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总在临死时才指出皇子继承皇位?

从容的微笑1


在我国封建专制社会,皇位的继承根据以儒家思想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有效避免皇位争夺。尽管在历史上有的例外。如李世民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朱棣的“靖难之变”。都是以武力夺取皇位,他们只是特殊情况,大部分情况我国古代的皇位继承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兄终第及”。

皇帝在位期间会选定太子做为接班人来培养,在正常情况下皇帝驾崩一般都是太子继位,皇帝“驾崩”,这个是关键为什么在去世的时候才继承,我们不得不提到“权力”,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他不惜“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情最是帝王,无数英雄竟折腰。作为皇帝更是如此,还有就是在古代医学落后人们的寿命不长皇帝也是。作为皇帝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受万人跪拜,风光无限,生杀予夺,君临天下,那种感觉是我们体会不到的。尤其后宫佳丽三千,是多少男人的梦想,多少人梦想“芙蓉帐里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所以一旦手握权力,不会轻易放弃,更不会交出。如果皇帝在生前指出皇位继承,就要交出权力。这样作为皇帝是接受不了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茶凉,所以只有当他们去世时才会选定继承人。

有的活的比较长的皇帝比如乾隆在生前,就指定了皇位继承,但权力却牢牢的掌握在乾隆手中,直到去世。在位期间无论他们指定谁继承,权力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权力是诱惑的,让人爱不释手,让人迷恋,让人痴迷欲罢不能。

在许多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当一个帝王去世,权力的交接会在葬礼中举行。让人不禁感叹,同时也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独孤求败谷


这个问题说的,太绝对了。

汉武帝的长子名叫刘据,生于公元前128年,在公元前122年被立为皇太子,按中国传统的年龄算法,他是个七岁的孩子。

康熙在自己22岁的时候,立皇次子胤礽为储君。这个胤礽出生于1674年,被立为太子时是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

不仅立太子有早的,传位也有早的。

像宋钦宗,赵桓,出生在公元1100年,于1111年被立为太子(12岁),于1125年受宋徽宗禅让登基(26岁),改元靖康。而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死于1135年,是禅位十年以后——这还是历经折磨。如果正常死亡,他会活得更长久一些。

除了宋徽宗、唐玄宗这些国家危难之际,不得己的禅位,还有唐睿宗李旦禅位给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光宗赵淳、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庆等,都是自愿的禅位,并没有外力胁迫。

权力,是很多人向往的,但总有例外。皇位,是很多人羡慕的,但也有例外。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要把权力把玩到最后一刻,才肯撒手。


栖鸿看红楼


明智的皇帝一般早就确定了太子人选,之所以等到临终时才宣旨昭告天下,有三条主要原因。

第一,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过早的册立太子,太子等久了沉不住气杀父夺位的事情屡见不鲜。

第二,为了保障众多皇子皇孙的安全,过早确定太子人选,太子及其他皇子就会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前进入明争暗斗,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第三,为了朝廷局势和国家安全着想,皇帝健在,立太子不是当务之急,如果早了,各地藩王会蠢蠢欲动,易发谋反之事,文武百官也不可能全部支持太子。国无宁日,也会引发边境战乱。

例如唐初,李渊过早册封太子,从而导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先杀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第二天又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二十个孩子杀光,逼迫李渊改诏书退位,李渊不仅失去了两个儿子二十个皇孙,还失去了皇位,朝廷内部大换血,边境别国趁机攻打大唐。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寻常百姓家的亲情友情在皇族是不存在的,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上演血淋淋的权利争夺,稍一不慎就会万劫不复。立储君又是重中之重,所以说宜迟不宜早。





