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南渡唐后人


|楔子:君王一怒天失色,将军被甲刀枪鸣。华夏之南,有国交趾,历来被纳入一统的华夏版图。沧海桑田、王朝更替,交趾的命运也被系在华夏的大船之上,跌宕起伏……

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经过长久的思想斗争,在与君臣相议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从安南撤军。这一决定,结束了自明成祖朱棣以来对安南的直接统治。在守土观念浓厚、祖宗礼法不可废的的封建时代,明宣宗为何会做出这样决定呢?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孙,自幼聪明伶俐,深得成祖喜欢,曾多次随成祖出征漠北,既有丰富的军事作战经验,又有相当高超的理政才能,宣宗一朝,整经治吏、发展生产,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国家实力和百姓生活有了显著提升,是大明难得的大治,史称“仁宣之治”。


然而,就是这个英明之主,却放弃了原本是大明治下的安南的直接统治,这种不可思议的决定,却有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黎氏之乱:安南与华夏的离乱分合

在历史上,安南与华夏一直是若即若离、分分合合。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为有效统治天下,秦设三十郡,依山川地理民风划分疆界,位于版图南边的象郡,划安南于治下。

秦后汉续,汉武帝在原南越境内置十郡,交趾为十郡之一。这是安南最早属于华夏、有史可载的史实。


其时,中原文明为安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制陶、冶炼、纺织等工艺,使安南逐步开始繁荣起来。自秦至五代十国千余年时间,安南地区一直归属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客观来说,封建王朝对安南及周边经济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939年,正值华夏陷入五代十国之乱,征伐不断、战争频繁,整体国力和军事实力不断衰退,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出现了“真空”,已经强大起来的安南土著趁机击败南汉,脱离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但是仍然自居宗藩、按岁进贡。

1368年,大明立国。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淮右,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北元杀得损失殆尽,天下无双的大明铁骑,安南亦心惊胆战,不敢稍有贰心,故仍奉明为正统。

也就在此时,明太祖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一是因为安南对大明保持了恭敬的态度,二是因为安南地处偏远,征伐不易,只要安南不作乱,这样的态势是可以继续维持下去的。

然而,这种稳定的关系被安南内部打破。大约在十四世纪末,安南权力落入权臣胡季犛手中,篡位为王,并谎称陈氏已无后裔,遂上表求封,谋求大明的的承认,确立胡氏在安南的正统地位。


然而,陈氏子孙并未灭绝,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来到中原,谋求大明援助。1406年,朱棣派兵护送陈氏后裔回越南。在朱棣看来,上国出兵,小小安南岂敢反抗?谁知道,胡氏孤注一掷,将阵氏子孙屠戮一空,护送的数千明军亦寡不敌众全军覆。


震怒之下的明成祖,派大军两路招计安南,仅年余,便控制了安南全境,胡氏父子活捉。随即撤安南国,改称交趾省,安南再次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明成祖征安南之战,平平无奇。其时,大明立国之初的雄风犹存,而经过“靖难之役”的明军,战力正值鼎盛,兵锋锐利,故能轻取安南。


明成祖是英明深谋的一代帝王,他安南置郡的决定,不仅仅是帝王之怒,还有着三方面的战略布局:

其一,自1405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始,起锚地为太仓刘家港,在地理位置上,与安南相互呼应,成为经营东南亚的支撑点之一;

其二,安南作乱,杀害大明兵将,灭之,杀鸡给猴看,以震慑东南亚诸国。

其三,安南本属华夏疆土,收复置郡县,功在当朝。

二、安南之乱:大明始终无法“治愈”的“癣疥之疾”

成祖征安南置郡之后,安南一度安定。永乐六年,太祖命镇安南的张辅、沐晟归国!未已,安南生乱,沐晟奉命再入安南征讨,却为叛军所败。于是,还没来得及歇口气的张辅再次出征。

安南地形复杂、山川多异,利于游击之战,自永乐七年至十四年,乱军始终没有停止折腾,反抗始终没有停止。明军在安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永远的消除隐患。

在经历数场战争局势稍定之后,太监马骐奉命来安南采办,横征暴敛肆无忌惮搜刮,再次激起变乱。大将李彬、陈智、王通、柳升等先后奉命征伐安南,互有胜败。

其间,安南作为流放之地,贬谪大臣来安南后,设置苛捐杂税,滥采金银,勾结豪强,当地百姓负担极重,民乱此起彼伏。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安南与大明的关系一直是异常尖锐,矛盾不断。自永乐置郡始,直到宣宗年间,一直是烽熄不断、大明四处镇压征讨,始终没有实现对安南的“有效统治”。宣德二年即公元1427年朱瞻基最终废交趾布政司!

