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袁绍曾拥有多次称王的机会,为何会兵败曹操之手?

艾華戀萌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性格决定命运。袁绍和曹操的性格大不相同,最终的结局也就不一样。

一、袁绍反应远比曹操慢

先说个小故事,袁绍和曹操都属于高干子弟出身,小时候经常在一起惹是生非。一天,袁绍和曹操百无聊赖,正好一家人结婚,这哥俩就准备去把新娘偷回来。曹操在那户人家院子里大叫“有贼啊”,所有宾客都慌了,忙着去抓贼。曹操趁机背着新娘往外跑,袁绍跟在他后面。那户人家就追了上来,两人在穿过灌木丛的时候袁绍被树枝缠住了。这个时候袁绍叫“孟德就我”,曹操指着袁绍大叫一声“贼在这里”。袁绍吓了一跳,立马挣脱出来,两人这才跑了。两人小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反应要远比袁绍快。

群雄割据的时候,田丰沮授极力劝说袁绍迎奉天子,但是袁绍不听。曹操迎奉天子以后袁绍才觉得天子有用,他让曹操把天子迁到鄄城,这样离他近点,曹操当然不听他的。

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和曹操的军队隔着黄河对峙,曹操忙里偷闲把徐州的刘备打跑了。当时众将担心袁绍会来偷袭,曹操说袁绍“见事迟”,反应慢。果然曹操打败了刘备,袁绍还没有反应过来。田丰当时劝说袁绍攻打曹操,可是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没有心思打仗。

二、袁绍好虚名,曹操务实

袁绍出身名门,祖上四世三公,袁绍本人也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但是袁绍结交豪杰是有条件的,他只结交有名的人,没名气的他是不接见的。而且他结交豪杰不是为了任用他们,而是为了衬托自己。

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能,不管用没有名气,他都一律重用。有人统计,曹操一生的谋士有102人,而且曹操是真心的听取他们的建议。

曹操迎奉天子之后,自己被拜为大将军,拜袁绍为太尉。袁绍非常不高兴,虽然太尉是三公之一,但是汉末的时候,大将军的地位高于太尉。曹操知道之后立马就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袁绍这才满意。不管是大将军还是太尉,在乱世里都是虚的,曹操根本不看重,但是袁绍喜欢。

官渡之战结束,曹操占领了袁绍的大本营,他发现袁绍的大本营里都是些古玩字画。袁绍一心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儒将,古玩字画就很能体现这一点。曹操在打仗的时候只带书,而且手不释卷。

袁绍只注重虚名,曹操更看重实际,所以在这一点上袁绍是比不上曹操的。

三、袁绍刚愎自用,非将略之才

前面提到袁绍错过偷袭曹操的良机,其实除了这次之外,袁绍的军事指挥还有很多的错误。曹操偷袭乌巢,张郃建议立马去救乌巢,但是袁绍不听。袁绍发重兵去打曹操的大本营,只是派少部分人去营救乌巢,最后两头都没有成功,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沮授在官渡之战期间多次向袁绍提出正确的行动方针,但是袁绍统统否决,并且削去沮授的军权。

四、袁绍急功近利,而且没有容人之量

官渡之战前,田丰沮授就一直反对袁绍用兵,他们的建议就是先用小股部队去骚扰曹操,让曹操疲于奔命,三年之后可以一举灭掉曹操。但是袁绍急功近利,集结十万大军南下,最后一败涂地。而官渡之战后,曹操按部就班,各个击破,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平定了河北地区。

袁绍战败之后,有人就对田丰讲,主公现在失败了,肯定会重新重用你的。田丰却说:“我是必死无疑了,如果打胜了,主公一高兴就会把我放了。现在打败了肯定要拿我出气,现在我是必死无疑的。”果然袁绍回到邺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田丰。

沮授在战争中被曹操抓住,曹操知道沮授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对待沮授是非常好的。但是沮授誓死不降,尽管这样曹操还是很好的对待沮授。之后,沮授趁着曹操不注意的时候偷马准备逃回袁绍身边,曹操没有办法才杀了沮授,并且把沮授埋在黄河边上。因为黄河对面就是袁绍,可以让沮授尽人臣之道。

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袁绍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面子而枉杀忠臣,曹操礼贤下士,就算是在无奈之下杀了人才也要完成他尽忠的心愿。

结合以上观点,袁绍被曹操击败,主要还是他性格的失败,做人的失败。


寻找历史小故事

称王?周仓在没遇见关羽前还是山大王呢?那时候不流行称王,应该说是称帝吧?

再说说称帝,袁绍在心里的确有称帝的野心,不光是他其他诸侯也存了这样的心思,然而称帝这事可不容易,而且即便称帝了就不会败给曹操?两者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吧?

