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虜伯(Krupp):高貴的德意志帝國意志



  

克虜伯(Krupp):高貴的德意志帝國意志

  克虜伯(Krupp)曾經是歐洲最響亮的姓氏,克虜伯家族曾經是歐洲最富有的家族,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軍火企業。19到20世紀,德國克虜伯公司以生產鑄鋼產品發家,之後進入軍火生產,成為德意志帝國的武器庫。在二戰以前,克虜伯兵工廠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商之一,產品幾乎涵蓋了各種武器門類,包括克虜伯大炮、潛艇、虎式坦克等經典武器。但二戰後,克虜伯家族遭受重創,放棄武器生產,迴歸鋼鐵與機械製造,約有20萬僱員和380億歐元的年營業額。  

1587年,克虜伯家族來到魯爾河畔,在小小的埃森城定居。1810年左右,家族第七代弗雷德里希·克虜伯創建了克虜伯鋼鐵廠。他當時幻想著工廠的產品將銷往整個歐洲。可惜由於技術問題和流動資金短缺,克虜伯的好夢沒有實現,1826年在負債累累中生病去世。

  時事造英雄,克虜伯趕上了鋼鐵行業的大牛市。

  19世紀後半期,全球各地湧現出對鋼鐵的巨量需求。克虜伯公司參與了德國、美國等鐵路系統的建設,併為中國的京廣鐵路供應鋼材。而當時,美國鋼鐵巨人如卡內基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鋼鐵王國。但民用鋼鐵並不能滿足阿爾弗雷德在商業上的雄心。還有什麼比同國家做生意更賺錢?而在同國家和皇帝做生意時,又有什麼比賣給他們武器更具吸引力?

  從1844年起,克虜伯開始為普魯士軍隊生產鑄鋼大炮。阿爾弗雷德通過在普魯士對丹麥、奧地利以及法國的戰爭中製造和銷售軍火,幫助德皇和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並積累了大量錢財及聲望。可以說,沒有克虜伯大炮,就沒有普法戰爭的勝利,德國的統一和崛起都將大大延後。克虜伯巨炮重50噸左右,炮彈可在3000米內穿透65.8公分的鋼板,是人類軍事史上的經典武器。

克虜伯(Krupp):高貴的德意志帝國意志

  1860年10月,剛登基的威廉一世參觀了克虜伯的鍊鋼廠,阿爾弗雷德預備了一間超過300平方米的大廳來展示工廠的成就,包括生鐵與鑄鋼車間生產流程的模型、鋼錠、火車輪軸與克虜伯大炮的樣品,全副軍禮服、頭戴雙鷹標誌尖頂銀色頭盔的威廉一世興致盎然,他授予了克虜伯紅鷹勳章與騎士十字勳章。當月,威廉一世責令陸軍部向克虜伯訂購了100門發射6磅炮彈的新式後膛裝填線膛炮,訂單總額20萬塔勒,過了幾個月,阿爾弗雷德被國王邀請至波茨坦皇宮做客,馮·奧托·俾斯麥也親自前往阿爾弗雷德的新建府邸造訪,兩個能夠決定德意志未來前途、雄心勃勃的人發現,他們從“君權神授到古樹審美等每一件事情上都看法一致”。從那之後,克虜伯就以其國家與擴張主義的抱負而獲取了未來德意志國家權力給予的特殊支持和優惠。

  1867年,第二屆巴黎世博會上,德國第一次成為歐洲工業強國的一員:在普魯士展區,最引人注目的產品就是由位於埃森的克虜伯軍工廠生產的長17英尺、重50噸的全鋼線膛後裝大炮。

