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军事上,幽云十六州很重要吗?

TT历史有话说


幽云十六州一直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王朝在强盛时期经略北方的重要据点。

幽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宋的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说道"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幽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北面门户,也是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由于特

殊的地理位置,千百年来关于幽云十六州的争夺战持续不断,尤其在宋代,关于燕云地区的争夺战几乎贯穿了北宋和辽金战争的全过程,幽州的失守,更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

历史上的燕(幽)云十六州,又称为"山前代北十六州",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包括天津市、北京市的大部分地区,通常认为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太行山以东"幽、蓟、瀛、莫、涿、檀、顺"的山前七州,以及太行山以西"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的山后九州。

幽云十六州的总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公里,东西面积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它的北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带,位于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北端,西部在今天的山西北部一带,多属山地,地形复杂,由此形成了一道地势狭长险峻的军事防线。

幽云十六州的北部扼守着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一线,两座山脉犹如相连的两座城墙屹立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势险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这在生产力低下,军事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无疑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侵袭的一大天险。

幽云十六州的中部则为奔流的桑干河、拒马河两条河流,均属于大型水系,在古代,江河沼泽都是天然的防御体系,还可以利用河流,运送军事战略物资,燕云地区横贯交错的河流体系,形成了防御北方铁骑南下的第二道天然防线。

除了这两道天然防线,燕云地区还构筑了人工防线,即长城和五关,长城是从秦代就开始营建的防御工程,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而"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和渝关"的"五关",地形险要,"幽平之间,以五关为形胜",也有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得天独厚的天险,加上人工防线,共同构筑了燕云地区严密的防御体系。

所以燕云地区的防线一旦失守,北方铁骑便可长驱直入,特别对于建都开封的北宋,防线一旦失守,将无险可据,因此说"自燕、云诸州言,则日山前、后,实今古之大防。自晋失十六州,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幽云十六州的"割弃",实在是中原王朝的创伤。

幽云十六州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线,还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归属权对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都至关重要。

幽云十六州位于北纬39°~41°之间,气候温和,降水充足,适合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之地,在我国北方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随着幽云地区的割让,对契丹王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带了巨大改变,农业经济逐渐取代游牧经济,成为其主要的经济形式,幽云地区也是契丹王朝主要的赋税来源地和兵源地。幽云地区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元朝的开国功臣木华黎在建议忽必烈定都之时曾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正因为幽云十六州战略位置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北宋王朝从未停止过对燕云地区的收复行动,无论是在强盛的太宗时期,还是衰弱的徽钦时期,甚至是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和平时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以致采取了辽金灭辽的政策,最终一败涂地。

幽云十六州的收复问题也一直是大宋王朝的一块心病,自从被割弃后,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其赖以凭借的战略防线,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长驱直入。由此也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此后四百多年,每个中原王朝都力图收复幽云十六州。

但直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才将幽云十六州重新收回汉人手中。


煮酒君


幽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北部地区以及山西北部地区。


幽云十六州为:幽(也称燕)、蓟、瀛、莫、檀、涿、顺、云、儒、妫(gui)、新、武、蔚、应、寰、朔等州。

具体为:

太行山西北部含有: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蔚州(今山西灵丘);新州(今河北逐鹿);武州(今河北宣化);妫州(今北京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


太行山北支东南部含有:幽州(今北京市)、顺州(今北京顺义);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县);莫州(今河北任丘);瀛洲(今河北河间)