非想


  • 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位的继承制度是‘‘世袭制’’,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是:要先立嫡子(皇后的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大儿子),并不考虑所立的这个太子的能力。
  • 皇帝是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窥视皇位的人不在少数。皇子做为皇帝的儿子,是距离皇位最近的人,也更知道皇位的诱惑力有多大,更容易引起对皇位的争夺。
  •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当好皇帝的。做为皇位的继承者,未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要想很好的管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皇帝在对继承者的确立肯定是要对多方面的考察的。比如:人品品行、治理的能力、等。
  • 像康熙帝在二皇子胤礽两岁时就昭告天下立他为太子,但康熙很长寿,二皇子胤礽却迫不及待地想当皇上竟然想谋权篡位,最后康熙废了太子之位,之后又闹出了九子夺嫡的事情来,惹得康熙大为不满意。为了防止诸多皇子篡权夺位,手足相残,康熙直到临终前才正式宣布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也就是雍正皇帝。

一介书生119


舍不得权利

其实能坐上皇帝原本就是一种本事,所以皇帝都会格外珍惜自己的权利,如果在生前就明确哪个皇子继承皇位的话,也就相当于退位,满朝文武为了能下任皇帝的时候继续生存,这样朝廷重心就从皇上开始向太子转移,这肯定是皇上不愿意看到的,而舍不得权利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

优胜劣汰

每个皇帝都可以说是一个公司的董事,所以谁都想让这个公司继续存活下去,那么下任董事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如果随便选择自然是不利于国家发展,所以与其说皇帝在临死前让皇子即位,不如说是皇帝在临死前才决定出最佳的治国能才。

无法掌控

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皇帝无法掌控皇子的典型,因为康熙皇帝为了制衡满清八旗子弟,所以特把权利分到自己孩子名下,于是最终就导致九个皇子间实力皆强大,这时候的康熙已经无力掌控他们的行动,如果此时定太子,那么势必可能引起其他皇子不满,所以最后任由他们行事。

结语

从这中可以看出皇帝在选择继承者的时候也是一件难事,不仅要考虑皇子们之间的争斗,还要考虑国家的群体,不仅如此,有些皇帝还不想退位但是却又不得不退位,可见身为皇帝也有难事。

感谢阅读,我是文青,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文青聊史


个人认为一是害怕一开始就立太子会瓜分自己本身的权力,虽说皇帝和太子是至亲,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皇宫,先有君臣,才有父子,因为如果提前就立太子,保不齐朝中的大臣会与太子相互勾结,篡取皇权

二是古代皇帝的儿子众多,不经过一个长期全面的考核是很难最终确定究竟哪位皇子能够担当起君临天下的重任,同时也担忧先立太子后,其他皇子与太子之间产生矛盾


郁琰无忌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帝位传承是个敏感的话题,充满了一个个血腥的故事。

一般来说,早早立太子,也未必就能保证太子能够顺利继位。比如说隋文帝立太子杨勇,但是杨勇被废,改立杨广。唐高祖李渊也是先立太子李建成,结果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杀,李渊不得不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清朝康熙帝更是在胤礽两岁的时候就立为太子,结果两立两废,最后是没有当做太子的胤禛做了皇帝。

在夏商时期,天子之位应该怎么传承,还没有个章法。《史记,殷本纪》记载说: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

就是在商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帝位或是由弟弟继承,或是由儿子继承,完全没有章法制度可循,子弟们互相争夺,天下大乱。但是到了商朝末年帝乙的时候,情况出现了变化。帝乙的长子叫微子启,少子叫辛。但是他们的母亲不一样,启的母亲地位低贱,而辛的母亲是正宫王后,这样辛就做了太子,帝辛做了天子,就是纣王。也就是说,启的母亲身份低微,非正妻,是庶子。而帝辛的母亲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也就是说,在殷商末期,嫡长继承制已经确立,并且深入人心。

西周建立后,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王位、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地。这套理论形成之后,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如果老人去世,儿孙很多的情况下,还有“长子长孙”“长子孙”的说道儿。但是正如人们所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套制度的可操作性基本上为零。

