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掃碼登記、眾籌測溫儀……這些社區防“疫”計策,實用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郭穎

每天給居家觀察者打電話,工作量太大,疫情防控“智能外呼機器人”應運而生;返滬居民高峰到來,掃掃二維碼能實現快速登記……對於社區來說,抗疫同樣是場持久戰。人手就那麼多,工作量卻不小,怎麼解決?上海社區開動腦筋,推出了各自的防疫妙計。

▼ 地點:虹梅社區

計策:智能語音客服,每日“三詢”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對於居家觀察者的關懷不止於主動上報,也有基於大數據的主動智能關懷。徐彙區虹梅街道轄區內的漕河涇開發區企業眾多,返滬人員也不少,如何覆蓋人群健康狀態呢?徐彙區大數據中心開發的疫情防控系統內的“智能外呼機器人”應運而生。該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個功能主要針對居家隔離的人,通過進入小區時的登記信息,系統自動將其聯繫方式拷貝至外呼模塊,並每日主動呼叫三次,會詢問體溫、健康狀況、是否需要幫助,這一塊算是我們的主動關懷。”

據統計,自該功能模塊上線以來,截至2月14日,僅虹梅街道就累計外呼4224次,全區數字達8899,接通7586人,接通率82.25%,其中5713人反饋無異常症狀,佔比75.31%,82人反饋有感冒症狀,佔比1.08%。

徐彙區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智能外呼機器人”外,更為智能化的“智能語音客服”也問世了。通過大數據,蒐羅來自全網的疫情相關問題,並由系統進行自動排除掉重複問題納入至後臺。居民只需點擊防疫系統中的“智能在線客服”,輸入想要了解的疫情相關問題,系統就會自動解答。

地點:大寧社區

計策:上線掃碼登記信息便捷服務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隨著返滬高峰到來,不少居委幹部每天上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今天有多少外地返滬人員,隔離對象有什麼情況,志願者能不能到位,口罩登記進展怎麼樣……滿腦子都是居民,恨不得生出三頭六臂,化身“千手觀音”。“原本小區返滬居民跟居委會備案,都是一個個記,不方便,現在採用二維碼登記信便捷多了。”靜安區大寧路街道平型關路2199弄居委會主任邱嬋珍說。

大寧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返滬登記主要採取兩種方式相結合,一是線下登記,以居委會排查及回滬人員主動到居委會申報為主;二是從2月2日起,大寧路街道多個居委,如平型關路2199弄居委會、延鐵居委會等多個社區都陸續上線了掃碼登記服務,有效提高了登記的覆蓋面和便捷性,避免返滬人流聚集登記造成感染。

據瞭解,利用平臺服務,通過生成“一居一碼”的方式,社區將二維碼張貼在小區大門、樓道等醒目位置,並將二維碼在公眾號、樓組群中進行推送,居民足不出戶掃碼就能進行返滬人員健康狀況信息登記,降低了居民出行的風險,而後臺自動生成的彙總情況也為居委會減輕了不少工作負擔。

地點:共和新路社區

計策:巧用貨架,讓快遞對號入架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日前,共和新路街道悠和家園2號樓的陳阿姨和3號樓的魏阿姨到小區門口取快遞件的時候,驚喜地發現原來全部攤在地上的快遞件都上架了。

前段時間,為了防控疫情,快遞小哥不能進小區,因此所有快遞都放到了小區指定堆放處。悠和家園小區快遞量大,不僅居民們取快遞時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翻找,而且還有不少易碎品、電子產品因為這樣翻找而有損壞,居民為此意見不少。

正當居委會發愁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快遞公司主動提出他們那裡有貨架,可以把貨架放在帳篷裡,把易碎品再放到架子上。洛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菲一聽到這個建議,馬上答應下來。貨架搭起來之後,徐菲在貨架上張貼好各個樓號,這樣快遞就可以按照樓號放置,居民也可以快速地按號取件離開。

地點:石門二路社區

計策:從線下交流走向“雲學習”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疫情當前,居家隔離是最好的防疫方法,但也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這一特殊時期,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新福康裡健康自管小組組長馮阿姨變身群主,將原來的線下活動放到了線上。

馮阿姨表示,以前因為場地有限,每次活動最多隻能容納70多人,現在,只要大家喜歡,都可以加入微信群,開設線上直播課,群友們互相學習的同時,還可以諮詢專業老師。

據瞭解,石二街道每個居民區近階段都建立了自管小組活動群,開始了雲學習。小組成員每天線上簽到打卡,彙報身體狀況,曬家常菜照片、居家健康操視頻,做腦力遊戲,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組長變成了“群主”,一再叮囑大家,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去了哪裡也要線上監督,時刻讓大家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原本提供線下服務的健身操教練、社區指導醫生也加入了線上隊伍。