三、安南之废,折射了大明的内忧外患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开疆拓土是最大的功业,失土则是莫大的罪过,朱瞻基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他放弃安南,是有着多方面的利益考虑的。

首先是经营安南,给宣宗一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据统计,明朝每年为驻军、征讨、行政机构的运转投入的白银超过了300万两,给明朝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安南地处偏远难行、后勤保障压力极大,即使“仁宣之治”是明朝难得的富庶之朝,也无力承担,这笔账谁都会算。

再者,安南自脱离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以来,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信仰和文化价值观,是事实上的独立国家。安南的《大越史记全书》里记载:“北寇凶残,南民困屈。”明确把明军定位于外来的侵略者、残暴的统治者,与“寇”等齐,始终没有跟大明同心同德,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奇怪的是,在大明放弃对安南的直接统治之后,安南却一改常态,异常恭敬,对明朝称臣纳贡,面子上也能过得去!再说明太祖也有安南是“不征之地”的祖训嘛!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明面临的外部压力。宣宗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犯边,蒙元残部实力依旧雄厚,他们纠集塞外部落攻击边镇,多次突破长城边防,对大明形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


如此一来,大明陷入了南北作战的境地,除了安南要消耗大量的税赋粮草外,大批精锐士兵和能征善战的将军被牵制在南方,无形中削弱了对北方的军事力量。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大明都无力承担。而相比较之下,来自北方的威胁显然更严重一些,尽快让安南平定才是上策。

经济账、军事账、民心账一算,怎么都不合算,所以宣宗放弃安南也并非一时之念,实际上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考量和取舍的。再者,当时三杨内阁也建议放弃安南,最终帮助朱瞻基下了决心。


结语:人间最难是取舍,得失之间谁人知。打,是勇气,舍,是智慧。放弃安南在当时是明智之举,但以千年为尺度,所失更多!憾甚!


脂肪故事


放弃安南地区(今越南)主要有两个原因:1、当时越南是穷苦之地,几乎没有什么赋税可收2、越南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明朝。

1402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帝。安逸日子还没过几年,越南就发生了内乱,原来的国王被赶下台,其孙子陈太平流亡到明朝寻求帮助。朱棣派5000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不成想,越南新国王派兵在半路上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给消灭了。

朱棣大发雷霆,哪里还顾得上父亲的禁令?当即派遣30万大军,号称80万人马南下。这是一支在“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虽然是万里南征,但战斗力还是颇为可观。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征服了越南全境。

战后,朱棣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设15府、三36州、180余县,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这意味着,当时的越南已成为明朝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可是,朱棣死后, 1427年,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就放弃了越南,从越南撤回行政机构和军队。这时候,离朱棣收回越南还不到30年。

朱瞻基是朱棣最疼爱的孙子。实际上,当年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朱瞻基的原因。因为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父亲朱元璋亲手将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自己,还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不过,朱瞻基不是朱棣那种开疆拓土的皇帝。朱瞻基更像是一名守成之君。由于朱棣的连年征战,造成国家虚空,人民疲惫不堪,因此,朱瞻基必须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越南自古就是化外之地,自然、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明朝很难从越南征收到什么税赋。根据记载,明朝从越南征收的税赋,最高一年才7万两银子。

相反,明朝还必须为驻军和行政机构支付巨额的费用。每年明朝要扔300万两银子在越南。心疼啊。所以,经济因素是朱瞻基决定放弃越南的第一个原因。

朱瞻基放弃越南的第二个原因是越南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明朝。几百年以来,越南早已形成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民族信仰,很难接受外来力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越南民众会将明朝的统治视为侵略。他们在历史书《大越史记全书》里记载:“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每年花了300万两银子,就买了这么一个差评?

因此,自1407年驻军越南以来,越南民众就不断反抗明朝的统治,让朝廷焦头烂额。更让人头疼的是,南方有越南人捣乱,北方有蒙古人侵扰。明朝军队再强大,也难以在两条战线同时开战。“两害相权取其轻”,在重北轻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放弃越南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好笑的是,当朱瞻基放弃了越南,从越南撤回行政机构和军队后,越南的态度变得“温顺”下来。他们像以往一样,对明朝纳贡称臣。明朝也落得一个解脱。这件事就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知行合一2020


秦朝末年赵佗自称南越王,汉武帝时期南越归附大汉,并在原南越辖境设立十郡, 交趾郡便是这十郡之一,直到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南(原交趾)辖区归南汉所有,后来交州发生兵变,交州本土贵族吴权佣兵自己,自称交州节度使并且打败南汉军队,

自从,加入中华一千多年的交州地区逐渐走向独立,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正式册封丁朝为藩属国,而后交州经历黎朝、李朝、陈朝,朱元璋登基后陈朝立即遣使到南京请求册封,朱元璋册封陈朝的陈日煃为安南王,永为藩属国,那安南又为何会成为大明国土,到了明宣宗时期又放弃安南地区呢?

