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宣宗朱瞻基會放棄安南地區的疆土?

南渡唐後人


|楔子:君王一怒天失色,將軍被甲刀槍鳴。華夏之南,有國交趾,歷來被納入一統的華夏版圖。滄海桑田、王朝更替,交趾的命運也被系在華夏的大船之上,跌宕起伏……

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經過長久的思想鬥爭,在與君臣相議後,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從安南撤軍。這一決定,結束了自明成祖朱棣以來對安南的直接統治。在守土觀念濃厚、祖宗禮法不可廢的的封建時代,明宣宗為何會做出這樣決定呢?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孫,自幼聰明伶俐,深得成祖喜歡,曾多次隨成祖出征漠北,既有豐富的軍事作戰經驗,又有相當高超的理政才能,宣宗一朝,整經治吏、發展生產,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國家實力和百姓生活有了顯著提升,是大明難得的大治,史稱“仁宣之治”。


然而,就是這個英明之主,卻放棄了原本是大明治下的安南的直接統治,這種不可思議的決定,卻有著深刻的政治邏輯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黎氏之亂:安南與華夏的離亂分合

在歷史上,安南與華夏一直是若即若離、分分合合。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有效統治天下,秦設三十郡,依山川地理民風劃分疆界,位於版圖南邊的象郡,劃安南於治下。

秦後漢續,漢武帝在原南越境內置十郡,交趾為十郡之一。這是安南最早屬於華夏、有史可載的史實。


其時,中原文明為安南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製陶、冶煉、紡織等工藝,使安南逐步開始繁榮起來。自秦至五代十國千餘年時間,安南地區一直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客觀來說,封建王朝對安南及周邊經濟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939年,正值華夏陷入五代十國之亂,征伐不斷、戰爭頻繁,整體國力和軍事實力不斷衰退,對邊遠地區的統治出現了“真空”,已經強大起來的安南土著趁機擊敗南漢,脫離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但是仍然自居宗藩、按歲進貢。

1368年,大明立國。明太祖朱元璋崛起於淮右,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北元殺得損失殆盡,天下無雙的大明鐵騎,安南亦心驚膽戰,不敢稍有貳心,故仍奉明為正統。

也就在此時,明太祖將安南列為“不徵之國”。一是因為安南對大明保持了恭敬的態度,二是因為安南地處偏遠,征伐不易,只要安南不作亂,這樣的態勢是可以繼續維持下去的。

然而,這種穩定的關係被安南內部打破。大約在十四世紀末,安南權力落入權臣胡季犛手中,篡位為王,並謊稱陳氏已無後裔,遂上表求封,謀求大明的的承認,確立胡氏在安南的正統地位。


然而,陳氏子孫並未滅絕,在經過艱難的跋涉之後來到中原,謀求大明援助。1406年,朱棣派兵護送陳氏後裔回越南。在朱棣看來,上國出兵,小小安南豈敢反抗?誰知道,胡氏孤注一擲,將陣氏子孫屠戮一空,護送的數千明軍亦寡不敵眾全軍覆。


震怒之下的明成祖,派大軍兩路招計安南,僅年餘,便控制了安南全境,胡氏父子活捉。隨即撤安南國,改稱交趾省,安南再次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明成祖徵安南之戰,平平無奇。其時,大明立國之初的雄風猶存,而經過“靖難之役”的明軍,戰力正值鼎盛,兵鋒銳利,故能輕取安南。


明成祖是英明深謀的一代帝王,他安南置郡的決定,不僅僅是帝王之怒,還有著三方面的戰略佈局:

其一,自1405年,三寶太監下西洋始,起錨地為太倉劉家港,在地理位置上,與安南相互呼應,成為經營東南亞的支撐點之一;

其二,安南作亂,殺害大明兵將,滅之,殺雞給猴看,以震懾東南亞諸國。

其三,安南本屬華夏疆土,收復置郡縣,功在當朝。

二、安南之亂:大明始終無法“治癒”的“癬疥之疾”

成祖徵安南置郡之後,安南一度安定。永樂六年,太祖命鎮安南的張輔、沐晟歸國!未已,安南生亂,沐晟奉命再入安南征討,卻為叛軍所敗。於是,還沒來得及歇口氣的張輔再次出征。

安南地形複雜、山川多異,利於遊擊之戰,自永樂七年至十四年,亂軍始終沒有停止折騰,反抗始終沒有停止。明軍在安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沒有永遠的消除隱患。

在經歷數場戰爭局勢稍定之後,太監馬騏奉命來安南採辦,橫徵暴斂肆無忌憚搜刮,再次激起變亂。大將李彬、陳智、王通、柳升等先後奉命征伐安南,互有勝敗。

其間,安南作為流放之地,貶謫大臣來安南後,設置苛捐雜稅,濫採金銀,勾結豪強,當地百姓負擔極重,民亂此起彼伏。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安南與大明的關係一直是異常尖銳,矛盾不斷。自永樂置郡始,直到宣宗年間,一直是烽熄不斷、大明四處鎮壓征討,始終沒有實現對安南的“有效統治”。宣德二年即公元1427年朱瞻基最終廢交趾布政司!

