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字的力量美?

書燈幽見


學習真正經典的書法作品,向經典致敬,從經典帖子上的好字入手,經典的帖子也不是所有字都是好的,也要區分優劣,簡單一點能出效果的字入手,多看經典作品提高自己眼界修養,下來堅持訓練,堅持下去,當做一種學習常態,堅持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把它變成一種愛好,拜師嘛,現在學習的視頻專輯也有很多,向大師學習。











書道跡



(1)硬感。主要在於點畫的挺勁、折筆的剛直、結構的嚴實。如下圖:



(2)張力。主要在於飽滿敦實,有蓄勢待發的力量感。如下圖:

(3)銳力。如尖錐插物,凌厲陡峭。如下圖:


(4)旋力。主要是使轉,如飛輪急轉之勢。如下圖:

(5)拋力。如脫手飛鏢,去勢迅疾,一發而不可收。如下圖:


(6)重力(勢能)。主要體現在結體的險絕,上有千斤擔,下有千斤頂。如下圖:

(7)摩擦力。通過逆筆偏鋒體現枯澀之感。如下圖:


(8)定力。如壓磐之石,穩定全局。如下圖:

要生動表達書法作品中的力量力感,主要還在於筆法之下的點畫狀態、結構佈局與結體之法,始終應以筆力筆法為主要突破口,多臨摹借鑑,多思考揣摩,最關鍵的是勤動手去書寫。時間久了,自然也就能夠心領神會、心摹手追了。

抱庸淺談。一家之言,還請方家指正。


抱庸詩書


書法(藝術)之美永遠是個辯證不止討論不休的話題,字的力量美,同樣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區別。

有人認為,筆力在於嫻熟到位的功力,也有人認為,筆力在於大刀闊斧的豪放,究竟誰說得對呢?你說說?

什麼是字的“有力”?

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認為力透紙背是毛筆幾乎將紙戳穿了,還振振有詞地輔證:“要麼過去的私塾先生喜歡偷偷突然抽學生手中的毛筆”……

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行筆乾脆、軌道準確,給人一種乾淨利落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流暢感。

如何提升功力?

<strong>

有人誤解“功力”二字,教條地將量的積累不加咀嚼地進行,以為時間久、數量多即可以實現“功夫增長”。

事實上“筆頭功夫”是一種“準確”的積累。你都錯了,或者不知其精髓,下筆大多盲目,好字全靠運氣,怎可漲功夫呢?譬如用槍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彈,不如精心用手眼俱準地打一槍。


所以可說:“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總之,書法之美,感之於心,是力?還是境,看官您說了算。

比如,文中啟功的字和黃庭堅的比,誰的字“更有力”呢?


檀紙間


一幅書法作品中,字的力量美,來自於整幅作品的神采風韻,來自於結字的內外張力,但最終來自於書法線條。



線條的力量有兩種表現方法:一種是運用嫻熟、精確的筆法,通過清晰、毫不優豫的,豐滿而有立體感的線條表現出來的。這種方法表現出來的線條,大多邊緣光滑,但卻包含著刀切爺劈般的力感。另一種力量表現的方法,是自然地運力於筆端,本來可以一滑而過的筆,卻要自造阻力,似以刀刻石或逆水行舟,體會用盡力氣也很難離開原處,從而帶有抖擻的走勢完成線條。這樣書寫的線條,包含了筆的豐富的提按動作,線條邊廊是粗糙不平的,這種線條能給人帶來克服巨大阻力的感覺。



從用筆方面追求書法線條的力量美,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體會執筆的鬆緊,體會力達筆端的感覺。

2、認真對待每一線條,令筆牢牢地抓住紙再緩緩而行。體會澀感,體會筆在行進中的提按,但切不可嬌柔造作地去刻意顫抖。

3、注意端正、開張、舒展,有利於發揮全身之力的手臂狀態及身體姿勢。

一家之言,個人淺見。


文筆逍遙


筆法準確、熟練,有急有緩,筆意相連。



山東李明光


重點在書寫技藝方法上去研究,比如,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與執筆方法,精熟結字法則,筆法動作簡潔明瞭,並且乾淨利落、準確無誤,尤其是中鋒、側鋒、提按、駛轉等核心筆法運用方面一定要恰到好處。巧妙的運用筆鋒彈力,控制好行筆節奏與書寫速度,還要注意筆法、紙法、墨法三者之間的協調關係等。這些是前提條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94c4e140b5c15411c4a5144befe36af7\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這兩天乒乓球瑞典公開賽正在進行中,現在男單決賽的兩位中國運動員王楚欽、林高遠都是攻擊型打法,雙方你來我往打得很是好看。


