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很多同學一看到標題中“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

可能就會有意見了,認為這是誇大其詞。但筆者並不這樣認為,三國時代一共有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和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都具有不同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提前鎖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勝利。赤壁之戰中,曹操折戟而歸,劉備終於擺脫多年遊走的困頓,依託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為以後的“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但大家要注意,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只是奠定了某種基礎,但遠遠還沒有促成某種格局。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收穫最大,但是用羽翼豐滿來形容他為時尚早,益州還有劉璋,漢中還有張魯,真正奠定三國格局的無疑是夷陵之戰。

這場戰役既奠定了三國格局的形成,也決定了三國的未來走勢,可以說沒有夷陵之戰,就沒有三國

大家注意,這是一個雙關語。

第一層意思簡單講,赤壁之戰後劉備儘管西平劉璋和張魯,三國鼎立的格局儘管形成了,但它並不是穩定的,不變的,因為這時候的荊州還掌握在劉備手裡,這是一個變數。

往好的方向說,依託荊州這個橋頭堡,劉備有能力、有機會打敗曹操,這不是吹噓劉備。奪取漢中以後,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巔峰,雖然漢中之戰消耗了劉備不少元氣,

但只要不失去荊州,劉備逐鹿中原並非沒有可能。

第二層意思,夷陵之戰以後,一切基本上都塵埃落定了。上面我們談到,劉備還擁有荊州的時候,對曹操方面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劉備不僅擁有地理上的優勢,而且還有一個雖然不是很牢靠的盟友孫權,從整個戰略上來看,曹操面臨著整個南方的軍事壓力。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但劉備失去荊州以後,曹操的壓力大大的減輕。這時候的夷陵之戰實際上成為劉備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換言之,敵人成為了孫權,而不是曹操,只要擊敗孫權,蜀國依然大有可為。雖然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動機表面上是替關羽張飛報仇。

但這種口號之下恐怕還隱瞞著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佔領孫權的地盤來彌補失去荊州的損失。從這個意義上去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是錯誤的,而是一舉兩得。

第一,他維護了自己的名聲,我們都知道劉關張是結義兄弟,劉備打出復仇的口號,有利於蜀國內部的團結,維護自己的威望和名氣;

第二,當時我們可以看到劉備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允。不同意是正確的,因為劉備當下唯一的機會就是抓住孫權偷襲荊州這個把柄,發動一場合情合理的侵佔孫權領土的戰爭。

只要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依照他們之間那種並不牢靠的盟友關係,劉備恐怕並不會善罷甘休,而是趁機一鼓作氣佔領東吳。這是最好的結果,只要劉備佔領了東吳,不要求說全境,一半就夠了,那麼劉備的地盤依然能夠大大的向東面擴張。

失去荊州以後的劣勢便能得到很好的挽救,不至於說被圍困在益州動彈不得。夷陵之戰的失敗無疑驗證了這一點,劉備失去了這個唯一翻本的機會,以前是向北擴張,結果被孫權偷襲,這個戰略算是破產了。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夷陵之戰是向東擴張的最好時機,但是劉備卻打輸了,這下好了,蜀漢集團被困在益州真猶如是龍困淺灘。所以劉備一死,諸葛亮只好繼續維持和東吳的盟友關係,說到底蜀國已經輸不起了,自此三國鼎立的格局算是塵埃落定,直到蜀國被滅亡時才被打破。

可見,沒有夷陵之戰,就沒有三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的,因為夷陵之戰是最後一次豪賭和翻盤機會,劉備雖然失去了荊州,但是還有機會挽救這種損失,但前提是他必須擊敗孫權,按照設想的最好結果,擊敗孫權後的劉備可以將自己的領土向東擴張。

最保守的估計,劉備也能奪回荊州的部分領土。夷陵這個地方在當時屬於南郡,此外再考慮到劉備在荊州擁有一定的聲望,倘若劉備擊敗了孫權,這種勝利的形勢想必也會讓他在荊州得到一定的響應。總之來看,夷陵之戰只要勝利了,蜀國可以說依然大有作為。

三國的格局應該說大概率會提前打破,但夷陵之戰的失敗讓我們看到,蜀漢集團失去了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

,只有繼續維持和東吳的聯盟關係,轉而去攻擊北方的曹操,但是曹操擁有不錯的地理優勢,結果蜀國十幾次北伐都是白費力氣。

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夷陵之戰的戰略意義,顯然它並不是僅僅為了替張飛和關羽報仇那麼簡單。哪怕劉備就算是抱著這個目的去的,但是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也可謂是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劉備到目前為止唯一能和孫權撕破臉皮的機會。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之前為了對抗曹操,只好假意和孫權結盟,但現在孫權殺了關羽,這就給了劉備把柄,可以讓他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攻打孫權。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為了報仇,但其實際意義恐怕並不僅僅只是為了出一口惡氣而已,而是要佔領孫權的領土。