说起幽云十六州,那么我们来先提起一个著名历史人物,那就是安禄山。

在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担任的就是幽州节度使(唐玄宗时期改为范阳),幽州这个地盘有太行山、燕山作为天然屏障,可谓是北方的一道自然防线,有了这道防线做保障,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然攻打不进来。早在唐朝的时候,唐皇就盯上了幽州这块肥田,特意设立幽州这个地盘,也是为了防御契丹人,哪曾想安禄山居然勾结契丹人,引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到了宋代,游牧民族崛起,纷纷建立国家,频频侵扰大宋,而河北、山西等如此重要的防御阵地幽云十六州却不在手里,战略意义上使得中原北宋王朝感受威胁长达二百年,你说心里慌不慌?因此幽云地区在军事防御上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从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角度来看,幽云并非优先的选择,但是打个比方来讲,防盗窗和防盗门也不会生产人民币,难道诸位家里就不装防盗门窗了吗?因此,哪怕这幽云十六州是片荒地,宋朝也做梦想把它打下来,更何况幽云本身地域条件不错,也算是片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有了这块防守土地,宋朝就不用的军队就不用再辛苦地在华北平原上和游牧民族斗智斗勇了,只需安守关塞,便能轻松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这小算盘一敲,每年军方能省多少钱,所以这一合计下来,答案显而易见,宋朝当然做梦都想打下这块土地,只可惜终北宋一生,未能收复这片宝地。


李記杂货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

正如上图所示,这一块位于山西、河北北部的区域,正处于长城之包围中。

我们都知道,中国北部的长城,是我国400毫米等降雨量线经过的地方,也正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之处。

红色为我国的农牧交错带

自从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将这块区域献给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后,这块区域在此后的三百余年间,一直处于游牧势力的掌控之下,也因此,给南方的农耕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石敬瑭像

之前关于此地的很多探讨,都言及此地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要知道地势易守难攻之地很多,为什么这里这么重要呢?

还是要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这一过度地带特性来说。

不管是契丹所建的辽,还是女真建成的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前,这两个族群都是有着草原游牧的习俗,因此弓马骑射,武力比农耕民族强盛,但是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弱点,就是没有农业为基础的稳定补给。

契丹人

契丹和女真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不仅在经济方面有了农业这一重要补充,在管理农业人群的基础上,诞生出“南北面官”这种汇集草原和农耕两种政治形态的上层建筑。而这也是草原民族逐步进入中原,挥师南下的重要基础。

“南北面官制”——南北交融的政治形态

以农耕民族之经济储备,加上草原民族的弓马骑射优势,自然是所向无敌。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满清的“八旗制度”,不就是这样吗?

由此可知,燕云十六州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地形地势,更在于这里独特的过渡地带,让占据这里的草原民族能够演变出适应不同文化的政治形态。这也是宋朝始终不能敌契丹和女真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是的,非常重要!但不是在整个古代!

准确地说,燕云十六州的地位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才开始重要的,因为此时中华文明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中原王朝都城从关中地区、洛阳盆地开始东移,燕云地区成为都城的正北方;比如开封、南京、北京;

二是蒙古高原出现了完成封建化的政权,比如辽、金、蒙古;

如同河西走廊对于关中地区的安全性一样,当都城东迁,位于都城头顶的燕云十六州自然就成了国之命脉;另外,当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之后,势必要不断寻求南下中原的通道,燕云十六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咽喉之地。

所以,燕云十六州很重要,特别是在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很重要!

那么,唐朝灭亡后的燕云十六州,主要体现出了什么价值呢?静夜史认为:

1、中原王朝的屏障

特别是对于宋朝和明朝而言,燕云十六州的作用非同一般!

燕云十六州,包括燕、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覆盖了今天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全部。

燕云十六州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从秦朝开始,中原王朝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下,修筑了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而各朝的长城,几乎都从燕云十六州地区穿过。

因为燕云十六州以南是平坦且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因此对于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游牧民族南下将一马平川,无人可挡。而北宋的都城汴梁就在华北平原之上,非常危险。

而一旦中原王朝占据这里,比如明朝,就可以向南保护中华文明,向北俯视蒙古高原,据险而守,华北平原的北部就多一分坚固的屏障!

2、游牧民族汉化的窗口

燕云十六州地区,从秦汉到隋唐,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地盘,因此这里的居民,基本都是汉人族群。

唐朝灭亡后,907年,辽国建立;936年,后晋太祖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辽国成为这里的主人。

为了更好地统治这里,辽国推行了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即将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管理方式和其他地区进行区分,成就了“一国两制”的奇观。

通过对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管理,辽国不断学习先进的汉文明,帮助自己逐渐完成了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到960年北宋建立后,辽国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游牧民族政权,而是一个有着强大集权能力的封建制度的少数民族王朝!

