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歷史觀: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典範,《澶淵之盟》是最好盟約

在宋朝的發展史上,始終強敵環伺,我們熟悉的有遼,金,西夏以及後來的元等等,很多小夥伴認為,遼、金、元都是宋的強敵,西夏相對弱小,對宋構不成實質威脅。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


改變歷史觀: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典範,《澶淵之盟》是最好盟約

遼宋對峙圖

金直接滅了北宋,元滅了南宋,這都是宋的天敵,但是要說遼是宋的強敵就有失公允了。在宋遼並立的年代,除了偶爾發生一些小摩擦之外,宋遼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好朋友,好夥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宋遼之間的那些事。

遼的興起

遼比宋建國早了將近半個世紀。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國家,源於東胡鮮卑,首領耶律阿保機於916年建國,發展到五代時期,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國家,與中原地區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屬於被漢化了的國家。

但是,遼始終對中原漢族保持著警惕性,為啥?生怕自己的民族被完全漢化而失去了戰鬥力。說白了,遼國的高層認為,契丹族和漢族可以交往,但草原狼性卻絕對不能泯滅。


改變歷史觀: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典範,《澶淵之盟》是最好盟約

契丹族也曾經是個好戰的民族

有個例子能說明遼的顧慮。後唐的皇帝莊宗在國家的內亂中死了,這本是一件宮廷政變,但是耶律阿保機卻從中看出了另外一層玄機。莊宗之所以會死,是因為自己貪圖享樂,嗜酒好色,以至於玩物喪志,沒有了銳氣。所以,阿寶機吸取教訓,遣散了宮裡的樂隊,從此不允許家人不喝酒,不貪戀美色,避免重蹈莊宗的覆轍。

遼國的擔心絕非多餘,這個我們一會要說到。

再到後來,石敬瑭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代價,讓遼國幫助自己篡奪了後唐政權,建立後晉。從此,幽雲十六州成為遼國領土,中國北方沒有了屏障,遼國入侵中原就可以直接南下長驅直入。

幽雲十六州成為宋的心病

為什麼說這些?因為幽雲十六州的割讓是石敬瑭這位"兒皇帝"的恥辱,更是中原百姓的一塊心病,評價一個王朝是不是統一的王朝,能不能被史學家和老百姓認可,就看有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從這個意義上講,宋建立後,消滅了其他南方漢族政權,接下來就必須收回幽雲十六州才算是一個統一王朝,才能被史學家立為正宗。


改變歷史觀: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典範,《澶淵之盟》是最好盟約

幽雲十六州始終是宋的心病

這也決定了宋與遼的矛盾就是這幽雲十六州,所有的摩擦、不快,都是因為這塊重要的戰略要地。

但是,由於宋和遼實力的相對均勢,宋始終無法奪回這幽雲十六州,而遼肯定也不會還,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著。

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即位,為了證明自己得皇位的名正言順,更為了證明自己比哥哥強,他又打起了幽雲十六州的主意,於是派兵攻打幽州,宋與遼戰事又起。

這場仗從太宗朝開始打,一直打到真宗朝,足足打了二十五年,這段時期也是宋遼僅有的一段大戰爭期,雙方各有輸贏,又形成了相對均勢。

《澶淵之盟》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盟約之一

公元1004年,宋真宗剛剛即位,遼大舉攻宋,宋真宗在寇準等主戰派的逼迫下,御駕親征,在澶州這個地方與遼打了幾仗。

這個時候,雙方都打累了,於是半推半就欲說還羞簽訂了《澶淵之盟》。

為什麼說《澶淵之盟》是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盟約之一?


改變歷史觀: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典範,《澶淵之盟》是最好盟約

《澶淵之盟》維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首先,雙方是平等的。雙方約定,宋遼是兄弟之國,雙方互不侵佔對方領土,邊境線不做變更。這一條太重要了,當時要是真打消耗戰,宋的戰鬥力會被秒殺的。所以,《澶淵之盟》首先給宋留足了面子。

其次,北宋每年支付給遼10萬兩歲幣銀,絹二十萬匹。對於地大物博的宋來講,十萬兩銀子不到國家收入的1%,毛毛雨啦!花錢買和平,宋認為,這個和平很便宜,起碼比打仗勞民傷財要強百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從長遠來看,雙方簽訂了這個盟約之後,互相遵守的都挺好,雙方維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一直到遼亡(1125年),基本上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這麼長時間的和平,宋遼之間的國力都獲得了長足發展。

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的典範

宋遼之前,少數民族政權侵犯中原,都要與中原政權臣服才肯罷休,而《澶淵之盟》的確立則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國際關係,雙方互惠互利,偶有摩擦卻不妨礙和平與發展的主流。

但是,這個盟約客觀上對遼國產生了不利影響,耶律阿保機的擔心絕非多餘。


改變歷史觀:宋遼是古代國際關係典範,《澶淵之盟》是最好盟約

遼、宋、形勢圖

在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下,隨著經濟的發展,宋遼雙方交往的加深,遼國被漢化的越來越厲害,遼國士兵也多年無戰事,養尊處優,越來越不會打仗。而恰恰就在這時,另一個更加彪悍的少數民族——女真強大起來,成為了遼的掘墓人。

參考資料:《汴京之圍》《契丹國志》《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