地點:長海社區

計策:“眾籌”測溫儀解燃眉之急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8小時,已徵借6把!”“16小時,又多了9把!”“24小時,合計26把了”……隨著居民區徵借(收)體溫檢測儀數量的不斷增加,一幕幕溫情場景發生在長海路街道各個社區。

長海路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人群交互頻率增加,社區防控任務也隨之加重。目前,街道轄區內122個住宅小區已全面落實封閉式管理,然而體溫檢測設備緊俏、採購供應緊缺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此,2月12日,長海路街道來了一場特別的“眾籌”,轄區內43個居委在小區範圍內發佈徵借(收)手持紅外線測溫儀的通知。

不少居民積極響應,紛紛將測溫儀貢獻出來。中原路99弄社區民警李博文則多方打聽,在網上登記購買等途徑無果的情況下,最終聯繫嫩江路幼兒園,為社區徵借到了一把測溫槍。

地點:康橋鎮

計策:“城市大腦”指揮戰“疫”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明天從北京返滬2人,今天早上從浙江返滬1人(新增),已開始居家隔離……”浦東新區康橋鎮的志願者們每天在信息群內更新著信息,居民區工作人員對所有信息進行整合和梳理,向“城市大腦”傳送最新情況。

疫情當前,為提高防控工作效率,康橋鎮快速整合現有資源,在城市運行管理平臺中增添了“疫情防控工作板塊”,將“城市大腦”升級成最新的防疫作戰指揮平臺,實現“一網統管”。

只見城運中心大屏幕上,一張疫情防控地圖標註著來滬人員、隔離觀察人員、小區出入口、村組臨時管控口、街區商鋪、酒店、銀行等實時更新的數據。紅、黃、藍、綠不同顏色的光點標識了重點區域和非重點區域以及人員密度等,這些精確到“幢”的信息數據,可供快速落實疫情防控精準措施。

除了防疫數據的可視化集成,防疫作戰指揮平臺還用高空高清攝像頭作為指揮平臺的“千里眼”,通過視頻輪巡等方式實時掌握鎮域內樓組、村組、街區、企業、園區、市場、工地等情況。

地點:張江鎮

計策:“四哨制”管理開放式小區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張江鎮的居民住宅小區已經實行了“封閉式”管理。但是,一些開放式小區、農村的散居點並不是封閉式的。為此,張江鎮建立“四哨制”,因地制宜加強開放式小區的封閉式管理,不放過一個盲點。

張江鎮在江益居委偉豐四隊實行“巡哨制”,志願者每天上午、中午、下午進行三次全面排查,上門宣傳、摸清底數。而在川北公路3087弄等4個小區住宅,由於樓棟較多且沒有圍牆,為此,張江鎮實行“固哨制”,採用硬隔離設施臨時封閉其他出入口,僅保留一個出入口,並落實24小時輪班制進行定點排查,確保嚴防嚴控。

古桐路等8處散居點多為門面房,樓道出入口多,但只要“把住”進出這些樓棟的路口,就能掌握往來人員信息。“崗哨制”的志願者們在各個進出路口全天安排黨員骨幹和志願者,對進出人員進行全面排查,落實“三問三登記”措施,確保聯防聯控。

在“固哨制”“崗哨制”“巡哨制”的基礎上,張江鎮城運辦還實行“查哨制”,每天組織力量對各居村防控落實情況進行巡查指導,確保管控全覆蓋、無死角、有溫度,全力築牢開放式小區群眾生命安全防線。

地點:北蔡鎮

計策:“四長聯管”做地毯式摸排

申城防控|扫码登记、众筹测温仪……这些社区防“疫”计策,实用

疫情發生以來,北蔡鎮農村地區在“1+4+1”模式基礎上,充分發揮當前機制優勢,啟動“四長聯管”運行機制,有序開展聯防聯動和地毯式摸排工作,在大包乾中細化落實小包乾,層層壓實、環環緊扣。

“1+4+1”模式,“1”即“黨建引領”,推動農村防疫自治共治全覆蓋;“4”即“四長聯管”,在制度體系上為農村防疫保駕護航;“1”即“智能化支撐”,確保農村防疫高效精準。

“我們以網格黨建壓實責任,構建鎮、村、戶三級管理網絡,由北蔡鎮9個村、2個工作站的28名網格長、100餘名黨員聯繫2191戶村民,指導防疫網格互督。”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構建“村長、片區長、宅基長、戶長”的“四長聯管”責任機制,制定獎懲措施,確保防疫責任落實到人。同時,考慮到農村地區外來人口較多,由每位戶長與租住的每位外來租戶簽訂承諾書,由戶長負責指導外來人員做好居家觀察和防疫工作。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