安南为何会成为大明国土

这就不得不提上面说道朱元璋册封的安南王陈日煃,朱元璋册封他没有多久他就死了,从此陈朝内部就开始内斗,每个登上王位的人上表请求册封,朱元璋也是睁只字眼闭只眼的册封,可是到了朱元璋末期的时候,安南国内出了一个叫黎季犛的权臣,这家伙派兵侵占了丘温、如敖山、庆远、渊县、脱县等五个县,朝廷命黎季犛归还这五个县他不肯,后来黎季犛索性弑君杀了最后一个傀儡国王。

他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胡公帝舜,于是给自己改姓名胡一元,给他儿子取名叫胡苍,改安南国为大虞国,自命为太上皇传位给他儿子,将陈朝王室屠杀殆尽。建文元年,季犛弑日焜,立其子颙。又弑颙,立其弟案,方在襁褓中,复弑之。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为胡一元,名其子苍曰胡,谓出帝舜裔胡公后,僣国号大虞,年号元圣,寻自称太上皇,传位,朝廷不知也。《明史·安南国传》

朱棣等登基以后,胡一元上表说陈朝的子嗣断绝,自己是陈日煃的外甥,受到国民推崇,已经掌握安南国政四年,请求赐给他王爵朱棣同意。后来胡一元派兵攻打占城,占城人到朱棣哪里请求裁决,朱棣便命人到安南传话让他罢兵修好,可胡一元阳奉阴违私下仍旧打占城。恰在此时有位陈朝老臣看不惯胡一元的做法,到京城找到朱棣将他弑君篡位的始末告知,同时躲在老挝的陈日煃弟弟陈天平也来到京城,请求朱棣派兵讨伐胡一元。

胡一元知道陈朝还有后人活着,并向明朝保证迎接陈天平回去归还王位,永乐四年陈天平就返回安南到芹站时,早已埋伏再次的士兵将陈天平等一行人给截杀了,朱棣大怒派沐晟、张辅等领兵去讨伐胡一元,大军平定安南之后宣读朱棣诏命,寻找陈氏后人继承王位,于是有一千多名当地士绅到大帐说:“陈氏后人已被屠杀殆尽,找不到陈氏后人复国,安南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乞求重新在此设立官衙,像管理中国一样管理这”从此安南再次回归中华。”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明史·安南国传》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放弃安南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朱棣诏告天下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按照中国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官职,开州县设府衙管理交趾。永乐六年张辅、沐晟等领兵回国,那些迫于明军压力的人纷纷冒出来反抗明朝统治,于是沐晟不得不领兵再回来,不成想沐晟的明军被叛军打败,永乐七年朝廷又派张辅领兵前去讨伐这些叛逆,这一来就是好几年,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诏回张辅、沐晟,他们虽然回去了,可是这里的抵抗分子确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就如同美国当年陷入越战一样,明军也是于是深陷这个泥潭。

本来交趾的人就好叛乱,好不容易被大军平定,此时来了个叫马骐的采办太监,在交趾采办的同时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采集奇珍异宝。这些桀骜不驯的人乘机又开始反叛,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整个交趾,又被接替张辅的李彬给灭了,可就是这样野火烧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定交趾的战争持续到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年),接替李彬的陈智领兵再次败于交趾叛军,朱瞻基再次沐晟、王通、柳升等将军领兵去交趾。宣德二年,叛军围攻交趾城王通害怕,秘密与叛军议和将交趾一半的土地给了叛军,叛军黎利诡称以找到陈氏后裔,希望柳升将信寄给朝廷,柳升把信寄出不久就黎利用计其打败,沐晟听到王通秘密议和,柳升战死便领兵往回彻,叛军乘胜追击,沐晟军对再次大败而归。

此时柳升寄出的信已经传到了朝廷,朱瞻基就与杨士奇、杨荣商谈,表示想要放弃交趾他们同意,于是朱瞻基将这个决议告诉大臣,只蹇义、夏原吉认为不能这么做,但是皇帝心意已决没有办法了。同年十一月朱瞻基派礼部左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罗汝敬两人为正使等去交州宣读诏命,宣德五年这两人回国后,黎利便宣称原来皇帝册封的陈詗死了,陈氏族人彻底灭绝了,国人共同推举黎利监国。宣德三年同意册封黎为监国,不是安南王,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经过商议确认陈氏已经绝后,才正式测分黎利的儿子黎麟为安南国王。

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年),准备放弃安南的时候虽说有大臣反对,但是朱瞻基还是一锤定音给放弃了,他之所以要放弃,就因为安南这个小小的地方,大明花了近30年的时间在平定叛乱,耗费财力、物力不计其数,但没有从安南得到多少实惠,他又是新君登基,北部边境还有蒙古叛乱,假如要和叛军在交战下去,还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财力补充,与其填这个无底洞不如放弃,还可以军民安居乐业,在当时看来这是个多么明智的决定。