那么这个题目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袁绍有机会为什么不称帝,第二为什么会败给曹操。

先说第一个,袁绍不称帝原因有几点,我尝试总结一下。

1,不敢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除了皇帝数他威望最高,当年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倡导之人是曹操,然而待袁绍来赶紧把头把交椅让给了他,这说明当时袁氏家族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如果换做别人,其他诸侯即便口头不说心里也不会同意,然而即便如此,袁绍也不敢称帝,他弟弟敢,结果呢?被曹操,吕布,孙策等势力合着伙的攻打,没几年就玩完了。

袁术还是嫡出,都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何况袁绍是个庶出之人呢?虽然古代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你袁绍是利用的家族势力,自然不能与寻常人相提并论,袁氏家族让一个庶出之人称帝,绝对会被天下笑话,也不会被认可,有了袁术的前车之鉴,袁绍要称帝肯定要先掂量掂量。

2,时机不到

虽然袁绍击败公孙瓒收河北之兵,实力空前强大,能与之争锋者寥寥无几,但也并不是没有,不但如此,自己称帝了,难保各路诸侯不会像攻打董卓一样攻打他,虽然袁绍实力不俗,但还没有与天下相争的资本,如故能击败曹操,实力暴增,那也只是刚刚有了取天下的资本,还要等待时机,陆续消灭其他诸侯之后才有可能。

3,内部不稳定

幽州的公孙瓒被击败一年,袁绍变发动了官渡之战,虽然袁绍占据了幽州之地,但并没有稳定下来,很多人只是因为害怕不得不选择臣服,说白了就是口服心不服,而公孙瓒经营幽州多年,根深蒂固,短短一年是绝不能清除器残余势力的,这些人也是隐患,在官渡之战期间也叛乱了,而投降的士兵亦是如此,与草寇无异,胜利了大家一起上,失败了做鸟兽散,袁绍就是纠集了这些人与曹操打的官渡之战,虽然势大,但只要一个小小的变故,便土崩瓦解了,正因此曹操乌巢劫粮才会对袁绍军队的心理会造成这么大影响。

第二,袁绍为何败给曹操

1,政治上的弱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四方,在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袁绍未称帝,那就是大汉的子民,得听从朝廷的安排,也得给献帝上供,虽然全天下都知道怎么回事,也知道是曹操弄权,但还是不得不在名义上听从汉献帝的旨意,否则就是造反,袁绍也曾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但响应的人不多。

2,建议

对于建议袁绍与曹操的做法截然不同,几乎所有对袁绍合理的建议,他都没有听取,否则用田丰的骚扰战术,根本不需要攻打,不用几年曹操不攻自破,事实上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已经支持不下去了,如果没有乌巢事件,曹操必败无疑,这还是袁绍采用的下策。反观曹操,在招贤纳士,听取意见这方面,曹操做的出类拔萃,他的手下将领几乎对其死心塌地,其展现的人格魅力远非袁绍可比。

3,袁绍太过保守

袁绍作为进攻的一方兵力达到11万,还有1万骑兵,反观曹操只有大约3万人马,袁绍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而作为防守的一方,曹操虽然拥有很多知名将领,但是处于防御的一方,兵力分散。如果袁绍分兵攻击,曹操连救援的兵力都没有。

在官渡之战前,两方已经打来好几次小型战役,互有胜负,曹操退守官渡这才重新站稳了脚跟,如果袁绍全面进攻,而不是想着与曹操决战,曹操也必输无疑,以袁绍的兵力完全做到这点,即便分出几万人马去攻击徐州,洛阳或者兖州,实在不行不还有一万骑兵的吗?去偷袭许都,袁绍在官渡主战场依旧占据优势,而曹操这边怎么去救援呢?抽调那里的兵去救呢?如果洛阳与徐州失守,许昌还能守得住吗?官渡的兵不撤行吗??

袁绍的失败在于性格,他没有曹操果断,也没有曹操大度,也没有曹操的奸诈,甚至在勇气上都不及曹操,乌巢劫粮,异常惨烈,诸将皆有退意,但曹操却说,等杀到我面前再说,曹丞相够狠,袁绍输的不冤。


我是烟雨醉逍遥,这是我的一点浅见,不值一驳。


烟雨醉逍遥

袁绍当时是最大的诸侯,坐拥青,幽,并,冀四大洲,佣兵七十万,粮草器械取之不尽,而曹操只有兖州等弹丸之地,本是压倒性的优势,可就是败了。

首先称王并没有好处,因为汉室天子还在,之前袁术称王的下场就是招来天下人的讨伐,而失去天下人的心。只有曹操手上的天子才是正统,可以一呼百应,他的军队永远都是师出有名。

再者看袁绍和曹操的区别,袁绍优柔寡断,任人唯亲,不懂得审时度势,比如曹操在攻打刘备时,袁绍却因为小儿生病错失了消灭曹操的最佳时机,以及在营救天子的事上错失良机。而且在大臣的建议中犹豫不决。在大战开始前,任凭自己三个儿子急功好利,不团结。旗下的的大臣也是勾心斗角,不团结,各执己见。

反观曹操虽然多疑,但是果断,兵贵神速。同是营救天子,曹操可急行军日行千里。许攸建议夜袭乌巢,曹操也深信不疑。旗下的谋士郭嘉,荀彧,程普等人尽心尽力,忠心不二。

再看军队,曹操其实拥有2,3十万军队,但只出动7万军队,这7万军是他从多年前变开始训练,可以以一敌十的军队,而且曹操的粮草无法支持过多的军队兵不在多,在于精就是这个道理。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的20多万军队才能以逸待劳瞬间消灭袁绍的四大洲。

袁绍虽有70万军队,但强军,老军,弱旅混杂在一起,战斗力并不强,首站便被消灭了30多万,再者还不好好保护粮草,安能不败呢?

以上是个人看完三国电视剧的见解,各位大神多多教导,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文章。


魂落木叶

虽四世三公乃中庸之道,心里只是保其的一亩三分地,当然思想僵化缺少动力乃至影响了行为上的机智与果断,何谈什么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战斗意志,当然与宦官出身的曹操,卖履的刘备,身先士卒的刘坚,见缝插针的吕布等显得就迟钝呆脑,可与刘表刘璋可算高一筹。最主要是没有更弦改章之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