦开始与金国秘密书信来往,谋划反宋大计。他背着手下人暗中与金人勾结,在得到金人的支持后,吴曦公开了自己的造反计划,叛宋称王。
  4. 吴曦的叛宋只是得到了少部分人的支持,当时蜀地中人对吴曦的叛宋反对者甚多,就连他的儿子对此都非常不满。开禧三年,其手下杨巨源等人就把他杀掉了。

  • 本是忠义之后的吴曦,为什么升起了反宋之心呢?

  1. 韩侂胄想要重启北伐大计,可是当时的朝中无人可用,放眼望去只剩下了吴曦一人。而吴曦既是忠良之后,本身也立有战功,韩侂胄基于信任,给予了吴曦军政财一体的大权。而南宋朝廷因为缺乏可以形成战斗力的部队,所以无法对吴曦产生制约。在吴曦根据地的“川蜀”一代,更无人可以构成对吴曦的威胁。这一大的形势格局为吴曦创造了造反的条件。
  2. 宋朝从建国之初就是重文轻武,武将即便是有功都不被重视,在他之前就有抗金名将岳飞的冤死。而吴曦本人虽然是吴璘的后人,但是能力与祖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朝廷上层胡乱指挥,吴曦在同金军的作战中不仅没有获胜,还打了大败仗。他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担忧,吴曦的造反有一定意义上的自保需要。
  3. 金国对吴曦非常的重视。金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发,当然是乐的看到宋朝内部大乱。因此金国给吴曦开出了一个比较优厚的条件。金遣吴端持诏书、金印至罝口,封曦蜀王,曦密受之。吴曦看到这个条件之后,也觉得如果选择造反的话,要比为南宋王朝尽忠强。因此,吴曦以国家利益与金人勾结,阴遣客姚淮源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于金。双方在利益上达成共识后,吴曦反叛南宋。

  • 吴曦造反失败的原因

  1. 吴曦的造反缺乏通盘的考虑。虽说南宋的力量不强,可是当时金国也没有了攻打北宋时候的力量。根本无法对吴曦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帮助,能做的只有口头表示。
  2. 吴曦的个人能力不足,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吴曦都不及他的先辈。他的造反只是一场闹剧。当他杀掉那些忠臣义士之后,其残暴也显露无疑。
  3. 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与这个叛国者一条路走到黑。所以,他造反不久,就被他原来的手下杀掉了。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倡义讨逆,未有以发,遂与随军转运安丙共谋诛曦。会李好义与兄好古、李贵等皆有谋,交相结纳。二月甲戌夜,漏尽,巨源、好义首率勇敢七十人斧门以入。李贵即曦室斩其首,裂其尸。


结语:

吴曦的造反有朝廷本身对其过于信任,缺乏节制有关,也离不开吴曦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但更大的因素还是吴曦丧失了应有的国家大义。他最终的失败,除了本人的能力不足外,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与这个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同流合污。只要是稍微有一点气节的人都会把祖国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画外音:

一门竟出两名臣,伯仲同心拒敌人。莫怪蜀民崇食报,迄今庙貌尚如新。这是蔡东藩先生在《宋史演义》中对吴玠、吴璘两兄弟的评价。如此忠义的兄弟,死后竟然有后人背叛国家,真是为两兄弟感到悲叹。


《宋史》


再言春秋


导语:

吴曦是南宋七王之一吴璘的孙子,祖父吴璘死后被追封为信王,是南宋著名军事将领。吴曦也因此而获得朝廷器重。

不过他的反叛,其实跟宰相韩侂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韩侂胄希望通过北伐掌握南宋所有权力,而吴曦趁此机会依附于韩侂胄,成为帮助韩侂胄夺权的重要人物。

韩侂胄对吴曦的信任有些莫名其妙,以至于吴曦在蜀地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做到了四川地区的军政一把手,而且有了随机应变的权力,从而才具备了反叛的资格。

01韩侂胄和吴曦之间的关系,属于相辅相成。

其实韩侂胄的出现,无疑是给备受压迫的南宋朝廷打了一剂鸡血。因为南宋朝廷一直以来都没有切实的北伐计划,总是在唱口号,可实力上却不允许。所以久而久之,没有人再提起北伐的事情,民族情绪相当低落。

会韩侂胄谋开边,曦潜畜异志,因附侂胄求还蜀。枢密何澹觉其意,力沮之。陈自强纳曦厚赂,阴赞侂胄,遂命曦兴州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从政郎朱不弃上侂胄书,谓曦不可主西师,侂胄不报。曦至镇,谮副都统制王大节,罢之,更不除副帅,而兵权悉归于曦。---《宋史》

这个时候韩侂胄却高举北伐旗帜,他力主北伐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要夺取南宋的全部权利。不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南宋臣子们的主张是和而不是战。

所以面临重重困难的韩侂胄,其实并不如意。这个时候吴曦以三代忠良的身份,力挺韩侂胄,支持韩侂胄掌权,并且强烈支持北伐。

  1. 这可把韩侂胄高兴坏了,多几个吴曦这样的忠良之后,韩侂胄想要掌权自然就不是什么问题。所以为了拉拢南宋其他忠良之后,韩侂胄开始大力提拔吴曦。
  2. 吴曦的升迁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有了韩侂胄这么一个大靠山,吴曦的仕途不会太差。可是他自己也没想到,韩侂胄对自己居然如此信任。
  3. 在军事上,韩侂胄几乎完全放权,吴曦逐渐成为了四川地区的领袖人物。韩侂胄的意图当然是明了的,他认为吴曦是自己人,完全可以托付兵权。