  1870年8月6日,普法戰爭迎來了第一次重大戰役——沃斯會戰。此役不僅是普魯士總參謀部體制下“總體戰”的勝利,也是德國工業製造的勝利:射程超過法國前膛火炮一倍的克虜伯鋼製後膛火炮“粉碎了法國人所有的復仇努力,並將炮彈雨點般地傾瀉到法國步兵集結的戰線上”。9月1日,拿破崙三世筋疲力盡的右翼軍團在距離比利時法國邊境7英里的色當被威廉一世的生力軍團團包圍,次日凌晨,當第一巴伐利亞軍團在濃霧掩護下渡過馬斯河後,16個克虜伯炮兵連的500門大炮開始轟鳴,在馬斯河南岸弗雷努瓦一座綠樹成蔭的山丘上,身穿奢華禮服的國王本人,參謀總長毛奇元帥、羅恩元帥以及參謀本部的高級軍官,首相俾斯麥與全體外交部高級官員和許多德意志邦國的諸侯們在觀戰:炮彈像“鐮刀收割麥子”一樣逐漸殲滅了守衛者,黃昏時分,拿破崙三世命令在要塞上升起了白旗。   

屆時,歐洲報紙驚呼,歐洲失去了一位情婦,得到了一位主人。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德國工業製成品也開始征服世界。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系統公司標榜自己的機車全線使用克虜伯出品優質鋼輪轂與車軸,美國鐵路大王愛德華·亨利·哈里曼一次就提交了2.5萬噸鋼製鐵軌的訂單,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5年內,瑞士、荷蘭、土耳其、中國、埃及、奧地利等國一共購入了2.4576萬門口徑型號各異的克虜伯大炮——血腥的戰爭讓克虜伯成為歐洲最有權勢的工業家。

  1879年,維爾納·西門子發明了電動旋轉鑽機,1875年全德石煤產量為3743.6萬噸, 1880年則飆升至4697.4萬噸。

  與陸軍相比,德國在海洋上的野心更大:1897年,深受馬漢海權思想影響的德國海軍專家阿爾弗雷德·提爾皮茨出任新皇威廉二世的海軍大臣,次年德國國會通過擴充海軍法案,建立一支以38艘戰列艦和20艘裝甲巡洋艦為主力的“大洋艦隊”。提爾皮茨毫不掩飾地說:“這種大海軍的目的,就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有使自己優勢遭到致命破壞的危險。”

  1890年,德國從英國手裡獲得了桑給巴爾,還吞併了新幾內亞群島和馬紹爾群島,在非洲攫取了喀麥隆和坦葛尼喀。德國海軍在炮術、組織動員、光學儀器設備和軍艦工程構造上的優勢,迫使英國陸續將3/4的海軍力量在20世紀初調回北海。為了打破德國的野心,1906年,英國海軍部在海軍上將、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勳爵的催促下,宣佈建造排水量1.811萬噸、擁有10門305單一口徑全重主炮、4臺蒸汽輪機組的“無畏”級戰列艦,表明英國皇家海軍將不顧一切維持其海上霸主的地位。然而就在次年,不甘示弱的德國就做出了自己的反應:1.9萬噸級、12門280毫米口徑主炮的“拿騷”級戰列艦,克虜伯工廠就是孕育這頭海上巨獸的巢穴——1907年設計的克虜伯11英寸35倍徑SKL/45主炮,每分鐘3發的射速大大高於其對手,全重394噸的電力驅動炮塔也生產於克虜伯的埃森軍工廠,克虜伯還為“拿騷”級戰列艦提供了優質表面滲碳硬化裝甲。相對於“無畏”級採用的蒸汽輪機組,以穩健著稱的克虜伯依舊採用了老式三脹往復式蒸汽機,1908年,每艘造價高達4000萬金馬克的“拿騷”級戰列艦“拿騷號”、“威斯特法倫號”、“萊茵蘭號”與“波森號”先後下水,在1916年5月31日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四艦鍋爐,傳動與火炮系統連續高速運轉5天后,實現了令人驚歎的零故障紀錄。

