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未必名就,曾國藩背後的男人

我們經常愛講一個詞叫“功成名就”,舊時代的文人也好講究個“功名”,似乎立功則樹名,一個人幹出功績自然就有了名望,但是有些時候也不盡然。曾國藩是儒家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古往今來的兩個半聖人中的半個,雖是半個,但盛名譽滿天下,到今天也絲毫不差。但是作為湘軍破城南京的另一位功勳人物曾國荃,比起他的哥哥曾國藩就差的遠了,甚至還在當時流傳下來的一些記述中憑添許多惡名,這就很有些問題了。


功成未必名就,曾國藩背後的男人


曾國藩起家自然是一手創立的湘軍,作為他的股肱臂膀,弟弟曾國荃也很不含糊,一路荊棘坎坷和太平軍你死我活纏鬥幾十年,最終攻克太平天國的南京。按理說克敵平賊打下南京絕對算的功成了,然而南京城破後,當時流傳的文人筆記對他的記述就很不客氣。基本說曾國荃曾老九趁著城破大發其財,尤其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著名文士王闓運所作的《湘軍志》,那就是直說曾國荃大發戰爭財,靠擄掠南京城一夜暴富,把這位剛剛建立大功的哥們基本塑造成了一箇中飽私囊的戰爭販子。那麼同樣是破城建功,為什麼哥哥可以名傳後世,弟弟就成了這麼一副形象。這就要從“名”這個根上找原因。

功成未必名就,曾國藩背後的男人


《說文解字》說“名”,“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說的大概意思就是,名氣多少還是嘴上說出來的,也就是重點還在於人說。那麼說和說差別就大了去了。曾國藩自己就是一個大文人,鼎鼎有名的桐城派高手,曾氏家書現在都是書店的暢銷書籍,而且曾國藩作為可以立言的大師,身邊的文人高士也不算少,在他的幕府中,培養出了一大批門生故舊,這一些人放到現在就是一幫佔據輿論高地的大V,曾國藩的名聲甚至他死後都有這些“大V”的力推,可以說曾國藩的赫赫聲名和這些人的力挺是有很大關係的。反之,曾國荃卻極度瞧不上文人士子,甚至還寫信勸哥哥遠離,他自己金戈鐵馬指揮數萬之師,認為文士務虛之人不可用,所以當世文人和他也就基本沒什麼交情。在王闓運的《湘軍志》寫出來後,曾國荃看了大怒,但自己畢竟胸中沒有多少墨水,辯白不得,也只好請一些素有文名的文人出來幫助自己辯解,然而畢竟沒有多少高士,汙名總是沾了半生,直至而今。

功成未必名就,曾國藩背後的男人


看歷史,畢竟悠悠眾口,古往今來能做到功成名就的也卻是少數,曾國荃和曾國藩的例子,足以自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