兵权在吴曦手里,那就等于是在他韩侂胄手里。而吴曦这边也没有闲着,一再强调自己的立场,支持韩侂胄北伐。

所以这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韩侂胄成了个傻大个,认为吴曦是自己人。而吴曦则顺坡下驴,假装成为韩侂胄的亲信,从而夺取了四川的实际控制权。

02韩侂胄北伐没有成效,金人暗中与吴曦勾结。

韩侂胄和吴曦之间的关系,维持的时间并不长。自从韩侂胄将四川所有军政大权都交给吴曦以后,吴曦完全具备了独立的条件。

金人犯西和,王喜、鲁翼拒之。战方急,曦传令退保黑谷,军遂溃。乃焚河池,退壁青野原。曦时已布腹心于金,将士未之知,犹力战,敌人窃笑之。曦退壁鱼关,招集忠义,厚赐以收众心。兴元都统制毋思以重兵守大散关,曦因撤蓦关之戍,敌由版闸谷绕出思后,思遁。金遂陷大散关,曦退屯罝口。举人陈国饰投匦上书,言曦必叛,侂胄不省。---《宋史》

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朝中不少大臣都上书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吴曦的权力过大,完全没有朝廷的节制,将来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宋朝最担心的,就是地方武将造反的事情。岳飞被杀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奇怪的是,韩侂胄对此置若罔闻。

  • 吴曦欣喜之余,必须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如今他就是被放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虽说有巨大的权力在手里,可是吴曦也遭到了不少非议。
  • 这个时候韩侂胄发动了北伐,很显然,吴曦作为四川地区的军事领袖,自然承担了四川地区的北伐重任。韩侂胄一直催促吴曦进兵,可是吴曦部队却按兵不动。
  • 为此韩侂胄请程松作为吴曦的顶头上司前往四川督战,结果程松的卫兵都被换掉,而吴曦此刻正在帮助金人围困宋军。

这一惊人的发现并没有传出去,吴曦在四川的行动非常诡异。他一方面派人前去和金人商谈议和事宜,一方面在四川地区招募忠义之士前来抗金。

如此一来,韩侂胄这边认为吴曦还在抗金,而金人那边已经和吴曦达成了协议。金人册封吴曦为蜀王,使得他真正成为了蜀地的最高统治者。

这是多少英雄人物,梦寐以求的事情。吴曦当然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所以他不顾手下人的反对,公然称王。

03吴家80年的忠义毁于一旦,吴曦把自己送上断头台。

吴曦称王的事情很快在南宋传开,韩侂胄为此背脊发凉,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其实这就是一场赌博,无限制的信任之下,要么会出现为你卖命的人,要么就是在养虎为患。

很显然这次韩侂胄是彻底赌输了,因为吴曦的叛乱,使得韩侂胄北伐的部署全部被打乱。金人有了吴曦在四川地区的策应,所以他们才集中兵力前往的东南地区,围攻南宋主力。

最终韩侂胄的这次北伐活动以失败而告终,而吴曦是罪魁祸首,为此韩侂胄甚至打算承认吴曦蜀王的事实,希望他不要投降金人。当时吴曦自称蜀王,公然成为了金人的附属国,甚至留起了金人的小辫子。

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倡义讨逆,未有以发,遂与随军转运安丙共谋诛曦。会李好义与兄好古、李贵等皆有谋,交相结纳。二月甲戌夜,漏尽,巨源、好义首率勇敢七十人斧门以入。李贵即曦室斩其首,裂其尸。丙分遣将士收其二子及叔父柄、弟晫、从弟晛、贼党姚淮源、李珪、郭仲、米修之、郭澄等皆诛之。时吴端犹卧后阁,亦伏诛。徐景望、赵富、吴晓、董镇、郭荣、禄禧等皆在外,遣人就诛之。函曦首献于朝。---《宋史》

这使得当时蜀地的忠义之士愤怒不已,他们看清了吴曦的嘴脸,知道之前的所有号召都是骗人的,所以他们打算合谋杀掉吴曦。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合谋诛杀吴曦事件,就这么爆发了。以杨巨源、安丙、李好义兄弟、李贵等人为首的多股力量一起冲入了吴曦的宫殿,李贵当场斩杀吴曦。

吴曦被杀以后,吴曦的军事势力完全瓦解。南宋再次得到了四川的控制权。到了清算的时候,宋宁宗并没有诛杀吴家满门,毕竟吴曦的爷爷吴璘对国家是有功劳的。所以朝廷只是杀了吴曦的妻儿,将吴曦的兄弟们贬为奴仆,吴家的子孙负责祭祀吴璘,免于责罚。

总结:吴曦的叛乱,归咎于韩侂胄的放权。

信任永远都是相对的,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人,因为权力这东西就跟指环王里的魔戒一样,是有魔力的。

一旦有人深陷其中,自然会变得失控。如果这个时候你再没有相应的人前去约束的话,那对这些人来说,可就无法无天了。

韩侂胄显然是百分之百地放权吴曦,却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等到吴曦坐稳江山以后,他才想着派个人去监督,却为时已晚了。

所以吴曦的反叛,韩侂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对的权力永远都是合适的,为什么中山先生要求三权分立?

就是不希望权力失去制衡,他在卸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将国会可以限制大总统的命令写进了宪法之中,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某些人的权力。


江湖小晓生


吴曦枉为名将之子忠臣之后,却野心膨胀叛国谋反,自立为蜀王,置祖宗忠义于不顾、背弃臣节叛君叛国,最终大逆不道不得人心终以失败惨死而告终。可他的谋反叛国却毁了其祖父、父亲一世忠臣之名,令祖宗蒙羞。既是不忠之臣,更是不孝子孙,永远被后世唾骂遗臭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