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洛神昆仑


李唐年间吐蕃的综合实力要远比今人想象的更加雄厚,而且吐蕃的扩张可不是一开始就打定了李唐的主意,题主所谓的印度在当时至少被吐蕃侵略过四次以上。

高原族吐蕃异军突起

作为中华历史上异常强盛的高原政权,吐蕃在公元八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横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到了松赞干布上台时,吐蕃内部的分裂势力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为了集中吐蕃政权松赞干布展开长达数年的平叛计划,经过了常年的平叛吐蕃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吐蕃势力得到迅猛发展之后,其政权面临向哪儿拓张的重要问题,当时候尚没有精准的亚洲地图,很多国家和军队的战争策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之上,而相比于不太熟悉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南方反而是吐蕃最为熟悉的领地。

吞并属国、叫阵李唐不过棋局对弈

首先,相较于盛世李唐而言,周边的一些小国家明显更好欺负,所以吐蕃也多次吞并这些小国,据吐蕃名臣巴·赛囊所著《巴协》记录:当时修建了桑耶寺后,寺内白塔想要用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装藏。为此,赤松德赞派兵南下亲征。当吐蕃军队走到达贝莫贝塘时,天竺的一位国王吓的魂飞魄散,把靴子挂在宫门之上,表示臣服。并对吐蕃统帅说:“我的国土愿归入吐蕃赞普的脚下,甘愿缴纳赋税,请将军不要妄动刀兵”。随后,吐蕃大军渡过恒河,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在朝拜了金刚座菩提树后,从塔中取出舍利,凯旋北归。凯旋之前,吐蕃军队再次于恒河树立铁柱为界,并留兵驻守,形成一个大城镇。

由此可见,吐蕃国的策略是先征服周边的小国,以换取和大唐对谈的最大筹码。所以吐蕃不打印度的这种传闻纯属无稽之谈,当时诸如印度等弱国正是吐蕃的侵略对象。

高原帝国和天可汗的和解

实力极速膨胀的吐蕃迫切的想要得到大唐的认可,但是李唐王朝如果就此轻而易举的答应他,那么在众多属国面前未免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所以吐蕃的初次求亲意愿并未得到回应。

初次被拒的松赞干布带兵吞并了十几个属国,随后甚至和大唐发生冲突,但是实力不济最终失败,随后第二次向大唐提出和亲意愿,得到了唐皇的认可。

首先,松赞干布经过多年的征战已经在高原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再加上多年的吞并计划使得周边的小国全都被统一,这对李唐王朝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其次松赞干布的归顺更有益于唐王朝的大一统,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形象,也维护了唐王天可汗的形象。

而归根结底,吐蕃和唐王朝的和解还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而倒霉如印度等小国,就只能成为棋局对弈的牺牲品了。


司马长史


吐蕃当然有攻打印度,但那时不叫印度,当时还连续打了四次。那时候的吐蕃正处于崛起阶段,但古人可没有现在的地图,也不知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什么个情况。

通常按人的直觉习惯来算肯定是找最熟悉的路走,而南方就是吐蕃王朝最熟悉的方向。

那个时候已经就有了通往天竺的商路,这条路好几个名字“麝香之路”、“宝石之路”、“盐粮之路”等,这时候交易的还不是当时中原王朝有名的茶叶、丝绸什么的,而是藏北盐湖中的食盐、羊绒等物。因为吐蕃王朝经济落后,当时的交易还是原始的以货易货,并且一直持续了很久。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吐蕃最早攻打的并非北方的吐谷浑,而是南方的小国,只是中原王朝对那些地方并不了解,所以史料没怎么记载。

藏族史料《贤者喜宴》中记载:

“纳木巴民王、泥婆罗铸铜王、孙波铁王、门域果王等四方王,收赋税以进贡称臣。”

