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7的《寄生蟲》,從三個方面淺析金家生活的悲劇


豆瓣評分8.7的《寄生蟲》,從三個方面淺析金家生活的悲劇

這個時間,我想我和大家一樣,被宅在家裡。最近刷手機時,看到《寄生蟲》這部影片於去年五月份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併成為首次拿到該獎的韓國電影。其後《寄生蟲》版權被多個國家買走,並獲得了好評。

想起中國第一個獲得金棕櫚大獎的還是由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看來這部影片的影響力很大。抱著這種心情去看影片,心裡不免有著很多的期待。

看到最後金家的生活略顯悲劇色彩,四口之家變成二口之家,父親無預謀殺人,逃脫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女兒被無意間刺死,就只剩下兒子陪伴著母親。

在我們觀眾看來,總是感覺生活顯得蒼白。我們總是期望著身邊有更多的人陪伴,少了一個人的存在,總是感覺到一種疼痛感。

可這種悲痛,悲慘的生活,無疑是由他們一手造成。看完影片,頭腦中一直在回想著他們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帶著這樣的問題,想要寫下這篇文章。


01 社會現實反射

豆瓣評分8.7的《寄生蟲》,從三個方面淺析金家生活的悲劇


阿比蓋爾·波利尼認為,對現實展現的文藝作品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

文藝作品,來自現實,又加上作者、導演的理解和創新又高於現實。《寄生蟲》這部影片也是對韓國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應,2005年,韓國雖被列為發達國家,可實則國家貧富差距很大,富人和窮人的生活差距也是很大。

據數據記載,韓國首爾大區人口超過兩千四百萬,幾乎達到韓國人的一半,城市人口密度大。在韓國很多樓房最底部都有很多地下室,而地下室生活設施簡單,居住價格便宜,很受那些收入很低的人的青睞,所以具有很多貧窮的人住在地下室。

這種貧富差距就顯現的出來了,富人更富,窮人更窮。而影片一開始,一家人住在地下室,襪子掛在窗前,手機沒話費,連不上無線網絡,使用無線網只能蹭鄰居家的網,外邊消毒時就開著窗戶,以便能夠殺死家裡的灶蟲;一家人誰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只靠兼職折披薩紙盒能依靠謀生。

就這樣,影片打開了金家一家人的生活樣態。家裡的每個人身強力壯,有腦力有體力,但就是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可供家裡開支,最後給別人摺紙盒還有四分之一不合格,酬勞只能減半。

就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生存,人物沒有生存的動力,整日懶散度日。如果想要走到金家,你需要做的就是要一直下樓梯,下樓梯,才能到達。

而電影樸社長一家,身居高位,居住的是豪宅,通往樸社長的別墅需要一直上坡,進入住宅,上樓梯。

這麼一上一下形成強烈的對比,不僅如此還從他們的衣食住行,興趣愛好,還有身上的味道都能夠顯現的出他們之間的不同。

而這種味道,正是窮人家獨有的一種窮酸味,揮之不去。

這裡的樓梯也暗含著深層含義,是一種向社會上流往攀爬的工具。走到樸家屋裡,你需要一直上樓梯,走到金家需要你一直往下下。

實則樓梯的選擇參考了金綺泳導演的《下女》,這部影片中樓梯的設置不僅只是隔開男女,更是一條通往富貴的路徑。

豆瓣評分8.7的《寄生蟲》,從三個方面淺析金家生活的悲劇

一場大雨,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寄生宿主家伺機逃走,從高層豪宅不斷往下走樓梯;而對於樸家而言只不過是天氣罷了。可以說這裡的雨水毀滅了金家想要富裕的慾望。

貧窮與富有,卻也能使人的行為前後發生變化。

影片一開始,醉鬼在窗戶面前撒尿,他們一家人未在一起,卻沒有一個人敢站起來。但當他們鳩佔鵲巢之後,再次圍在地下室喝酒慶祝時,基宇竟然毫不猶豫地站起來,走出地下室,對罪犯大聲呵斥,並將水直接潑到醉鬼身上。

前後行為的對比,正是因為他們因為貧窮,是貧窮限制了他們的行為,他們不敢,懦弱,膽怯抑或懦弱,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後每個人有了工作,心中有了足夠多的底氣面對同一現象的發生。

深層原因,則反映出他們的心理扭曲,社會病態。生而平等,不應因貧窮而貶低自己,每個人都應有生活的勇氣。我想可能是生活環境的原因,周圍都是如此。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動力,總想著獲嗟來之食。

我們都是環境的產物,生活在一定的圈子之中,最終將決定你的格局,格局決定命運。

豆瓣評分8.7的《寄生蟲》,從三個方面淺析金家生活的悲劇

去年加入一個學習社群,裡面的小夥伴都喜歡讀書,寫作和分享。我不是一個善於分享的人,但在這樣的社群中,我慢慢西嘗試著打開自己,每天堅持讀一些書,每天寫一寫隨筆,然後分享給大家看,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看,但看到大家都會分享一些隨筆,自己從中也受到很大的鼓舞。

看到別人每天都在學習,都在讀書,也會看到一些已經畢業的寶媽們,他們真的很努力地在生活。不知不覺中,自己慢慢養成了每天都會寫一些東西的習慣。

每天堅持寫,自己從中受益很多。開始學著做下來思考,有些時候思路不清晰時,寫著寫著就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我很喜歡這樣的氛圍,也看到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取得進步,也是激勵著自己每天都在學習,進步。