麇子文史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布从越南撤军,结束了明朝对越南长达20年的直接统治,随后的越南宣布复国,重新建立黎朝,至于原因,我们细细分析。

历史前瞻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古代称为交趾,位于中国的南部,古代一直属于中国版图,据专家考证,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天下设置三十六郡,其中的象郡就管辖着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一直到五代十国,中央政府一直有效管辖越南。公元939年,越南地方势力趁中原内乱,击败南汉获得独立,称安南国,此后的越南开始脱离中央直属,成为中原王朝的属国,遣使进贡。这种宗藩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明朝初期。

占领越南经过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坐拥中原正统地位,此时的安南自然奉明朝为正朔。到了十四世纪末,安南的陈朝逐渐衰落,政权逐渐旁落到了权臣胡季犛手里,并篡位自立为王。由于是非法夺位,忌惮明朝皇帝的干预,一直隐瞒此事。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不久,胡氏认为朱棣也是篡位,惺惺相惜,可能不会干预自己,遂上表朱棣,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受百官拥戴不得已登位,请求大明皇帝正史册封为安南国王。这一策略竟然瞒过了朱棣,不过好景不长,陈氏子孙陆陆续续来到中原控诉胡氏篡权,1406年,朱棣派兵护送陈氏后裔回越南途中,遭胡氏政权派兵围剿,全军覆没,陈氏子孙也被杀害,这件事成为朱棣派兵的导火索。

1406年7月,明军分两路进入安南,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明军势如破竹,攻克多个要塞并歼灭胡军主力 , 于1407年在5月将胡氏父子活捉。

灭掉胡氏政权后,朱棣为了更好的统治越南,宣布在越南设置交趾郡,进行直接统治,明朝迎来了短暂的直接管辖越南。

大明朝放弃越南的原因分析

其一、越南自五代十国独立已近400年,越南当地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民族觉醒,不甘心被外来民族压迫,因此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大明军队镇压起义,疲于应付,伤亡惨重。

其二、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元实力依旧雄厚,明朝的主要国境压力来自北方蒙古各部,蒙古军队频频突破长城,侵扰边镇,对大明形成严重威胁,明政府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必然需要抽调其他地方的军事力量,如果南北两线作战,大明军队是吃不消的,鉴于此,三杨内阁建议从越南撤军,增强北方防御。

其三、明朝在越南的统治横征暴敛,掠夺当地民生资源,越南在古代被认为是化外之地,蛮荒之地,派往越南的官员大多是皇帝贬谪过去的,他们要不是素质低下,要不就是贪婪小人,到了当地只会苛捐杂税,收受贿赂,又加紧掠夺当地贵重民生物资,开采金银矿产,搜刮珍禽异兽,直接运回内地,导致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激起民变。

结尾

到了明宣宗一朝,安南人犁氏反叛,多次打败官军。此时的明朝,在越南统治已是疲惫不堪,力不从心,1427年,明宣宗经权衡再三,决定裁撤交趾郡,从越南撤军,承认黎氏政权,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一切都付笑谈中


安南也就是越南,宋朝初年独立,在明朝时期被明成祖收复,但是在明宣宗时期变成了一个战争泥潭,这使得明宣宗不得不放弃安南。

明朝和属国安南的战争开始于1406年,结束于1407年。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朱棣发动的强硬战争使得安南成为明朝的土地。

明朝收复安南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安南陷入了内乱,安南当时正处于改朝换代,安南的陈朝末年,外戚黎季犛于公元1400年篡夺了皇位,他由于是外戚,在谋朝篡位的过程中大肆屠杀陈朝的王室陈氏宗族,打压忠于陈氏的力量。他还自己改姓胡,改国号为大虞。不久让位给次子胡汉苍,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

这个时候明朝正处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难之役之中,明朝无暇管理安南。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之后,派人宣告安南,明朝皇帝登基的消息。黎季犛知道后,立刻派人送去了文件,他自称是陈朝的王室外甥,陈朝的后裔灭绝。自己被百官推举为国王。黎季犛在这封文件里希望得到明朝的敕封,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这个时候安南和明朝的矛盾又爆发了。明朝直辖的土官思明总管府下属有丘温、如嶅、庆远、渊、脱五县,这五县在元末明初的时候被安南侵占,明成祖让安南返还,安南不听。同时安南又和当时的占城国大战,明成祖下诏让安南和占城修好。但是安南阳奉阴为,侵掠如故。这个时候,陈朝的旧臣裴伯耆前去明朝告状,他向明成祖控诉黎季犛的罪状:

贼臣黎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灭族者以百十数,臣兄弟妻孥亦遭害。遣人捕臣,欲加诛醢。臣弃军遁逃,伏处山谷,思诣阙庭,披沥肝胆,展转数年,始睹天日。窃惟季犛乃故经略使黎国髦之子,世事陈氏,叨窃宠荣,及其子苍,亦蒙贵任。一旦篡夺,更姓易名,僣号改元,不恭朝命。忠臣良士疾首痛心,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后,臣死且不朽。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惟皇帝垂察。

这个时候刚好明朝的另外一个属国老挝,他们送来了陈朝的后裔陈天平,陈天平也向明朝皇帝请求救援陈朝。

当时黎季犛正在派使者向明成祖庆贺正旦。朱棣向安南的使者团出示陈天平,使者团都错愕下拜,其中还有哭泣的人。裴伯耆向使者团晓以大义。最后朱棣派人指责黎季犛,黎季犛派人谢罪,请求迎回陈天平。朱棣先派聂聪前往探查情况,聂聪回来后,说黎季犛可信,于是朱棣派人送回陈天平。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黎季犛在路上设伏,杀了陈天平。这使得朱棣大怒,于是征伐安南的战争开始了,以朱能为征夷将军,担任总兵官。沐晟为征夷副将军,担任左副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李彬、陈旭为左、右参将。明军南征。但是朱能到了龙州病卒,大军由张辅带领。

在张辅的指挥下大军所向无敌,很快就平定了安南,黎季犛被抓住后送往南京。安南的耆老一千一百二十余人到达明军的大营,他们说:

“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

于是明朝改安南为交阯,正式设立郡县制度。

连绵不断的明越战争,最终变成了战争泥潭。

明朝大军在占领安南之后很快就退回了,但是战争依旧在继续。1408年,陈朝的故官简定在投降明朝之后,本来是要被带去明朝的南京,但是在路上简定和他的党羽陈希葛逃去,最后与邓悉、阮帅等人谋乱。简定于是建号称帝,国号大越。他们攻下盘滩咸子关,扼守三江府周边的来往道路,攻打交州。而且慈廉、威蛮、上洪、天堂、应平、石室等州县都响应简定,交趾大乱。明朝在1408年时派沐晟征讨,但是沐晟被安南人打败。于是在1409年,明朝再度派张辅领兵攻打安南的叛军。张辅打败安南的叛军,当时安南人立陈季扩为帝,被张辅打的四散而逃。在1412年明朝大军击败叛军,逮捕了陈季扩,安南才平定一段时间。

永乐十五年(1417年),宦官马骐在安南采办,马骐索要安南境内的珍宝,安南人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安南再度爆发大乱。阮贞,黎核、潘强与土官同知陈可论、判官阮昭、千户陈忷、南灵州判官阮拟、左平知县范伯高、县丞武万、百户陈已律等人一时之间再度造反。这些人被李彬讨灭。

但是紧接着俄乐巡检黎利、四忙故知县车绵之子三、乂安知府潘僚、南灵州千户陈顺庆、乂安卫百户陈直诚,乘机作乱。

随即范软起兵俄乐,武贡、黄汝曲起兵偈江,侬文历起兵丘温,陈木果起兵武定,阮特起兵快州,吴巨来起兵善誓,郑公证、黎侄起兵同利,陶强起兵善才,丁宗老起兵大湾,范玉起兵安老。

李彬四处征讨无功,永乐十八年(1420年)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带兵进入安南再度征讨叛军。叛军再度被击垮。其中有一个人黎利逃亡老挝,朱棣派人质问老挝,老挝于是放走了黎利。黎利就变成了安南最大的反叛者,他寇掠不止,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但是朱高炽不久病死。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安南的叛乱还为停止。

1426年,朱瞻基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再度讨伐黎利。结果王通无能,一败再败,王通甚至擅自割清化以南的土地给黎利,尽数撤回官吏军民返还东关。于是朱瞻基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保定伯梁铭为副官,又命沐晟为征南将军,兴安伯徐亨、新宁伯谭忠为左、右副将军,从云南进兵,两军共七万余人。开赴安南,再度清剿黎利,同时让王通坚守。

柳升带兵前往安南,黎利称有陈氏后裔,要进献给明朝皇帝。柳升让人送书给朱瞻基,但是柳升在带兵前进的时候,在倒马坡遭遇安南的伏兵,战死沙场。王通得知后大惧。于是和黎利议和。最后朱瞻基决定撤出安南,于是安南被黎利所得。但是黎利不敢擅自称王,于是他派人到北京宣称陈氏的后裔去世了,当地人选举自己称王。但是朱瞻基不允许,黎利终其一生只是暂摄国事,同时假装寻找陈氏后裔。

