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算不算纵横家?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

历史浮尘


毛遂可以算纵横家,如果单从成就方面来说的话,张仪、苏秦要比他高;不过具体到人生智慧就难说了,至少毛遂得了善终,张仪、苏秦虽然曾经辉煌,结局可不怎么好。

这里解释一下,“纵”是指合纵盟约,即将六国联合起来抗击强秦,苏秦、毛遂都算是这一方的;“横”是指连横,这是张仪提出来的一种策略,分头击破六国的联盟,以横破纵。

单说毛遂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如果在后面加上“自荐”两个字,就都恍然大悟了,毛遂自荐嘛,指的是自我推荐。

这是个什么典故呢?是毛遂的人生高光时刻,他的能力在这一事件中体现无余。具体怎么回事儿?请看下文。

毛遂自荐的前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不敌,在位的韩桓惠王决定献出上党郡,求得秦国罢兵。不料上党郡郡守却不愿意,韩桓惠王罢免了他,另选大臣冯亭为上党郡郡守,令他投降秦国。

出乎韩桓惠王意料的是,冯亭也不愿意降秦国,而是祸水东引,献上党郡于赵国。赵国白得一郡,当然乐意。

但秦国可就愤怒了,到嘴的鸭子飞了,谁能不怒?秦昭襄王下令攻赵,经过数次战役,最终发展成了倾尽双方国力的长平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军大败,秦国大将白起坑杀四十五万降卒,天下震惊,赵国国力大损。

赵孝成王极为惊恐,赶紧派使者去秦国,愿意割地求和。

其实长平之战对秦国造成的损失也挺大的,再打下去也很勉强,秦昭襄王便同意了赵国的议和请求。但是后来赵孝成王觉得割地太多,又认为秦国大概无力再打,反悔了。

秦王大怒,再次举全国之兵攻赵,一直打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无力抗秦,遂向各国派出使者求援。

(赵军统帅赵括战死沙场)

如同囊中之锥的毛遂

楚国强大,赵王派往楚国的是很有份量的平原君赵胜。赵胜决定挑选二十个门客随自己前往,挑到十九人的时候,毛遂站出来自荐。

他到赵胜府上已经三年,表现一直平平,赵胜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毛遂很淡定地说:“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这就是“囊中之锥”的出处。

赵胜大概是想着姑且信之,便带他前往。这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到了楚国后,赵胜及其他门客久久未能说服楚王出兵,毛遂神态自若的走到楚王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得楚王连连点头,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最终楚国出兵十万,再加上魏国的援兵,邯郸之危遂解。

(毛遂雕塑)

要是这一次不能说服楚国出兵,赵国说不定就亡了。所以毛遂立下大功,受到赵人敬仰,赵胜对他更是极其尊敬,称赞他“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

总之,毛遂极有能力,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局势的问题,或者是史料记载不全,后来他在史书上没有其它亮眼的表现。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毛遂算不算纵横家?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论如何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纵横家。

毛遂当然当然算不上是一个纵横家!

我们首先来看看唐代哲史学家赵蕤对毛遂的评价:"毛遂自荐的故事尽人皆知,一般都赞许毛遂的勇气和智慧。他使楚王出兵救赵,实质上是威逼、胁迫,近于无赖:不答应联盟吗?你的性命可掌握在我的手里!这是毛遂式的谈判手段......"

接着赵蕤的观点,我接着往下说说如何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一个真正的纵横家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师从鬼谷子或其后人

纵横家,因苏秦、张仪而出名。那时,孙膑、庞涓因为军事而闻名于世。结果大伙顺藤摸瓜,发现他们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那就是传说中的鬼谷子。

于是,鬼谷子就成为了纵横家的鼻祖。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通过语言获得些许成功的都能称为纵横家。如果你师从鬼谷子,即使你从来没有业绩,也算是纵横家。

毛遂,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是鬼谷子的弟子。从这点来说,他不能算是纵横家。

但有人说,这种以师门划分的标准过于偏颇。就如李斯,历史公认他是法家,但事实上他是师出荀子,从师门来看,李斯应该是儒家。

那我们就接着分析吧。

二、官居高位

师出鬼谷子而又留名青史的那些纵横家,无一不是官居高位。

苏秦,出道后先在燕国任相,然后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

张仪,游说六国不成功后进入秦国,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然后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庞涓,学艺下山后,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

孙膑,被庞涓陷害后逃到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

而毛遂,只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而已。

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看看职位就知道了。而且他在平原君那里做门客,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有建树的谋略,以至于好几年了,平原君根本就不认识他。

从这点上,他根本算不上“家”,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士”而已。

三、代表国家,直面国君

无论苏秦、张仪,他们出去进行外交的时候,本身就是国家代表,而且直面对方国君。

苏秦,首先见到的是秦国国君赢驷。可是嬴驷才杀完商鞅,正厌恶外国人,所以就没有留他。接下去,苏秦到了燕国,见了国君燕文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赵国直接面见了赵语(肃侯)、在韩国见到了韩威侯、在魏国见到了魏惠王魏罃、到齐国后见了齐威王田因齐、最后到了楚国,直接面见了楚威王芈商。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最初只是一介平民还是后来做了燕国的使者,赵国的相,他从始至终都直接见国君。

张仪也是一样,见的都是国君,或者是国君的代表,宰相一级的人物。

反观毛遂,出场只是一个门客,自己这边的国君都没有见过。有记载的也就是随着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见到过楚考烈王这一个国君。

就从这点上来说,他完全不能跟苏秦、张仪去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

他的格局实在太小了,根本不是纵横家的派头。怎么能说他是纵横家?