三、安南之廢,折射了大明的內憂外患

對於一個帝王來說,開疆拓土是最大的功業,失土則是莫大的罪過,朱瞻基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他放棄安南,是有著多方面的利益考慮的。

首先是經營安南,給宣宗一朝帶來了沉重的財政壓力。據統計,明朝每年為駐軍、征討、行政機構的運轉投入的白銀超過了300萬兩,給明朝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此外,安南地處偏遠難行、後勤保障壓力極大,即使“仁宣之治”是明朝難得的富庶之朝,也無力承擔,這筆賬誰都會算。

再者,安南自脫離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以來,經過三百餘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信仰和文化價值觀,是事實上的獨立國家。安南的《大越史記全書》裡記載:“北寇兇殘,南民困屈。”明確把明軍定位於外來的侵略者、殘暴的統治者,與“寇”等齊,始終沒有跟大明同心同德,反抗一直沒有停止!奇怪的是,在大明放棄對安南的直接統治之後,安南卻一改常態,異常恭敬,對明朝稱臣納貢,面子上也能過得去!再說明太祖也有安南是“不徵之地”的祖訓嘛!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明面臨的外部壓力。宣宗時,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犯邊,蒙元殘部實力依舊雄厚,他們糾集塞外部落攻擊邊鎮,多次突破長城邊防,對大明形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


如此一來,大明陷入了南北作戰的境地,除了安南要消耗大量的稅賦糧草外,大批精銳士兵和能征善戰的將軍被牽制在南方,無形中削弱了對北方的軍事力量。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大明都無力承擔。而相比較之下,來自北方的威脅顯然更嚴重一些,儘快讓安南平定才是上策。

經濟賬、軍事賬、民心賬一算,怎麼都不合算,所以宣宗放棄安南也並非一時之念,實際上是經過了長期的戰略考量和取捨的。再者,當時三楊內閣也建議放棄安南,最終幫助朱瞻基下了決心。


結語:人間最難是取捨,得失之間誰人知。打,是勇氣,舍,是智慧。放棄安南在當時是明智之舉,但以千年為尺度,所失更多!憾甚!


脂肪故事


放棄安南地區(今越南)主要有兩個原因:1、當時越南是窮苦之地,幾乎沒有什麼賦稅可收2、越南人並沒有真心歸附明朝。

1402年,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為帝。安逸日子還沒過幾年,越南就發生了內亂,原來的國王被趕下臺,其孫子陳太平流亡到明朝尋求幫助。朱棣派5000精兵護送陳天平回國,不成想,越南新國王派兵在半路上殺死了陳天平,還將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給消滅了。

朱棣大發雷霆,哪裡還顧得上父親的禁令?當即派遣30萬大軍,號稱80萬人馬南下。這是一支在“靖難之役”中衝鋒陷陣的精銳部隊,雖然是萬里南征,但戰鬥力還是頗為可觀。經過一番血戰,終於征服了越南全境。

戰後,朱棣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設15府、三36州、180餘縣,依照內地的行政區劃模式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這意味著,當時的越南已成為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可是,朱棣死後, 1427年,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就放棄了越南,從越南撤回行政機構和軍隊。這時候,離朱棣收回越南還不到30年。

朱瞻基是朱棣最疼愛的孫子。實際上,當年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朱瞻基的原因。因為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父親朱元璋親手將一個象徵著權力的大圭賜給了自己,還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不過,朱瞻基不是朱棣那種開疆拓土的皇帝。朱瞻基更像是一名守成之君。由於朱棣的連年征戰,造成國家虛空,人民疲憊不堪,因此,朱瞻基必須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越南自古就是化外之地,自然、地理環境極為惡劣,經濟發展極為落後。明朝很難從越南征收到什麼稅賦。根據記載,明朝從越南征收的稅賦,最高一年才7萬兩銀子。

相反,明朝還必須為駐軍和行政機構支付鉅額的費用。每年明朝要扔300萬兩銀子在越南。心疼啊。所以,經濟因素是朱瞻基決定放棄越南的第一個原因。

朱瞻基放棄越南的第二個原因是越南人並沒有真心歸附明朝。幾百年以來,越南早已形成事實上的獨立國家,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民族信仰,很難接受外來力量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越南民眾會將明朝的統治視為侵略。他們在歷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裡記載:“北寇兇殘,南民困屈。”你看,明朝每年花了300萬兩銀子,就買了這麼一個差評?

因此,自1407年駐軍越南以來,越南民眾就不斷反抗明朝的統治,讓朝廷焦頭爛額。更讓人頭疼的是,南方有越南人搗亂,北方有蒙古人侵擾。明朝軍隊再強大,也難以在兩條戰線同時開戰。“兩害相權取其輕”,在重北輕南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放棄越南幾乎就是唯一的選擇。

好笑的是,當朱瞻基放棄了越南,從越南撤回行政機構和軍隊後,越南的態度變得“溫順”下來。他們像以往一樣,對明朝納貢稱臣。明朝也落得一個解脫。這件事就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知行合一2020


秦朝末年趙佗自稱南越王,漢武帝時期南越歸附大漢,並在原南越轄境設立十郡, 交趾郡便是這十郡之一,直到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安南(原交趾)轄區歸南漢所有,後來交州發生兵變,交州本土貴族吳權傭兵自己,自稱交州節度使並且打敗南漢軍隊,

自從,加入中華一千多年的交州地區逐漸走向獨立,宋朝建立後宋太祖正式冊封丁朝為藩屬國,而後交州經歷黎朝、李朝、陳朝,朱元璋登基後陳朝立即遣使到南京請求冊封,朱元璋冊封陳朝的陳日煃為安南王,永為藩屬國,那安南又為何會成為大明國土,到了明宣宗時期又放棄安南地區呢?