大帝秦始皇,一生不曾立皇后。这样,虽然子女很多,但是却没有嫡子。按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么继承皇帝位的就应该是他的长子扶苏。可是他的小儿子胡亥勾结赵高、李斯发动政变,处死了扶苏,自己做了皇帝。

曹操到了晚年,有三个嫡子曹丕、曹植、曹彰。曹操在私底下找自己的心腹大臣摸底的时候,大部分都支持嫡长子曹丕,最后曹丕得以接了曹操的班儿。

情况到了五代末期和北宋时期,皇位传承出现一个隐形建储的现象。即现任皇帝会把自己的继承人任命为“开封尹”这个官职。包括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宋钦宗都担任过这个职务。

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康熙帝结发皇后赫舍里氏生下胤礽后半天就因为难产去世。在这之前,赫舍里氏生下的长子承祜已经早夭,胤礽就成了康熙帝唯一的嫡子。三藩之乱爆发后,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康熙,为了显示自己后继有人,给只有2岁的胤礽举行册封大典,正式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可是令康熙伤心的是,成年的胤礽变故迭出,导致两立两废太子,国家政局随之动荡不安。

雍正继位后,鉴于康熙过早册立太子,导致政局动荡。建立了秘密建储的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虽然他们继位也有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是采用秘密建储的方式继位的。而咸丰只有一个儿子没得选。同治、光绪都没有儿子,他们俩的继承人问题完全操控在慈禧太后手里。

感觉五代北宋时期的隐形建储和雍正帝的秘密建储是比较好的办法。


七世猫哥


中国封建社会为世袭君主制,其皇位继承方式有三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叔终长侄继

注意皇位交接的先决条件是现任皇帝的死、终。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现任皇帝先死,其太子或指定继承人才能继位,约定俗成。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共17位太上皇,一般来说,按照本人意愿主动传位的,权力还在手上,如乾隆。被迫传位的往往权力已失,如唐高祖李渊

为什么会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叔终长侄继三种继承方式,而不是规定皇帝的任职年限和工作最高年龄提前交接皇位,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宗族体制,决定了皇位不会提前交接

宗法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皇室则是处于社会顶层的大家庭, 皇帝便是这个家庭中最有权威的家长, 他们遵守“三纲五常”,即“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而古代,每一个社会小家庭同样如此,家里主事的一般为家族长辈,如红楼梦里的贾母。

因此,按照“长尊少卑”的观念,权力不会提前交接。

即使交出皇位当太上皇,如乾隆,仍要手握大权,嘉庆则成为傀儡,思想观念使然。

什么时候交接皇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力什么时候交接。

另一方面,临终传位,是最大程度保证权力交接的稳定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相当可怕的,封建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不按常理,兄弟反噬、自相残杀的现象层出不迭,如李世民的“宣武门”之变、朱棣的“靖难之役”等

清朝康熙的子嗣们为继承皇位,自成派系,出现“九子夺嫡”的血腥斗争场面,太子被“两立两废”,最终雍正继位,还被传为篡改康熙遗诏,可见皇位斗争延续之激烈。

而清朝中后期采取不立太子,皇帝临终密诏传位的方式,最大可能避免皇族内部斗争,保证权力交接的稳定。


点亮万家灯火


这个事情其实并不绝对,在中国历史上,一般是皇帝在位时就册立太子,清朝是秘密立储制度,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设立密匣,匣内藏有皇帝写的立储御书,很少有临死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情况。

一、明立太子的储君制度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有正式册立的太子,太子作为储君,专门有自己的宫室,有自己的属官。老皇帝在位时,也会注意培养太子的执政能力,刻意要太子办理一些事情历练历练,如代表皇帝祭祀,慰问,巡视等,甚至在皇帝外出之时,还要临时监国,主持国务,只有这些事情办好了,皇帝百年之后才会放心、才会安心。