四、以理服人

纵横家,因辩才成名。他们凭智慧去游说,游说时“开合有度、纵横自如”,也就是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为什么他们看可以做到呢?因为他们有六个特点: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他们的游说靠的都是智慧,完全是以理服人。

苏秦,都是从对方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等现实情况开始说起,再阐述国际形势,以及秦与各国的复杂关系,最后跟对方一起衡量利弊,以此说服对方国君加入合纵一起抵抗秦国的蚕食。

张仪,则是通过展示秦国强大的实力,告诫对方秦国有能力进攻任何一个反抗的国家,再用各种计谋离间合纵各国,迫使他们加入到与秦国的连横队伍中来。

虽然苏秦、张仪的手段未必都是光明正大的,但至少他们是靠讲道理让各国国君心悦诚服。

而毛遂,赵蕤已经说了,他的手段是威逼、胁迫,近于无赖。楚考烈王如果不讲信用,离开谈判桌后反悔不答应出兵,再来几个毛遂也是无能为力的。

在平原君出使楚国这件事情上,毛遂是勇敢地冲到前面去了,但并不能说楚国出兵这件事是完全因为毛遂的无赖举动。否则,也太不把楚考烈王当人看了。

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这六点,毛遂没有一点符合的。他怎么能算一个纵横家?

就他这点微末水平,怎么能跟苏秦、张仪这种国际视野、战略布局的大智慧去比?

以上个人意见,不喜请喷。感谢朋友阅读!


知行史话


毛遂算是纵横家。

纵横家是指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那一类人。纵即合纵,合纵的目的为联合多个弱国抵抗一个强国,用来防止各个强国之间的联盟。横即连横,连横和合纵的目的则正好相反,它是以一个强国为靠山,然后再去进攻另外的一些弱国,从而达到扩展土地的目的。



那为什么说毛遂勉强算作纵横家呢?笔者简单的介绍一下毛遂此人。

我们初识毛遂应该都在“毛遂自荐”这个成语里吧,毛遂一开始是战国四君子平原君的门客,后来在公元前257年时秦国攻打赵国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

平原君在出发之前想挑选二十个厉害的门客一起前往,十九人已经挑选完成,只差最后一人名额未定,这个时候毛遂便自告奋勇,说他可以担任此认,于是平原君一行人便前往楚国。



到了楚国之后,毛遂在朝堂上便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敲定了合纵之事,自此毛遂也从普通门客变成了上客。

以上便是毛遂游说的事迹,那他的能力和张仪苏秦相比又是如何呢?

个人感觉毛遂比之上一代的纵横家张仪苏秦这些人也不遑多让,他们的目的都是联合弱国抵抗强国,并且都成功了。



就光凭这些就可以说毛遂就是一个成功的纵横家,毛遂的事迹虽说没有张仪苏秦等人精彩,但是他们的游说结果是一样的。

如果硬要比什么能力的话,还是不怎么好比的,毕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时代不一样。


郁黎话史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有争议,一说山东滕州、一说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战国时期著名说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毛遂猝后葬于距鸡泽县城西北15公里的永年区境内,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 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1]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早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从三人生平事迹来看可谓旗鼓相当,单从成就来看苏秦略强一些



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


毛遂 ,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战国时期著名说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依靠三寸不烂之舌,促成赵楚合纵,起作用如同张仪,但其功绩远不及张仪。


潮哥1495582530712


鬼谷子神一般的任务,作为智慧的杰出代表,其有六大高徒,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李斯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孙膑,庞涓算是军事领域的佼佼者,苏秦、张仪、毛遂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纵横家,李斯这家伙属于法家学派的杰出人才,一生两个大污点,一是陷害韩非子致死,二是和赵高合谋,矫诏杀死扶苏,扶胡亥上位,最后自己也被赵高陷害满门抄斩。



汗伍第


毛遂在他25岁时远赴邯郸(时为赵国国都),跻身于平原君赵胜门客之列。三年隐忍,悟成大道。直面危难,挺身而出。面对赵胜的质疑,毛遂出语铿锵,于是一“荐”成行。远赴楚国后,面对楚王的首鼠两端,毛遂慷慨陈词直言利害。“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不仅众人叹服,楚王也发兵救赵。于是,赵楚合纵,秦兵告退。

而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谋士,苏秦的主张,东方六国联合一起对抗西边的秦国,他的策略,最早被说服的国家是燕国,然后才说服了赵国,一一说服了其他国家,最后才联合伐秦,而张仪跟苏秦师出同门,都是鬼谷子的徒弟,谋略的路子完全不一样,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政策,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宰相。

我觉得毛遂是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毛遂更厉害。


肾为先


毛遂算得上纵横家,但比張仪舒秦差一些!


漳河南一身正气


毛遂只能算是一时的自我表现者。等候发功。张仪苏秦是有大局观之人


用户沙海独步


不算,不如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