乒乓球另一種打法是削球,比如以前的削球好手丁松,現在中國女隊的武楊、劉斐等。削球看似速度慢,力量小,實則用的是一種暗力,將球搓轉,利用球的飄忽變化來製造得分機會。

但書法的力量不同於體育運動中的力量,它不是物理學上的力,而是利用正確的用筆,依靠速度、筆毫與紙面的摩擦而產生出的一種藝術效果。

如果說乒乓球中攻擊型打法是一種力量的外在表現,那麼削球就是一種內含之力。與此類似,書法在藝術表現上,也有骨力和筋力之分。

骨力又稱剛勁之力、果敢之力,其表現為挺拔、勁健、乾脆、痛快,例如楷書中的歐體、褚體、柳體。

筋力又稱柔和之力、含忍之力,表現為凝練、婀娜、遲澀、沉著,例如楷書中的顏體。

而要表現出書法的力量之美,關鍵在於逆入、澀行、中鋒。

1、逆入

武術裡面講究出拳之前要先收拳,寫字的道理與此類似,逆入是為了蓄勢。

逆入有兩種方式,最常見也是最好理解的是紙上作逆,另一種方式是空中作逆。

我們看有些字的起筆明明是露鋒尖筆啊,怎麼理解呢?其實這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在空中作了逆入的姿勢,而落到紙上時已經是逆入的下一個動作了。另一種就是行草中的字組,將幾個字當作一個字來創作。

2、澀行

澀是指運筆時讓筆毫在點畫中線上微微動盪,不斷提按、頓挫前進,鋒在前筆在後,逆勢澀行,利用冤鋒與紙面的摩擦,體現出一種內斂、沉著的力量之美。



3、中鋒

中鋒是力量的根本。行筆時,筆毫的主毫運行在筆畫的正中,副毫運行在兩側,這樣形成一種中間墨色稍深丶兩側墨色稍淺的立體效果。

中鋒行筆最易犯的錯誤是以筆桿拖著筆肚,在紙上“畫”出的所謂“中鋒”。上面我在“澀行”中講過,運筆時筆鋒在前筆桿在後,推著筆向前行,如逆水行舟,如此方可產生力量。而拖著筆“畫”出的字,尤如“死蛇掛樹”,毫無生機與力量。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怎樣寫出字的力量美?

摳一下字眼,覺得“力量”換成“力度”更合適。

力量是外在的。見過有人寫字,呼哧呼哧,恨不能把筆擰斷,把字捶碎,結果,字是僵的,就像一個人抽筋一樣,肌肉僵直,缺少生機。

力度是內在的。棉裡生針,肉下立骨,線條抱勁,剛柔相濟。

這個問題從兩個角度切入。

書法之力有哪些?就是what。從技術層面(非藝術層面)講,分三種。

一是重力之力。二是骨骼之力。三是行氣之力。

此三力代表著:站穩,站直,跑步。

怎麼做?就是how。

一,重力之力。

單字層面此力使字站穩。章法層面使字群保持動態的平衡。有的字筆畫多,有的字筆畫少,後者需加重加粗。

有重力必有重心。每個人的審美取向不同,帶來不同的重心風格。

王羲之取扁方形,重心居下。歐體取正方形,重心居中。顏體取梯形,重心居下。柳體取豎方形,重心居中。

啟功先生取柳體將重心移動至偏上,化拙工為自然,造就挺拔剛勁瘦潤風格。

怎麼移動?譬如說“李”,把“木”寫短,把“子”寫長,重心就挪上去了。就像一個美女,腿變修長了。

雲山霧罩千萬語,道破其實隔張紙。

重心,其實是實現自我風格的最重要法寶。

讀高中時有兩種自己字體,左三角體,游龍體。書法傳統是左收右放,左三角體是左重右輕,化曲為直,形成一種凌厲的欲滾動之勢。其實就是裝腔作勢用的。游龍體則相反,化直為曲,在骨骼框架之下,信手尋力而為。其實是受了“金庸”先生的影響,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捂臉]