安南為何會成為大明國土

這就不得不提上面說道朱元璋冊封的安南王陳日煃,朱元璋冊封他沒有多久他就死了,從此陳朝內部就開始內鬥,每個登上王位的人上表請求冊封,朱元璋也是睜隻字眼閉隻眼的冊封,可是到了朱元璋末期的時候,安南國內出了一個叫黎季犛的權臣,這傢伙派兵侵佔了丘溫、如敖山、慶遠、淵縣、脫縣等五個縣,朝廷命黎季犛歸還這五個縣他不肯,後來黎季犛索性弒君殺了最後一個傀儡國王。

他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胡公帝舜,於是給自己改姓名胡一元,給他兒子取名叫胡蒼,改安南國為大虞國,自命為太上皇傳位給他兒子,將陳朝王室屠殺殆盡。建文元年,季犛弒日焜,立其子顒。又弒顒,立其弟案,方在襁褓中,復弒之。大殺陳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為胡一元,名其子蒼曰胡,謂出帝舜裔胡公後,僣國號大虞,年號元聖,尋自稱太上皇,傳位,朝廷不知也。《明史·安南國傳》

朱棣等登基以後,胡一元上表說陳朝的子嗣斷絕,自己是陳日煃的外甥,受到國民推崇,已經掌握安南國政四年,請求賜給他王爵朱棣同意。後來胡一元派兵攻打占城,占城人到朱棣哪裡請求裁決,朱棣便命人到安南傳話讓他罷兵修好,可胡一元陽奉陰違私下仍舊打占城。恰在此時有位陳朝老臣看不慣胡一元的做法,到京城找到朱棣將他弒君篡位的始末告知,同時躲在老撾的陳日煃弟弟陳天平也來到京城,請求朱棣派兵討伐胡一元。

胡一元知道陳朝還有後人活著,並嚮明朝保證迎接陳天平回去歸還王位,永樂四年陳天平就返回安南到芹站時,早已埋伏再次的士兵將陳天平等一行人給截殺了,朱棣大怒派沐晟、張輔等領兵去討伐胡一元,大軍平定安南之後宣讀朱棣詔命,尋找陳氏後人繼承王位,於是有一千多名當地士紳到大帳說:“陳氏後人已被屠殺殆盡,找不到陳氏後人復國,安南本來就是中國的土地,乞求重新在此設立官衙,像管理中國一樣管理這”從此安南再次迴歸中華。”陳氏為黎賊殺盡,無可繼者。安南本中國地,乞仍入職方,同內郡。”《明史·安南國傳》

明宣宗朱瞻基為何會放棄安南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朱棣詔告天下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按照中國的管理辦法設置相應的官職,開州縣設府衙管理交趾。永樂六年張輔、沐晟等領兵回國,那些迫於明軍壓力的人紛紛冒出來反抗明朝統治,於是沐晟不得不領兵再回來,不成想沐晟的明軍被叛軍打敗,永樂七年朝廷又派張輔領兵前去討伐這些叛逆,這一來就是好幾年,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詔回張輔、沐晟,他們雖然回去了,可是這裡的抵抗分子確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就如同美國當年陷入越戰一樣,明軍也是於是深陷這個泥潭。

本來交趾的人就好叛亂,好不容易被大軍平定,此時來了個叫馬騏的採辦太監,在交趾採辦的同時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採集奇珍異寶。這些桀驁不馴的人乘機又開始反叛,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整個交趾,又被接替張輔的李彬給滅了,可就是這樣野火燒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平定交趾的戰爭持續到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年),接替李彬的陳智領兵再次敗於交趾叛軍,朱瞻基再次沐晟、王通、柳升等將軍領兵去交趾。宣德二年,叛軍圍攻交趾城王通害怕,秘密與叛軍議和將交趾一半的土地給了叛軍,叛軍黎利詭稱以找到陳氏後裔,希望柳升將信寄給朝廷,柳升把信寄出不久就黎利用計其打敗,沐晟聽到王通秘密議和,柳升戰死便領兵往回徹,叛軍乘勝追擊,沐晟軍對再次大敗而歸。

此時柳升寄出的信已經傳到了朝廷,朱瞻基就與楊士奇、楊榮商談,表示想要放棄交趾他們同意,於是朱瞻基將這個決議告訴大臣,只蹇義、夏原吉認為不能這麼做,但是皇帝心意已決沒有辦法了。同年十一月朱瞻基派禮部左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羅汝敬兩人為正使等去交州宣讀詔命,宣德五年這兩人回國後,黎利便宣稱原來皇帝冊封的陳詗死了,陳氏族人徹底滅絕了,國人共同推舉黎利監國。宣德三年同意冊封黎為監國,不是安南王,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經過商議確認陳氏已經絕後,才正式測分黎利的兒子黎麟為安南國王。