當然,考慮到北方的曹丕恐怕也不願意看到劉備崛起,會在中後期出來搗亂。劉備想要憑藉夷陵之戰就把孫權徹底消滅顯然辦不到,因此最保守最符合實際的設想就是劉備能夠奪回荊州,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設想,曹丕會乘人之危,在孫權的屁股後面捅一刀。

雖然孫權向他稱臣了,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不過玩的是政治手段,只要孫權失敗了,難保曹丕不會乘人之危。

總之不管怎麼看,只要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都可謂是意義重大。實際上,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在歷史上對於它的解讀過於簡單,通常理解為是劉備為了替兄弟報仇而發動的戰爭,但其真正的戰略意圖恐怕是為了奪回荊州。

只是很可惜劉備打輸了夷陵之戰,不然夷陵之戰的戰略意義是絲毫不亞於官渡和赤壁之戰的,夷陵之戰以後,三國鼎立的格局基本上就形成不變了,三個政權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想要通過戰爭來打破平衡在短時間內基本上已經無法實現。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所以你看後期基本上就是小打小鬧,但如果夷陵之戰勝利了,想必後期還會有更加精彩的碰撞。因此筆者認為夷陵之戰顯然是一場被過於簡單解讀的戰役,其實你如果細品這場戰役後續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就會發現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

就像人們說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就是因為郭嘉生前算無失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想必後期還會獻出許多計謀,人們將其拿來和諸葛亮對比,自然也是因為他能力出眾,似有蓋過諸葛亮的勁頭。

雖然過度解讀和吹捧並不是什麼好事,像“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種言論雖然有其誇張之處,但也並非無腦吹捧,畢竟郭嘉的成績就擺在那裡。其實解讀經典本身就是讀書的趣味所在,作者雖然是這樣寫的,但是並不妨礙讀者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

這既是讀者和作者思想的碰撞,也體現的是讀者們對事物的不同思考和看法,畢竟作者也不是上帝,並不是他怎麼寫,人們就得這樣認為。所以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小說幾乎都是富有爭議的,或者不斷的被人們去解讀,探索和思考。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哈姆雷特》

讀者得到的解讀內容興許並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所在,但這些東西無疑都是讀者自己的專利,是大家思考得出來的結果,這些結果可能有時候會偏離作者的思路和敘述,但是卻並不影響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的邏輯發展,所以有句話叫“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像人們解讀《水滸傳》的人物關係和心理活動,將其列為厚黑學和職場學的範本,這些肯定不是施耐庵的初衷,但是讀者解讀出來的內容肯定是受益於自己的,換言之讀者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人生百態,人情冷暖。

就像《紅樓夢》一樣,從它誕生開始,就衍生出“紅學”這種現象,《紅樓夢》並不簡單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幅生靈活現的人生百態,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孤傲敏感的林黛玉,多情的賈寶玉,強勢聰明的王熙鳳,眼高手低的晴雯等等。

所以說讀經典並不是僅僅只是讀一個故事,

而是從這一個個故事中看到了符合我們生活的現象和影子,引起讀者的共鳴,這才是讀書的意義所在,也是經典能夠長久不衰的價值。

因此下面給大家推薦的就是我國四大名著合集,四大名著想必不用我多做介紹了吧?被譽為中國人一生必讀的四本書,尤其是《紅樓夢》,有句話叫“年少不讀紅樓夢,長大方知曹雪芹”。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剛開始讀《紅樓夢》時,看到林黛玉、晴雯死的時候,昔日相伴的人們竟然對她們的死漠然視之,會覺得這些人很殘酷,但是長大後才猛然發現,原來這就是人情冷暖,世間百態。

所以強烈建議大家真的要去讀一遍《紅樓夢》,根據四大名著的不同內容深度,我給大家劃分了一下。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這個排版和包裝大家可以看到是十分正規精美的

《三國演義》、《西遊記》適合小學到初中的學生看;《水滸傳》、《紅樓夢》適合高中到大學的學生看;其中尤其是《紅樓夢》,真正是一本值得看到老的書,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感受和見解,隨著人的閱歷加深,就會發現《紅樓夢》真的不是一個故事,就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

這本偉大的小說在我看來可以直接秒殺世界歷史上99%的小說,一本值得帶進棺材裡的書籍。

夷陵之戰只是為了報仇?沒有這場戰役就沒有三國,注意這是雙關語

用心、精美的包裝,是值得收藏的必備之選

大家都知道張愛玲吧,一個很有才的才女,寫了《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她說自己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至於《紅樓夢》為什麼沒有寫完,等你讀到第八十回的時候就會慢慢發現這一點,其中的遺憾之處就留待大家自己去探索、感受和唏噓了。

大家可以點擊下方直接GouMai,我們將盡快安排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