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洪浩江苏南通


司马迁,写史记那人。记录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写出了一部千古奇书。历朝历代的发展动向。每个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痹。这也是一部中国历史朝代变化。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不是杜撰出来的。





情侠一休32


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家,首推梁启超,引进了西方史学。随后较有贡献的则是何炳松,其人是名家何炳棣族兄。

清华四大导师中的王国维、陈寅恪以及陈垣、钱穆,称四大历史学家。

同时期的吕思勉,自学成才,隐为一大重镇。

张荫麟,时人目为天才。

胡适的弟子傅斯年、顾颉刚、罗尔纲,各成一家。

蒋廷黻,由政治学家而历史学家,亦为当时所中。与蒋类似的还有此后旅居海外的萧公权、何炳棣。

黎东方,则可谓当时的大众历史学家,颇受一般民众欢迎。

冯友兰,虽然一般被认为是新儒家之一,不过亦可称为历史学家。

接下来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山人物是郭沫若、陶希圣,此后的名家则有翦伯赞、周谷城、范文澜、胡绳、吕振羽、白寿彝、陈旭麓等。

晚近以来,优秀学者甚多,目前年纪较大、资望较高者如杨宽、刘桂生、戴逸、李侃、李时岳、林华国、刘大年等,年轻者更是人才辈出但要称为大师,似乎还需要时间检验。


執筆為誰


中国从古至今就非常重视史书的编纂和史学的研究。古代学者对于史学的重视,仅次于最重要的经学。中国古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从历史当中寻找根据。认为研究历史,可以从历代先人的治国理政经历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现实统治提供参考。那中国古代近代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呢?

中国近代的历史学家:

吕思勉

(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翦伯赞

(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陈寅恪

(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钱穆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吴晗

(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顾颉刚

(1893.5.8-1980.12.25),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范文澜

(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校任教。他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吕振羽

吕振羽,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邵阳)人。他曾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侯外庐

(1903.02.06~1987.09.14)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青少年时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24岁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经成仿吾、章伯韬介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过周恩来等创办的《赤光报》。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6年与王思华翻译了《资本论 》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并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

陈垣

(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

左丘明

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创始人。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一类的论理道德,他也从那些论理道德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利民”和“卫社稷”一类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傅》隐公三年)之类的所谓“逆德”,他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败行。这部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

司马迁

西汉人,作《史记》(人称《太史公书》),首创正史纪传体。《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他被称为“中国史学之父”。

班固

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字孟坚,陕西扶风人.。在其父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其妹班昭补续完成。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已在史学界站稳了脚跟。

刘知几

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高宗永隆元年(680)中进士,武周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他认为,史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为重要。对著史强调直笔,“不掩恶,不虚美”,表现了进步的史学思想。所著《史通》20卷,是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的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在中国史学史上影响极大。

杜佑

唐代中叶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

司马光

北宋人《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书三百二十多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格,力求真实。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袁枢

南宋人,著《通鉴纪事本未》,创立了纪事本未的体裁。中国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


读史见闻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续补汉武帝以后所缺的部分。班彪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样,班氏父子花费几十年心血编纂的《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

  《汉书》多用古字,比较难读。班昭曾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汉书》,当时奉诏跟随她学习的人不少,包括后来成为东汉经学大师的马融。班昭为《汉书》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班昭除了在史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她写过赋、颂等文章十六篇,后由其儿媳丁氏辑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书已经散佚,只有《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和帝非常赞赏班昭的学识,多次召她入宫,命皇后及妃嫔拜她为师,学习儒家经典。邓太后临朝执政时,班昭以师傅之尊,参议朝政。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gu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称为“曹大家”。

  班昭是我国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学者。在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真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骑鱼的奶喵


1.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4、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5、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6、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7、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出身于京兆杜氏,历任济南参军、剡县县丞、润州司法参军、主客员外郎、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江淮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饶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后又进拜司徒、度支盐铁使,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职致仕,不久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安简。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8、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9、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章学诚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0、马端临(1254年—1323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右丞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11、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等。

12、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一台车够


1、左丘明,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史学家。著有《左传》,《尚书》。《左传》具有很高史学文学价值,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评价它是“商周以来史界革命“

2、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史传文学泰斗,他的史学地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著有《史记》。其人物之鲜明丰满,叙事之简洁老练,语言之丰富多彩绝对是中国史学界最高成就。3、陈寿,西晋时代最重要的是学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名著《三国志》属首次撰述的当代史书。他以天下大事分合有律的史学理念,整体观照纷争战乱,魏、蜀、吴三书贯通编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连,浑然一体,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极大的影响。

4、班固,东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中国断代史学第一人。传世名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经班氏家族门生四人之手历数十年呕心沥血而成。对后世官方正统史学影响深远。

5、范晔,南朝首屈一指的史学家,纪传史学的代表作家。种类繁多的东汉史之集大成者和姣姣者。著有《后汉书》。他的主观史学特点鲜明,猛烈抨击外戚后妃干政,军阀权贵暴乱的现实都有真知灼见,作者自称其文彩杰思唯“天下之其作“。6、刘知几,中国史学走向自觉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唐朝史学泰斗。著有《史通》代表了盛世史学的最高成就。他对中国史学方法论和史官制度的成熟具有指导意义,并发展出史学评论分支学科。

7、杜佑,杜佑是中晚唐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奠基人,社会风俗史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通典》。它启发了经世致用实学思想萌芽,他重视以家庭为细胞的经济基础,于礼仪伦常关系的考察,开创了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范畴,预示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8、司马光,是西汉以后千年一现的史学大师,不但代表了宋朝史学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国编年体通史发展到巅峰状态。著有《资治通鉴》,他首次将国家兴衰生民休期并列的是先进史学观意义重大,对历次农民起义给予了更多关注于反省。其感慨论评虽为权谋之术体现了正统保守观念,以资当朝借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朝圣及十佳。