上面说的门域果王与泥婆罗铸铜王的位置就在吐蕃的南方,因此这两个地方也是吐蕃最先攻打的小国家,之后吐蕃就向他们收“保护费”。

“门域果王”中的“门”在藏语中指的是被森林覆盖的狭窄山谷,研究者认为吐蕃时期说的“门”就是现在的门隅、洛渝、下察隅几个地区。

这几个地区就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域云南交接处,也是现在著名的进藏路线。而泥婆罗就是现在尼泊尔,这个弹丸小国曾经一直被吐蕃控制,松赞干布时期,泥婆罗时局动乱,吐蕃还出兵摆平,扶持新王上位。

《旧唐书》:

“那陵提婆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

公元704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去世,而后吐蕃国内叛乱四起,重新掌朝的没庐赤玛伦罢免泥婆罗国;位于南方的“悉立国”也发生叛乱,而“悉立国”也是吐蕃属国之一,位于天竺境内。

公元648年,王玄策在天竺被劫,求组松赞干布借兵,吐蕃借精兵1200人、泥婆罗700人,交于王玄策,对于这段历史可谓是众所周知“一人灭一国”。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

“归降的城镇聚落五百八十余所,未久朝乾托卫城破,中天竺就此灭亡。为此,吐蕃曾立铁碑于天竺,以定吐蕃南界于此。”

西藏史书记载吐蕃对印度最后一次用兵实在赤松德赞时。

这次行动是因为当时吐蕃修建了桑耶寺之后,寺内白塔想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因此赤松德赞派兵去取。而天竺的一为国王听到此事后下的面无血色,就把靴子挂在宫门上,以表臣服,他向吐蕃将领说愿意归附吐蕃脚下,年年进贡,只要不动刀兵。

随后,吐蕃大军渡过恒河,抵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在朝拜了金刚座菩提树后,从塔内取出舍利后回国。凯旋前,吐蕃军队又在恒河树立铁柱为界,并在此地留守兵力,此后更形成一个大城镇。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吐蕃王朝至少有四次对印度进内用兵。因此,吐蕃并不是只对唐朝较劲,而是吐蕃除了南方外,也想在东、西、北发展,而唐朝刚好挡住了吐蕃发展的道路,这才一直打了两百多年,而吐蕃不曾想到唐朝尽然如此强悍。


大国布衣


吐蕃英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就开始了对周边的征服,自那时起南亚次大陆的许多国家就开始臣服于吐蕃。

松赞干布稳定大局后,又向大唐求赐婚,多次遭到唐太宗的拒绝,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发兵攻伐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小国,而这些小国都是大唐的藩国。最终吐蕃终于和大唐直接接壤了。

然而松赞干布并未就此住手,他继续发兵攻伐大唐,结果大败。于是他再次令使臣带着吐蕃的全域版图,和贵重的礼品,前往大唐帝都长安,一是向大唐纳土称臣,以求爵位封赏。二是向大唐求赐婚。唐太宗立即予以恩准,让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对于以上所述,大家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大家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的东方世界存在着一个秩序体系,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居于正统天子之位,其他国家皆为藩属。

刚崛起的吐蕃王朝并未获得中原天子的认可,也就是说吐蕃只是武装团伙,并不是天下公认的国家。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臣,来长安求赐婚,并非吐蕃没有美女,也不是他本人缺老婆。而是他在变相的向唐天子,索取大唐承认吐蕃王国的地位。他想要的是一个合理合法的吐蕃王国地位。

只有吐蕃成为了东方政治体系内的合法国家,才能得到体系内各方的尊重,才能名正言顺的征伐体系外的势力。

今天为什么各国都要加入联合国,也是这个道理。只过唐朝的“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只有一个,那就是唐朝,天下权威至尊也只有一人,那就是唐天子!