黎利去世,他的儿子黎麟权署国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顺。一直到黎利之孙黎浚在位期间,明英宗让光禄少卿宋杰、兵科都给事中薛谦持节册封他为国王。至此安南重新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其实安南在永乐年间已经是烽火四起,明朝四处镇压,花费众多,而且屡次镇压都平定不下叛乱。明朝的统治无法得到安南的认同,而且财政压力增大,这使得明朝被迫放弃了安南。


人者仁义也


越南古代称为“安南”,自秦汉时期就被纳入中国版图。直到唐末,由于军阀混战,中央威权不盛,安南才脱离中囯自立,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时隔四百多年后才被再次纳入中囯版图。

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明宣宗果断的放弃了已经统治了二十余年的安南,使其再次独立。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朝在越南(安南)的统治不得人心,遭受普遍抵制。所以安南当地人对明朝政府没有所谓的认同感。他们在当地鱼肉百姓,横征暴敛也导致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2、为了维护明朝在安南的统治,对反政府的民众大力征剿。在这一过程中也耗费了明朝巨大财力,也仅军队伤亡惨重。而安南人靠着地理优势却越战越勇,明朝始终无法在军事上取得彻底的胜利,反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以上因素是明宣宗放弃南安的主要原因。


王玉洁507


明成祖朱棣派遣英国公张辅征服安南,并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将安南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但他的孙子明宣宗继位后,明朝主动放弃了安南地区,恢复其附属国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安南局势不稳定,安南自征服以来,时有反叛,明王朝多次派兵围剿,连年兴兵,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当时朝廷有意让天下息兵,所以明宣宗改一味剿灭为剿抚并用的政策。

2)当时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北方,防备和打击蒙古人,以当时明王朝的国力无力进行南北两线作战,为避免与安南人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只能放弃安南。

3)下西洋国策的放弃;明成祖征服安南一方面是开疆扩土,另一方面是为下西洋的战略服务,而宣宗时已基本放弃这一国策。所以安南的战略地位就不在那么重要。

4)明王朝迁都北京,安南距离政治中心太远,官员派遣和兵马调动都要大费周章,所以朝廷无力管理。

5)宣宗时,明王朝进入文官统治局面,为打压勋贵,自然不希望大兴武力。





另类小历史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派大军征讨安南,就此将安南归入明朝管辖,建府设衙、加以统治。然而,到了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从安南撤兵,册封黎利署为安南国王,安南自此重新独立,成为明朝藩属国。那么,明宣宗为何要选择放弃安南呢?

安南权臣篡位发生政变,两国冲突加剧明朝攻打安南

安南为越南古名,历史上一直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南这个称呼便来自于唐朝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期便已经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逐渐独立,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永乐初年的明朝与安南形势

明建文二年(1400年),安南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国号为“大虞”,之后又将皇位传给儿子胡汉苍。因安南本是明朝藩属国,篡位的胡氏为了避免明朝猜疑,便于永乐元年(1403年)遣使赴明,声称陈氏“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希望得到明朝册封。明成祖派杨渤前往当地观察却并未发现异状,遂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朱棣信以为真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1404年),陈朝遗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请求明朝出兵平叛,并“复立陈氏子孙”。同年八月,一个自称陈氏子孙,名叫陈天平的人也来到大明,向朝廷诉说胡氏篡位经过。之后明朝开始着手调查,胡氏见状只得低头认罪,要求“迎归天平”。

然而,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先是广西和云南报告越南侵占领土,虽然之后胡朝迫于压力予以归还,但两国关系开始就此紧张起来,紧接着占城也遣使声称遭到胡朝进攻。随着两国关系的紧张,朱棣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多次派人探查当地山川道路和险要之地。而越南方面也感觉到了局势紧张,开始积极备战,于险要之地布置工事,整顿军备。

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派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兵五千(《大越史记全书》称领兵十万)护送陈天平返回越南,但却在进入越南境内后遭到截击,明军不敌,陈天平极部分士兵被俘,陈天平更是被凌迟处死。明成祖得知后大怒,决定发兵攻打安南。

同年中,明成祖派总兵官朱能、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等领兵征讨安南(《大越史记全书》称共有八百万人),明廷一边节节推进,一边向安南百姓公布胡氏父子的各条罪状,剿抚并用之下进兵神速,很快便攻占东都升龙。至五月十一日,明朝连战连捷并最终在奇罗海口俘获胡氏父子,胡朝灭亡,安南被明军占领。

△明朝攻占安南

胡朝灭亡之后,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下诏,声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为了陈氏王室复仇,但因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于是在越南设置“交趾都指挥使司”、“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