3、中原王朝的养马基地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长城都要从这里穿过?因为这里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也是地理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毫无疑问,燕云十六州是湿润气候和干燥气候的过渡地带,这样的地带,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加上地形崎岖,山高沟深,适合战马的养成。

河西走廊也具有这样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所以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战马出产地。

但是自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塘割让出去后,到宋代就丧失了养马基地。再加上1038年西夏的建立,北宋连河西走廊也基本失去,所以终宋一朝,都难以组建起可以和游牧民族抗衡的骑兵部队!

到明朝以后,因为牢牢掌握燕云十六州和河西之地,因为明朝前期有不断打击蒙古的资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是随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幽云十六州的地位经历了三个步骤:

1.重要(宋之前)
2.异常重要(宋-清初)
3.不那么重要(清之后)。

一、幽云十六州,重要阶段。(宋之前)

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确立了农耕文明。我国先民孵化了第一个粮食作物——黍。作为生长期短、省水的谷物,其抗病能力也极强,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人力来扶持。

黍虽然产量低,但是无论旱涝都有稳定的产量。如此自由的粮食作物,带给华夏先民自由的社会习气。

国不富裕,但民风狠辣。所以在汉朝初期,休养生息后,民风极为凶悍。汉武帝即位后,挥鞭向西。

汉家勇士开疆拓土,逐匈奴于漠北,历经千年依旧武风烈烈。汉朝也因此成为华夏主体民族的代词。

因为农作物和文明主体的限制,使得我国的文明核心,一直是东西向。即在长安和洛阳这条线上来回游移。而这个阶段的幽云十六州,并不十分重要。

二、幽云十六州,异常重要阶段。(宋-清初)

汉朝武风烈烈,在经过四百年流转后,来到了唐朝。唐朝中后期亡于政体不稳,大量人口南移。使得中国的文明核心,从东西走向逐渐转移为南北走向。

而到了宋朝之后,以真宗时期的占城稻传入为节点,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至此我国的文明转向完成。

稻米虽然产量高,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培植。需要高度协作的水稻作物,使得华夏文明风气,从自由转为秩序(体现在南方空前强大的宗族关系)。

那时的国家富裕,但民风逐渐转为保守。

而北方的草原民族兴起,骑兵的威胁大大增加。内因加外因结合,使得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位置,变得异常重要。

从宋朝开始,到明朝灭亡。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根基,傲视世界千年。

农耕文明带给华夏民族荣光,也腐蚀了民族的进取心和外扩性。近代的百年屈辱,一饮一啄自然是因果循环。

三、幽云十六州,不那么重要阶段。(清之后)

清朝入关后,彻底解决关外的矛盾,至此幽云十六州的地位略有降低。加之满清西北用兵,三朝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后。帝国的西北方已无战事。

但是敌从海上来,传统观念里中帝国的天然屏障,已经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轻松突破。国家战略被迫从西北防御,转为近海防御。至此幽云十六州的地位,已经降低很多了。


(图片源于网络。)


紫禁的sphere


五代的时候,中国北方有个叫石敬瑭的军阀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动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东省和河北省北部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这片地区,被称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军阀向少数民族称臣、纳贡、借兵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就连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都曾经向突厥人称臣。但是,石敬瑭这次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影响太大,以至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燕云十六州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宋人明白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宋朝建立以后,几次向北作战企图夺回十六州。但辽国已经有了农业人口的支持,战斗力大大提升。宋朝的北伐军最远的一次打到了今天的北京市西直门外,但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大败而归。打,打不下来,要不就防守吧?可防守也是个大问题,这和北宋的都城位置有关。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内乱不断,长安和洛阳这两个首都被接二连三的洗劫,到后来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因此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政权大都把首都定在了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称为“汴(biàn)梁”或“东京”。开封距离洛阳不远,也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心。和洛阳相比,开封还有更加便利的水运条件。经过五代十国的不断建设,开封已经变得非常繁荣,宋朝定都开封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和洛阳比,开封有个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开封虽然距离洛阳不远,但是两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别:洛阳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环山,整个洛阳地区等于是在四周天堑包围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独厚,所以才成为历朝古都。开封呢,除了北边有黄河外,周围全是平原,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没有可以用来防御的地势。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赵匡胤先是延续后周的制度,定都开封,等到国事稳定后,赵匡胤曾经和身边的人讨论过要不要迁都洛阳,也没商量出个定论,这事就拖下来了。或许赵匡胤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过几天再解决。可没想到,有一天他突然暴病身亡了。据说当天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晚上,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宫女宦官都不许入内。据屋外的人讲,他们借着屋里的烛光看到窗户上人影晃动,赵匡胤用“斧”戳地,两个人似乎发生了争执。后来俩人喝完酒,赵光义睡在了宫中,半夜,赵匡胤就暴毙身亡了。这段故事,就是俗称的“烛影斧声”。

