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是谁写的?

小油轮的日记


这说的是一种做人之道,心胸宽广的人能容纳无数人,结交范围也广,他的前进道路也宽扩无比,事业也就能左右逢源。


理想无限延伸


我认为《菜根谭》中的“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徳,亦可远害。”这段话,是要我们忠恕待人,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人生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当你开启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后,别人会因为你而精彩,你也最终得到回报,更多的是心胸变得宽广。

一、不责人小过,以恕心摄心

不责人小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下属不要吹毛求疵。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意思是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遭遇丧事时没有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汉书·东方朔传》

意思说说,水太请,鱼就不能存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

在孔子看来,做人、治国都要从根本上做起,这个根本是心地的宽厚、恭敬、真诚,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地位,行礼仪,也不足观。

不责人小过,是一种领导艺术、智慧管理。也彰显了领导者的度量与对下属的真关心。历史上有很多明君,他们都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小事上都装糊涂,绝不会把下属逼得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至于是大的事情,碰不得的原则底线,那当然毫不客气,一点也不手软。为礼要敬,不只是限于下降对上级的恭敬,上面对下面的爱护也在礼内。敬就是诚恳、真挚。历史上有如“摘缨会”的典故,充分诠释了不责人小过的智慧。

不责人小过,不迁怒,是一种修炼。不迁怒于人,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会发生转变,个人修养也回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成是“不迁怒”的质变过程。

不责人小过,得理也饶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为一点小错误就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做人的大度。

不责人小过,要学会运用鬼谷子的“摄心”术。就是对有小过的人,要从心智出发,以心智鼓励、激励,以心智教诲、教育,使他增强信心,解除忧患,惊讶我们的知识广博和真知灼见,从内心深处佩服我们,从而心悦诚服地归附并效力。

二、不发人阴私,以恕实忠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干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明,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在孔子看来,为政就要实践仁,要忠诚和勤谨,说出了中国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发人阴私,就是尊重和保守他人秘密。对别人的秘密、隐私、不愿公开的事情,不要去窥探,不要去打听,就是知道了也不要说出去,更不要到处宣扬。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发小来找他,总以为会念旧情而求得富贵或一官半职。朱元璋当然不愿意接见,也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但总是有自以为是的人不信邪。有一个发小千里迢迢,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就直呼其小名,把小时候的烂事、糗事全都倒出来。结果后果很严重哦,皇帝没有了脸面,穷哥们便没有了性命。

不发人阴私,说话要注意忌讳。千万不要踩雷,不要触到他人的隐私和痛处。鬼谷子人际交往谋略中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叫“飞箝”术,就是用褒扬之词获取人心。如果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揭人之短,伤人自尊!有意去揭短,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攻击的武器,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那是犯忌讳,但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不发人阴私,就是有些谎言不必拆穿。这就是孔子的“不逆作”。不拆穿,不是我们傻,而是出于仁慈。在他人最困宭之时,能替对方保留一份自尊,这种尊重的本身就值得他人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为了保持幸福,也会撒谎,没有人会故作聪明去拆穿善意的谎言,因为它的背后是生命的温暖与美好,何苦去破坏呢?

不发人阴私,要区别揭短和批评的不同。揭短是针对别人的缺陷,攻击别人的软肋,非君子所为;批评是就事论事,较为客观,意在帮助。掌握这一原则,就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不发人阴私,要防止做假仁假义的老好人。这就是孔子十分讨厌的“德之贼也”,因为他们看起来样样好,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来都没有原则,从来不愿得罪人,判断没有定论,十足的“和稀泥”。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不明哲保身。

三、不念人旧恶,以恕道和人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孔子家语》

在孔子看来,不念旧恶,就是不搞秋后算账,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这种思想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伯夷、叔齐虽然反对殷纣王的暴虐,但又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故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不念旧恶,就是不把仇恨放在心里面,不怨天尤人,不胡乱揣摩,心存信任,心存善意,心底无私天地宽,而这种宽容绝不是纵容,是有底线的。

不念旧恶,隐藏着感化机制。德行好的人,他对你也好,人有恩于我不可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德行糟糕的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就可以了,不必硬是要做“以德报怨”的事,孔子也不这样主张。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不念旧恶,隐藏着救赎机制。报复只能让你的心灵背负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如果我们没有报复心理,不采取报复手段,反而心胸开阔,提高自制力,用一颗豁达的心去化解一切怨恨,就能让大家共同生存在宽容的阳光和清风下,这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

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的典故,除了价值观上的判定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其长治久安的另一面。后人不认可也罢,历史却如此,离开历史就是空谈,就是虚无。或许那个时期下的大多数人用不计旧恶来评说不成?

