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哪个历史人物让你误解最深,又是怎么样才解开这个误会的?

趣味历史时刻



康记741


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历史罪人”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的从他们的“过错”中逐渐明白他们的另一面用意,才让大家恍然大悟,对其深感佩服。而我认为被世人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这两个人——秦始皇和隋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我们小时候说他是暴君,杀人如麻。“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曾和秦始皇亲密工作的尉缭对秦始皇性格的评价。他是伟大的秦始皇,因为他有幸生在了这个家庭,经历了这些,拥有了这些。他是寡恩的秦始皇,因为他不幸生在了这个家庭,经历了这些,背负了这些。

秦之亡,是因为秦始皇和他的臣子们太急功近利吧,然而他们毕竟做了许多亘古未有、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些大事,几乎比此后两千年大多数帝王将相们所做的总和还要多: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辟中国南疆、焚毁迷信的妖书、坑杀妖言惑众的巫师……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与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与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造就了一个强盛帝国的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但不管怎样,他们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他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暴政就暴政吧,至少比某些碌碌无为的昏君昏臣,一辈子啥正经事儿都没干出来强。

千秋伟业——隋炀帝

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然而却因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来的李唐王朝贬称“隋炀帝”。

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它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南平吴会,北却匈奴,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大业五年(609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阔疆五千里。

杨广被史官加以种种污名、成为古今昏君暴君的著名代言人,亦丝毫不冤枉。史官或许黑了杨广如何弑父篡位,或许黑了他如何荒淫无道,却绝没有黑他如何丧师辱国,如何面对天下大乱束手无策,如何接手一个盛世却令天下户口四减其三。他的水殿龙舟贯通南北的千古功业,又是如何急于求成透支民力国力,如何建立在千千万万黎民百姓的尸骨之上。只因这些皆是铁一般的事实。

当然,为杨广的才华横溢却谤满天下的一生唏嘘不已时,亦不得不感叹,若其在征高句丽前便英年早逝,那该当是如彗星划过历史长空,短暂光芒无以伦比,留给后人无限遐想追思的何等天才帝王啊!


历史TOP榜


高洋。对,就是那个出现在电视剧少林寺传奇第一部中的北齐皇帝的高洋。我一直以为他是那种不惜一切代价当皇帝,当上皇帝之后昏庸的昏君。直到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关于南北朝的书,才真正了解了他。

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史称北齐文宣帝。高洋的行为十分怪癖,他极度喜欢喝酒,每次喝酒都必然要喝醉。同时他的酒品很差,每次喝醉后都会耍酒疯。

  高洋耍酒疯的表现就是脱光衣服,披头散发地在皇宫里裸奔,边裸奔边大叫,有时候甚至会跑到皇宫外面的大街上裸奔。 高洋不仅喜欢打骂人,更喜欢杀人!

  北齐丞相高隆之是北齐王朝的三朝元老,向来位高权重、劳苦功高。但是因为高隆之曾经对高洋态度不恭敬,高洋就一直怀恨在心,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个理由将宰相高隆之满门抄斩,而且下令不得收尸,将其尸体暴晒于漳水河畔!

  继任的北齐宰相杨愔是高洋的肱骨大臣,但是高洋依然毫不在意、肆意侮辱。高洋不高兴了,有时候会直接用马鞭抽打杨愔以至于其血流满身,湿透衣服;甚至有一次高洋直接掏出刀子要在杨愔的肚子上划拉几下,幸得大臣崔季舒打圆场,说“这是陛下在和丞相玩闹呢!”边说边把刀子从高洋手里拿开了,杨愔因此躲过一劫;还有一次高洋心血来潮要看出殡仪式,就让杨愔躺在棺材里,用丧车将其从大殿上运送到墓地里。

高洋不仅自己性格暴虐,而且还十分看不惯太子高殷胆小柔弱的样子。为了给太子练胆子,高洋曾经让太子亲手去砍掉犯人的人头。太子因为胆小害怕,挥刀多次都没成功,高洋大怒,直接拿起鞭子就抽打太子。可怜才十来岁的高殷就这样落下个口吃的毛病,而且经过这一次惊吓后,高殷经常神志不清,疯疯癫癫的。

种种行为,反映了高洋的不正常。但就是这么一个不正常的人,却干出来一份事业。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

