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跑道短和它推力大有关吗?

用户2919965865540


运20的滑跑距离短主要有两个原因:1,用了大展弦比超临界翼技术。2,发动机的推力够。也正是这两个原因,才使运20大型运输机可以在600米-700米的跑道上滑行起飞。

超临界翼技术

超临界翼的构型基本是:机翼的前缘呈钝圆型,上表面较为平坦,下表面接近后缘处有反凹,后缘薄,而且向下弯曲。超临界翼的优点有:提高机翼的升力,降低机翼阻力,减小机翼面积,提高巡航的经济性。


首先来说,超临界翼型在给定厚度比和阻力激增马赫数时,可以减小机翼的后掠角度,以提高最大的升力和起飞降落时的升阻比。由于在机翼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机翼产生的升力与后掠角有关。一般来说,机翼的后掠角越大,升力就越小,而运20使用了超临界机翼,就可以明显的减小机翼的后掠角,以提高最大升力,减小滑跑距离。


再者来说,超临界翼型在机翼厚度比和后掠角不变时,可以提高阻力激增马赫数,不用增加机翼的面积就可以提高飞行速度,提升经济性。还有就是超临界翼型在阻力激增马赫数和后掠角一定时,可以增加机翼的厚度或者增大展弦比。而展弦比越大,升力系数就越好,阻力系数就越小。如此一来,也可以提高升力。所以说,运20运输机选择了超临界机翼,以提高了升力,减小了滑跑距离。



运20运输机的强劲推力

俗话说“只要推力大,板砖也能上天”,确实如此。飞机发动机的推力越大 其推重比也就越大。而推重比直接影响飞机的速度,也就是说,推重比大的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所用的时间就短,滑跑距离也就越短。现阶段,运20运输机的推力为50吨,即便是按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计算的话,那么运20的推重比为0.23。其实运20运输机0.23的推重比并不怎么高。C-17运输机采用4台推力为18.9吨的PW2040航空发动机,总推力为75.6吨,按C-17最大起飞重量263吨计算的话,其推重比为0.28。所以说,运20运输机的性能还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但是采用4台D-30-KP2发动机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需求了。(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最近央视首次揭秘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前后细节,据参与研制试飞人员披露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在使用复杂的前缘缝翼和巨大的后缘三缝襟翼下,最大限度范围内能在最短600至700米距离内起飞。六七百米的起飞距离不可谓不惊人,纵观和运20同一级别的伊尔76和C-17大型军用运输机一个850米、一个900米的起飞距离而言,在初次听到运20能够在600米距离内起飞我是震惊的。

一般而言飞行器的起飞距离长短主要和起飞重量、地表风向、风速、发动机推力大小、升力大小以及海拔高度这几大要点有关。

首先从运20的起飞重量来说,虽然央视新闻没有明确表示运20最短能在600米距离内起飞,是在何种起飞重量下完成的?但是不管是参照美军C-17大型军用运输机能够在装载一辆M1主战坦克的前提下,最短在900米距离内起飞。还是以军用运输机本身设计指标中就有短距起降能力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运20能够在600米距离内成功起飞,肯定也是在载重一辆我陆军99A主战坦克的前提下,顺利完成超短距离起飞的。毕竟运20本身就是一架大型军用运输机,职责就是运输,所以这个最短起飞距离应该不会是空重状态喜爱的起飞距离,因为这种起飞性能表现在实战中意义不大。

其次是地表风向和风速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首先从风向来说,运20在逆风状态下,风速越大,作用在运20机体上的升力就越大,所以在逆风状态下,就算起飞离地速度较低,仍然能够以较低的地速离地,所以从运20最短600米的起飞距离来看,这个性能指标肯定也是在逆风状态下完成的。当然在实际起飞过程中,不管是军用飞行器还是我们乘坐的民航客机都会选择逆风起飞、逆风降落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大大缩小起降距离。

再一个是海拔高度和运20自身的升力大小的关系,起降机场海拔高度的不同,空气密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起降机场的空气密度大小会直接影响起降性能表现,具体来说就是密度、高度虽然会增大着陆速度的真空速,但是不会减小减速力。也就是说同样的指示空速着陆,飞机的真空速变大时着陆滑跑距离反而会缩短。那么简单来说也就是在高低不同海拔地区起降时,同样的起飞重量下,低海拔地区的起降距离更短。