高質量的生活圈子激勵著我們每天學習,精進,只有不斷想高質量的生活圈子靠近,向優秀的人學習,自己才會逐漸變得優秀。


02 寄生蟲是精神上的稀缺

寄生蟲曾被解釋為:“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可作為病原體,也可作為媒介傳播疾病。在宿主或寄主體內或附著於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

金家一家寄居在樸社長家中,在社長一家走後,一家人享受著像富人的生活,但這種生也只是短暫的,內心充滿著擔憂與恐懼。在樸社長家如此,在社會上其他地方工作也是如此。他們並不思考自己的生活狀態,整日寄居在宿主家,像寄生蟲一樣。

精神的稀缺,貧窮,即使他們物質豐富,也很難獲得長久發展。

影片剛開始,他們靠著折披薩紙盒謀生,還因質量不合格而被披薩社長指責,薪水扣掉一半。一家四個大人在家摺紙盒,最後竟還有四分之一不合格,最後竟不反思他們的行為,還因獲得了薪水在地下室胡吃海喝。

本來生活就很困難的一家人,不好好生活,竟還因獲得一點薪水洋洋自得,圍坐在一起慶祝。這種精神上的貧窮,難怪他們生活的如此狼狽。

他們的生活就在前任幫傭進來之後急轉直下,其實前任幫傭的老公一直寄居在樸社長地下室,竟還沒有被知曉,我想這應該是對樸家最大的諷刺了吧!

就在因樸家因大雨不能露營,突然回來。金父,基宇和基婷三人慌忙逃竄,最後在傾盆大雨之中回到地下室,不斷地往下走,回到地下室時發現家已經被淹沒,一家人只能暫時待在體育館裡度過一宿。

在體育館裡,當兒子基宇問父親有沒有什麼計劃時,父親說:

是到什麼是絕對不會失敗的計劃,那就是無計劃,無計劃。因為有計劃,人生絕對不會按照計劃來。

豆瓣評分8.7的《寄生蟲》,從三個方面淺析金家生活的悲劇

父親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計劃,一切卻呈現的那麼有計劃。而這可能就是他們生活悲劇的原因吧。

生活沒有計劃,每天生活在一種漫無目的之中,缺少了計劃,生活中就是缺少了目標,最後也就少了一份做事情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為生活的目標而活著,有了目標,我們會為此採取一些具體可實施的計劃,加以落腳行動,生活才會變得更好。

影片最後,基宇為以後的生活計劃著,夢想著以後擁有樸家的房子,夢想著父親有一天可以從地下室走出來,可有夢想,沒有行動,談什麼都將是空想。

一部影片是對生活現實的反映,也是給觀看這部影片的人來說也是一種思考。

社會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唯有改變自我,才能改變自己目前所處的生活狀態,有一個好的開始。

03 導演奉俊昊的對富人與窮人生活方式的暴擊

繼電影《殺人回憶》《雪國列車》《海霧》之後,又一作品。《寄生蟲》是一部與以往不同的作品,故事情節沒有較大的轉折,只不過將人物之間地位上的高低,富人與窮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擊得粉碎。通過人物之間的角色角逐,不斷揭露人性的本惡,虛偽。

以往作品奉俊昊利用科幻小說中所具有的隱喻含義,來批判和揭露社會現實。而在這部影片,他一度堅持改變以往的創作方式。使用一種更接近社會現實的方式,並加入了黑色幽默和驚悚的元素。

奉俊昊稱這部電影 “沒有小丑的喜劇,沒有惡棍的悲劇。” 《寄生蟲》這部影片真正反映社會人的局座,在多個國家引起巨大反響,觀眾看過之後有很大的感觸。窮人的生活方式更能引起人的反思和思考。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

在任何一種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這種統計學的不平衡,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定律。

就現在現實中,80%的權利和財富,都集中在20%人的手中,而80%的人卻只能瘋搶著剩下20%的社會財富。

影片所反映較大的貧富差距是奉俊昊對韓國窮人和富人生活的揭露和社會批判,揭露社會的不公平性。

樸家極端富裕,家居與城市的高處,坐落在一座通風,朝陽、寬敞、質樸,由著名設計師南宮賢子設計的的現代主義風格的別墅中,這與金家生活在陰冷潮溼的地下室形成了鮮明對比。

金家擠破血頭想要進入上流社會,爭奪那20%的財富,可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而且金家還終日懶散,做事無計劃,總想獲嗟來之食,最終以悲劇收場。

這是奉俊昊對富人與窮人生活的描述,其實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金家一家的生活。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不富裕的人,而他們的生活也是最令我們觸動和反思。

總之奉俊昊製作的《寄生蟲》還是很引人入勝的,也是他在之後的創作中最為成熟的作品。

作品中李夏君的美術設計使用的是極簡主義風格的建築;影片使用的古典音樂與故事人物情節相融合,還增添了一番喜劇元素;

攝影技術和人物生活場景更是恰到好處,而這些簡單的旋律也正是對目前這種傲慢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隱隱的揭露和諷刺。


04 總結

總是期望獲得好的生活,賺更多的錢,但總是懶散度日,生活沒有一個目標,沒有計劃,沒有行動,我想生活最終也如一潭死水,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網上評論也有一些給與不一樣見解,但這部影片怎麼樣,還是需要自己親自去品味一下如何?看過影片我覺得不負眾望,還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介紹: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用寫作倒逼自我精進。尋覓自己的陽光,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