恕是《论语》中的精髓,恕心,恕实,恕道是人性中的高境界,忠恕待人是人生中的智慧。开诚心,布大度。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风过无痕摄有痕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瘾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此文出自于明,洪应明的《菜根谭》。

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责人小过,就是说对他人的一些过错,应该以宽厚的胸怀去包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人生追求的大智慧。假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他人过去的一些轻微过错,整日耿耿于怀,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苦恼之中。所以,学会包容,看到的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

记得曾国藩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扬善于公堂,归过于密室”。意思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不揭发和宣扬他人的隐私,应是一个善良之人的基本要求。“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是古人的处世之道,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冤家宜解不宜结,哈哈一笑抿恩仇”。念人旧恶,总是把思路放在过去的恩恩怨怨上,属于不智之举。“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曾经所犯的错误,对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冤冤相报何时了”?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包容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那必然四处都是战争,处处都是仇恨。

洪应明先生收集编著的《菜根谭》,为我们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处世为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益,宣传正能量,奉献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华文化传播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你发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时,最好是提醒一下,不要上纲上线,加于叱啧,那样反倒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把事情弄巧成拙,使问题更加复杂。

揭人隐私是不道德的行为,他会触人痛点,伤人自尊,会让对方更加反感,把人家推到自已的对立面。严重者会触碰法律,陷入无法挽会的危险境地。

得过且过,还是那句,人非圣贤,对于别人过去的污点,或者缺点要用宽大的胸怀去接纳,要给人与改正和悔过的机会,不要一棒子打死,把人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这必须恶是以小恶为前提的,(罪大恶极的除外)。

这句话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出自谁不重要,实际这也是为人处事的普遍共识。


玉蝶侵梅


摘自《菜根谭》,由明朝隐士洪应明所著。

原句是这样的: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翻译后:

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他人犯下的轻微小过,也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私生活中的秘密,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这三大做人的基本原则,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意外的灾祸。

《菜根谭》介绍



《菜根谭》又名《处世修养篇》,“处世三大奇书”之一,糅合儒、释、道精神内涵,总结前人生活经验,传授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的哲学智慧,为你解答生命中的种种困惑与疑难.

《菜根谭》是明朝隐士洪应明所做,作者早年热衷功名,晚年隐居,潜心礼佛,自号还初道人。《菜根谭》类似随笔录,没有连贯的脉络,只是作者的一些感悟句子。内容谈不上晦涩,但是也确实包含了作者的数十年人生感悟。是作者在悟透了人生后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我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经典之作。

《菜根谭》中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这里贴上来供大家细细品味一番:

01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02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03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04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05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06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07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08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09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10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回答完。


一叶净心


这句话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

原文是“不责任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徳,亦可远害。”

意思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别人小的过错、小的失误,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冒犯、无礼,只要不是大是大非问题,不要横加指责,不要斤斤计较;对别人的秘密、隐私、不愿公开的事情,不要去窥探,不要去打听,就是知道了也不要说出去,更不要到处宣扬;对别人过去的污点、恶事,或是对自己曾经的伤害,要从心里打扫干净,一点也不要留存,不要念念不忘,更不要记恨。做到这三点,可以培育自己的德行修养,也可以远离危险和伤害。





九思堂笔记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这几句话出自洪应明《菜根潭》。

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论语》说:对人不要求全责备。《礼记》说:至清的水里没有鱼鳖,求全的人没有朋友。所以我们要用一颗宽广之心去包容他人,如果不能容忍别人的小错,不时翻旧账,这样只能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树立更多的敌人。

曹操战场上火烧通敌者书信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还有谁会怀疑曹操能一统天下?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传为美谈,将相和国家稳,人民幸福!

人生来就有表达欲望,尤其是在得知了别人的隐私之后,表达的欲望更强烈。但一个有教养的人,懂得与自己的欲望做对抗,能够收起自己的猎奇贪念。因为别人能向你说出他的隐私,这是对你的信任。而对待这份信任最好的回报就是闭口不言。这是对他人的忠诚,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马火蚁


此文出自《菜根谭,概论》为明朝初期道人洪应明编著。《菜根谭》是一本有关养性育德修身充满人生哲理警示醒人的语录作品。该书语言生动凝炼,兼采雅俗,文笔清霏耐人寻味。是洞悉人情世故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书中警句极为丰富,例"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它明确的告诫并提示人们如何正确规范自己的言行,忠厚待人。亦如书中所言"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及"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等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对人们仍然受益,因此它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劍秋954


此文出自《菜根谭,概论》为明朝初期道人洪应明编著。《菜根谭》是一本有关养性育德修身充满人生哲理警示醒人的语录作品。该书语言生动凝炼,兼采雅俗,文笔清霏耐人寻味。是洞悉人情世故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书中警句极为丰富,例"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它明确的告诫并提示人们如何正确规范自己的言行,忠厚待人。亦如书中所言"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及"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等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对人们仍然受益,因此它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九旭策划


文字出自洪应明的《菜根谭》。这本书主要是讲人的修身养性,如何出世及入世,颇有道理。心静之时,细细品味,意境高远。

所提几句话的字面意思为:不苛责别人小的过失,不公开别人的隐私,不挂念与人旧的怨恨。这是修道之道,亦可说是君子之道。心地坦然,内心舒畅,路会越走越宽,泰然安然。

现在社会是浮躁的,追求了金钱和名利,忘记了来路和自我。社会喧闹,人心荡漾,我们要守住内心,做好自我,需要一点精神食粮和支柱依靠,利用这种总结性的话语能够让我们尽快宁静,归于平和。

人生是一段旅程,不断的吸取知识和经验营养,又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心平气和。阳光是明媚的,空气是清新的,但愿一切都是美好的。当然,我们首要做的是自己一定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