最后就是直接关系到运20自身的机体升力大小和发动机推力大小了,根据公开的新闻我们得知,运20在整机的气动布局上采用了升力特性更大、空气减阻更优等优势的超临界机翼设计,机翼的后缘采用两种后掠方式——中外翼段的后缘后掠角要大一些,而机翼内翼段的后掠角明显减少,这样设计能够使得整段机翼在不同空速下,都能提供更大的升力和更小的空气阻力。其次运20也采用包括前缘缝翼及外吹式襟翼系统等增升装置来提升短距起降能力,虽然运20采用的后退外吹式襟翼系统在增升效果上不如C-17使用的吹气增升系统效果好,但是运20在整机尺寸等方面相比C-17小一圈,实际上两款运输机的整机升力系数应该是差不多的。

当然借此机会说一下为什么我国在设计运-20的时候没有采用增升效果更好的吹气增升系统呢?有人说我们没有掌握这个技术,其实这个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时至今日还说没人掌握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事实上运20之所以没有采用增升效果更明显的吹气增升是受发动机的影响。我们看C-17的发动机位置是在机翼前缘位置,发动机上缘基本和机翼齐平,所以在起飞过程中,发动机排出的高速气流可以更快的加速吹走翼下气流,增加机翼上下表面压差,而机翼上下压差越大升力越大,这也是为什么C-17增升效果这么好的原因所在。

但是这种吹气增升也是因为采用的是F117-PW-100非加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虽然其推力高达18. 9吨,但是大部分推力都由外涵道的冷空气提供,所以吹出来的尾气温度相对较低,钛合金襟翼能够承受,所以它才能够采用增升效果很强的吹气式襟翼。但是对于运20就不一样了,由于我国当下没有这么大推力的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只能采用涵道比较小的D-30KP2涡扇发动机,由于该发动机涵道比很低,大部分推力都有内外涵道共同提供,所以这也造成D-30KP2涡扇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只有13吨左右,再加之由于涵道比很低,所以发动机喷出的尾气温度太高,就算是用钛合金的襟翼恐怕也受不了。

最后一个就是发动机推力大小了,俗话说只要动力强,板砖都能飞上天。这虽然只是一句调侃话,但是却真实的道出了发动机推力大小对飞行器的影响有多大。C-17运输机之所以能够有接近8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其采用了推力更大的F-117-PW-100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不光推力大,而且经济性高,而且还具有反推装置能够支持C-17完成地面掉头。但是对于运-20而言,在研发之时唯一能够选择的动力系统就只有D-30KP2涡扇发动机了,该发动机虽然推力小、经济性差,但是可靠性却很高,而且其也是当时运-20唯一能够选择的动力系统。

虽然D-30KP2涡扇发动机的推力不大,只有13吨多,相比C17装备的F117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高达18.9吨的推力小了近1/3,但是对于军用运输机而言,决定起降性能的是推重比,也就是发动机总推力和最大起飞重量的比值,按照四台D-30KP2计划的话总推力是55吨左右,但是以运20最大220吨的起飞重量计算的话,其整机推重比依然达到了0.255,这个推重比完全达到了军用运输机推重比门槛。

那么对于当下的运-20而言,在采用D-30KP2涡扇发动机和整机气动减阻、气动增升、更低的空重等研发设计之下,其整体性能依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所以这也是运-20能够在短短600米距离内完成起飞的原因。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内,换装国产推力更大、涵道比更大、经济性更高的国产大推力、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新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其载重量更大、飞行距离更远、短距起飞能力更优秀,而且说不定未来等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条件合适之时,西飞科研人员会在改进版本中为运-20换装增升效果更明显的吹气襟翼系统,毕竟换装更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会改变整机的气动外形,所以顺势改变一下增升系统也不是不可能。


魑魅涅磐


运20较短的起飞滑跑距离显示了其优异的起降能力,这主要是源于运20出色的气动设计。

2月13日凌晨,空军出动6架运20、3架伊尔76、2架运9共3型11架运输机,从全国7个基地运送医疗物资、人员奔赴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凸显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本色,也小秀了一把大国战略空军的样子。

这是运20首次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而且首次参战就是6架一同上阵,既彰显了运20服役3年来已经稳步形成战斗力,而且在这种关键时刻具有非凡的宣传意义和政治意义,毕竟在第一、二次空运活动中只有伊尔76参战的局面已经让很多网络喷子找到了喷运20的G点。

作为我国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不仅在载荷能力、货舱容积等硬影指标上完成了对伊尔76的超越,而且很多小细节也被广大军迷关注。

比如运20宽敞、干净的机舱,给人一种高铁动车的高级感。

再对比一下被网友奚落为“闷罐车”的伊尔76......

