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三問有答案嗎?

大岔姐


人歸屬於自然萬物之列,每個人都是來源於自然界如自然界播下的一顆種子;人活著,首先應該是履行生命過程的指責併發揮每一個個體的作用,所謂盡其才;而人之歸屬最終又將是迴歸大自然,如塵埃落地一般。


藏山閣旗艦店


保安三問這種東西,是個人都能回答幾句。然而,如果想以哲學的方式來回答,你就會發現,這麼簡單的三個問題如果要仔細推敲,根本無法回答。甚至問題本身是否值得存在都是一個問題。如果要速成,馬克思的答案即可。

一、我是誰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二、我從哪裡來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三、我到哪裡去

共產主義社會形成之後,作為歷史發展源動力的階級鬥爭停止,歷史步入了終點,永久的和平到來,而人類也從壓迫與被壓迫中獲得瞭解放,全面的發展、屬於全人類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終於到來了。


格物書畫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之前先簡單討論一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眾所周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兩個相對立的世界觀認識論。他們的核心區別也不難理解。

唯物:物我相獨立

唯物主義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不受意志的影響,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唯物主義哲學問題的終極三問不同於唯心主義哲學問題,它的問題核心是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和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這與其相應的三個問題。

哲學兩大派別

唯心:我決定事物

通俗來說,唯心主義認識論則認為因為“我”的存在,世界萬物才得以存在;也就是我的意識決定事物的存在;事物存在的前提就是因為“我”能感知到它,我不存在了世間萬物也就不復存在。

而唯心主義解決的僅僅是關於人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自從柏拉圖提出後就成為從古至今各方神聖一直爭論的問題。它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考慮的完全是人的問題,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核心。

1、我是誰?

我是誰?

其中這個“我”也就是自我意識感知的結果,是自己對我是誰的思考,當一個小孩從出生當剛會說話的時候,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對獨立個體的你我沒有區分,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果父母對他說:“明明聽不聽話”。

他會回答說:“明明聽話”。

當父母對他說:“明明,去書房叫你爺爺來吃飯了”。

他跑到書房會說:“你爺爺,爸爸叫你吃飯了”。

當我們長大後會慢慢意識到這個“我”可以代表天下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說它,但是當它從我的嘴裡說出來後,就只能代表我自己這個個體,不可能我說“是我”,而指的是其他人。所以我們所說的“我”時時刻刻都在詮釋著我是誰,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完善著我是誰這一千古難題,就像笛卡爾的命題“我思故我在”,然而問題的答案卻是永無止境,每個人都在不斷探索著對自己的認識。

笛卡爾唯心主義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

2、我從哪裡來?

如今,個人對自己的由來問題已經得到解答,但是當追溯每個人到其祖輩,租祖輩,最後直到人類的始祖,他們又是從哪裡而來?

就像追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上帝創世之初?

女媧造人?

達爾文進化論?

超出人類意識的操縱者?

對於此我們只能隨大流,從達爾文,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中我們或許能找到今人信服的答案,但並不是說我們已經解決了這個千古難題,而是我們找到了一個解釋的理由填充一下千年空虛的心靈,就像人們信仰宗教一樣,說不定有一天突然就會有一個人跳出來說:世上沒有什麼上帝,都是騙人的。

3、我要到哪裡去?

我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是對人的最後終結做出的考慮,對於個人來說極其簡單,無非就是生老病死,沒有誰會長生不老坐看整個人類的終結。但是人類未來的去向比人類的起源更加撲朔迷離,有人說人類會自生自滅?有人說地球的壽命就是人類的壽命?有人說人類會延續到宇宙毀滅的一天?有人說人類不會滅絕,未來的人類會進入另外一個可知世界,延續人類文明?種種可能都只是猜測,我們無從得知,非我等鼠輩所能研究的。

作為一個靈長類高級智慧生命體,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多想想“我是誰?”。


中醫推拿絕技杜雲祥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落入水中的蚱蜢,個個哲學家則是漂在水上的樹葉,我指望著他們救命,卻發現沒有一個能承受我的全部重量。或許在從這一片到那一片的跳度就是我的人生,我的思想史。其實生存繁衍就是全人類的共同意義,只是基因已經進化到群體擁有自我意識和思維能力這個地步了。有了智慧更加有利於生存,但是副作用就是,脫離了原始本性,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沉迷太久,不滿自己和人類現在存在狀態。

一生不停地追尋意義,卻不知追尋意義本身的意義,人類就是這樣一個矛盾,但寧頭破血流也仍舊向前的物種。道,信仰,哲學……一條無止境的泥濘長路,但即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也必將上下而求索!這便是人類。

有限的一生決定了生命是荒誕的,希望是無意義而令人發狂的,而荒誕人認識到生活的荒誕,卻繼續直面生活,將生活當作一種反抗。自發性自殺只是逃避而不是反抗,因為它僅僅終結了荒誕,而非面對它挺身而出。

你怎麼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對你而言就是什麼樣子。一切事物最終都將歸於空虛,所以目的是不重要的。能夠在過程中儘量找到簡單的快樂。生活本質就是吃喝拉撒睡,然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中獲得自己的心理認同和價值感,這樣的一生,就很有趣。

