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蓝小鱼babe


大家好,我是“沧浪有话说”的住持沧浪。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哲理诗。被广为吟诵,小学生都知道这首诗。宋诗里面,哲理诗不少。苏轼这首诗的后两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

这两句作何解释?通常意义上,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来概括。

很多时候,人容易钻牛角尖,那简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非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的思维固化了或者僵化了。陷入迷局,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或者是站得位置不够高,看不清全局。正如在明处察暗两眼一抹黑,而在暗处察明,一目了然。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难解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就地找方法,一是让自己先跳出问题之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二站在自己所处位置的上一个层次去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谋全局才能取得全面胜利;站高一个台阶,才能想出谋全局的好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一要跳出来,二要站上去。

沧浪有话说

居一隅而怀全局,位低处而眼界放高,唯做到这个层次,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事业才能兴盛!


沧浪有话说



渔樵之人W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简单地说,就是身在其中的人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意谓要跳出自身局限,去认识和判断一个事物。类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


长虹映雪


这是个妇孺皆知的名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耳熟能详,整诗用词虽然简练,但是内容一点也不简单,揭示的情感及哲理更是深不可测,这是我认为典型的用最简单的客观事实,来揭示深刻的道理的典范。

下面说说我的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简单的一句话解释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处在事情之中的人,往往会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困惑,跳出来之后,会恍然大悟,我向许多人都发生过这种情况。

还有句老话,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都会说着呢,劝别人一套一套的,当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失恋,这个最常见了吧,劝别人小嘴儿巴巴的,等到了自己,死去活来想要自杀。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及方向就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完全一样,难免会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要超越狭隘,摆脱主观成见。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要置身庐山之外,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所以啊,苏轼是真的太高了,看似简单的四句话,我说了这么一大堆可能都没解释清楚,这就是差距,哈哈哈哈哈。


语留人


《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要全面看问题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这首诗是宋代大文学家,诗人苏试在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壁上的诗,第一句写在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和气势,第二句写不同位置看庐山的形态,后两句则写要想看到庐山的真实面目,必须跳出局限,全面的去认识它,,不能被假象迷惑。这首诗告诉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片面去看待问题。↓


张爱霞8478064498675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作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是不相同。

我自己好迷惑啊,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既是写景诗,后两句又蕴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

这句诗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两个人下棋,都在看自己的棋子,都在思考自己怎样落棋子,而唯有观棋的更看得清楚,他能看出他们的漏洞,性急的恨不得去帮着拿棋子了。因为他看得比他们两个人更广更远。

人有时候,特别是遭遇挫折,走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会看不到方向,迷茫不知所措,这时候不要放弃自己,封闭自己,更要多交朋友,因为你需要他人给你指点迷津的。

这句诗更要你放大自己的格局。

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就是要放大自己的格局,要不断地开拓眼界,走出小我。

格局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苏东坡被贬政治上在走下坡路,而他却一步步突破自我,一步步成就更加旷达的他。


sddz以书润心


我从客观看问题的角度,解释一下,供参考。先看这首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这图来理解这首诗:正面看庐山,看到的是连绵的山岭,侧面看庐山看到的是高高耸立的山峰;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庐山景色图像也不会相同;如果走进庐山深处,就看不清楚它的本来面貌。

就是告诉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十分客观,不带有主观色彩,太主观了就看不清楚事物和问题的根本。

我们平时看问题、处理问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先入为主,失去客观;感情色彩浓重,不冷静。


九思堂笔记


这两句阐明了为人处事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站在一定的高度,摆脱主观的成见。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中人不如局外人看的清楚,便是这个道理。


洎水蓝


《题西林壁》后两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包含了本义和引申义。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东坡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所写。庐山秀丽多变的山水风景触发苏东坡的诗兴,这首《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根据旅游途中所见所想的总结。后世人公认“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本义

由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知道,苏东坡他们游览庐山的过程中,对庐山的“面目”是有好几种感受的:有时候觉得是“山岭”,有时候觉得是“山峰”;远远看起来觉得“低”,走近了却有觉得“高”。

然而庐山还是这个庐山,为什么游览的过程中会让人产生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呢?苏东坡经过思索才明白:我之所以不能真正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一直在山里面,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不同的时候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呀!


引申义

苏东坡这两句奇思妙发,真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从游览山水之间总结出来的这个道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哲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从这两句有丰富内涵的诗里面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它启迪了我们认识事物或为人处事当中的一个哲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需要走出狭小的范围,放开思想枷锁,摆脱主观成见,方有可能实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上来说,事物的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本质表现为真象的事物容易认识,本质表现为假象的事物就难以把握,所以方法论就要求我们要好像苏东坡这样,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正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谚语

例如:“坐井观天”

坐在井里面的青蛙看到的天是井口样子大小,而飞在天空的小鸟看到的天是无垠无极的。

这里阐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永远在一个角度、一个位置、一个高度看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又例如:管中窥豹 (有消极和积极两重含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消极:从管子里看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

积极: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那如何避免“管中规豹”的消极作用,使他起到积极作用呢?关键就要学习苏东坡那样有追寻事物真相的理念,并积极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找到本质。

这也是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中理解到的另外一个道理,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哲学里面的“主观辩证法”

其实,地球上给苹果砸头的人有无数,何独是牛顿发现重力呢?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采纳。谢谢


文药书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含意包含了很多哲理,用筒单一句话来说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