另外,昨天还有运20的一个细节被军迷关注,那就是执行完运送任务返程的运20在起飞滑跑时只用了不到20秒钟就离地,显示了本身非常强的起降性能。

在央视的这则视频新闻种,一架返航的运20从视频的第8秒开始滑跑,第28秒前轮离地,总共滑跑时间约20秒。假定运20的离地速度为240公里,而且滑跑时假定为匀加速,那么这架运20的起飞滑跑距离仅600-700米左右。

运20如此优异的飞行性能并不是因为题目种所说的发动机推力大,实际上发动机恰恰是运20当前最大的短板。

运20使用了4台俄制D-30KP-2发动机,作为前苏联上个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款涡扇发动机,D-30KP-2最大推力仅12吨,这也是伊尔76使用的发动机。

但是即便使用相同的动力,运20载荷航程性能和飞行性能上却实现了对伊尔76的超越(最大载重量55吨VS48吨),这归因于运20更先进的设计水平,比如超临界机翼和复杂的机翼增升装置。

首先,运20采用气动效率更高、阻力更低的超临界机翼。

作为21世纪研制的一款大型运输机,运20可以广泛采用最新的航空技术,超临界机翼于1972年首次在空客A300客机上使用,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飞机都采用了这种翼型,但是伊尔76是上个世纪60年代研发,采用传统的普通翼型。

其次,运20使用的复杂的襟副翼设计,保证了优良的起降性能。

为了获得优异的起降性能,运20有一套复杂的增升措施,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复杂的前缘缝翼和巨大的后缘三缝襟翼。

相比之下伊尔76的后缘襟翼设计就简单一些。

当然,运20的增升设计虽然超越了伊尔76,但是对比美国的C-17还是略逊一筹,C-17使用了增升效果更强的吹气襟翼,谁让人家发动机推力牛呢。

这样的起降能力是运20暂时不可及的,当然我们的运20暂时也不去承担这样的任务。

目前的运20A虽然凭借更先进的设计水平在使用相同动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对伊尔76的全面超越,但是毫无疑问这也是过渡之举,更强大的运20还有需要更强的动力,大家耐心等待。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我们知道,飞机的升力,主要来自机翼的压强差。动力足,起飞时加速度越高,自然空气流场越强,机翼上下形成的压差会越大,得到的升力就越大,起飞滑跑距离就会越短。

现在的运-20,使用的是俄制伊尔-76的发动机D-30KP-2,满货起飞的滑跑距离,当在2360米左右,空载为900米,而俄罗斯伊尔-76改进版IL-476,数字分别为1540米和850米,可见换不换发不一样,伊尔-476所用的发动机PS-90A76,推力比原来的D-30增加了2.5吨,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当然产生飞机升力,也不只在发动机,也与飞机本身,尤其机翼的设计大有关系,运-20在技术上有后发优势,被公认为气动外形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升力特性,比如超临界翼的设计和T字形尾翼等。带下反角的机翼,有利于低空低速,稳性高,抗气流干扰能力强等。

大飞机制造,正是对国家航空工业的一次大考,涉及到理论和工程应用等上百种学科,我国集合几十年航空技术之大成,充分采用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在发动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用了五年之功,向大飞机这一代表航空科技巅峰之作发起挑战和冲击,突破了结构、材料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关键技术,成功使“鲲鹏”问世,充满艰辛,成就也非常骄人。

今天我们的航空人正在向发动机发起冲击,有两款航发正可用,涡扇-18和涡扇-20,那么,就会把所有关键技术操之在自己手里,一型飞行性能更好,起降性能更高的军用大飞机,正可期待。


魂舞大漠


运20是一款大型军用运输机,它的各项性能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包括短距离起降也是它的拿手好戏。



具体的数据肯定是要高度保密的,不过我们可以参照个头与运20接近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6载重60吨的时候,可以在1800米的跑道上起飞,降落距离在1200米左右,我们的运20短距起降性能应该是强于伊尔76的。



军用运输机需要大推力的发动机,运20最初使用的是4台俄制D30-KP2,单台最大推力为12.5吨,总推力50吨,这个推力不算太大,因为俄军最新的伊尔76MT使用的发动机单3台最大推力可达16吨,总推力64吨,与运20吨位相仿的民航飞机也有50-60吨的推力。


