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临死之前为何把大将军之位传于其弟司马昭?

孙美斯


不是司马师传的,而是司马昭凭自己实力为司马家保住的。官职不是爵位,不是你想给儿子,儿子就能接手的。更何况,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养子年幼且又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弟弟司马昭不挺身而出做大将军,难道留给别家吗?


自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独专国政,司马家在曹魏大权独揽,司马家的掌门人,所享有的权力与皇帝无二。但是,权臣和皇帝毕竟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皇帝的权力来自于身份,所以只要皇位传给儿子了,儿子自然拥有皇权;权臣的权力来自于实力,如果儿子不能拥有父亲那样的实力,那就算有父亲的官职,也是没有用的。


司马懿杀曹爽后,虽然已经在朝堂一家独大,但官职还是曹爽当年为了架空他而给的虚职太傅。太傅官职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司马懿也始终拒绝魏帝曹芳给他的丞相、相国官职,加九锡特权,郡公爵位。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司马懿权倾朝野。因为决定司马懿权力的g不是丞相、相国的官职,不是郡公爵位、不是加九锡,而是他司马懿自身的能力。


司马懿爵位只是舞阳侯,县侯一级,他死后,司马师能以嫡长子身份从司马懿处继承的也只有这个无关痛痒的爵位。官职不能继承,继承了也没用(太傅官职无实权)。虽然官职晋升为执掌全国兵权的大将军,但能不能真正掌握全国兵权,也不在于这个官职,而在于司马师确实有能力继承父亲的势力,在军中保持影响力。


可司马师一死就不一样了。司马师一生没有亲生儿子,唯一过继的嗣子司马也是司马昭的次子,司马师死时,司马攸虚岁也才十岁。如果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做大将军,能掌握军权吗?所以,大将军给了司马攸也是不伦不类,最终恐怕也是必须要他的亲生父亲司马昭代为掌权。既然如此,又何故要假模假样让司马攸做这个大将军。当然了,按照继承制度,司马师从父亲司马懿那里继承来的舞阳侯爵位,是只能传给司马攸继承的,这就是官职和爵位的区别。


司马师一死,司马昭无论怎么算,都必须扛起司马家大旗,为整个家族的利益,他也要确保大权不旁落。司马师死后,魏帝曹髦有意夺权,命时为卫将军,到许昌看望哥哥司马师最后一面的司马昭就此留镇许昌,不许他回京。为了能稳住朝局,确保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司马昭抗旨不遵,直接亲自领兵回到洛阳,司马昭跟随父兄在军中掌兵、朝中掌权多年,他一到京城,那些文武大臣即使再有二心,也不敢再有动作,曹髦也不敢与司马家斗,乖乖封了司马昭大将军,把司马师享有的一切权力尽付于他。

所以,大将军官职不是司马师传给司马昭的,而是司马昭靠自己的实力,为司马家保住的。司马师真正能传的只有爵位,这个可以传给嗣子司马攸。


伊耆角木



雨夜构想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儿子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当时还小,再看当时的环境虽然司马氏是掌控了朝政当时还没有废帝这就是说他们上面还有一个魏帝一个需要提防的潜在对手,司马师不会傻到在大局不稳暗流涌动的时候把司马家交到一个未成年手里,这时候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他的弟弟司马昭这个陪着司马家经历过风浪的老人手里才是最安全的。


视频之眼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是一个雄才大略,沉着坚强的人。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一直被司马懿当作接班人来培养。在司马懿展开高平陵之变,成功夺权后,司马师便被司马懿确定为司马氏的当家人。虽然司马昭能力不差,但在当时的司马懿看来并不合适。因为当时的司马氏处于浪风口,需要的是一个能镇住心怀不轨的雄主,而当时的司马昭为人处事比较谨慎,而且隐忍,特别像年轻时候的司马懿。

因此,在最后的决定中,司马懿选择了司马师。

由此,司马师为何之后又让司马昭继任呢?

其一,司马昭的威望不可忽视。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在司马懿在世的时候,每逢有战争,都是随父出征,他们的威望都是一步步提上来的,自然能得到军中个人的佩服。另外,司马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是比较突出的。

举一个例子,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费祎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

其二,事发突然,以求其次。在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起勤王,司马师率军东征,途中因毌丘俭、文钦等人带兵袭营而惊吓过度,最后病重于许昌。因为事发突然,司马师根本来不及做更好的打算,而这时的司马昭听闻消息来许昌探望,弥留之际的司马师自然让司马昭继任了。

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司马师想让其他人继任,司马昭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有能力去篡改遗嘱。既然这样,司马师何不为了给自己留下好的名声,以及为了妻子和女儿着想,从而欣然把位置留给司马昭呢!

其三,儿子不是自家的,再谋也是嫁衣。在古代这个崇尚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里,无论是诸侯还是族长等比较有威望和权势之人,只有自己留有血脉,才能让麾下的人团结一心,看到希望而竭力辅佐。否则,自己的主上都没有继承人,自己再怎么辅佐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司马师为了稳定自己的麾下,不得不从司马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司马攸!因为养子也是有继承权的,这是古人喜欢认儿子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司马师突发病逝的时候,这个儿子还小,根本没有能力继承他的位置。更关键的是,这个儿子是司马昭的。就算司马师让司马攸继位,到头来还不是司马昭进行掌权?

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司马师这一边,那为何不为了自己,为了妻子和女儿,也为了司马氏的长远发展着想,从而让司马昭来继承自己的位置呢?!


韶华倾梦


谁跟你说传位的?我正大光明的夺的好嘛?

司马师没有儿子,于是过继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儿子,

但是呢?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才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那有机会争得赢亲生父亲司马昭?

司马家族当时还在权臣之路上艰难前行,反对他们的人还很多,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领导这个家族篡位?

基于家族的利益,司马攸也是不可能继位的,


南朝居士


司马师在很早的时候眼睛就长了肿瘤,在一次出征师夜半被敌人偷袭,结果气血上涌,肿瘤破裂而亡。那他为什么没有将大将军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原因在于:

1司马师和夏侯氏只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还是过继司马昭的次子,不管传给谁都是司马昭一系。

2.儿子年幼,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担心儿子大权旁落,不如传给司马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