,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发兵灭掉了大唐几十个藩国,继而进攻大唐,惨遭战败。尔后又纳土归顺,并且再次求赐封,而唐天子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

1,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唐天子不会白给好处给松赞干布。

2,松赞干布,灭大唐藩属,表面上看似狂野无礼,实际上则暗合唐天子心意。吐蕃灭掉众小国后。各小国的不少财产、人口丶士兵、贵族都迁入了大唐本土,大唐等于是狠赚了一票,而且还不让人憎恶。

3,松赞干布灭了众小国后,继续攻打大唐,一方面是试探大唐的实力,另一方面是想向大唐索取更多。结果大唐打败了吐蕃。于是松赞干布纳土称臣,再次求赐婚。

一是松赞干布灭了众小国,也算是对大唐作出了贡献,让大唐吃了个饱。

二是松赞干布战败后,纳土称臣。既让唐天子有面子,又让大唐看到了吐蕃的实力。因此大唐于情于理,都必须给吐蕃一个交待。

三是大唐借赐婚之机,派出很多人才前往吐蕃,帮助吐蕃发展,既是对松赞干布的尊重和答谢,也是表达大唐对吐蕃的接纳之意和兄弟之情。

至于纳土称臣,那只是为了维系天下秩序体系的需要,所谓君臣关系,只是个名份。大唐没有直接统治吐蕃,吐蕃也不会接受大唐的直接统治。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与吐蕃,是一个体系之下的两个政治实体,只是在名望上大唐高于吐蕃。

自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屡犯唐疆,二百多年来,战争不断。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吐蕃渴望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希望在名望上与唐天子平起平坐,而唐朝实力下降,无法让吐蕃敬畏。

可以说吐蕃攻打大唐,只是兄弟之争,吐蕃只是想多榨取些利益,并没有想要取代唐朝。

其实后来,西夏与宋的纷争丶宋辽纷争,也是利益之争,并无灭国之念。唯有蒙古汗国,才有一开始就打算灭掉中原,并吞天下的想法。

至于说吐蕃不攻打印度,那是很多人对边缘历史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吐蕃不但征服了大半个印度,还将实力拓展到了今天的中亚,据说还拓展到了今天的伊朗东部。只不过吐蕃实行贵族领主分封制,自从那位主张废佛教的吐蕃赞普,被刺身亡后,吐蕃就解体了,分崩离析!所以吐蕃王国的辉煌,才逐渐被世人所忽视!


鬼影147951010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吐蕃差点没把印度给打死,怎么能叫不打印度?

最近网友应该都比较熟悉王玄策一人灭国的故事吧?这其实就是吐蕃势力对印度的一次攻击。

王玄策在天竺吃瘪后,到吐蕃借兵,吐蕃出了一千人,又令泥婆罗(尼泊尔)出兵七千,统一教给王玄策统率,南下印度,将南天竺多个国家尽数消灭。

如果说,王玄策这一次是由汉人统治吐蕃兵,算联合出击的话,那么后来赤松德赞出兵印度则是吐蕃自己的行为了。

吐蕃信仰佛教后,想要修建一座桑耶寺,希望能够用佛祖释迦摩尼留在印度的遗物来供奉,于是吐蕃大军南下直接跨过恒河去取金舍利。当地的国王吓得全都臣服吐蕃,没有一个干预抵抗。

吐蕃军队临走前还在恒河边立了一个大铁柱,并且驻扎军队维持统治。

实际上,吐蕃能够与大唐争锋多年,对恒河地区的统治提供了很大的物质基础。


扣毛


方圆论坛观点

很多人都奇怪唐朝时期为什么土蕃不去攻打弱小的印度也就是天竺,却非要去打强大的唐朝呢?虽然唐太宗时期的唐朝并没有达到它实力的最巅峰。但即使这样唐朝也不是土蕃能惹的起的。虽说土蕃一直在不停的挑衅唐朝。但实际上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也就是凭借着高原天险,否则早就被唐朝给灭了。