萬事萬物皆自有其理,我們不過是宇宙以及時間中的過客,何必受困於其中讓自己疲憊不堪呢?想想我的明天,我覺得哲學三問對現在的我而言沒有任何用處,或許有一天,我會在成功後重拾這個問題,用我剩餘的時間去思考它。哲學家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中總結出不同的哲理,這也是人類求知世界中探索的總結,而不同境遇的人會相信不同的哲理,文中的自己就是這樣,在故事發展中根據不同的哲理作出不同的選擇,直到最後他才明白不管信哪一種哲理 生活依舊繼續,人類也在不停地求知這個世界。但是開篇第一句話,哲學家們都是騙人的我並不是很贊同,那都是人類歷史中規律道理的總結,對人類發展有些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像世界的多樣性,哲學中對真理的定義也是具體有條件的,哲理也是 ,不管怎樣 天亮了 陽光依舊燦爛 人類也在不斷前進。

慾望不分窮人富人的。窮人會慾求不滿,富人也是。窮人也有無聊,也有有平靜過完一生。富人也有痛苦。並不是有錢了就只剩無聊,他照樣會有更大的慾望。只不過大多數有錢人有智慧,他能平息慾望。有很多窮人也滿足的過完一生。

突然明白,哲學是人思想的毒藥。哲學史不利於政治家集權(參考法國大革命原因),所以政治家將哲學史1984化。留下來的只是政治家想讓我們看到的。哲學太容易將人帶偏,簡直就像為聰明人定製的邪教。還是老聃說得好“常使人無知無慾”。大智若愚!!

所謂哲學,你覺得有用的就是好的。如同本文所說,如果這麼多理論流派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你可以開創自己的流派或者一生都去追求你所認為正確的答案,那就是你生命的意義。最後,就我個人而言,以前也曾被生命的意義所困,不過現在已經釋然。生也好,死也好,有意義也好沒意義也好,只是一段時間而已,我就是我,也許與眾不同,但仍然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所以從時間,空間上來說,我都是最最渺小的,而偉大的,與眾不同的只有我的思想。

說起來這個體系很宏大,我們每個人在裡面可能最多最多隻是提出一些基本的概念、公理,甚至可能證明一個很小的定理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而單憑個人很可能無法掌握這種體系的全貌。



興聞者


“哲學三問”指學哲學的人總結出的人生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問,就好像現在各社區為檢查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盤問過往人員一樣:“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誰也想不到這是個哲學命題。這個哲學命題既不是唯物論又不是唯心論,既不是說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又不是說人對大自然的認識,而是在說“我”的存在,對“我”的認識。

“哲學三問”(網絡圖片)

“哲學三問”有答案了嗎?答案不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沒有統一的結論。

實際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問是一個對自我認識的哲學命題。它不同於唯物論或唯心論,說人與自然或者自然與人,雖然,這三問與唯物論或唯心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說它唯物,是因為這“三問”始終承認“我”的存在;說它唯心,是因為 它始終存在著疑問,有唯心論嫌疑。存在與疑問是兩個不同的物質與唯心的概念。

認識論本身具有唯物辯證法。例如“我從哪裡來?”用哲學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為了滿足人對於外部世界的好奇,同時也建立了人對於自然的敬畏;“我到哪裡去?”對應了認識論哲學,建立了人對於自身能動性的肯定,同時也給人以無限的自信和複雜的思維能力;“我是誰?”對應了一個最原始也最基礎的問題,也是當下人們的語言論哲學。從這裡我們可以衍生許多提問,例如我是誰?我們又是誰?等等。

總之,認識自然世界,我們有科學;認識人類社會,我們有哲學;而認識我們自己,要憑藉什麼呢?也許,這就是學哲學的人總結出的人生三個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根據這樣的描述,現在各社區為檢查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檢查員,不就是很優秀的“哲學三問”的哲學家了嗎?^_^

想想這“哲學三問”,的確與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認識論“我思故我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言者青青


哲學三問是,1.我是誰?2.我從哪裡來?3.我到哪裡去?

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對哲學三問的回答是完全不一樣的。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是世界的產物,萬事萬物都是發生、發展、死亡的過程。

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

唯心主義認為: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圍繞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爭辯了幾千年了,而且還將永遠爭論下去。聰明的你,有答案嗎?


鵬學天下


這是一個高度心智化的問題,“我是誰”,是人們認同的所有事物形相所帶來的自我感。

引用艾克哈特.托爾的說法,當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你認同的時候,你是誰呢?當你周圍的形象全部瓦解,或是死亡迫在眉睫的時候。你的本我感就從形象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了。靈性也從物質的束縛中被釋放了。你領悟到你真正的身份是無形無象的,是無所不在的臨在,是在所有形象、所有認同之前就存在的本體。你瞭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識本身,而不是意識所認同的那些事物。

這象是禪宗裡說的,本來面目,無來無不來。


北丘明


這三個問題早就有答案,而且還不只一個答案。

一,天主教,基督教認為:我是上帝之子,從上帝那兒來,要到天堂或者地獄去。

二,道家認為:我是道的子孫,從道中來,要歸於道。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物,又歸於無。

三,佛教認為:我是無我,我從"空"中而來,要到"空"中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當然,還有很多答案,但是人們還是苦苦追尋,非要找到一個標準答案,這個標準答案有嗎?好像沒有,因為沒有一個觀點被全人類完全認同。


飛飛貓說話


哲學三問是人主觀下的概念,通常哲學形式上的表現就是“終極追問”。如果“三問”最終有了答案。

要麼哲學已“死”,要麼人類成“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