运20这样的运输机本来机身就比较紧凑,发动机位置较高,起飞时,它可以比较快地将机头拉起来,而民航飞机一般机身比较长,发动机位置较低,无法做到短距离拉升。

运20能够短距起降,既和发动机有很大的关系,其优异的气动外形也功不可没。


止水兴波


题主的问法有点问题,应该是运-20的短跑道起降性能出色和它的发动机推力大是否有关,希望题主能纠正一下哈。

运-20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一款大型军用运输机,在官方的介绍中,对于空军这款明星机型最多的描述是大载重、大航程和优异短跑道起降性能,短跑道起降能力和野战起降能力是军用运输机最主要的一项核心技术指标。

2月13日凌晨,空军首次出动国产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协同伊尔-76、运-9战术战术运输机多次联合投送,为湖北疫情投送大量的物资,一天之内完成了将近一个旅级的物资和人员运送任务。此次任务是继最早使用伊尔-76运送医疗队赴湖北之后,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首次参加非战争行动任务。

有关短距起降运输发展,最早是美国人的先进中型短距起降运输机项目,波音公司推出YC-14和麦道的YC-15型技术验证机,作为竞争对手,双方都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创新气动布局和短距起降黑科技,设计目标都是制造一种能携带12.2吨货物从600米的跑道上起飞的喷气式运输机。

最有特色的当属麦道公司的YC-15方案,采用中规中矩的四发方案,设计保证在搭载150名士兵或36.7吨物资的情况下,能在572米的跑道上实现起降。根据麦道公司的介绍,这种性能主要来源于其使用的外部吹气襟翼设计,外部吹气襟翼的长度占到机翼后缘的四分之三,双缝襟翼能把部分发动机的喷力偏折向下,从而产生直接的升力,剩余的喷力通过达康效应在机翼上表面产生比飞行速度更快的气流,从而产生直接的升力。该设计大幅度简化气动设计的同时保持了相同或者更好的巡航速度以及短距起降性能。

另外麦道公司的YC-15型验证机还应用了发动机短距起降全反推装置,该设计不仅仅能用于降落滑跑减速,同时还能让YC-15在野战机场快速装卸时开反推,保证发动机不熄火的状态下正常装卸载任务不受发动机的影响。

虽然双发的YC-14和四发的YC-15方案最终因多用途性能和较低的成本败北C-130系列运输机,对于后续运输机短距起降性能发展拓展了一个发展思路和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

回到运-20运输机,对于运输机的野战起降能力,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就是加强前后起落架的强度,短粗的起落架保证了运输机在野战环境下起降的安全性,同时赋予机轮较强的抓地能力来实现。出于运-20大型运输机列装不久,很多技术指标还处于严格保密范畴的考量,我们能获取到的官方资料并不多,因此对于其短跑道起降性能只能通过外形气动布局来判定。

运-20采用了传统的机翼在上,机身在下的军用运输机典型常规气动布局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超临界机翼设计,该设计不仅赋予了运-20较强的运载性能,同时还大幅提升了整个气动外形的升力系数。然而升力系数对于提升运-20短跑道起降性能有至关重要。

从气动布局角度来看,除了超临界机翼提供的较大升力之外,运-20还采用的是滑退式三开缝襟翼设计,在起降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强的增升效果,同时能在飞机降落时起到显著降低飞机速度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公开的运-20起降视频资料中看到一些端倪。

至于发动机,目前尚没有可靠的资料老证实,多以猜测的方式出现。根据目前官方披露的资料汇总显示,运-20在研发过程中使用了两种发动机,因为其在溅水试验中官方论文中起到了两种不同的试验效果参数,因此外界普遍认为运-20研发过程使用了两款发动机,一款是引进的俄制发动机,一款则是传说很久的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WS-20.

从公开资料来看,俄制D-30KP2型发动机具有反推力作用能力,但是整体来看发动机的推力相对较低,至于国产的WS-20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尚不得而知,但是从外界流传的其600米左右的起降距离来看(并未得到官方证实),如果这一数据属实,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WS-20具有同样的技术性能,因为单纯的凭借气动布局设计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

因此,实现短跑道起降距离的两大技术指标即气动布局设计和发动机,运-20要实现官方介绍中所提到的优异的短跑道起降性能,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其气动布局设计和发动机综合作用下的一个结果。


鹰鸽分析


我是雪松,你的问题有错误,运20与跑道有何关系?你是不是说运20起飞滑跑距离短吧?如果是那就是运20推力强劲有力当然滑跑距离可以缩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