个人认为土蕃之所以不打印度反而打实力更强的唐朝原因有四点。第一点宗教问题。从松赞干布和禄东赞时期,当时的掌权者和一些土蕃的高层人士他们都信仰佛教。而且松赞干布和禄东赞一直在扶持佛教对抗土蕃本土的苯教。而土蕃也就是印度可是佛教的起源之地。土蕃攻打印度很容易。打赢印度也很容易。但如果松赞干布攻打印度就会引起土蕃内部佛教徒的不满。这样的话苯教就会趁势而起重新打压佛教占据土蕃信仰的主动权。显然这对于一直打压苯教的松赞干布和禄东赞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为了内部和谐土蕃不可能去打印度。



第二点目标问题。土蕃之所以侵略就是为了掠夺财富美女和各种工艺典籍。而这些东西印度都没有。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但是印度的文明极度落后甚至比土蕃都不如。在财富方面也没有唐朝富裕。所以相比起来攻打唐朝的利益貌似要比攻打印度来的更高一些。土蕃在侵略唐朝无果后为啥死皮赖脸的求唐太宗嫁一个公主给他。并不是他真的想当唐太宗的女婿。而是他看上了唐朝的各类书籍和工艺典籍。因为他知道娶了唐朝公主后肯定有陪嫁,而这些陪嫁的东西对于土蕃的进步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点气候原因。土蕃地处高原十分的寒冷。而印度的气候类型又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印度的环境十分的炎热。这对于土蕃人来说是十分不适应的。常年处于寒冷环境中的土蕃人在炎热的环境中肯定不适应。所以印度对于土蕃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侵略之地。


第四点交通问题。虽然土蕃和唐朝还有印度都是领土相连的。但实际上双方的交通问题相差非常大。土蕃进入唐朝一路平坦也没什么山啊沟啊之类的。以土蕃人抢劫成性的性格来看土蕃进唐朝的路途十分适合他们抢劫之后就逃跑。而土蕃南下印度的话需要经过喜马拉雅山脉,相对来说南下印度路途太过于困难。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土蕃也只能选择侵略唐朝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〇大唐盛世,为各经济丶政治丶文化较落后国家的仰慕之地。周边邻近国家或者遣使大唐,称臣进贡,谋求封赏。或者进犯边境,攻城掠地,侵扰大唐,以获取其国家利益。吐蕃亦然。

〇印度与吐蕃中间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雪峰重迭,路途险恶,难以逾越,供给困难,攻伐无法持久。且印度当时小国林立,影响力远非大唐可比,对吐蕃人无吸引力。



赵凡丁201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政权怎样对外扩张的问题。

国家是全体国民求生存和发展意志的集合,一个国家政权要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获得可以让国民发展生产的土地。国民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需要什么的土地才能发展生产?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权对外扩张的方向。

吐蕃帝国是公元七世纪崛起与青藏高原的一个强大政权,吐蕃的社会生产方式是高原农牧业相结合的方式,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秏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纺织等。


高原农牧业相结合便是吐蕃帝国的经济特点,为此吐蕃帝国扩张的方向是整个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伊朗高原、黄土高原。这些高原,主要的社会经济模式也是农牧业结合。

高原才是吐蕃需要的地理环境,相似的地理环境下,更容易满足吐蕃帝国内部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向外延伸,满足国民走出去安家立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青藏高原周边,除了高原地形外,还有中亚的盆地、新疆的盆地、四川的盆地,印度的平原。而这些地区,吐蕃帝国通过军事占领了,也无法长久。因为地形是基础,农牧业结合的经济是具体要求。没有具体的经济要求,吐蕃要取得当地的财富最多只能通过掠夺。

为此,吐蕃帝国用兵的目的有三点:

其一,夺取整个青藏高原,防止其它势力侵入。

其二,夺取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对外扩张版图。

其三,掠夺周边,打击对手,补充自身财力。

从吐蕃王朝用兵的目的可以看出这个提问的答案。

其一,当唐朝鼎盛之时,吐蕃才刚刚崛起。

吐蕃面对的是国际环境,就是周边都是唐朝的藩属国,而吐蕃连藩属国都不是,周边各国都没有把吐蕃当成一个国家,而是当作一群武装掠夺的强盗。

在吐蕃北部,也就是现在的青海地区是吐谷浑的地盘;在吐蕃的东部以及东北部,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西部地区,分别是羌族人和党项人的地盘。

吐蕃要取得建国的合法性,得到周边政权的认可,进而成为诸国争霸的一员,就必须得到唐朝对吐蕃王朝的承认。因为唐朝就是当时的联合国,且是联合国的唯一常任理事国。

吐蕃刚刚崛起,还打不过吐谷浑,所以羌族人和党项人就成了吐蕃的用兵方向。吐蕃与唐朝爆发松州之战(在现在的甘肃)。

这次战争,吐蕃与唐朝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吐蕃得到了唐朝承认,文成公主入藏,吐蕃王朝得到了想要的地位。

羌族人和党项人在吐蕃的打击下,组织更加松散,对唐朝的依附更强,唐朝在松州周边的统治得到了加强,从党项人和羌族人那里征调了不少的兵员。

其二,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吐蕃开始强势崛起。

吐蕃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就是要夺取唐朝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北部、东部,依附唐朝的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地区。吐蕃要扩张版图,就必须从唐朝手里夺取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对唐朝重要性在于商路,这些地区是否安全,决定了唐朝三大对外商路中的两条商路的安全。

第一条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亚,向西南可以到达天方世界,向东南可以到达印度世界。这是一条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

第二条是从长安出发,走汉中、蜀中、通过云南地区,向西南可以到达印度世界,向东南则是中南半岛各国。这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发出来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的价值,虽然不如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但是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条道路依然很重要。

为此,吐蕃与唐朝围绕青海地区(大非川)、大小勃律(克什米尔)、南诏(云南)三个地区展开了军事争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

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上是唐朝处于攻势,占据着这三大地区的时间比较长。到了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吞并了上述地区,并且占据了河西走廊、西域(新疆和中亚)、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西部,而强盛的吐蕃王朝一度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伊朗高原,阻击阿拉伯帝国东进。

与唐朝的战争是满足国家的意志,守护青藏高原以及对外扩张版图,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需要。而对于印度的战争则是打击对手,掠夺财富。

吐蕃对印度用兵有两次。

第一次是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要印度诸国向唐朝臣服,印度的小国王不知道唐朝的强大,打劫了王玄策。王玄策从泥婆罗、吐蕃等唐朝的十几个藩属国和部落调兵,兵力达到近两万人。王玄策指挥这支以吐蕃精兵为主力的杂牌军灭掉了印度三个比较强大的王国。

第二次是吐蕃与唐朝之间爆发大非川之战后,吐蕃战败,元气大伤。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了补充元气,派出大军洗劫了印度恒河流域诸国,强迫印度诸国臣服并每年按期纳贡。吐蕃人在印度各地区立石碑、铁柱,取走印度寺庙佛骨舍利,表示石碑所在都是吐蕃的领地。印度恒河流域诸国向吐蕃进贡了五十多年。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的方向,这就是吐蕃王朝和大唐死磕,却不南下统治整个印度的根本原因。


文明有历史


这个问题看似困惑,其实原因非常简单。

我们都知道,中原历代王朝备受游牧民族侵扰,即使是强大的汉朝也不例外,为何?因为中原王朝几乎聚集了全亚洲最丰富的资源,打汉人有东西掠夺啊,中原锦绣之地谁不向往?北元的皇帝被洪武大帝朱元璋赶到北方的荒漠深处后,还对大都的繁荣念念不忘,但是中原王朝对这些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这些游牧民族都穷的很,你打他们十有八九你连军费都挣不回来。