9、章学诚,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清王朝盛极而衰,时代史学界的领头羊。著有《文史通义》。 他以主观辩证统一的理念发展了司马迁的精神,充分发挥史学叙事理论。直接影响到近代和现代史学。

10、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术大师和史学家,史学革命的发动机,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比较文化等学科多有建树。著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他把史学革命推广到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领域,其史学就国乱,震惊朝野,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平心而论,他对史学的破坏性贡献要大于建设性。


健康中国1965


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只能了解到这些,请参考

1、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爱剪辑nice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4、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5、范晔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6、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7、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出身于京兆杜氏,历任济南参军、剡县县丞、润州司法参军、主客员外郎、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江淮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饶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后又进拜司徒、度支盐铁使,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职致仕,不久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安简。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8、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9、章学诚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章学诚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0、马端临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右丞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11、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等。

12、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JJ说历史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是秉笔直书的典范。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87年,著《史记》。有关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生平事迹简介,我在前面介绍过,这里我不想重复述说,忽略。

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今属江苏)。刘向是汉代皇族,但不是嫡系,12岁时入宫为辇郎,20岁时任谏大夫,后累官至给事中。刘向是西汉时期重要的经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编写了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且编纂有《列女传》《说苑》《新序》等多种文史著作,为整理古代典籍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右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编写完成了由父亲班彪留下的《史记后传》。参与编撰国史《东观汉纪》。

班固创作编写了《汉书》《两都赋》《封燕燃山铭》等。

刘知几:公元前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生于官僚世家,幼时受到正统的文史教育,20岁中进士,长期担任史官,参与编修国史和撰写实录。著有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等。

杜佑:公元前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附近),生于世宦之家,长期唐朝为官,官至宰相,政绩丰厚。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36年的功力撰写成200卷史学巨著《通典》,它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开创了后世编著典章制度史的先河,是同类史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今山西运城),生于官宦家庭,幼时聪慧嗜学,20岁中进士,官至宰相。前后历时19年,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宏篇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共300多万字,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1300余年,跨越了16个朝代的史实,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史学上占有极大重要的地位。

马端临:1254~1323年,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今属江西),被迫于元朝初期的政治压力,出任慈湖书院和柯山书院院长,晚年时担任台州儒学教授。在唐代杜估《通典》的基础上,广泛性搜集史料,详细深入地考订了历代典章制度,撰写了又一部典章制度的专著《文献通考》,全书共348卷,上起宋朝以前的三个朝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分为:田赋、户口、征榷、选举、职官、乐、兵、刑、学校、钱币等24个门类,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比较,同时在各条后面加注前人和当时学者名家的相关议论,最后再用按语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见解。

顾炎武:1613~1682年,苏州府昆山县人(今属江苏),原名绛,字忠清,清兵破南京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后世尊称为亭林先生。著作《日知录》,考辨精深,会通古今,涉及经义、史学、吏治、财赋、舆地、艺文等多个领域,见解独到,言必有据,开创了清朝考据之学的先河,更是引领了一代学风。顾炎武是非常知名的语言学家,著有《音学五书》,不仅有着理论上的杰出建树,而且有着大量的实证分析,是汉语古音学研究的重要奠基人。

赵翼:1727~1841年,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人(今江苏常州)。35岁中进士,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46岁时以母病为由辞官归乡,过起悠游闲适的生活,同时潜心读书,曾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将自己长期读书所作的笔记汇集成书,是著名的《廿二史劄记》,称之为“廿二史”,是因为赵翼将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分别合称为一史的缘故。可以看着是一部二十四史的阅读指南。

赵翼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一位著名的诗人,诗歌语言浅近流畅,尤以五言古诗最为出色,与袁枚和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钱大昕:1728~1804年,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人。27岁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省乡试的主考官,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48岁时居丧回乡,此后引疾不仕,转而潜心治学,教授生徒。著有《廿二史考异》史学名著,在清代与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和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但是,比另两部书更为精细、严谨,出色地体现了乾嘉学派深湛绝伦的考据成就。

钱大昕还著有《十驾斋养新录》《三统术衍》《四史朔闰考》等为人称道的学术著作。

他参与撰修《续文献通考》《大清一统治》等大型史书,在学术领域功勋卓著。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今浙江绍兴)。25岁时第二次应乡试未举,后就学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28岁时再次落榜,后拜投翰林院编修朱筠为师。41岁时中进士,仕途坎坷,生活微贫。生前的学术成就也不为当时的学界所知晓,他的一些重要著作,都是在他过世之后才刊刻的。直到清末和民国年间,章学诚的杰出成就才被人发现。他的《文史通义》被称誉是一部“为千古史学辟其榛芜”的杰作,也被认为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最为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之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出色地撰写方志的理论和实践,将方志学提升为一门正宗的学术。

崔述:1740~1816年,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府魏县人(今属河北)。24岁中举,曾被任命为福建罗源县知县,为政勤谨,品行清廉,涤除敝俗,变革乡风,深受人民爱戴。

崔述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生平著述30余种,以《考信录》一书最为知名,集中体现了崔述的辨伪成就,表现出鲜明的疑古精神和实证精神,开启了近代史学的新途径,深受蔡元培、胡适、顾颉刚等著名学者的大为推崇。在日本也曾产生很大影响。


袁聪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 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t谶纬神学\t理论化、法典化。

代表作品:《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