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襄樊之戰”,這是一次規模和影響都非常大的戰役,包括曹操集團、劉備集團、江東集團三方勢力,直接改變了劉備所領荊州的歸屬,破壞了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以及與江東集團的外交關係,間接引發了“夷陵之戰”。小編認為“襄樊之戰”的影響其實要遠大於“夷陵之戰”,應該是所謂三國三大戰役之一。關於這一次戰役,大多數人認為“襄樊之戰”是關羽作為主動進攻的一方,是履行《隆中對》的一個重要步驟,曹仁等人是防守一方。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曹仁或者說曹操集團才是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關羽防守反擊成功後,趁勢圍攻襄陽、樊城。《三國志》對“襄樊之戰”的開始的記載確實是比較模糊,小編下面就來說一說後者的可能性。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襄樊之戰”前後的相關事件

要想了解“襄樊之戰”的起因,就不能忽略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前後發生的一些事件。一般將“襄樊之戰”的開始時間定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秋季,這是關羽主動出兵北伐的時間。而在建安二十二年到建安二十四年之間(即公元217年到219年),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進行了一次曠日持久的戰爭,也是影響力非常大的戰役——“漢中之戰”。在建安二十四年春夏之間,劉備成功擊殺夏侯淵,又挫敗趕赴漢中戰場的曹操援軍,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雖然劉備此戰被評價“得地而不得民”,但漢中本身的戰略價值就非常高。《隆中對》中所說“跨有荊、益”的“益”,直到“漢中之戰”之後才算完成。而其中的“荊”則需要攻取襄陽才算完整,所以關羽進行“襄樊之戰”也被視為履行《隆中對》的第一步條件。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除了“漢中之戰”以外,在建安二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四年,還有一些事情與“襄樊之戰”有關。在建安二十三年,陸渾人孫狼因為不堪“漢中之戰”的徭役起義,呼應關羽;同年十月,宛縣人侯音不堪徭役起義,呼應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一月,曹仁消滅侯音,平定宛縣叛亂;然後到同年七月,于禁率領七軍三萬人支援曹仁,這代表雙方已經交戰,“襄樊之戰”正在進行。這些就是“襄樊之戰”前後大概的背景。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三國志》當中的蛛絲馬跡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當中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看上去確實是關羽主動挑起戰事,而且時間也很明確,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那麼為什麼會有曹仁主動進攻關羽,關羽隨後反擊圍攻襄、樊這種觀點呢?主要來源於《三國志》中其他人傳記的一些蛛絲馬跡。小編下面上一些原文。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三國志·魏書·龐德傳》:“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

《三國志·魏書·溫恢傳》:“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其中《武帝紀》中曹仁討關羽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一月侯音叛亂之前;《龐德傳》中龐德與曹仁討關羽的時間是在平定侯音叛亂之後,距離“襄樊之戰”有半年的時間,不過這個時間並不清楚,所以說服力不如《武帝紀》;而《溫恢傳》中的“水生”很有可能是距離“襄樊之戰”不久的秋水上漲,如果是這樣的話,根據《溫恢傳》的記載,曹仁這個時候是孤軍在外的狀態,並非《曹仁傳》中固守樊城,所以得出曹仁主動出兵進攻關羽被反推,進而被圍困在樊城的觀點。

另外還有一件事,關羽圍攻樊城的時候,曹仁手中兵力只有幾千人,外加襄陽的呂常有一些兵力,也不會太多。襄、樊與關羽所治的南郡相接,兼有漢水運輸之利,曹仁的兵力實在太少,令人生疑。所以有人認為曹仁在主動進攻關羽的時候,在外野戰或者攻城戰的時候出現大量的有生力量的消耗,以至於在“襄樊之戰”中兵力捉襟見肘。只不過《三國志》為其隱諱不記載。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曹仁調出軍隊給龐德,駐守在樊城以外,結果被關羽在“襄樊之戰”中連鍋端。所以說服力也比較低。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襄樊之戰”有沒有關羽報復反擊的可能?

由於《三國志》中的一些蛛絲馬跡,出現了“襄樊之戰”是關羽報復反擊的觀點。其實這種觀點也受到很多人的質疑。比如有人認為“討”字僅僅是作為“正統”一方對“叛逆一方”的軍事活動,可能是主動進攻,也有可能是被動防守。僅以《武帝紀》中舉例,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韓遂、馬超等人舉兵反叛,曹操“遣曹仁討之”,又下命“堅壁勿與戰”。有人以此判斷“討”並非只有進攻的意思。然而這裡的“討”雖然戰術層面上不代表進攻,但是從戰略層面上還是主動壓制關中聯軍,並且關中聯軍起兵在前,曹仁討伐在後。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中關羽在建安二十三年並沒有主動北伐的動作,如果僅僅是負責防備江漢戰場,何必用一個模糊的“討”字呢?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另外是對《溫恢傳》中的質疑。“水生”可以是秋水上漲,也可以是春水上漲,有人認為溫恢所說是春水上漲,曹仁正在平定宛縣的叛亂,所以說是懸軍在外。但是首先宛縣叛亂在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就已經平定,然後曹仁、龐德返回樊城,也就是說春水上漲時期曹仁的軍隊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樊城。第二宛縣屬於樊城的後方,曹仁在宛縣活動也不應該稱為“懸軍”。第三“水生”是指春水上漲這個觀點本身也是猜測,小編查詢了關於漢水的資料(這方面小編也不懂,只能採用網絡上的說法,也有很多地方不理解,可能有不準確之處還請指正),漢水發生大雨或者洪水的時間是在夏秋之際,而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正是在秋季,印證了這個說法。所以小編認為溫恢所說的“水生”是春水的說法並不確定,這些質疑也不足以徹底否定曹仁主動出兵的說法。

“襄樊之戰”究竟是關羽主動北伐,還是曹仁先動手被反推?

綜合上述的說法,小編認為“襄樊之戰”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漢中之戰”進行的同時,曹操令曹仁主動進攻關羽,目的可能是牽制劉備的精力;由於準備或者進行戰爭需要的民力物力太重,導致侯音的叛亂,曹仁不得不返回宛縣平叛;之後曹仁又回到樊城,繼續與關羽的戰事。這種戰事可能是大規模的進攻,也有可能是小規模的摩擦。關羽作為荊州都督,有便宜從事的權力,於是主動進行北伐,是一種報復性的反擊,或者在防守戰的勝利的基礎上擴大戰果。雖然這種觀點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支持,但還是有存在的可能,可以作為對“襄樊之戰”的另一個角度的解讀。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