總結

我們可以看出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年),準備放棄安南的時候雖說有大臣反對,但是朱瞻基還是一錘定音給放棄了,他之所以要放棄,就因為安南這個小小的地方,大明花了近30年的時間在平定叛亂,耗費財力、物力不計其數,但沒有從安南得到多少實惠,他又是新君登基,北部邊境還有蒙古叛亂,假如要和叛軍在交戰下去,還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財力補充,與其填這個無底洞不如放棄,還可以軍民安居樂業,在當時看來這是個多麼明智的決定。


麇子文史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佈從越南撤軍,結束了明朝對越南長達20年的直接統治,隨後的越南宣佈復國,重新建立黎朝,至於原因,我們細細分析。

歷史前瞻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古代稱為交趾,位於中國的南部,古代一直屬於中國版圖,據專家考證,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天下設置三十六郡,其中的象郡就管轄著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一直到五代十國,中央政府一直有效管轄越南。公元939年,越南地方勢力趁中原內亂,擊敗南漢獲得獨立,稱安南國,此後的越南開始脫離中央直屬,成為中原王朝的屬國,遣使進貢。這種宗藩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明朝初期。

佔領越南經過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坐擁中原正統地位,此時的安南自然奉明朝為正朔。到了十四世紀末,安南的陳朝逐漸衰落,政權逐漸旁落到了權臣胡季犛手裡,並篡位自立為王。由於是非法奪位,忌憚明朝皇帝的干預,一直隱瞞此事。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不久,胡氏認為朱棣也是篡位,惺惺相惜,可能不會干預自己,遂上表朱棣,謊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受百官擁戴不得已登位,請求大明皇帝正史冊封為安南國王。這一策略竟然瞞過了朱棣,不過好景不長,陳氏子孫陸陸續續來到中原控訴胡氏篡權,1406年,朱棣派兵護送陳氏後裔回越南途中,遭胡氏政權派兵圍剿,全軍覆沒,陳氏子孫也被殺害,這件事成為朱棣派兵的導火索。

1406年7月,明軍分兩路進入安南,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明軍勢如破竹,攻克多個要塞並殲滅胡軍主力 , 於1407年在5月將胡氏父子活捉。

滅掉胡氏政權後,朱棣為了更好的統治越南,宣佈在越南設置交趾郡,進行直接統治,明朝迎來了短暫的直接管轄越南。

大明朝放棄越南的原因分析

其一、越南自五代十國獨立已近400年,越南當地已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文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民族覺醒,不甘心被外來民族壓迫,因此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大明軍隊鎮壓起義,疲於應付,傷亡慘重。

其二、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元實力依舊雄厚,明朝的主要國境壓力來自北方蒙古各部,蒙古軍隊頻頻突破長城,侵擾邊鎮,對大明形成嚴重威脅,明政府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必然需要抽調其他地方的軍事力量,如果南北兩線作戰,大明軍隊是吃不消的,鑑於此,三楊內閣建議從越南撤軍,增強北方防禦。

其三、明朝在越南的統治橫徵暴斂,掠奪當地民生資源,越南在古代被認為是化外之地,蠻荒之地,派往越南的官員大多是皇帝貶謫過去的,他們要不是素質低下,要不就是貪婪小人,到了當地只會苛捐雜稅,收受賄賂,又加緊掠奪當地貴重民生物資,開採金銀礦產,搜刮珍禽異獸,直接運回內地,導致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激起民變。

結尾

到了明宣宗一朝,安南人犁氏反叛,多次打敗官軍。此時的明朝,在越南統治已是疲憊不堪,力不從心,1427年,明宣宗經權衡再三,決定裁撤交趾郡,從越南撤軍,承認黎氏政權,結束了對越南的直接統治。


一切都付笑談中


安南也就是越南,宋朝初年獨立,在明朝時期被明成祖收復,但是在明宣宗時期變成了一個戰爭泥潭,這使得明宣宗不得不放棄安南。

明朝和屬國安南的戰爭開始於1406年,結束於1407年。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在明成祖朱棣的統治下,朱棣發動的強硬戰爭使得安南成為明朝的土地。

明朝收復安南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安南陷入了內亂,安南當時正處於改朝換代,安南的陳朝末年,外戚黎季犛於公元1400年篡奪了皇位,他由於是外戚,在謀朝篡位的過程中大肆屠殺陳朝的王室陳氏宗族,打壓忠於陳氏的力量。他還自己改姓胡,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

這個時候明朝正處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難之役之中,明朝無暇管理安南。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之後,派人宣告安南,明朝皇帝登基的消息。黎季犛知道後,立刻派人送去了文件,他自稱是陳朝的王室外甥,陳朝的後裔滅絕。自己被百官推舉為國王。黎季犛在這封文件裡希望得到明朝的敕封,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這個時候安南和明朝的矛盾又爆發了。明朝直轄的土官思明總管府下屬有丘溫、如嶅、慶遠、淵、脫五縣,這五縣在元末明初的時候被安南侵佔,明成祖讓安南返還,安南不聽。同時安南又和當時的占城國大戰,明成祖下詔讓安南和占城修好。但是安南陽奉陰為,侵掠如故。這個時候,陳朝的舊臣裴伯耆前去明朝告狀,他嚮明成祖控訴黎季犛的罪狀:

賊臣黎季犛父子弒主篡位,屠戮忠良,滅族者以百十數,臣兄弟妻孥亦遭害。遣人捕臣,欲加誅醢。臣棄軍遁逃,伏處山谷,思詣闕庭,披瀝肝膽,展轉數年,始睹天日。竊惟季犛乃故經略使黎國髦之子,世事陳氏,叨竊寵榮,及其子蒼,亦蒙貴任。一旦篡奪,更姓易名,僣號改元,不恭朝命。忠臣良士疾首痛心,願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兇,復立陳氏後,臣死且不朽。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鳴闕下,惟皇帝垂察。

這個時候剛好明朝的另外一個屬國老撾,他們送來了陳朝的後裔陳天平,陳天平也向明朝皇帝請求救援陳朝。

當時黎季犛正在派使者嚮明成祖慶賀正旦。朱棣向安南的使者團出示陳天平,使者團都錯愕下拜,其中還有哭泣的人。裴伯耆向使者團曉以大義。最後朱棣派人指責黎季犛,黎季犛派人謝罪,請求迎回陳天平。朱棣先派聶聰前往探查情況,聶聰回來後,說黎季犛可信,於是朱棣派人送回陳天平。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黎季犛在路上設伏,殺了陳天平。這使得朱棣大怒,於是征伐安南的戰爭開始了,以朱能為徵夷將軍,擔任總兵官。沐晟為徵夷副將軍,擔任左副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李彬、陳旭為左、右參將。明軍南征。但是朱能到了龍州病卒,大軍由張輔帶領。

在張輔的指揮下大軍所向無敵,很快就平定了安南,黎季犛被抓住後送往南京。安南的耆老一千一百二十餘人到達明軍的大營,他們說:

“陳氏為黎賊殺盡,無可繼者。安南本中國地,乞仍入職方,同內郡。”

於是明朝改安南為交阯,正式設立郡縣制度。

連綿不斷的明越戰爭,最終變成了戰爭泥潭。

明朝大軍在佔領安南之後很快就退回了,但是戰爭依舊在繼續。1408年,陳朝的故官簡定在投降明朝之後,本來是要被帶去明朝的南京,但是在路上簡定和他的黨羽陳希葛逃去,最後與鄧悉、阮帥等人謀亂。簡定於是建號稱帝,國號大越。他們攻下盤灘鹹子關,扼守三江府周邊的來往道路,攻打交州。而且慈廉、威蠻、上洪、天堂、應平、石室等州縣都響應簡定,交趾大亂。明朝在1408年時派沐晟征討,但是沐晟被安南人打敗。於是在1409年,明朝再度派張輔領兵攻打安南的叛軍。張輔打敗安南的叛軍,當時安南人立陳季擴為帝,被張輔打的四散而逃。在1412年明朝大軍擊敗叛軍,逮捕了陳季擴,安南才平定一段時間。

永樂十五年(1417年),宦官馬騏在安南採辦,馬騏索要安南境內的珍寶,安南人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安南再度爆發大亂。阮貞,黎核、潘強與土官同知陳可論、判官阮昭、千戶陳忷、南靈州判官阮擬、左平知縣範伯高、縣丞武萬、百戶陳已律等人一時之間再度造反。這些人被李彬討滅。

但是緊接著俄樂巡檢黎利、四忙故知縣車綿之子三、乂安知府潘僚、南靈州千戶陳順慶、乂安衛百戶陳直誠,乘機作亂。

隨即範軟起兵俄樂,武貢、黃汝曲起兵偈江,儂文歷起兵丘溫,陳木果起兵武定,阮特起兵快州,吳巨來起兵善誓,鄭公證、黎侄起兵同利,陶強起兵善才,丁宗老起兵大灣,範玉起兵安老。

李彬四處征討無功,永樂十八年(1420年)榮昌伯陳智為左參將,帶兵進入安南再度征討叛軍。叛軍再度被擊垮。其中有一個人黎利逃亡老撾,朱棣派人質問老撾,老撾於是放走了黎利。黎利就變成了安南最大的反叛者,他寇掠不止,一直到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但是朱高熾不久病死。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安南的叛亂還為停止。

1426年,朱瞻基命成山侯王通為徵夷將軍,都督馬瑛為參將,再度討伐黎利。結果王通無能,一敗再敗,王通甚至擅自割清化以南的土地給黎利,盡數撤回官吏軍民返還東關。於是朱瞻基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保定伯梁銘為副官,又命沐晟為徵南將軍,興安伯徐亨、新寧伯譚忠為左、右副將軍,從雲南進兵,兩軍共七萬餘人。開赴安南,再度清剿黎利,同時讓王通堅守。

柳升帶兵前往安南,黎利稱有陳氏後裔,要進獻給明朝皇帝。柳升讓人送書給朱瞻基,但是柳升在帶兵前進的時候,在倒馬坡遭遇安南的伏兵,戰死沙場。王通得知後大懼。於是和黎利議和。最後朱瞻基決定撤出安南,於是安南被黎利所得。但是黎利不敢擅自稱王,於是他派人到北京宣稱陳氏的後裔去世了,當地人選舉自己稱王。但是朱瞻基不允許,黎利終其一生只是暫攝國事,同時假裝尋找陳氏後裔。