这件事只在宋人的野史中有记录,史学家们既找不到支持它的证据,也找不到反驳它的理由。连赵匡胤戳到地上的“斧”到底是能砍人的大斧,还是用来当镇纸的小斧,又或者是个拂尘,历史学家也没有达成共识,这个事件是个千古疑案。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疑案这么感兴趣呢?是因为赵匡胤暴毙后,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赵匡胤的嫡长子。不管赵光义有没有弑君,他的继位都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当时就有人质疑他继位的合法性,甚至还有人策划发动政变,试图拥立赵匡胤的儿子继位。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赵光义一定要选择定都开封了。因为在即位之前,赵光义的身份是开封市市长,等于说开封是他的势力范围。而洛阳市的市长是赵匡胤儿子的岳父。

为了稳住帝位,赵光义只能待在开封。这可苦了北宋的边防军。从辽国边境到开封,骑兵只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黄河岸边,辽军占尽了机动优势。这不单单是个军事问题,还是个经济问题:没有天堑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驻扎数倍于平时的防卫军。又因为辽国拥有机动优势,这些军队又不能平时种田战时组织,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打仗是古代最花钱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一致庞大的作战队伍,这对国力是极大的消耗。光抵抗一个辽国还不算。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今天的甘肃省全境、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又崛起了一个新势力——由党项人建立的“夏”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比辽国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争。北宋要面临双线的战争压力,每年耗资巨大,却只能混一个自保。


天香引


幽云十六州在古代中国地理位置很重要,尤其是隋唐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该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得到了开发,是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交界处。

幽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脉北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脉北端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自秦汉以来,中原政府始终控制这块地区,为抵御草原民族南下的重要战略要地,历朝皆派有重兵驻守。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长城),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的燕云十六州,不仅是辽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还是辽的文化中心。契丹人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在燕云十六州,汉人也和契丹人混居,或通婚和汉化。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为北京的兴起奠下了基础(元明清首都),影响日后中国甚深,虽事件本身不光彩,但其历史意义至今不容抹灭。

燕州(或作幽州):今北京宛平,蓟州:今天津蓟州区,顺州:今北京顺义,檀州:今北京密云,儒州:今北京延庆,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州,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


喵喵仙贝


是的,幽云十六州非常重要。幽云地区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卫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屏障,失去这一地区中原王朝将无险可守。汉唐时期中原王朝由于拥有幽云这一带地区,才成为后世景仰的强大王朝。如果汉朝唐朝没有幽云地区,那历史会怎么样,难以预料。

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辽国占领这一地区后,对中原王朝形成了明显的军事优势。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与宋太宗都很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祖时期忙于统一南方的割据政权,无暇北顾;宋太宗时期宋朝曾经两次北伐,其目的正是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都没有成功。如果宋朝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变了。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收复了幽云地区,这为明朝的强盛奠定了重要基础。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为了巩固北部边疆,迁都北京,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明朝“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之后,明朝的北部边疆得到巩固,北方的游牧民族被阻挡在了幽云地区之外。如果明朝没有幽云地区,时间一长,明朝北方的半壁江山是很难守得住的。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是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的,中原王朝的兴旺发达与生死存亡与这一地区关系重大。