明宣宗朱祁镇从安南撤军,安南重新独立成为明朝藩属国

明朝虽然对安南实现了直接统治,但因明朝官府的压迫、民族问题和陈朝旧臣企图恢复统治等原因,不久后越人便奋起抵抗,虽然明军多次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持续长达二十余年。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安南的局势更加不稳定,再加上明朝永乐年间多次对外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明仁宗继位之后,朝廷便开始改变永乐时期的剿灭镇压政策,开始转为以招抚为主。

明仁宗去世之后,明宣宗虽然奉行剿抚并用的政策,但朱祁镇的内心其实已经起了撤兵之意。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明宣宗与内阁讨论安南局势时,表示自己“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安南)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这表明他已经想要放弃安南,重新恢复其藩属国的地位。

然而,此时内阁四位大学士却产生了分歧,杨士奇和杨荣表示对明宣宗的想法表示支持,但其他两人却表示反对,表示“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上损威望,愿更思之”,因此明宣宗只得将这个想法暂时搁置。

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击败黎利领导的安南叛军,斩首万余人。九月,黎利上书朝廷,声称找到了陈氏后人,请求明朝罢兵,并册封陈氏后人为君。虽然英国公张辅等人认为,如果明朝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就答应安南独立,会让天下人认为朝廷软弱,是在向叛军屈服,但在杨士奇和杨荣的支持下,明宣宗还是派特使宣布恢复陈氏政权,并宣布明朝撤兵。

然而,黎利随后便表示陈氏后人已死,请求明朝册封自己为国王,明宣宗表示你这不是扯淡么,并未对其进行册封,而是让其继续寻找陈氏后人。次年,黎利再度派使进贡并要求册封,明宣宗仍未例会。

△安南国王黎利

到了宣德六年(1431年),黎利再度上书请求册封,明宣宗见陈氏后人的确已经无从找起,且黎利署理国事已经成为事实,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册封其为安南国王。于是,明朝就此结束了对安南的直接统治,恢复了其藩属国的身份。

明宣宗朱祁镇为何选择放弃安南,战略收缩后的必然选择

自明成祖朱棣之后,由于明朝初期的连年征战,明朝国力已经出现了较大损耗,为了息兵恢复国力,仁宣年间明朝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对外呈现出战略收缩态势。在这种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最终使得明廷做出放弃安南决定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明廷对安南的统治并不成功。明朝出兵安南虽然打着“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的旗号,但在攻城略地的同时,却又对安南百姓大肆劫掠,例如攻占东都升龙之后,“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驿送金陵”,这自然使得当地百姓对明军极为反感。此外,明朝虽然对安南一度实现了直接统治,但被派往安南的官员显然没有将安南的百姓当作大明百姓,因而往往实行高压统治,导致当地百姓极为困苦,反抗情绪极高。

2、安南叛乱牵扯了朝廷极大精力。由于明朝统治的失误,再加上陈朝支持者企图恢复统治,以及较为严重的民族问题,自明朝占领安南之后,当地的叛乱便始终没有停止过,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黎利领导的叛军更是多次击败明军,朝廷不得不屡次派出大军前去平叛。明朝虽然能够凭借庞大的军力屡次击败叛军,但同样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兵力如果太少根本无法维持安定,如果兵力太多却又是朝廷极大的一笔负担。而此时,随着瓦剌的崛起,明朝北部边患已经再度抬头,朝廷的战略重心北移已经势在必行。

3、相较于永乐年间安南战略地位下降。朱棣之所以会出兵安南,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给安南一个教训,同样与郑和下西洋的战略意图有着密切联系,即为了实现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军事存在,从而与郑和船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和海陆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安南安南地处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充当明朝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郡县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长期的。正如朱棣所说“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然而,随着战略重心的北移,安南的这一战略地位已经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4、明朝的付出与收获根本不成正比。朱元璋对于安南曾给出了“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评价,并将其列为不征之国,这并非没有道理。安南居于大明最南方,距离明朝的政治中心太过遥远,明朝对其的统治本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平叛、安抚百姓等事宜太过耗费钱财,明朝统治安南的二十年在此地的投入实在太多。然而,由于安南的持续叛乱,明朝从未真正实现过对该地的全面统治,该地的赋税、民力等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由于安南的持续叛乱,不仅导致明朝在安南的统治并不稳固,且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军力,再加上战略地位的下降和付出收获的不成正比,在仁宣年间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朱瞻基放弃安南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香茗史馆


【無古無今】


历朝历代以来,不论是哪位帝王,都以能否开疆拓土作为在位最大的功绩。但明宣宗朱瞻基不一样,他在位十年,却极少对外用兵,非但没有为大明扩充疆土,反而将一块领土直接给放弃了。而朱瞻基这样做的原因则要追溯到他爷爷朱棣那个时代去了。