二,骨骼之力。

筆畫的骨骼之力在中鋒行筆,如錐畫沙。

落筆露鋒取靈,收筆露鋒喧意。

落筆藏鋒取勢,收筆藏鋒抱元。

折筆偏鋒取妍,折筆中鋒取力。

轉筆偏鋒得肉,轉筆中鋒得骨。

剛柔之間,剛柔呼應,抱勁為君,洩力為臣,方是上乘。

衛鑠的《筆陣圖》對點畫的要求,可以借鑑,但著了“相”,外形凌厲,缺少蓄力抱勁。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陸斷犀象。

乙[折]百鈞弩發。

丨[豎]萬歲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橫折彎鉤,以“刁”代替]勁弩筋節。

*

字的骨骼之力在“勢”,就是站立的姿態。

重在框架。基本要求:端正勻稱緊湊彈性。

楷書是筆畫取勢,字態是穩。說直白點就是微觀搭積木,宏觀樓很穩。

行草是姿態取勢,篇章是穩。說直白點就是,單字依賴上下左右的字,取得動態的平衡。趨“楷”則單字穩,趨“草”則字群穩。

楷書的結字架構可參考學黃自元。

漢字形式層面就五種結構:獨體字結構式,上中下結構式,左中右結構式,包圍及半包式,品式。

基本法則:以正立骨,以欹生姿。守正出奇,乾淨抱勁。

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反思道: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自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gu)書,又之洛下,此見蔡邕(yong)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及聊書之,遺教於子孫耳。

*

三,行氣之力。

王羲之的經驗是: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氣脈鉤連秷側,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競,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

*

王羲之的筆勢實質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或相反)”,比衛夫人的“橫如隱隱陣雲”摹形筆法要高明得多,他是“鵝翅撥水筆法”。

後人悟道王羲之筆法的也有不少。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其實就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張旭的“船振驚沙筆法”,顏真卿的“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也是從二王化來。懷素的“折釵股”筆法,是靜態筆法,落筆必僵。經顏真卿指點“借力尋力”之道,也悟透參用。

王羲之的靈動無比的“二指禪”書寫,其背後的性靈自由思想,人書一體、形意一體、明心見性的《蘭亭序》,其執筆法、其思想狀態、其書寫狀態,至今無人比肩,無人逾越。無論楊凝式、智永、張旭、懷素、歐柳、米芾、趙松雪,還是王鐸,都沒有性靈自由的思想基礎,只能得其形(神鬼莫測),未能窺其神(得意忘象),在書法工藝層面徘徊,還還沒達到書法藝術層面 。




urna風之度0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自古至今書法的演變也變化多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書法形式與風格。那麼如何讓書法寫出力量美,首先要深入的瞭解中國書法。從甲骨文開始,到大篆,小篆的出現,再到漢隸的發揚光大,東晉事期的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一直到唐朝的楷書,宋朝的行書,到近代我們歷史上湧現出無數書法大家,書法的演變也豐富多彩。書法的力量美,對於不懂書法的人來說,以為用的力氣大寫出的字就有力量。其實完全錯誤,中國書法最早是用利器可在骨頭、龜殼上,到後來刻在石頭上,再後來用毛筆寫到紙上,到現在用硬筆書寫。對於刻在骨頭、石頭上的字可能大家認為有力量,但是對於用毛筆寫的字,不懂的人以為就沒有力量感。其實用毛筆寫出的字最能提現書法的力量美。筆鋒柔軟,卻要全身力量集中在手腕將字寫到紙上,練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寫字是很累的。楷書講究橫平豎直,如何把一筆橫畫寫的又直有有力量感,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初學者容易寫的顫抖,所以給人感覺沒有力量感。行草同樣道理,沒有一定的基礎寫出的字肯定不會有力量感。也有人認為用墨濃厚顯示有力量,其實不然,顏真卿楷書遒勁有力,用墨濃厚,但是柳公權的字卻比較單薄,但是同樣能看出來非常有力,包括後來的宋徽宗瘦金體,氣功的字都比較瘦,但是從來不缺乏力量美。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我個人沒有專門學習過硬筆書法,但是我知道毛筆書法寫好了硬筆自然就會寫好,而且更能體會書法的魅力,更好掌握寫書法的技巧。





大墨孤煙


有此人寫的字嗚?有多少要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