人生如梦34goj


话说当年石敬瑭为了做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一并割给了契丹。北宋建立之后,上自天子,下至百官士大夫,都心心念念惦记着这片失去的土地。终北宋之世,未能断绝。和金国人建立海上之盟相约灭辽时,宋人提出的条件也是要回幽云十六州。那么,幽云十六州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惦记了足足一百多年?
它的魔力在于其军事重要性。
先来谈谈何谓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幽”指“幽州”,“燕”指“燕京”,指的都是今天的北京。其包括的地盘大概在今天河北和山西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区。
再来谈谈这个地区的地理概况。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这里穿过,将这个地区分为干旱少雨的牧区和温暖湿润的农耕区。在这个区域的最北边,长城依托险峻的高山绵延屹立,保护本地区免收游牧民族的袭扰。这里在秦汉时期叫做渔阳、云中、右北平,《史记》《汉书》中屡屡见到匈奴、乌桓从这里入寇的记载。所谓边塞苦寒之地,名副其实。
后人对宋朝诟病最多的,是宋军孱弱的战斗力,对异族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其中,骑兵这一兵种的缺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方便将敌人分割围歼,是打闪电战的一把好手。骏马迅捷如风,逃跑也比笨重的步兵容易的多。而干旱少雨的幽云十六州,恰恰是养马的好地方。宋人先天不足,立国之初就丧失了重要的养马基地,所以终宋一朝,马匹都是稀缺的战略资源。朝廷只能通过茶马贸易,在西部的边境上从吐蕃羌人等民族手中换来马匹,但体量太小,且无地可养,终究于事无补。
(《清明上河图》中,一匹马都没有)


更为重要的是,幽云十六州落入北方强族之手后,中原就门户洞开,无险可守了。从地形地貌上讲,幽云十六州是华北平原最北端的崇山峻岭,而南边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非常适合大军团骑兵冲击。

然而,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城,就坐落在黄河之滨,平原之上,毫无天险可以凭据。有鉴于此,五代以来定都开封的统治者们在开封周围养了一大堆军队,用来拱卫首都。诚然,通往江淮的运河可以运来大量供应军需的粮食,然而来自北方的威胁始终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头顶。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对汴梁糟糕的国防情况忧心忡忡,希望迁都洛阳,有险可守,且能够顺便剪裁军队。如果这一计划能够施行,说不定宋朝的国祚还能够延长很多。但这个计划遭到了皇帝的亲弟弟、时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的反对,迁都洛阳相当于将赵光义在开封经营的势力连根拔起,对他个人利益侵害很大。所以赵光义串通百官,提出了一个“在德不在险”的歪理,让这个富有远见的提议胎死腹中,非常可惜。
宋人为夺回幽云十六州也做了不少努力。宋太祖赵匡胤希望努力攒钱,最终向契丹赎回这块国土,但钱还没攒够,太祖就死在了“烛影斧声”之下。宋太宗改走武力路线,但太宗皇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屡屡被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战争从太宗朝绵延到真宗朝,到澶渊之盟才和平收场。宋神宗锐意变法图强,也是希望终究能武力夺回。但这些愿景都落了空。
到了无险可守、又无德可依的北宋末年,失去幽云十六州的国防弊端彻底暴露出来了。新兴的女真人不比契丹人的温柔敦厚,他们刚从白山黑水中闯出来,对中原的花花世界充满好奇。于是在撕毁海上之盟,占据幽云十六州后,不给宋人喘息的机会,向南就是一阵猛冲。宋人在平原上设置的种种关卡毫无作用,宋人前来勤王的步兵一触即溃,在广阔平原的背景下,在强大骑兵的冲击下,两位皇帝被俘了,北宋亡国了。
参考文献:
洪迈:《容斋随笔》
邓广铭:《宋史十讲》
脱脱:《宋史》

历史研习社


在当时,幽云十六州正好处在游牧与农耕交界处。而且物产丰富,能给突破长城防线的对方以缓冲的机会,幽云十六州失守,意味着北方长城一线的防守尽失。同时还给对方留出了缓冲之地。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突破长城天险,沿着一马平川的幽云十六州长驱直入易如反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