  1900年,阿爾弗萊德之子、第二代克虜伯掌門人弗裡茨驟然去世,6年後,一位性格刻板、節儉、嚴肅的外交官古斯塔夫·馮·波倫·哈爾巴赫通過迎娶弗裡茨20歲的女兒伯莎,成為新一代“大炮之王”,這樁政治聯姻是在皇帝威廉二世本人的直接授意下發生的,為了保持這個軍火帝國統治家族的連續性,作為男方的哈爾巴赫男爵必須接受克虜伯的姓氏。8月份在休格爾別墅舉行的隆重訂婚儀式,彷彿是德意志帝國內閣的一次全體會議,出席的還包括全體參謀本部的高級軍官和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皇帝的新人祝酒詞是:“祝我親愛的女兒,保持住整個克虜伯工廠已有的高效率,並繼續向我們的日耳曼祖國提供在質量和性能方面讓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企及的進攻性和防禦武器!”

  在1914年6月18日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的5周內,歐洲各大國都迅速進入了戰爭狀態,古斯塔夫·克虜伯不失時機地將一句“敵人越強,榮譽越大”的標語寫進了自己的黑色筆記本。到了戰爭第三年,克虜伯每月向德國軍隊交出900萬發炮彈和300門各型大炮,以及其他種類數量不可勝數的軍火,包括攻克凡爾登的420毫米口徑巨型工程榴彈炮,它製造的克虜伯-馬克沁式機槍在索姆河讓協約國軍隊在一天之內損失了2.6萬人,但僅推進了幾公里。在戰爭即將結束的幾個月前,克虜伯從這次血腥衝突中獲取的軍火訂單已經使其盈利4.32億德國馬克。

  “一戰”後繁榮如同兩次全球衝突間的和平,既短暫又脆弱,1929年爆發自華爾街的經濟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嚴重依賴出口、尚處於《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中的德國,4年間德國出口從122億帝國馬克下降至57億,從而無法支付大量短期國際貸款債務與利息以及戰爭賠款。而1933年1月31日,納粹政權建立,隨即宣佈的“重新武裝”計劃和“四年經濟計劃”規定的一攬子大規模公共事業投資,成功地使德國企業巨頭們天真地認為,未來長時期的繁榮與利潤有了確實的保證。古斯塔夫之子、克虜伯第四代掌門人小阿爾弗雷德和其他工業巨頭一樣,以為憑藉自己手中的籌碼和資金就能輕鬆地“買”來納粹政府的合作和馴服,實際上卻被迅速綁上了擴張的戰車。

  截至1939年9月,克虜伯在第三帝國秘密回覆軍備的龐大進程中獲得了多達90億帝國馬克的訂單和財政補貼與貸款。1933年初,帝國軍械署就在研製“Kleintraktor”(輕型拖拉機)的幌子下,要求克虜伯、MAN、戴姆勒-奔馳等公司研製未來國防軍第一代戰車。結果,克虜伯拿出的重達6噸、時速37公里的LKA1號樣車入選,以Sd.Kfz.101的制式編號投入生產,即是日後在閃擊波蘭中擔任主力的PzKpfwI輕型坦克。在這場有史以來人類最大規模的血腥衝突中,克虜伯是第三帝國戰爭機器的動力核心,幾十萬名來自蘇聯、斯拉夫地區的“奴隸工人”和德國本土工人晝夜不停,在越來越頻繁猛烈的盟國空襲下,將來自各佔領區的鉻鐵、錳、鐵屑、鋁與銅轉變成德國國防軍與武裝黨衛軍手中的武器:從88毫米反坦克大炮、四型中型坦克以及“虎”式重型坦克,到Panzerfaust“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和XXIII型潛艇。