汉武帝对匈奴的数次反击就是明证。

我们中国人提老祖宗必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要把宋祖放在里面?要知道明祖的成就都在宋祖之上,也许是指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吧?),汉武帝刘彻就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个铁血皇帝启用名将卫青,霍去病等人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最终匈奴主力部队被汉骑击溃,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河套等大片水草肥美的地区净归汉朝。

但当时的汉朝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汉高朝刘邦手下能打仗的,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兵仙”韩信,还被刘邦老婆吕后给宰了,韩信一死汉朝的军队缺乏优秀的统帅根本不是匈奴对手,这使汉朝被迫与匈奴和亲,把美丽的公主们嫁过去麻痹对方,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国力空前强大,国库里的粮食堆到放不下,这时候汉武帝觉的时机成熟了,便对北方的匈奴宣战,即便有如此雄厚的国力,打完几次大仗后汉朝的经济也几乎崩溃。

这便是历代中原王朝不热衷北伐的重要原因,北方苦寒之地多荒漠戈壁,你夺来也没什么用还得派兵驻守,而且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不是好惹的,有着当时世界一流的骑兵(具体可参照上帝之鞭和蒙古军队西征),打的不好很可能皇位都坐不住(具体可参照隋炀帝征高句丽,高句丽就是当时东北的游牧民族)。

现在回到论题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吐蕃持续侵扰唐朝,而不把目光放在实力更弱的印度身上?

因为吐蕃穷啊,很多物资都缺,而富裕的大唐什么都有,吐蕃眼红啊,打印度?别开玩笑了,印度佬比我们还穷!

还有一点就是吐蕃的松赞干布野心勃勃欲当亚洲大陆的霸主,当然要打唐朝,一旦打败唐朝,唐朝那些让人垂诞三尺的财富尽归吐蕃,而印度松赞干布根本就是看不上眼的,印度古名天竺本就是大唐的附属国,后来天竺国内暴动不想听大唐了,大唐一个区区七品官王玄策向吐蕃等国借兵八千就直接灭了天竺,这样的附庸国家根本不足为虑,什么时候收拾都不晚。


布闻天下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

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对吐蕃的了解,往往是从历史课本和民间传说中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开始的。人们模糊知道那是一个青藏高原上的古代藏族政权,似乎各方面都相当落后甚至野蛮,据说那里所有的文化都是唐朝文成公主传过去的,其国王松赞干布也以能当上唐太宗的女婿为荣。既然这样,那这个吐蕃应该也是鼎盛大唐众多藩属国中的一个吧?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公元763年,吐蕃占领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并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天子,唐朝正牌的代宗皇帝则仓皇逃往陕州,看见了没有,是吐蕃占领了大唐的都城长安,这难道是一个属国应当有的举动吗?

自从吐蕃雄主松赞干布在统一西藏本土以后,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使节,首度向大唐帝国求婚求封,但一直都不顺利,磕磕拌拌的,从此便开始了200多年唐蕃之间恩恩怨怨的缠斗历史。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帝国,吐蕃有着哪些得天独厚的优越家底呢?

一、人口和军队优势

吐蕃和阿拉伯、大唐几乎同时崛起,吐蕃崛起的速度并不比其他两大帝国晚,也不比其他两大帝国慢。鼎盛时期的吐蕃控制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四川西部、西域大部以及印度北部等辽阔的地区,领土面积高达510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1000万(本部人口约300-400万),带甲骑兵数量超过40万,号称世界第三强国,比大唐和阿拉伯的实力差不了多少。