黎利去世,他的兒子黎麟權署國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順。一直到黎利之孫黎浚在位期間,明英宗讓光祿少卿宋傑、兵科都給事中薛謙持節冊封他為國王。至此安南重新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其實安南在永樂年間已經是烽火四起,明朝四處鎮壓,花費眾多,而且屢次鎮壓都平定不下叛亂。明朝的統治無法得到安南的認同,而且財政壓力增大,這使得明朝被迫放棄了安南。


人者仁義也


越南古代稱為“安南”,自秦漢時期就被納入中國版圖。直到唐末,由於軍閥混戰,中央威權不盛,安南才脫離中囯自立,直到永樂五年(1407年)時隔四百多年後才被再次納入中囯版圖。

但是到了明宣宗時期,明宣宗果斷的放棄了已經統治了二十餘年的安南,使其再次獨立。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明朝在越南(安南)的統治不得人心,遭受普遍抵制。所以安南當地人對明朝政府沒有所謂的認同感。他們在當地魚肉百姓,橫徵暴斂也導致了當地民眾的強烈反抗。

2、為了維護明朝在安南的統治,對反政府的民眾大力征剿。在這一過程中也耗費了明朝巨大財力,也僅軍隊傷亡慘重。而安南人靠著地理優勢卻越戰越勇,明朝始終無法在軍事上取得徹底的勝利,反而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以上因素是明宣宗放棄南安的主要原因。


王玉潔507


明成祖朱棣派遣英國公張輔征服安南,並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將安南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但他的孫子明宣宗繼位後,明朝主動放棄了安南地區,恢復其附屬國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安南局勢不穩定,安南自征服以來,時有反叛,明王朝多次派兵圍剿,連年興兵,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當時朝廷有意讓天下息兵,所以明宣宗改一味剿滅為剿撫並用的政策。

2)當時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北方,防備和打擊蒙古人,以當時明王朝的國力無力進行南北兩線作戰,為避免與安南人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只能放棄安南。

3)下西洋國策的放棄;明成祖征服安南一方面是開疆擴土,另一方面是為下西洋的戰略服務,而宣宗時已基本放棄這一國策。所以安南的戰略地位就不在那麼重要。

4)明王朝遷都北京,安南距離政治中心太遠,官員派遣和兵馬調動都要大費周章,所以朝廷無力管理。

5)宣宗時,明王朝進入文官統治局面,為打壓勳貴,自然不希望大興武力。





另類小歷史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大軍征討安南,就此將安南歸入明朝管轄,建府設衙、加以統治。然而,到了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從安南撤兵,冊封黎利署為安南國王,安南自此重新獨立,成為明朝藩屬國。那麼,明宣宗為何要選擇放棄安南呢?

安南權臣篡位發生政變,兩國衝突加劇明朝攻打安南

安南為越南古名,歷史上一直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安南這個稱呼便來自於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時期便已經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永樂初年的明朝與安南形勢

明建文二年(1400年),安南權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國號為“大虞”,之後又將皇位傳給兒子胡漢蒼。因安南本是明朝藩屬國,篡位的胡氏為了避免明朝猜疑,便於永樂元年(1403年)遣使赴明,聲稱陳氏“宗嗣繼絕,支庶淪滅,無可紹承。臣,陳氏之甥,為眾所推”,希望得到明朝冊封。明成祖派楊渤前往當地觀察卻並未發現異狀,遂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朱棣信以為真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永樂二年(1404年),陳朝遺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訴胡季犛父子“弒主篡位,屠害忠臣”,請求明朝出兵平叛,並“復立陳氏子孫”。同年八月,一個自稱陳氏子孫,名叫陳天平的人也來到大明,向朝廷訴說胡氏篡位經過。之後明朝開始著手調查,胡氏見狀只得低頭認罪,要求“迎歸天平”。

然而,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是廣西和雲南報告越南侵佔領土,雖然之後胡朝迫於壓力予以歸還,但兩國關係開始就此緊張起來,緊接著占城也遣使聲稱遭到胡朝進攻。隨著兩國關係的緊張,朱棣開始為戰爭做準備,多次派人探查當地山川道路和險要之地。而越南方面也感覺到了局勢緊張,開始積極備戰,於險要之地佈置工事,整頓軍備。

永樂四年(1406年),明朝派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兵五千(《大越史記全書》稱領兵十萬)護送陳天平返回越南,但卻在進入越南境內後遭到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極部分士兵被俘,陳天平更是被凌遲處死。明成祖得知後大怒,決定發兵攻打安南。

同年中,明成祖派總兵官朱能、左副將軍沐晟、右副將軍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征討安南(《大越史記全書》稱共有八百萬人),明廷一邊節節推進,一邊向安南百姓公佈胡氏父子的各條罪狀,剿撫並用之下進兵神速,很快便攻佔東都升龍。至五月十一日,明朝連戰連捷並最終在奇羅海口俘獲胡氏父子,胡朝滅亡,安南被明軍佔領。

△明朝攻佔安南

胡朝滅亡之後,明成祖於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陳氏王室復仇,但因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置“交趾都指揮使司”、“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明宣宗朱祁鎮從安南撤軍,安南重新獨立成為明朝藩屬國

