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經濟學原理~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純粹經濟學》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雙方都有一些信息對方不知道,而且行動有先後。

我們再假設博弈雙方已經打過多次交道,對於對手的類型(即什麼樣的人)已經很清楚,不像靜態博弈那樣只知道類型的概率分佈。這時,做決策相對容易,並且可以有確定的結果。

空城計,就是一個著名的“案例”。

空城計說的是,諸葛亮錯用馬謖,丟了街亭,正在西城縣苦惱下一步怎麼辦。他沒有想到司馬懿的大軍已經神速地到了城外,此時,諸葛亮已經把人馬悉數派出,身邊沒兵可調遣,形勢萬分危急。

這時候,他想出了一個“妙計”,三國演義中說他“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非常鎮定自若。

司馬懿到了城下,看到諸葛亮如此做派,嚇壞了,急令撤軍。諸葛亮用一座空城,就把司馬懿的大軍擊退了,成為千古美談。這事純粹瞎編,但我們姑且認為這件事是真的,編造故事的人,一定是想通過這個傳奇故事來歌頌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反襯司馬懿的無能。

那麼,這個目的達到了嗎?好像是達到了,因為老百姓對此津津樂道,對諸葛亮佩服至極,對司馬懿嘲笑有加。

可是仔細想來,卻並非如此。用博弈論來分析一下。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與司馬懿長期打交道,比如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跟司馬懿過招。而實際上,兩個人只打過一次交道。

我們不計較這些,假定兩人真的打過多次交道。兩個人西城的對峙是一場不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因為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在城裡有重兵,還是像司馬昭說的那樣,只是空城;諸葛亮也不知道司馬懿是否會上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司馬懿只能憑概率行事。

他需要判斷這是不是一座空城,他們兩人既然已經打過多次交道,司馬懿應該已經形成諸葛亮是什麼類型的人的印象,當然就是廣為人知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否則諸葛亮早就走子午谷,直取長安了。

所以,這是一座空城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有重兵把守的可能性非常大,司馬懿應該退兵,伺機再動,而不能貿然入城,招致重大損失。要知道諸葛亮慣會以多擊少的。

司馬懿做了正確的決策,即退兵。表面上看是上了諸葛亮的當,而實際上,司馬懿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風險太大,必須按照一般規律出牌。

反過來說,這個編造的故事,也反襯了諸葛亮的慮事不周,狼狽至極——他既然能掐會算,為什麼沒有算到司馬懿的大兵從天而降?既然他平生不敢弄險,從來不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為什麼這一次,就把自己弄到如此兇險的地步?

我還要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不如司馬懿,《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是很中肯的:“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不少軍事家和歷史學家,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予較低的評價。

實際上,正是司馬懿最後把諸葛亮徹底擊垮,諸葛亮的命就喪在司馬懿手裡。

我們看到,用博弈論去觀照過往,有助於匡正長期以來的似是而非,可以把事情的本質揭露得更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