二、地域和后勤补给优势

吐蕃占据了地利。吐蕃人长期生活在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上,耐寒不耐热,向寒冷的北方进攻非常有优势,所以在寒冷的中亚草原大战吐蕃非常有优势。吐蕃军队多为骑兵,机动性强,常常使用骚扰战术,打赢了就大肆抢掠,打输了就退回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易守难攻,且高原反应强烈,大唐和阿拉伯即使打赢了也无法追击吐蕃人,一个高原反应就能倒下一大片,根本无法适应高原上的气候。历史上大唐曾经多次打败吐蕃,但是吐蕃势力缩回高原后,唐军无法追击。吐蕃所侵入的地区大多物产丰饶,用不着自己建立后勤补给,而可以用抢夺的。反而是唐朝,自己的粮草补给距离很长,而且因为高原大山的阻隔,也不具备攻入吐蕃腹地的条件与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吐蕃又回来找事,如此反反复复,吐蕃就像狗皮膏药,没有办法根治,大唐只能任由吐蕃胡作非为。吐蕃人就这样利用青藏高原的地利和大唐纠缠,把大唐整的一点脾气没有。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可以说是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然而西边的吐蕃却是大唐的一大污点,和亲、割地甚至城下之盟。

三、高原文化中彪悍的风格优势

穷山恶水出刁民,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吐蕃人常年与恶劣天气和野兽搏斗,民风彪悍,战斗力非常强,把以能征善战著称的吐谷浑和党项打的闻风丧胆,其军事力量和战斗力可见一斑。吐蕃和阿拉伯打了三场,吐蕃三战三胜,迫使阿拉伯帝国签订城下合约。吐蕃和大唐打了200多年,大唐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首都都被吐蕃攻陷了,当然吐蕃最后也没占多大便宜,大唐在自己崩溃前,先彻底消灭了吐蕃。

上述就是吐蕃人200多年和大唐帝国周旋缠斗的资本。

那么,吐蕃为什么不打当时武力孱弱的印度呢?

一、政治经济的原因

其实,吐蕃人不是没有向南扩张.相反他们曾经一度控制了比较富庶的恒河三角洲地区,但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世界的经济中心舞台,商贸交汇的传统丝绸之路却在北方。恒河流域则是传统的农业产区,也是最早大面积培植茶叶的地方,这里最多只能为吐蕃人提供农业必需品。

二、人口、地理特点的原因

吐蕃的人口有限,必须合理的分配兵力,不能南北二线同时作战,此外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垂直陡峭的青藏高原和印度平原的巨大落差,也在客观上阻止了吐蕃人南征的步伐,他们的军队和辎重,只能走有限的几个山口,还要面对着当地的部落山民的袭扰,从战略成本上考虑,这实在是耗费太大了。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吐蕃人骑着他们的快马从青藏高原飞奔而下,向富庶的大唐进行了持久的不间断的进攻。


小蜀山123


有大唐这么强大的敌人在身边,没有人敢把军队派到其他地方去!印度跟吐蕃还隔着一个喜马拉雅山,吐蕃要真把军队放到印度去,一旦大唐进攻吐蕃吐蕃根本无力抵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有成建制骑兵的朝代。即便唐朝末年,唐军依然保持有5万骑兵,巅峰唐朝更是有8万骑兵。骑兵的集结速度快,推进速度也很快,在苏定方担任统帅期间,曾经在一年之内实现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转战东北,行军总里程达1.1万公里。有这么一支骑兵部队在,随时可以兵临城下叩关攻城,吐蕃怎么敢去移兵他向。而且吐蕃在东方除了跟大唐军队打仗之外,跟回族武装也是征伐不断,回族武装多次与唐军结盟攻打吐蕃,这对于吐蕃来说都是劲敌。

其次,吐蕃与大唐仇深似海。这两个国家互相攻伐几十年上百年,双方因此而战死的士兵都达到数十万,老百姓因此造成的伤亡也有上百万,彼此之间的仇恨度非常大,比如薛仁贵就曾一次屠军四十万人(吐蕃降军)。

第三点,气候问题造成的水土不服。当时吐蕃是处于高原地区的人群,这里的人已经适应了高原地区的生活环境,而印度则是盆地地区,而且巨热,吐蕃曾在大唐帝国衰弱时期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试探性去攻打恒河沿岸的武装,结果是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吐蕃军不得不退了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