高洋十分注重生态发展,比如:“诏限仲冬一月燎野,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 “夏四月庚午,诏诸取虾蟹蚬蛤之类,悉令停断,唯听捕鱼。乙酉,诏公私鹰鹞俱亦禁绝”等。高洋在位后期,虽然饮酒作乐,在大事上不迷糊,经常大赦天下,如遇到灾害,就会减免受灾地区税务等。

或许,他的昏庸表现是由于他的血统所致,鲜卑人好战,就如同哈士奇拆家。观北齐后几个皇帝,政事比高洋处理的好的还真没有。


极点历史


个人认为被误解最深的是隋朝隋炀帝杨广。很多历史书籍把他描述成一个暴君,三征高丽,开凿运河等激起民愤,无作为进而导致隋朝二世而亡。事实上呢?

死伤无数的三征高句丽是为何?

高句丽人口不过百万,面积也只相当于隋朝的一个州,而隋王朝却有五千余万人口,国力强大富庶,隋军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历史上也算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对付这么一个小小的属国,杨广却要以举国之力,派百万之兵,还要御驾亲征,要知道隋军大败真正的强敌突厥时,也不过由杨素率十万军队,就算是杨坚发动统一南北的战争,也没有这么大的声势。

难道杨广真这么弱智,眼看天下烽烟四起,他还要三次攻打高句丽,丧送了百万大军?能率大军统一南北,能在血腥残酷的皇权斗争中获胜,能击败突厥强敌,能开疆拓边,经略西域,能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如此雄才伟略的人,绝不可能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杨广三征高丽必然是有更深刻的原因。大隋建国是禅让于北周,没有用一种流血革命的方式将旧制度彻底打烂,才导致以关陇贵族为代表的旧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挠各种损害他们利益的改革。

杨广是想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削弱关陇贵族代表的旧势力,为后续进一步的改革铺平道路。只不过通过战争的方式成本太高,试问哪个时期的改革没有流血牺牲?
隋疆域图

民怨沸腾的大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背景:

隋朝以前南北分裂,数百年分裂的敌视,南北彼此间的隔阂早已深逾千尺,虽然大隋已统一南北,但那只是地域上的统一,人心的统一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杨广比谁都清楚南北之间的巨大隔阂,希望填补南北间的代沟,年轻时代起就为了南北真正统一而殚尽竭虑(挂帅伐陈),甚至娶了萧梁的贵族之女为妻。

开掘大运河沟通南北,提高南方地位,重用南方士族,减少税赋,让利于江南之民,进一步方便加深南北方的沟通交流。都是为了巩固南北的统一。只不过是开凿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导致民怨沸腾。民众为逃避沉重的差役纷纷起义造反。但这不能否认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隋朝大运河分布图

在位期间具有积极意义的科举制得以初步确立?

门阀制度源于汉,确立于曹魏,兴盛于两晋,到隋朝时期已根深蒂固,这些士族心中只有家族利益而不考虑社稷天下,不仅把持地方官府,使朝廷政令出不了京城,而且垄断学识,阻隔了寒门士子上进之路,使贫寒子弟升迁无望,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低层不平则鸣,各种怨恨积累到一定时候,必然会爆发,就会有反抗起义。

实行科举制,给了寒门子弟机会,对于国家来说又可实现网罗天下英才的作用。后世无不以隋时的科举制度为范本,作为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一定程度上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明清科举图解

总结,隋炀帝杨广并非真的是无作为的一代暴君。


咸丰老黄历


如果古代有吉尼斯记录的话,我想汉废帝刘贺一定能入选其中。他的记录是“世界上干坏事最多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汉朝正史《汉书》记载,刘贺当了27天皇帝,但是却犯下一千一百条罪状!平均算下来一个小时干四件白纸黑字的坏事。所以汉废帝一直以来就成了最大的反面教材,是所有人心里荒淫无度的一个皇帝。

但是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直到两千多年后的2013年,他的墓葬被考古部门发掘后,我才才颠覆了对他的传统认识,认为大家骂他骂了两千多年真是不应该。