明朝雖然對安南實現了直接統治,但因明朝官府的壓迫、民族問題和陳朝舊臣企圖恢復統治等原因,不久後越人便奮起抵抗,雖然明軍多次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持續長達二十餘年。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後,安南的局勢更加不穩定,再加上明朝永樂年間多次對外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明仁宗繼位之後,朝廷便開始改變永樂時期的剿滅鎮壓政策,開始轉為以招撫為主。

明仁宗去世之後,明宣宗雖然奉行剿撫並用的政策,但朱祁鎮的內心其實已經起了撤兵之意。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明宣宗與內閣討論安南局勢時,表示自己“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表明他已經想要放棄安南,重新恢復其藩屬國的地位。

然而,此時內閣四位大學士卻產生了分歧,楊士奇和楊榮表示對明宣宗的想法表示支持,但其他兩人卻表示反對,表示“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明宣宗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擱置。

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擊敗黎利領導的安南叛軍,斬首萬餘人。九月,黎利上書朝廷,聲稱找到了陳氏後人,請求明朝罷兵,並冊封陳氏後人為君。雖然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如果明朝沒有找到合適的藉口就答應安南獨立,會讓天下人認為朝廷軟弱,是在向叛軍屈服,但在楊士奇和楊榮的支持下,明宣宗還是派特使宣佈恢復陳氏政權,並宣佈明朝撤兵。

然而,黎利隨後便表示陳氏後人已死,請求明朝冊封自己為國王,明宣宗表示你這不是扯淡麼,並未對其進行冊封,而是讓其繼續尋找陳氏後人。次年,黎利再度派使進貢並要求冊封,明宣宗仍未例會。

△安南國王黎利

到了宣德六年(1431年),黎利再度上書請求冊封,明宣宗見陳氏後人的確已經無從找起,且黎利署理國事已經成為事實,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其為安南國王。於是,明朝就此結束了對安南的直接統治,恢復了其藩屬國的身份。

明宣宗朱祁鎮為何選擇放棄安南,戰略收縮後的必然選擇

自明成祖朱棣之後,由於明朝初期的連年征戰,明朝國力已經出現了較大損耗,為了息兵恢復國力,仁宣年間明朝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對外呈現出戰略收縮態勢。在這種戰略收縮的大背景下,最終使得明廷做出放棄安南決定的,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明廷對安南的統治並不成功。明朝出兵安南雖然打著“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的旗號,但在攻城略地的同時,卻又對安南百姓大肆劫掠,例如攻佔東都升龍之後,“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這自然使得當地百姓對明軍極為反感。此外,明朝雖然對安南一度實現了直接統治,但被派往安南的官員顯然沒有將安南的百姓當作大明百姓,因而往往實行高壓統治,導致當地百姓極為困苦,反抗情緒極高。

2、安南叛亂牽扯了朝廷極大精力。由於明朝統治的失誤,再加上陳朝支持者企圖恢復統治,以及較為嚴重的民族問題,自明朝佔領安南之後,當地的叛亂便始終沒有停止過,且隨著時間推移,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黎利領導的叛軍更是多次擊敗明軍,朝廷不得不屢次派出大軍前去平叛。明朝雖然能夠憑藉龐大的軍力屢次擊敗叛軍,但同樣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兵力如果太少根本無法維持安定,如果兵力太多卻又是朝廷極大的一筆負擔。而此時,隨著瓦剌的崛起,明朝北部邊患已經再度抬頭,朝廷的戰略重心北移已經勢在必行。

3、相較於永樂年間安南戰略地位下降。朱棣之所以會出兵安南,其實不僅僅是為了給安南一個教訓,同樣與鄭和下西洋的戰略意圖有著密切聯繫,即為了實現明朝在中南半島的軍事存在,從而與鄭和船隊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陸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安南安南地處大陸與中南半島的連接處,可以充當明朝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郡縣安南”後,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鄭和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長期的。正如朱棣所說“安南黎賊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潔。”然而,隨著戰略重心的北移,安南的這一戰略地位已經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4、明朝的付出與收穫根本不成正比。朱元璋對於安南曾給出了“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評價,並將其列為不徵之國,這並非沒有道理。安南居於大明最南方,距離明朝的政治中心太過遙遠,明朝對其的統治本就比較困難,再加上平叛、安撫百姓等事宜太過耗費錢財,明朝統治安南的二十年在此地的投入實在太多。然而,由於安南的持續叛亂,明朝從未真正實現過對該地的全面統治,該地的賦稅、民力等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由於安南的持續叛亂,不僅導致明朝在安南的統治並不穩固,且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軍力,再加上戰略地位的下降和付出收穫的不成正比,在仁宣年間戰略收縮的大背景下,朱瞻基放棄安南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香茗史館


【無古無今】


歷朝歷代以來,不論是哪位帝王,都以能否開疆拓土作為在位最大的功績。但明宣宗朱瞻基不一樣,他在位十年,卻極少對外用兵,非但沒有為大明擴充疆土,反而將一塊領土直接給放棄了。而朱瞻基這樣做的原因則要追溯到他爺爺朱棣那個時代去了。