  1945年4月21日,和納粹德國一樣,克虜伯也迎來自己“諸神的黃昏”,美軍第79步兵師313團的克拉倫斯·薩格曼中校,來到了富麗堂皇的休格爾別墅,逮捕了小阿爾弗雷德,他在隨後的紐倫堡軍事法庭上被判處12年徒刑。別墅隨後變成了魯爾工業區的新主人——英美煤炭管制委員會的總部所在地,在盟國清算納粹的決心下,也包含了一場令德國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人為操控的工業倒退,以便徹底清除其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的可能,最終盟國管理委員會決定,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必須下降至1938年的50%到55%,被剝奪了一切戰前擁有的技術專利持有權,而在消費商品方面,德國被允許擁有開動50%的紡織與皮革產品加工能力,以及20%左右的汽車製造能力,遠洋船舶、飛機、鋁合金、電子管和重型車床等與軍工密切相關的產業被完全禁止,大部分德國重工業設備被有計劃地整體拆遷搬移至盟國境內作為戰爭賠償——此後整整一年內,埃森的工人們被迫目睹盟國工程師們用彩色粉筆在車床、機械工具、軋鋼機和水壓機上編輯符號,再用吊車將它們逐一運走,鍋爐送往烏克蘭,鑄鐵和熔爐送到英國,嶄新的大炮和切削鏜床被送往法國,它引以為傲的萬噸水壓機歸了南斯拉夫,甚至連牆磚也被拆下,送往荷蘭。

  當小阿爾弗雷德於1951年2月最終出獄時,他的鋼鐵/軍火帝國已經被同盟國完成了縱向分割,雖然他依舊擁有多達1.4億萬美元的身價。盟國管理委員會迫使他發佈聲明,除了他控股在萊茵豪森公司下的企業能夠生產少數普通鋼鐵外,克虜伯“無意重返德國煤炭與鋼鐵工業”。

  儘管如此,克虜伯依舊能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最終擺脫家族統治成為股份公司前,再次成為全球工業領域的一顆明星,戰後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迫切需要這些曾經的殖民地和農業國建立自己的重工業,克虜伯的“工程諮詢與建築”部門生意興隆,在墨西哥、希臘、伊朗、智利以及蘇丹等非洲國家,克虜伯的三環標誌隨處可見,曾經在戰時製造潛艇與戰艦的克虜伯基爾港船塢迅速提供了一支商船隊,將煉油、軋鋼、鑄造、挖掘設備運往世界各地,在重新開業兩年後,克虜伯每年的營業額即達到10億美元,其中1/5來自海外。

  然而跌落來得如此迅速,1966年的歐洲經濟大蕭條,以及煤鋼作為“夕陽產業”利潤率的急劇下跌,使得克虜伯在一夜間發現自己已經深陷泥潭。更艱難的是,奉行自由主義政策的西德政府已經不會像德皇那樣,為克虜伯在關鍵時刻提供緊急救助貸款了。《財富》雜誌當年9月發出評論,聲稱克虜伯沒有放棄自己的煤鋼股份與投資,使得它失去了戰後產業轉型中完全蛻變為一家全新技術性企業的最後奇蹟,1966年1月,它的虧損就高達1250萬美元。到1968年底,總負債額已經達到52億馬克,最終,它變成了一家股份制企業——弗裡德·克虜伯股份有限公司。然而小阿爾弗雷德本人並沒有看到自己事業的終點:1968年7月30日,最後一代“大炮之王”去世了,魯爾12.5萬名工人自發為他默哀。其子昂德特不願意繼續遵循家族嚴酷、勤勞的傳統,放棄了繼承權,換得了每年從克虜伯基金會提供的鉅額紅利。

  今天,在埃森市利姆貝克大街與韋恩霍夫街交界處的街角,有一塊不鏽鋼紀念牌,告訴人們這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的誕生地,距離不遠的阿爾滕多夫大街上,已經成為蒂森-克虜伯聯合鋼鐵公司下屬,具有百年曆史的衝壓鍛造車間依舊在工作,滿載鋼水、火花四濺的鑄模不停地穿過車間,經過錘鍊和衝壓,變成鋼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