刘贺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王爷,但是因为他的叔叔汉昭帝没有儿子,便被当时的权臣霍光的安排下,稀里糊涂当了皇帝。但是仅仅在皇帝的宝座上待了27天,霍光便将皇帝赶下台去,并且一直赶到了远离京城的南昌。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位时期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更是不学无术,不尊先贤、不敬祖宗。滥杀大臣,宠信宦官,强抢民女等等。总之能干的坏事都让他干了一遍,于是大臣霍光便发动所有文武官员将刘贺赶下了台。

但是根据野史记载,刘贺当皇帝之后便充满抱负,一下任用了200个基层官员,一心想要恢复汉武盛世。但是这样的举动触动了霍光的权利利益,所以才会被独揽大权的霍光废掉了皇帝的位置。

2013年刘贺的墓地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包含大量学术典籍,这样说明刘贺不是像历史里记载的那样不学无术。还出土了刘贺祖母的一个杯子,说明刘贺是因为孝敬、思念自己的祖母,才会把祖母的遗物带着随葬。

比起正史,这些出土的文物我认为更能让大家觉得野史流传一些东西更令人信服。刘贺或许真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权臣当政的受害者。历史一向是胜利者的备忘录,只有把刘贺描述的黑暗无比,才能显得胜利者霍光是多么的光明伟大。希望以后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历史真相,明辨是非。











小柠檬讲历史


历史中被人误会的有很多,比如隋炀帝,比如潘仁美,被小说写成了一个大奸臣,比如康有为,还有大奸臣魏忠贤,等等。他们有好的,有坏的,但是还是看他们当时的朝代,当时的状况,还有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许我们现在看来是坏的,但是对于他们生活的朝代和生活状态也许是好的,最起码是有益的,还有对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有益,比如大运河,如果说误会最大的我感觉还是秦始皇,对于秦始皇的罪行我不说,大家也很熟悉,比如焚书坑儒,修建阿旁宫,杀人如麻,实行暴政等等,也许有的是真,有的是编造的,但是不论他做的对和错,他对社会做出贡献确实前所未有的,也可以说是开天劈地的,他死后,所有的朝代还在沿用着,比如郡县制,货币通一,等等,还为我们现在留下了世界遗产长城,也许他太急功近利,不到二世就亡国,但是不管怎么样,他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珍贵遗产




聊聊古代历史


以前每提起刘邦,我就恨得咬牙切齿。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现在想来,刘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邦年事已高,刘盈暗弱控制不了,韩信、彭越、英布异姓王。又不想刚建立起来的,大汉朝毁于一旦。就算背上一个千古骂名,也要除掉对大汉朝有威胁的人。


亲射虎看钟郎


曾经对李鸿章误解比较深。认为他经常在战事上一味投降求和,贪生怕死,而且清末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他签订的,是个卖国求荣之人。

直到后来年龄增长,再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之后,才解开这段误解。

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秩序。虽然难免被扣上镇压农民起义的名声,但站在客观的角度看,李鸿章尽职尽责,出色完成了自己的职责,恢复了社会平稳,稳定了政府的统治。

李鸿章并不保守,很了解世界局势,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一度使中国有了走上强国之路的希望,但终因没有摆脱历史局限性才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签订条约方面,试想一下,在当时条件下,没有人心甘情愿地签订那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时候,是李鸿章主动出来,担下了这份骂名。

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万念俱灰,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怒火涌动于心间,多次口吐鲜血,倒地不起。不久后便一命归西了。

就在离世那一瞬间,他“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人在那个位置,赶上了那个时代,很多事情只能身不由己。他没做错什么,却留下千古骂名。真乃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老刘杂学馆


我觉得应该是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揽天下于怀中的能人,而不是演义中的那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奸臣。他是个敢作敢为,满腹韬略,文武兼备的能人。因为他有着一腔抱负和热血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然他还是那个小小的校尉。


用户53444448490


你们好,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说自己的感受不喜勿喷,曾经的崇祯皇帝让我误解最深,因为他信任奸臣周延儒、温体仁;凌迟处死忠君爱国的袁崇焕;对精心构造关宁防线的孙承宗不加重用;他刚愎自用、用人更疑人;致使我泱泱中华大国被满人统治。可是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其实他真的很不容易,其实他也想打败清朝以保辽东安宁,他更想励精图治光大祖宗的江山社稷,奈何国家已到如此地步,天命不可违,最终大明还是亡于他手。他努力过、挣扎过、奋斗过应该无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