反覆叛亂的疆土

越南古稱安南,也稱交州、交趾,自漢唐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元末戰亂時,安南趁元廷無暇顧及,從而趁機獨立,就此脫離了元朝的統治,在大明建立後,安南陳氏王朝臣服於大明,成為大明的屬國。

一直到“明建文二年”(1400年),這個時候的明朝正處於戰亂之中,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打了起來。而此時的安南也處於風雨之中,“陳氏王朝”的權臣胡季犛造反,趁機篡奪了皇位。

公元1403年,靖難之役結束,朱棣以大勝之姿成為了龐大帝國的新皇帝。而在安南方面,胡季犛也將皇位傳於了自己的兒子“胡漢蒼”。胡漢蒼得知大明硝煙已散後,立馬遣使向剛即位不久的明成祖上表,稱陳氏王朝無嗣,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擁戴為皇帝,請求朱棣冊封其為國王。

事實證明,朱棣並沒有那麼好糊弄,他沒有聽信胡漢蒼的一面之詞,而是派人前往安南調查此事真想。但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朱棣派去的使者竟然被胡漢蒼收買了。既然收買了,帶回去的自然也就是假消息了,胡漢蒼被順利的封為了國王。

明徵安南之戰

永樂二年(1404)年,有一人喚作“陳天平”,自稱是“陳氏王朝”遺孤,前往京城覲見朱棣,並向朱棣訴說胡季犛篡位的經過,請求朱棣發兵,恢復陳氏統治。

但朱棣考慮再三並未發兵,而是將陳天平送回安南,並傳旨,命胡漢蒼將皇位還於陳氏,而陳天平卻被胡氏殺了,朱棣因此震怒,派朱能(靖難功臣)為主將,沐晟(雲南沐王)、張輔(張玉之子)為副將討伐安南。

在這一戰中,明朝的損失是極大的,跟隨朱棣靖難多年的朱能病死在了安南,但名將的逝去造就了另一位名將,在將星並不閃爍的永樂一朝,他發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永樂第一名將:張輔

張輔的父親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而張玉早在靖難途中便戰死了,因此張輔繼承了其爵位,並且在徵安南一役中展現出他非常高的軍事天賦,後又三次平叛安南,三次隨朱棣北征韃靼。

簡單來說,在張輔的領軍下,這次出征不出意料的大勝,而這次大勝的原因無非在於兩點:

  1. 張輔的軍事指揮素質高,明軍作戰能力強;
  2. 胡氏在安南殘暴不仁,不得民心。

胡朝滅亡後,胡季犛父子也被帶回大明關押,而朱棣則藉口陳氏已無後人,在安南設置三司,將安南化為大明一郡。從此,安南再度成為中原王朝領土。

但令朱棣頭疼的時候還在後面。雖然朱棣派去官員、送去書籍,想要以精神上的方式教化安南人,從而使安南人潛移默化的融入大明。

但顯然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張輔每次帶兵回朝後,安南就會發生叛亂,雖然不久以後就會被張輔帶兵鎮壓,但是長此以往也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直到明仁宗朱瞻基即位後,安南人黎利叛亂,且向大明皇帝上書,請求重新立陳氏之後為安南國王。

朱瞻基考慮再三後,同意了黎利的請求,於是安南重新成為大明的屬國,從此朝貢不絕。

結束語

在我看來,朱瞻基放棄安南不是沒有經過考慮的。

可能在他的眼中,安南區區彈丸之地,有沒有都可以;

第二點便是此時的大明正屬於後世所稱的“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個守成君王,一心提升大明國力,對於疆土沒有太大的野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安南實在是一個戰爭泥潭,從永樂年朱棣攻佔安南,一直到朱瞻基放棄安南,這二十年的時間裡,安南反覆叛亂。叛亂即代表著需要出兵鎮壓,而出兵就等於耗費極多的錢財資源。因此,朱瞻基對安南沒有太大的興趣。


無古無今


1406年安南國內部動盪,明成祖朱棣派大將張鋪出兵平定.1407年安南地區被征服,朱棣隨即在安南地區設置交趾布政使司,派出流官,按照中原模式進行治理.但是這些官員仗著天威,天高皇帝遠在安南當地橫徵暴斂,很快激起當地的反抗.

當時明朝國力強盛,朱棣對於安南地區的叛亂一直是採取高壓態度.從1407到1417的十餘年間,張輔作為明朝在安南的鎮守將領,4次平定安南地區的叛亂,始終牢牢掌控著安南.

由於朱棣繼位後多次派鄭和下西洋以及常年對蒙古作戰,耗損人力物力,明朝可謂元氣大傷.永樂朝後期,國家已經出現民生凋敝現象.

明仁宗繼位後,馬上宣佈停止了一系列的擴張行動,國家政策轉入休養生息.

這樣一來給了反抗者黎利巨大利好.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出的平叛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安南地區的控制範圍也僅剩幾個重要城池.如此情況下,明朝南下平叛困難重重.

雖然張輔主張繼續對安南地區平叛,但此時的明朝由於國力的常年損耗,已不復當初,無力平叛.從修養生息的角度考慮,明宣宗朱瞻基最終選擇放棄安南,封黎利為國王.而黎利也力主與明朝修好,安南地區再次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