反复叛乱的疆土

越南古称安南,也称交州、交趾,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末战乱时,安南趁元廷无暇顾及,从而趁机独立,就此脱离了元朝的统治,在大明建立后,安南陈氏王朝臣服于大明,成为大明的属国。

一直到“明建文二年”(1400年),这个时候的明朝正处于战乱之中,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打了起来。而此时的安南也处于风雨之中,“陈氏王朝”的权臣胡季犛造反,趁机篡夺了皇位。

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以大胜之姿成为了庞大帝国的新皇帝。而在安南方面,胡季犛也将皇位传于了自己的儿子“胡汉苍”。胡汉苍得知大明硝烟已散后,立马遣使向刚即位不久的明成祖上表,称陈氏王朝无嗣,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拥戴为皇帝,请求朱棣册封其为国王。

事实证明,朱棣并没有那么好糊弄,他没有听信胡汉苍的一面之词,而是派人前往安南调查此事真想。但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朱棣派去的使者竟然被胡汉苍收买了。既然收买了,带回去的自然也就是假消息了,胡汉苍被顺利的封为了国王。

明征安南之战

永乐二年(1404)年,有一人唤作“陈天平”,自称是“陈氏王朝”遗孤,前往京城觐见朱棣,并向朱棣诉说胡季犛篡位的经过,请求朱棣发兵,恢复陈氏统治。

但朱棣考虑再三并未发兵,而是将陈天平送回安南,并传旨,命胡汉苍将皇位还于陈氏,而陈天平却被胡氏杀了,朱棣因此震怒,派朱能(靖难功臣)为主将,沐晟(云南沐王)、张辅(张玉之子)为副将讨伐安南。

在这一战中,明朝的损失是极大的,跟随朱棣靖难多年的朱能病死在了安南,但名将的逝去造就了另一位名将,在将星并不闪烁的永乐一朝,他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永乐第一名将:张辅

张辅的父亲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而张玉早在靖难途中便战死了,因此张辅继承了其爵位,并且在征安南一役中展现出他非常高的军事天赋,后又三次平叛安南,三次随朱棣北征鞑靼。

简单来说,在张辅的领军下,这次出征不出意料的大胜,而这次大胜的原因无非在于两点:

  1. 张辅的军事指挥素质高,明军作战能力强;
  2. 胡氏在安南残暴不仁,不得民心。

胡朝灭亡后,胡季犛父子也被带回大明关押,而朱棣则借口陈氏已无后人,在安南设置三司,将安南化为大明一郡。从此,安南再度成为中原王朝领土。

但令朱棣头疼的时候还在后面。虽然朱棣派去官员、送去书籍,想要以精神上的方式教化安南人,从而使安南人潜移默化的融入大明。

但显然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张辅每次带兵回朝后,安南就会发生叛乱,虽然不久以后就会被张辅带兵镇压,但是长此以往也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直到明仁宗朱瞻基即位后,安南人黎利叛乱,且向大明皇帝上书,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

朱瞻基考虑再三后,同意了黎利的请求,于是安南重新成为大明的属国,从此朝贡不绝。

结束语

在我看来,朱瞻基放弃安南不是没有经过考虑的。

可能在他的眼中,安南区区弹丸之地,有没有都可以;

第二点便是此时的大明正属于后世所称的“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个守成君王,一心提升大明国力,对于疆土没有太大的野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安南实在是一个战争泥潭,从永乐年朱棣攻占安南,一直到朱瞻基放弃安南,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安南反复叛乱。叛乱即代表着需要出兵镇压,而出兵就等于耗费极多的钱财资源。因此,朱瞻基对安南没有太大的兴趣。


無古無今


1406年安南国内部动荡,明成祖朱棣派大将张铺出兵平定.1407年安南地区被征服,朱棣随即在安南地区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派出流官,按照中原模式进行治理.但是这些官员仗着天威,天高皇帝远在安南当地横征暴敛,很快激起当地的反抗.

当时明朝国力强盛,朱棣对于安南地区的叛乱一直是采取高压态度.从1407到1417的十余年间,张辅作为明朝在安南的镇守将领,4次平定安南地区的叛乱,始终牢牢掌控着安南.

由于朱棣继位后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以及常年对蒙古作战,耗损人力物力,明朝可谓元气大伤.永乐朝后期,国家已经出现民生凋敝现象.

明仁宗继位后,马上宣布停止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国家政策转入休养生息.

这样一来给了反抗者黎利巨大利好.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出的平叛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安南地区的控制范围也仅剩几个重要城池.如此情况下,明朝南下平叛困难重重.

虽然张辅主张继续对安南地区平叛,但此时的明朝由于国力的常年损耗,已不复当初,无力平叛.从修养生息的角度考虑,明宣宗朱瞻基最终选择放弃安南,封黎利为国王.而黎利也力主与明朝修好,安南地区再次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