但皇位的诱惑力太大了,人一旦登上了皇位,就毫无退路,总是担心这个要篡位,那个要篡位,连太子也会受到怀疑,废太子甚至杀太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太子作为储君,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啥时候能接班,虽然能强抢老爹的位置,但任何事情都会发生的。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

但大多数情况下,明立太子还是有助于皇位有序进行的,毕竟作为政治人物,继承人的问题是大问题,含糊不得。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朱元璋刚登基当皇帝,就立朱标为皇太子,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也协助朱元璋办理很多事情,被称为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竟然越过儿子辈,立朱标的孩子为皇太孙,直接接班当皇帝,可见朱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四儿子也惦记着皇位,竟然会起兵夺位。

也有当了一辈子太子没有接上班的,比如康熙朝的太子胤礽,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当了37年太子,仍然没有接上班。汉武帝时太子刘据,当了32年太子,最后被逼反叛,失败被杀。遇到超长待机的君主,比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储君都七十多了,还没有继位。

还有见到太子年长,主动让位的。比如宋高宗赵构,由于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无子嗣,从宗室中过继了一个孩子培养多年,到自己56岁时,自己主动当太上皇去了,皇帝也不做了。这个继位的皇帝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当了27年皇帝,见到太子要买染胡子的药时,也主动让位当太上皇了。

也有干掉太子,逼老爹禅位的,比如李世民。也有干掉皇帝,让老爹做几年皇位,自己先当太子的,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更有弑父继位的,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就是被自己亲生杀掉,太子刘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弑父继位的皇帝,后面还有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等。

二、秘密立储制度

清朝前期,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皇帝临死或者死后经过类似蒙古的忽里台大会讨论确定继承人,搞不好就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杀戮。清朝入关后,康熙皇帝立有太子,但仍造成九子夺嫡的局面,太子两立两废,康熙皇帝也因此身心疲惫。有感于此,清朝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之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均是采用这个制度确立的继承人,后期的同治、光绪都没有子嗣,这个制度无法执行。秘密立储能够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也能在诸皇子中形成充分竞争,利于优选接班人。

康熙皇帝谕旨:"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三、遗言立储

没有子嗣或者来不及建储,老皇帝突然驾崩,没有办法才采用会在临死时候确定皇位继承人,当然有储君的情况下,老皇帝临死也会对新皇帝交代遗言,再次确定皇位继承人。提前不定继承人,临死再指定接班人,被指定的接班人原来并没有作为继承人培养,毫无准备,突然就继承大位,是最不靠谱的立储方式。如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年富力强染病且无嗣,临死时让朱由检继位,但崇祯皇帝朱由检却把大明江山给丢了。北宋时宋哲宗无子,死后才确定端王赵佶继位,宋徽宗也把北宋给折腾毁了。蒙古帝国无储君制度,老汗王死后经常陷入旷日持久的夺位战争,甚至能够直接毁了帝国,例如蒙古大汗蒙哥死后,二弟忽必烈和小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大战四年,最后忽必烈胜利,但蒙古帝国已经四分五裂了。

元世祖忽必烈

阿里不哥


郑说豫见


不是如此。

汉族信奉嫡长制,一般太子早定。只清朝这样的蛮夷才是临终指定,或秘密建储不公布。

主要原因是:

1、满清皇室嫡长子少

满清十多代也就道光是嫡长子继承。让一直企图拉进与中原文化的满清情何以堪?

入关前的代善没得到皇位。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咸丰没嫡子,康熙是废黜唯一的嫡子。其余则根本没儿子。

正因为如此,上至乾隆,下到百官贵族,包括嘉庆自己都认同道光是继承人。嘉庆突然死亡后没找到诏书,嘉庆的继后哪怕自己有儿子也不敢轻举妄动,下懿旨让道光先继位。

2、权力斗争厉害

所以雍正搞秘密建储。防止太子提前组党如同废太子胤礽一样威胁皇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